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历史故事
清朝的三个故事

清朝的三个故事清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
那你知道清朝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清朝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的故事:对西学情有独钟的康熙康熙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繁荣阶段。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自是众所周知,其不盲目排外,闭关自守,有意识地吸收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并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奖励研发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更是被后人称道。
在中国古代庞大的帝王队伍里,他是唯一一位认真学习西学的皇帝。
而在他之后的几位皇帝,均将西学视为洪水猛兽。
这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康熙并没有将自己学习西学的精神延续下去。
那么,他既然那么努力学习西学,又取得了很多成绩,从西学中,他又看到了西学的科学之处,他为什么不将这种认识传给后来的子孙呢?他为什么要学习西学呢?1.杨光先反教案事情还需从1665年说起,这一年,清廷发生了一件事,看似很小,但却对康熙触动很大。
历史把这件事称为“杨光先反教案”。
从历史对杨光先的记载来看,他年轻时就喜欢好强斗狠。
崇祯时,他来到京师,抬着棺材到阙下,上疏弹劾大学士温体仁,朝野称其为奇人。
明朝灭亡,他跑到江南,后又旅居京师。
顺治时,他在钦天监任职。
此人对西方的天文历法全凭感知,但他却是个爱国人士。
面对当时西方教士在朝中担任重职,特别是钦天监的重职,他忧患意识顿起。
他上疏顺治,认为《时宪历》封面不当题“依西洋新法”五个字,以此来攻击当时的天主教徒、钦天监正汤若望。
可此次上疏却如泥牛入海,原因是顺治帝对汤若望很宠幸。
到了康熙三年,杨光先再次上疏朝廷,认为这个外国人是混蛋,他骨子里肯定有着不可告人的勾当。
他举例说,汤若望的《时宪历》只推到二百年就没了,意图大大的坏了,这是让大清只存在二百年啊!他随后宣称:“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他的统治下,清朝出现了盛世局面。
清朝历史故事【5则】

清朝历史故事【5则】了解历史的作用:引发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并从中学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会让其对某些任务产生崇拜,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故事(一)努尔哈赤的妻子到底有多少?搞不清楚,从文献记载来说,他有十六个妻子,《清史稿·后妃传》说是有十四个妻子。
我们查了一下,实际上根据文献的记载,他有十六个妻子,这十六个女人,同宫廷斗争密切相关的有五位:一,佟佳氏,名哈哈纳扎青。
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原配夫妻,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结发妻子,努尔哈赤他19岁分家,这个时候就和佟佳氏结婚,时间是万历五年,1577年。
结婚以后就生了一个女儿叫东果格格,后来嫁给开国五大臣之一何和礼,之后就生了长子叫褚英,随后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叫代善,代善出生的时间是万历11年,1583年,比他大哥小3岁。
佟佳氏自己没有卷入宫廷斗争,但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完全卷到宫廷斗争里头了,因为佟佳氏死得早,哪年死的没有明确记载,估计是在生了代善之后不久就故去了。
二,富察氏,名衮代。
富察氏原来结过婚,嫁给努尔哈赤的堂兄叫威准。
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叫阿兰泰珠,老二叫充善,老三叫昂阿拉,生了第三个儿子之后,威准就死了,于是富察氏就嫁给了努尔哈赤。
哪年嫁的?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有一条,富察氏衮代生他第三个儿子的时候,是万历十三年,嫁给努尔哈赤之后,生了个儿子叫莽古尔泰,是万历十五年,所以,推断她可能是在万历十四年嫁给了努尔哈赤。
这件事情清朝的所有官书,讳莫如深。
富察氏嫁给努尔哈赤之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莽古尔泰,一个叫德格类,还生了一个女儿叫莽古济格格,这个莽古尔泰和莽古济格格牵扯到宫廷斗争,所以富察氏衮代总共生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同努尔哈赤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三、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
叶赫那拉氏有一段故事,努尔哈赤起兵之前有一段时间是落难。
落难的时候就逃到了叶赫部,叶赫部的贝勒叫杨吉砮看着努尔哈赤这个人不平凡,很器重他,说我有一个小的女儿长大之后可以嫁给你。
清朝的历史故事

清朝的历史故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267年历史。
那你知道清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清朝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的历史故事:郑成功横渡海峡1661年(永历十五年)阴历二月,郑成功率领众将士在金门“祭天”“礼地”“祭江”,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
一切准备就绪,船舰将士集结于料罗湾,候风进发。
二十三日,郑成功亲率将士25,000(一说11,700)、战船数百艘(一说300艘)自金门料罗湾放洋,向东挺进。
二十四日晨,部队横越台湾海峡,陆续到达澎湖群岛。
次日。
郑成功到各岛巡视,认为澎湖在军事上很重要,遂令四位将领留守,自己率军继续东征。
澎湖到台湾虽然只有52海里,但如遇逆风,就十分困难。
二十七日,郑成功率军驶抵柑橘屿(今东吉屿、西吉屿)海面时,突然刮起暴风,只好返回澎湖。
因大风不止,郑军携带的粮食已所剩无几。
如果无限期停驻澎湖候风,不仅会影响军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预定日期开进鹿耳门港。
根据郑成功事先的调查,要顺利进入鹿耳门,必须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错过时机,就要向后推迟半个月。
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当机立断,决定进行强渡。
一些将领鉴于风大浪险,力劝郑成功不要贸然从事,要求暂缓开航。
郑成功果断地说:“冰坚可渡,天意有在。
……不然,官兵岂堪坐困斯岛受饿也。
”于是,他下令立即起碇开船。
三十日晚,郑成功亲自率船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
他们同风浪搏斗了半夜,于四月一日拂晓航行到鹿耳门港外。
郑成功先换乘小船,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踏看地形,并派出精良的潜水健儿进入台江内海,侦察荷军情况。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权之后,他手下大臣黄道周是个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帮助隆武帝出师北伐。
但是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出兵。
过了一年,清军进军福建的时候,派人向他劝降。
郑芝龙贪图富贵,就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灭亡了。
郑芝龙有个儿子叫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当时是个才二十二岁的青年将领。
清朝历史小故事

清朝历史小故事清朝历史小故事通过读历史故事,可以让人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
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应该选取什么样的人生榜样,树立怎样的人生志向,如何修炼人生的品格。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清朝历史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朝历史小故事篇一:清“第一太子”褚英之死居功自傲、桀骜不驯,多铎的叛逆性格让他不断挑战权威,给自己惹下祸端,直到死后还遭受罪责。
由此我们想到另一个因居功自傲惹下祸端的代表性人物——褚英。
上阵父子兵褚英,努尔哈赤长子。
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努尔哈赤就披甲起兵了,自幼见惯刀光剑影的褚英,有着超人的胆魄和勇武。
万历二十六年,年仅19岁的褚英,第一次奉命出征。
随同叔父巴雅喇,一同攻伐叶赫所属安楚拉库等地,褚英率军星夜疾驰,以闪电般的速度一举夺取了安楚拉库、内河的20多处屯寨,以掠获人畜万余的赫赫战果崭露头角。
努尔哈赤封他为贝勒,从此褚英成为努尔哈赤身边的一员猛将,开始协助努尔哈赤打天下。
褚英在赫赫战功之中受到了父亲的青睐,为帮助儿子树立威信,努尔哈赤授命他执掌国政。
万历四十六年六月,努尔哈赤将执政大权交给了长子褚英。
骄横专权惹起众怒褚英柄政后,因年纪轻、资历浅、心胸偏狭、野心勃勃,渐渐不顺众心,他不仅处事不公,作威作福,而且得寸进尺,野心膨胀。
为了尽早独揽大权,褚英不惜使用卑鄙的威胁手段。
先是欺凌努尔哈赤所倚重的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扈尔汉、何和里、安费扬古,并威胁他们说:“谁敢与我作对,一旦我继承汗位,定杀不赦!”继之又施虐于他的诸弟,即努尔哈赤的几个最宠爱的子侄:莽古尔泰、皇太极和阿敏等人。
甚至连他的同母弟代善也不放过。
一天夜里,褚英将诸弟召集在一起,迫令他们对天发誓,效忠自己。
让他们:“不拒兄言,不将我之所言告于父汗。
”并警告诸弟说:“父汗曾赐给尔等财帛良马,父汗故后,通通收回。
凡是与我不睦之诸弟大臣,待我即位后皆诛之。
”褚英如此对待五大臣及诸弟,使自己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
晚清时代的故事

晚清时代的故事
晚清时代是指中国清朝末期,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充满了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许多故事和事件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化。
以下是一些晚清时代的故事和事件:
1. 义和团运动:在晚清时代,义和团运动爆发,一群农民和武装团体抵制外国侵略者和基督教传教士。
这一事件导致了对外国人和中国基督徒的袭击,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和北京的包围。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时代的一次改革尝试,旨在改革清朝政治体制、军队和教育。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这一改革失败,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和革命斗争。
4. 白莲教起义:白莲教是一个宗教组织,曾经在晚清时代爆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反对清朝政府的压迫。
5.辛亥革命后的混乱: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政治混乱和军阀割据时期,不同的地方出现了各种政治派系和冲突,反映了国家分裂和动荡。
这些故事和事件反映了晚清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
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乾盛世的相关小故事

康乾盛世的相关小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康乾盛世被誉为清朝盛世之最。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相继统治期间,中国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这个辉煌的时期,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康乾盛世的兴盛。
故事一:皇帝与民间艺人的交流在这个时期,康熙皇帝热衷于与民间艺人交流并欣赏他们的才艺。
一次,一位名叫白雪的戏曲演员在京城表演时,被皇帝看中了。
康熙皇帝亲自邀请白雪到皇宫表演,享受了她精湛的演技。
皇帝对白雪的表演赞赏备至,甚至赐予了她一块镶有珍贵宝石的玉佩。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康乾盛世时期皇帝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和支持。
故事二:文人雅士的交际圈在康乾盛世时期,文人雅士的交际圈非常广阔。
他们以文艺作品和才华吸引人们的关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交圈子。
人们经常举办诗会和文艺聚会,交流思想、切磋才艺。
这种交际方式不仅使文化得到了传播和发展,也增加了社会的联系和融合。
康乾盛世的文人雅士们通过这些交际活动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
故事三:康乾盛世的商业繁荣康乾盛世是中国商业繁荣的黄金时代。
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中国的商品出口迅速增长,尤其是茶叶、丝绸和瓷器等特产,深受欧洲贵族的青睐。
乾隆皇帝曾下令对外贸易进行规范,并设立了官方贸易机构——京海工部,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
康乾盛世的商业繁荣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康乾盛世的时期,中国通过艺术、文化和商业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这些小故事只是康乾盛世的冰山一角,表明了这个时期的繁荣和辉煌。
康乾盛世的相关故事,正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这一时期的美好和灿烂。
精彩的清朝历史故事-

精彩的清朝历史故事-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个由少数民族建⽴的⼤⼀统王朝,清朝也是离我们最近的最后⼀个封建王朝,关于清朝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常多,⼩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李鸿章挨⼀枪,中国少赔⼀亿两 1894年7⽉,中⽇甲午海战爆发,第⼆年3⽉,北洋⽔师全军覆没。
光绪皇帝只好命李鸿章前去⽇本进⾏谈判。
⼀艘轮船从天津塘沽港开出,⽬的地是⽇本的马关,船上搭乘的是以李鸿章为⾸席谈判代表的和谈代表团。
李鸿章在⽇本谈判时所有的想法和⾏动都要及时发电给北京。
不幸的是中⽅的电报密码被⽇⽅掌握。
李鸿章在春帆楼与伊藤博⽂唇枪⾆剑。
由于⽇⽅已经知道李鸿章的底牌,可想⽽知,李鸿章很被动。
伊藤博⽂在谈判中向中⽅提出条件。
⽇军要占领⼤沽、天津、⼭海关⼀线所有堡垒。
驻扎在这些地区的清廷军队要将所有军需⽤品交给⽇本军队。
天津到⼭海关的铁路也要交给⽇本。
伊藤博⽂明⽩这样的条件李鸿章肯定不答应。
这将直接威胁北京的安全,正好⽇本可借此再战。
最为狡猾的是,此时的伊藤博⽂故意掩藏吞并台湾的企图。
⽇本已经开始向台湾进军,等⽇军控制台湾后再逼李鸿章就范。
当然,李鸿章也不傻,他知道伊藤博⽂的野⼼很⼤。
李鸿章在会谈上没有对⽇本提出的要求让步,谈判陷⼊僵局。
会谈结束后,双⽅同意三天后再谈。
1895年3⽉24⽇下午4时,第三轮谈判结束过后,满腹⼼事的李鸿章步出春帆楼,坐轿⼦返回驿馆。
谁知,就在李鸿章乘坐的轿⼦快到驿馆时,⼈群中突然窜出⽇本浪⼈⼩⼭丰太郎,朝李鸿章脸上就是⼀枪。
李鸿章左颊中弹,倒在⾎泊之中。
⼩⼭丰太郎⽤的可能是⼟枪,威⼒不够⼤。
李鸿章中的这⼀枪,⼦弹正好嵌在左眼下⽅⼀⼨的位置。
⼦弹虽然留在了体内,但并没有伤及眼睛。
李鸿章被刺的消息在国际上掀起谴责⽇本的强⼤舆论⾼潮,沙俄的军队甚⾄以此为借⼝公开进⼊东北地区。
在强⼤国际舆论压迫下,⽇本⼗分被动,伊藤博⽂得知后勃然⼤怒,咆哮说“宁将⾃⼰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陆军⼤⾂⼭县有朋拍着桌⼦⼤骂“该匪罔顾国家⼤计”。
中国清朝时期历史故事-清朝国号的由来的故事

中国清朝时期历史故事-清朝国号的由来的故事 1616年,建州⼥真部⾸领努尔哈⾚建⽴后⾦。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清朝时期历史故事-清朝国号的由来的故事。
清朝国号的由来 满族的祖先本是⾦代的⼥真部族,所以努尔哈⾚统⼀⼥真各部以后即定国号为“⼤⾦”。
不久,为区别于历史上的⾦代,⼜改称“后⾦”。
很多蒙古⼈、汉⼈、朝鲜⼈等受其统治,再⽤“后⾦”国号已不适应;并且汉⼈因受历史影响。
对⾦⼈素怀恶感,“后⾦”⼀类国号对招徕汉⼈并⾮所宜,所以皇太极在继位后⼗年即天聪⼗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
那么,皇太极为什么以“清”作国号呢? 这有两种说法。
⼀说在改“后⾦”为“清”的前⼀年,皇太极已废除“⼥真”族号,改为“满州”。
⽽“满州”在满语中⾳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
因此他⽤“清”代“⾦”,对笼络各族⼈⼼和进⼀步取代明王朝,作⽤都⽐“⼤⾦”或“后⾦”来得⼤。
与此同时,皇太极还为推翻和取代明王朝⼤造舆论,说只有有德者才能统治天下,“唯有德者乃可称天⼦”、“有德者受命,⽆德者废弃”。
这些话,便成为他思想的核⼼。
⽽他所说的“有德”,便含“清”的意思,恰与“满州”语意相合,所以就⽤“清”作国号。
另⼀说恰好相反,系舍义⽽求⾳,在满语中“清”即“⾦”的谐⾳,汉语的“清”即满语的“⾦”,“⾦”改为“清”,是改汉不改满,其⽬的仅是适应进攻明朝的需要,让汉⼈易于接受罢了。
持这种说法的⼈,举出满语中对贵族夫⼈的称谓“福晋”为例,说“福晋”起初叫“夫⾦”,后改称“福⾦”。
最后才叫“福晋”,所以“夫”与“福”,“⾦”与“晋”在满语中是同⾳,因此据满语⾳韵,“清”与“⾦”也⾳同⽆疑。
此说还以沈阳(即清朝旧京)的抚近门匾额为证。
匾上汉⽂写的是“⼤⾦”,⽽满⽂写的是“⼤清”。
这块匾额乃是天聪年间⽴的,那时尚未改号“清”,⽽满⽂⾥却已称“清”了。
两种说法情由不同,但都认为改国号为“清”是出于政治需要,主要是以此笼络汉⼈,从⽽为取代明王朝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清朝历史故事
阎敬铭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担任户部尚书一职,在任期内,他利用审计手段,清理
整顿当时极为混乱的财政收支,严厉查处了一批贪官污吏,政绩卓著,被时人交口称颂。
阎敬铭早年曾在户部担任过户部主事,深知户部弊端,尤其天下财赋总汇的北档房,
积弊更深。
他决心革除积弊,实行改革。
上任第一天他就亲自看账,并找来档房司官问账。
结果无论是领办、会办、总办都不知道库里存银几何以及出纳情况和盈亏怎样,甚至连算账、看账都不会。
眼看关系国家财政命脉的户部档房之账竟如此糊涂,为官员贪污提供了
极大方便,阎敬铭立即给皇帝上奏折说:“满员多不谙筹算,事权半委青吏,故吏权目张,而财政愈葬,欲为根本清厘之计,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汉员不可。
”由于当时清
政府库款困乏,也有整顿度支的迫切要求,所以同意了阎敬铭的奏请。
阎敬铭查了账目再查三库。
所谓三库,是指户部管辖的银库、绸缎库和颜料库。
其中
绸缎、颜料两库为天下实物贡品收藏处,库内堆积如山,毫无章法,颜料、绸缎、纸张混
在一起,月积年累,大都霉烂得无法使用,加上鼠咬虫蛀,毒蛇成群,进出账目更是二百
多年的流水账,无清无结。
银库的问题比想象的大得多,管理银库的差役、官员没有不贪
污的,甚至连做苦力的库兵都利用搬银子的机会,把银子塞在肛门里面偷出来。
职掌出纳
的掌库、书办以大秤进、小秤出,天平砝码异常不等,十个里面最多有一个是准的,真是
弊端累累。
阎敬铭一反过去堂官所为,花了很大力量,亲自入库清点,认真查对出纳档案,并清查了二百余年的库藏和出纳账目。
他的做法和态度震动了朝野。
通过查账查库,阎敬
铭当场斥逐了一批书办和差役,并奏参了号称“四大金刚”,原在户部担任司官的姚觐元、董俊汉、杨仅典和满族人启某。
姚、董等四人受到清廷“革职回籍”的严厉惩处。
清查三库,是清末一次很重要的查账理财活动。
通过这一次清查,朝廷才真正知道了自己的国库
到底存银几何,对自己的财政有了详细彻底的了解。
阎敬铭担任户部尚书之初,各地报交户部的银库存银都很少。
例如山东省报交户部的
银库存银只有几千两,阎敬铭对此十分怀疑,因为他曾在山东担任巡抚一职,对山东的财
政收入比较清楚。
于是他命令对山东的财政活动进行审计,那些有贪污行为的幕僚们极力
宣称审计不可行,并且订立了攻守同盟,百般阻挠。
阎敬铭掌握这一情况后非常气愤,警
告说:“有敢阻挠者斩。
”幕僚、差吏们都知道阎敬铭能够说到做到,再也不敢胡言乱语
阻挠此事。
审计公务得以顺利进行,按照朝廷规定的各项财政、财务收支标准,核对审查
山东省各州县的财务收支,相应的贪污舞弊行为也都被揭露出来。
随后,阎敬铭报奏朝廷
对贪污舞弊的幕僚、差吏予以严厉制裁:查抄了一百五十三人的家,斩杀差吏数人,辞退
幕僚十余人。
他又对山东省的财政活动订立了一项制度,规定山东各级官府赋税的征收情况,每半年上报一次,逾期不报,即将负有主要责任的官员立刻革职。
自此,幕僚、差吏
们不敢再复效前辙,侵冒贪污了。
几年之后,山东省银库存银由数千两增至五百万两。
阎敬铭整顿户部积弊,掀开了户部的许多黑幕,最惹眼的是掀出了云南省军费报销案。
在清朝,军费报销向来是报销者和户部司官、书办的贪污门路,报销者可以把并非军费的
款项纳入军费中去报销,而把大量报销所得的多余款项揣入私囊。
户部明知有弊而给予报
销,就要私收贿赂,通同作弊。
云南的军费报销,早在阎敬铭入京执掌户部的半年前就已
开始舞弊,云南巡抚派粮道崔尊意和永昌知府潘英章,携带巨款,来京打点门路。
他们先
找军机处章京、太常寺卿周瑞卿,通过周瑞卿找到署理户部尚书的军机大臣王文韶、景廉
行贿游说。
然而户部书办一口要13万两银子的巨额“打点费”,潘英章等人嫌太多,正
在讨价还价的当儿,传来了阎敬铭即将进京接管户部的消息。
他们深知阎敬铭的为官为人,赶紧抢在前面,以8万两白银的贿款,把云南军费报销了结。
像这样的行贿,在户部早已习以为常,百官们明知内情也不敢揭发,因为它往往牵连
朝中大员,故而积弊愈深。
阎敬铭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整顿,使百官们打消顾虑,逐渐打开
言路。
首先是御史陈启泰上了一道奏折,揭露太常寺卿周瑞卿和户部司官在云南报销案中
受贿的事实。
事关重大,朝廷不能不问,但谕旨只派刑部审查,并轻描淡写,对王文韶、
景廉明显有保护的意思。
可是谕旨一发,案子想收也收不住了,御史洪良品把知道的底里
一古脑儿揭了出来,要求对景廉、王文韶即行罢斥,听候查办。
随后邓承修、张佩纶、盛
呈等人也都连上奏折,呼吁严行审理云南军费报销案,对王文韶等人严厉制裁。
与此同时,阎敬铭以户部的账目不清、三库混乱,参奏户部司官“含混草率”,进一步把矛头指向原
为户部尚书的景廉和王文韶。
清政府在阎敬铭等人的敦促之下,加紧对案件审理,并派他
会同刑部审理此案。
案子到了阎敬铭手里,自然就有了结果。
与案情有牵连的数十名大小
官员,都受到了应得的惩处,如受赃的户部云南司主事孙家穆革职赔赃,徒三年;太常寺
卿周瑞卿革职赔赃,流三千里;潘英章、户部主事龙继栋、御史李郁华等也都被革职流放;
军机大臣景廉、王文韶都受到降级处分,王文韶被逐出了军机处。
其他如户部侍郎许应、
崇礼、工部侍郎翁同龢和兵部侍郎师曾、孙家鼎、徐同仪、福志、现任云贵总督岑毓英、
户部侍郎奎润等也都有失察之责或有一定瓜葛,分别受到降职罚薪等处分。
云南报销案的处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
当时如果没有阎敬铭参与审理,很难
想象能有谁去揭穿这样的黑幕。
圆明园的“金砖”不是人们想象的“金”砖,它是我们国家古代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
由于它做工精细,是砖中极品,又为皇家专用,所以人们称之为金砖。
据内务府造办处
“各作成活计”档案中记载又称做“津砖”。
金砖创制年代无考,但据有关文献记载,金砖在明代已有大量生产制造了。
到了清代
的乾隆年间,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高峰。
金砖规格分为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厚二寸五,均为正方形。
liuxue86由于它系“钦工物料”,为皇家所用,所以地位特殊,加之严格的选料、精细的加工,使之烧成
后颜色纯青,敲之声音悦耳,断之无孔,细如端砚,因此身价百倍。
据《天工开物·造砖图说》等书记载,造砖过程分为: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烧制7个工序,每个工序又有详细分工。
如选土分捶、晒、舂、磨,澄浆分淘、晾、揉、踏……入窑烧制得用文火熏烧,仅烧制的时间就长达130天。
成砖后还得浸油,
前前后后需2年时间尚可完成。
因为皇家工程是不能停工待料的,所以从制坯到烧制成砖,从运输到使用每个可能出
现问题的地方都要估计到。
为了保证质量和施工用量,往往工程上用一块砖同时要多制6-
7块砖。
清乾隆年-间烧制质量最好时,也要1:1,大型砖要1:2。
也就是说不同规格的砖,为保证工程需要最少也要1-2倍地烧造。
为了分清责任,每块砖上都要烧制上年代、产地、监造者、制造者、规格,以备查验。
例如笔者家收藏的圆明园的金砖,边款记有“乾隆四
十八年辰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永记、杨德山、除玉山,鲍文华造,督造官江南苏州知府、付刚德”等字样。
字迹虽经百年,至今清晰如初。
让人遗憾的是,100多年前已不再烧造金砖了,技术也因此而失传。
解放后因财力物
力原因,虽曾试制过但未成功。
故宫现在尚存的金砖数量也是极为有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