《史记中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
《史记》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

《史记》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史记·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项羽在历史上是一个形象丰富饱满的悲剧英雄,导致其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鉴古方能知今,项羽功败垂成的人生之旅留给后人许多思考。
古往今来,研究成果斐然。
拟总结综述1989-2014年期间项羽悲剧性格的观点,力求将学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研究系统化呈现出来,对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项羽;政治才干;眼光;不善用人司马迁刻画的项羽形象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然而,自古人们对项羽的理解和认同却也是千差万别。
杜牧曾感叹项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来抒发对项羽的敬意。
改革开放以后,学者们摆脱了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对项羽进行多角度立体的探讨和品评,以求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项羽。
项羽之所以从反秦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仅过了四年就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失败,除了有若干客观原因及其项羽本人失误之外,项羽本人的性格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对项羽性格悲剧进行思考和探讨的文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对项羽有勇无谋的性格悲剧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及综述,希望为今后深化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一、缺乏开创一个盛世王朝应有的政治才干与眼光许多史家评论项羽最终之所以兵败国灭,自刎乌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具备一个大政治家的才干与眼光。
学者针对项羽缺乏开创一个盛世王朝应有的政治才干与眼光进行了探讨和解读。
马学云在《论〈史记〉中所描写的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格因子》(《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年1期)认为项羽性格中有在政治方面缺乏远见的因子,项羽在灭秦之后缺乏政治远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说道:“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概要:我国古代文学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项羽的形象在各个类型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与发展,涉及项羽的诗歌多集中在各类古书中,且分散在众多的戏剧、影视剧中。
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整理归纳不够全面,对各类作品中项羽的解读也不够到位,难免存在一定的纰漏。
希望日后在本课题基础上,继续思考和拓展范围,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关于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论文,多是从单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剖析,故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就其人格魅力与悲剧形象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研究,进而从多个角度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提出个人观点。
一、项羽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极具复杂性的悲剧英雄,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所向披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霸王”。
但他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的快速陨落,使得他的悲剧引人深思。
纵观项羽的一生,他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的楚将贵族世家,其父项超早逝,祖父项燕对其尤为宠爱。
但在公元前223年,项羽10岁的时候,秦王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危在旦夕之时,其祖父项燕临危受命,带领楚国全部兵力与秦将王翦决一死战,但因王翦采用坚壁固守的战术,在平舆突袭楚军而导致楚军大败,项燕战死,致使楚国大片江山被秦军攻占,楚王也被秦军俘虏,长达八百年的楚国也随之灭亡。
项羽也从贵族子弟沦落为流亡者,只能在吴中各地藏匿流窜,这一变故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也是他在后来处理有关秦国事务上过于不理智的原因。
成年后的项羽复仇心切,在公元前209年,与其叔父项梁合力杀死了会稽县的昏庸的郡守,率领8000多农民子弟投入到了反抗秦国的战斗中,并于公元前208年,听从其叔父项梁的意见,拥立楚怀王为新皇,汇聚各地的起义队伍联合抗秦。
随着起义军规模的壮大以及反秦事业的高涨,项羽的复仇心情更加热切,并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将士的斗志,大破秦军声名远扬,但其暴虐也在这时展现出来。
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综述

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综述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悲剧英雄,由于他个性的果敢和自信,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是他过分的自信以致刚愎自用,缺少谋略,听不进不同意见,从而导致了最后兵败自杀的历史悲剧。
项羽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
本文重点研究项羽的刚愎自用性格,拟总结综述前人和今人的观点,力求将古今学者对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系统化呈现出来,对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字:项羽;刚愎自用;自矜功伐不善用人;狐性多疑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有着复杂性格的悲剧英雄,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崛起,所向披靡,推翻暴秦,号令天下,成为莫可与抗的“霸王”。
但如他的迅速崛起一样,项羽这颗耀眼的星星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很快陨落了,他失败的原因也是多年来史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
有人认为是凶残暴掠,有人认为是有勇无谋,有人认为是刚愎自用,也有人认为是妇人之仁……本文主要抓住刚愎自用这一点,透过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分析其在楚汉争霸中失败的原因。
经过查询大量典籍和阅读古今学者的论文并联系自己的观点,为了便于论述,现将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形象划分为以下3点:“自矜功伐,自大虚荣;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狐性多疑,不善纳谏”。
文着重从历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入手,对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及综述,力求在综述的过程中加深对项羽人物形象的了解,基本把握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方法,希望为今后深化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一、自矜功伐,自大虚荣项羽作为一代英雄,勇猛善战,固然令人敬畏。
然而,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缺点: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评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摘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因其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多疑小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性格而致使他最后自刎乌江边,不能成为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笔者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软弱迂腐呆板项羽少有志向,作战勇猛,率直坦荡。
算得上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
巨鹿之战,项羽沉着镇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
问鼎咸阳,烈士封王。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在短短的七个春秋里,他从起兵到独裁天下,最后到兵败自刎,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
“籍长八天佘,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
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
然而因他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
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具体透析一下项羽的性格弱点。
一、自矜功伐,自大虚荣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读到这里,可能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
但当项梁教其兵法时“籍大喜,略其意,又不肯竟学。
”自大虚荣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攻秦时,秦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式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卒,为击破公军。
”这里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已不恭不敬。
在他看来沧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词“谢罪”所化解。
论《史记》中所描写的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格因子

2 . 3 . 1项 羽在 崛 起 前 有 残 暴 的 表 现
《 史记卷七 ・
2 项 羽这 一人物 形象 的悲剧性格 因子分 析
通过仔细 的阅读和分析 ,笔者归纳 出了 《 史
记 》 中所 描 写 的项 羽 这一 人 物 形 象 的悲 剧 性 格 因
子 主 要有 以下 几 点 。 2 . 1 项 羽 性格 中有 浮躁 的 因子
羽是 一个 耀 眼 的人 物 形 象 。项 羽 的一 生 是 悲 壮 的
《 史记卷七 ・ 项羽本纪第七》 说道 : “ 秦始皇帝游 会稽 , 渡浙江 , 梁与籍俱观。 籍日: ‘ 彼可取而代也。 ’ 梁掩其 口, 日: ‘ 毋妄言 , 族矣 !’ 梁以此奇籍 。” 根 据所 引文字 , 笔 者分析 出 : 项 羽性 格 中有狂 傲
破沛公 军 ![ ] ” ’ 根 据所 引文 字 , 笔 者分 析 出 : 项羽 性格 中有 偏听
项羽本纪第七》 说道 : “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 万人新安城南。” “ 居数 日,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
降王子婴 , 烧秦宫室 , 火三月不灭 , 收其货宝妇女而 东。人或说项王日: ‘ 关中阻山河四塞 , 地肥饶 , 可都 以霸 ’ 。” “ 项王 见秦 宫室 皆 以烧残破 。 又心怀 思 欲东
躁 的因子 。项 羽少时 , 无论是读书 . 还是学剑学兵 法, 都不能坚持下去 。究其根本原因 , 主要是他 的 性格 比较浮躁。这样 的性格致使他在做任何事情 方面都很难坚持下去 。这样 的性格使得项羽做事 总 是 比较 冲动 , 显 得非 常 不 理性 。这 样 的性 格 为项 羽最后命运的覆灭埋下了种子。
的 因子 。在 项羽 还是 一 介平 民的 时候 , 看见 威 风 出 巡 的秦始 皇 , 他 竟然 能够 说 出“ 彼 可取 而 代也 ” 的话 语 。这 确实 显得他 狂傲 异常 。狂傲 虽 然能在 一定 程
浅析《史记》楚汉战争中的悲剧人物

浅析《史记》楚汉战争中的悲剧人物一、《史记》在文学上和史学上的地位自《史记》问世以来,历代名家对其评价众多。
当然,在这众多的评论中,要数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为经典,前一句高度评价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后一句则高度评价了《史记》的文学价值,这是对《史记》相当公允的定位。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是我国古代记传文学和小说的始祖,而且写人艺术达到了一种超前的成熟。
纵观《史记》中众多的人物,尤其突出的是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
二、悲剧的涵义关于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根据以上意思,我们给悲剧人物概括出了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生平经历具有突出的社会意义,反映了社会政治的某种本质。
第二,遭遇悲惨命运,或者被杀,或者自杀,或者一生坎坷不平,或者老来悲凉失意。
第三,悲剧遭遇能激起人们对正义、对美好事物的同情和对邪恶势力的愤慨。
我们现在就把眼光聚集到楚汉之争中的一些主要的悲剧人物,来以小见大。
三、楚汉之争中的悲剧人物1、项羽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怀抱大志,赋性粗犷。
项羽看见秦始皇时“彼可取代也!”这句话真是惊天动地,把项羽的个性表现得非常生动,也把他心态形容得活灵活现。
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
正是在这个战役中,项羽的不畏强敌的精神慑服了心惊胆战、不敢纵兵的诸将,楚军无比旺盛的斗志也使诸侯人人惴恐。
后期主要写项羽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过程,鸿门宴是转折点。
而项羽的悲剧集中体现在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起来悲歌慷慨这一节。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个荣名煊赫的英雄,在临危难的一夕,作了抒情独白,把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引到极度。
最终乌江自刎,悲情达到极致。
项羽,他曾在历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但由于自身的某种过错,导致最后的失败。
是我们研究的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第一种类型。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 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
鬼雄项羽--浅谈《史记》中项羽的人物性格与悲剧命运

1 . 英勇无畏的项羽
项 羽 是 英 勇 的, 这 一 点 是 司 马迁 在 《 史 记 》 中 还 并
而 这种 少 年 时 的 一句 看 似 不经 意 的一 句话 绝 非 童 言无 忌 的 小 儿 乱语 ,也 非一 时 兴 起 的 心血 来 潮 ,而 是有 很 强 的 对 未 来 的指 涉 的 ,这 一 点 从他 少 时 不 学术 而 学 剑就 能看 出一 二 , 因 为在 当 时 的 乱 世 中, 书 是 无 法 挽 救 时 人 的 , 真 正 能砍 乱 天 下 救 民于 水 火 的或 许 只 有 武力 了,而 从 项 羽 在年 少 时 的选择 就 能看 出其远 大 的人 生抱 负 。“ 吴 中起
观 点 。汉 代 天文 学家 张 衡 不 仅 天文 地 理 旷 古绝 今 , 作赋 绘 画 也是 名 动 一 时 。魏 晋 时 期 的 玄学 大 师 稽康 ,不 仅精 通 文 学 、玄 学 ,音 律 、 乐 理 也 是 专家 ,他 的 那 首 “ 天鹅 之歌 ”《 广 陵散 》和 他 的 《 声无 哀 乐论 》至 今 仍 是音 乐界 和美 学 界不断 学 习和研 究 的课题和 津 津乐道 的话 题 。 唐太宗李世 民,唐玄宗李隆基在文学 艺术方面的造 诣 都非 常深 。秦 王是 唐太 宗李 世 民 的封 号 ,6 2 0年秦 王李 世 民打 败 了叛 军 刘 武 周 ,巩 固 了 刚建 立 的 唐政 权 。遂有 了 《 秦 王 破 阵 乐 》李 世 民登 基后 ,亲 自把 这 首 乐 曲编 成 了一 大 乐 舞 ,用 一 百 二十 八 名 舞 蹈 乐 工 ,身 披 盔 甲、 手 持 剑戟 、 随乐 而 舞 。这 就 是 著名 的 《 秦 王破 阵乐 》 ,也 叫 《 神功破阵乐》 、《 七德舞》 。而 唐 玄 宗 李 隆基 更 是 一 个 全 面 的 艺术 家 ,不仅 创 作 了 《 霓裳 羽衣 曲》 ,而且 还亲 自指 导 排 练 ,他 甚 至 在 “ 音 响齐 发 ” 的情 况 下 ,能 辩 一 音 之 误 ,并 予 以纠 正 。 唐 代 诗 人 李 白、杜 甫 、 白居 易、 刘 禹锡 等 都 是 乐 舞 的支 持 者和 欣 赏 者 ,都 留下 了 许 多脍 炙 人 口的评 论 乐 舞 的诗 歌 。如 杜 甫 的 《 观公孙 大娘弟子舞剑器 行》一诗, 就描绘了古代舞蹈中独舞的英姿: “ 昔有 佳 人 公孙 氏,一 舞剑 器动 四方 。观者 如 山色 沮 丧 ,天地 为 之久 低 昂。 熳 如羿 射 九 日落 ,娇 如 群 帝骖 龙 翔 。来 如雷 霆 收震怒 ,罢 如江海 凝清 光 。… … ” 就 艺术 而 言 ,在 整 个人 类文 化 的发 展史 中 占据 了重 要位 置 ,同 样 ,也 正 是 因 为有 了文 学 的 烘 托 ,艺 术 作 品 的魅 力才更 持久 ,更 深厚 。 词 这 一 文 学 形 式产 生 以后 , 文学 和 艺 术 的 关系 就 更 加 密切 了。 词之 所 以能 成 为宋 代 的文 学代 表 ,就 是 因为 几代 词 人 的 不 断努 力 的结 果 ,词 的 出 现开 始 是 为 艺人 的 演 唱而 作 的 。宋 代 词 人 不仅 填 词 ,而 且 还 直 接 参 与 到音 乐 的创 作 中。宋 代 的 大 文 豪苏 东坡 多 才 多 艺 ,随便 挑 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中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项羽戎马一生最后却惨遭失败的悲剧命运,两千多年来人们依旧谈论着这个悲剧英雄,众多学者认为,项羽的失败多归于他的悲剧性格。
其性格中的凶狠残暴、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令他在与刘邦的抗争中处于劣势,最终灭亡。
拟总众多学者的观点,力求将《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研究系统化地呈现出来,对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字:史记;项羽;性格悲剧;凶狠残暴;有勇无谋;刚愎自用项羽是秦末反秦起义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领导起义军摧毁了秦军主力,为彻底推翻秦王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他最终归于失败。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项羽破釜沉舟,“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设鸿门宴、“项王军壁垓下”、“自刎而死”【1】。
两千年以来众多读者无不为项羽的失败惋惜,认为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因为其凶狠残暴、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悲剧性格,而导致了他最后失败的悲剧结局。
本文着重从历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入手,对《史记》中项羽性格悲剧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及综述,力求在综述的过程中加深对项羽性格悲剧的了解,希望为今后深化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一、凶狠残暴对于项羽的凶狠残暴,最直观的要数《史记》中项羽周身之人对其的评价。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评价项羽“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1】同时,司马迁亦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直面揭露了项羽的凶残:“烧夷齐城廓宫室,皆田荣降卒……询齐至北海,多所残灭”【1】二人皆认为项羽每到一处地方,就活埋投降的士兵,焚烧房屋,抢夺妇孺,所到之处,皆成了民不聊生的地狱,怨声载道。
明代杨维桢把项羽比作夏商两代暴君桀纣,痛斥其残暴行径,认为“迹其慓悍滑贼之性,嗜杀和嗜食”,“此真天下之桀也”。
杨维桢在《史记评林》中说道:“《孟子》云:‘为天下驱民者,桀与纣也’。
籍亦为汉驱者耳,其能与汉争天下哉?迹其慓悍滑贼之性,嗜杀和嗜食……残灭襄城,杀秦降王子婴,斩韩王成,王陵母,甚至于杀义帝,此真天下之桀也。
”【2】在《史记评林》中,凌稚隆也提出“项王非特暴虐不得人心”,认为项羽凶残暴虐,让人恐惧厌恶而不得人心。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的卷一中也曾提出“项羽之暴也,沛公之明”,认为项羽以凶狠残暴让人服从,凶名在外;而刘邦却擅攻心计,以德服人,是谓开明,而得人心。
【3】清朝郑板桥也曾有这样一首诗来评价项羽的“夜坑秦卒”的残暴之举“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杀汉王。
”【4】在现今,很多学者在认同项羽的英雄形象的同时,指出了其性格的残暴之处。
沈薇在《项羽兵败的性格原因》中说道:“项羽失败的原因都绕不开他性格暴戾、烧杀掳掠以致失去民心的这一面。
”【5】认为项羽是打着诛暴秦的旗帜起兵的,结果却是他自己在重蹈秦始皇的覆辙,用一种暴行代替另一种暴行,大量的屠杀行为使他大失民心与军心。
【5】张桂英在《太史公笔下的项羽》中指出“项羽似乎是为了应验“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在整个反秦斗争中,他表现得极为残暴。
”【6】并列举了三个事件作为证据:一是活埋襄城守城军民;二是汗水之战后,在新安城南活埋了二十多万秦军投降的士兵;三是在平叛田荣叛乱时,把田荣手下投降的士兵活埋了。
【6】综上所述,由古至今,众多学者多认为项羽在征战过程中过于残暴,此为他的性格悲剧之一,而这种残暴令他在楚汉之争中丧失民心,落于下风。
他们皆斥项羽过于“暴虐”、“残灭”和“凶暴”。
二、有勇无谋除了凶狠残暴外,众多学者亦认为项羽一生戎马,却因有勇无谋而多次错失良机,使其失利,其中最为直接便是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在《史记考证》言道:“项羽楚人,既失其祖,又失其季父,怨秦入骨;其八咸时,犹伍子胥入郢,杀王屠民烧宫殿,以快其心者,亦不足异,谓之无深谋远虑可也。
”【7】认为项羽只为了为自己出一口恶气,便做出如此残暴之举,完全不考虑民心问题,毫无深谋远虑,可谓有勇无谋。
梁选红在《从<鸿门宴>一文中看刘邦和项羽成败的原因》中借鸿门宴中项羽轻而易举地告诉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她认为项羽为了撇清自己,毫不留情就出卖了自己的内应,“胸无城府,偏听轻信”。
【8】温丽敏在《<鸿门宴>项羽悲剧性格浅析》中,笔者说“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他认为项羽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后又因为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
她认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
【9】何梅琴在《试析项羽复杂的性格》也认为项羽在攻陷咸阳后,不在“四塞”、“阻山河”的关中称王,而思欲东归。
在楚汉中分天下时,便安心地做他的西楚霸王,一定程度上,项羽并没有与刘邦一战到底夺取天下的想法。
所以说“项羽显得目光短浅,被动愚钝”。
【10】韩丽红在《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中指出“项羽在政治上极为幼稚”,并总结出了两点:一是他冲动轻信,不辨真伪;二是虽坦诚豪爽,却缺乏城府。
【11】在当下的大学教材,如古代文选作品选、大学语文中,在描述项羽是仍旧会叱其勇猛有余却谋略不足。
如郭兴良、周建忠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上册)就有这样的字眼“项羽头脑简单,缺少谋略……”【12】综合以上的评价,自古以来,众多学者认为项羽在战场上勇猛无敌,但在政治上却显得无比幼稚,胸无城府且被动愚钝,在谋略上无法深思熟虑,缺乏长远目光。
三、刚愎自用同样的,项羽的刚愎自用,于《史记》中周身之人的感受最为深刻。
如《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就曾评价过“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
甚至于太史公司马迁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直面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岂不谬哉!”认为项羽过于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致使楚汉之争处于兵败。
【1】郝继明在《项羽失败的性格缺陷及警示》中认为“项羽刚愎自用”,并指出项羽打战都是亲自上阵,并引出曾在项羽手下的韩信之语:“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
”并以此证明“项羽太自负了,他只相信自己。
这是事必躬亲、刚愎自用给项羽带来的致命伤”【13】田静在《项羽的人格心态及其悲剧》说道:“项羽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不能识别人才,而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笔者认为项羽过于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又多次拒绝好的意见,结果使其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许多重大决策一再失误,又得不到及时纠正,从而一错再错,使得身边谋士将才皆离他而去,终成为孤家寡人,自刎乌江。
【14】张华真、郝富安在《试析<鸿门宴>中项羽的形象特征》中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在鸿门宴上,他傲坐上席,刘邦安于下座。
席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然而“项王默然不应“。
在笔者看来,刘邦的安于下座与谦词卑礼,助长了他的自矜功伐与居功自傲,在他内心深处并不把刘邦视为对手,从而为他埋下了最终失败的祸根。
【15】无痕在《刘邦与项羽的用人观比较》中,借“初起时,年二十四,长八尺扛鼎,才气过人。
虽吴中子弟已惮之”,认为“项羽自小英武过人,养成了刚愎自用的个性”。
项羽入关时,韩生曾劝他“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
”但鼠目寸光的项羽看到城池破碎,宫殿残缺,一心想着东归。
他认为项羽“大事未成,就想着炫耀人前,过于粗鄙”,后又因韩生仅仅骂了句“沐猴而冠”竟被活活烹死,“其刚愎自用又不听谏言,难成大事”。
【16】而孙在美《<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认为项羽的性格中有自私吝啬、唯我独尊、唯权至上的一面。
在反秦之初,他有地不肯分,有权不肯释,不知收买人心,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知人善任的眼光。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因此,他拱手将众多人才送给了对手,也将天下民心尽付与刘邦。
【17】高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参考书就项羽也给予许多的否定词语,如“不善用人”、“不听臣言”、“骄傲自大”、“狂妄无礼”、“刚愎自用”等。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H版所选《鸿门宴和涪关宴》一文更是通过项羽释刘邦与刘备释刘璋的对比 轻易地对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作了否定评价“当时楚霸王项羽不听从范增的劝告,在宴会上轻易地放走了刘邦,最后落了个自刎乌江的下场,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18】中学教材如此大学教材也作此论。
郭兴良、周建忠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上册)就有这样的字眼“因骄傲自大 缺少政治头脑而又不听臣言最后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被迫自刎乌江……”【12】综上所述,从古至今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项羽在过于刚愎自用,自矜功伐,无法听取谋臣意见,不善用手下将士,身边之人渐渐离他而去,投奔刘邦,为兵败埋下祸患。
四、结语众观前人对《史记》中项羽性格悲剧的研究及成果,可以看出项羽虽是个英勇无畏的大英雄,但其一生戎马最后却惨遭失败,绝大部分是由于他的性格所致。
其凶狠残暴、有勇无谋以及刚愎自用,是他一再失去民心,甚至错失良机与贤臣,最终只能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些缺陷使他在楚汉相争中功败垂成,留下了让人怆然涕下的千古悲剧,但他却也成了历代文人咏叹不绝的英雄形象。
他展示的悲壮人生,永远闪亮在人类的精神领域。
同时,面对项羽的这一悲剧,徒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9】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项羽的悲剧依旧给我们太多的启发:在今后的历程中,我们应诚实地直视自己的性格缺陷,并积极地加以改正,对自己的性格加以反复锤炼,争取做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2006.[2]杨维桢、凌稚隆.史记评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3]王夫之.读通鉴论[M]. 北京:中华书局,2004.[4]郑燮.郑板桥集[M]. 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5] 沈薇.项羽兵败的性格原因[J]. 长江大学学报.2013年10期185-186[6]张桂英.太史公笔下的项羽[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75-76[7] 泷川资言.史记考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 梁选红.从鸿门宴一文中看刘邦和项羽成败的原因[J].新课程(中学)杂志2013年03期115[9] 温丽敏.鸿门宴项羽悲剧性格浅析[J].中华少年.2013年 4期4[10] 何梅琴.析项羽复杂的性格[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4卷03期8-12[11] 韩丽红.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14-120[12]郭兴良、周建忠编.中国古代文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 郝继明.项羽失败的性格缺陷及警示[J].领导科学.2010年34期48-49[14] 田静.项羽的人格心态及其悲剧[J].中学文科.2004年10期30-31[15] 张华真、郝富安.试析<鸿门宴>中项羽的形象特征[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9-10[16] 无痕.刘邦与项羽的用人观比较[J].中国人才.2004年06期92[17] 孙在美.<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J].现代语文.2012年03期32-33[18]李炳彦、孙兢.鸿门宴和涪关宴[M].北京:解放区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