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医疗不良事件分析总结

医疗不良事件分析总结

医疗不良事件分析总结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服务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对近年来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医疗不良事件概述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受到伤害的事件。

医疗不良事件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缺陷等。

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同时也给医疗机构带来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医疗不良事件原因分析1. 人为因素:医疗不良事件中,人为因素占很大比例。

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观察不仔细、沟通不畅等。

此外,新入职医护人员培训不足、经验不足也是导致医疗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

2. 设备因素:医疗设备是医疗服务的重要支撑。

设备故障、维护不当、使用不当等都会导致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3. 药物因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敏等也是医疗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

4. 管理因素: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

管理不善、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都会导致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5. 环境因素:医疗环境恶劣、床位紧张、就诊流程繁琐等也会增加医疗不良事件的风险。

三、医疗不良事件整改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 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医疗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加强医护人员对设备的熟悉程度,规范设备使用流程。

3. 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加强药物治疗管理,遵循药物说明书,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过敏反应。

加强对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

4. 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完善各项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加强监督和考核,落实责任制。

5. 改善医疗环境:优化就诊环境,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摘要:一、事件概述医院存在一起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患者小王因肺炎入院治疗,但在住院期间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医院及时采取抢救措施,但患者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

经调查分析,发现该事件与患者的肺炎治疗方案和抢救措施不当有关。

二、问题分析1.医疗流程不规范:该医院的肺炎治疗方案存在缺陷,未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抢救措施中,缺乏有效的呼吸支持措施。

2.管理制度不完善: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关的审核和监控机制。

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能力评估不够完善,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医务人员培训不足:医护人员在急救措施上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导致在抢救过程中无法有效应对患者的病情变化。

三、改进措施1.完善医疗流程:医院应加强对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审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个性化,减少因方案不当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

对于急救措施,需要从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方面进行规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急救情况的能力。

2.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相关的审核和监控机制。

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能力评估,提高其医疗技能和知识水平,加强对不良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3.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医院应加大对医护人员的持续教育力度,提高其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

通过模拟演练和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在急救措施上的应对能力,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四、总结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对医院医疗质量和患者权益的一种严重威胁。

通过对医院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医疗流程的不规范、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医务人员的培训不足等问题是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为了提高医疗安全水平,我们建议医院完善医疗流程,健全管理制度,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能力评估。

预防和控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是医院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结果描述
经过调查,该事件是由于医疗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的医疗事故。医院对此次事 件进行了认真总结,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加强了医疗安全管理和 培训。
影响因素分析
01
02
03
人员因素
值班医生和护士在医疗过 程中存在疏忽大意,未能 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设备因素
当晚医疗设备出现故障, 导致救治工作受到一定影 响。
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医疗安全 不良事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
态扩大。
建立奖惩机制,对在医疗安全工 作中表现突出的医务人员给予表
彰和奖励。
强化监督管理与持续改进
01
02
03
04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定期开展医疗安全检查和评
估。
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监测和 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潜
在的安全隐患。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内部自查和 互查,促进经验交流和持续改
进。
加强与国际国内先进医疗机构 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医
疗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
事件处理与效果评
05

事件处理过程描述
接到报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相 关部门第一时间接到报告并启
动应急响应机制。
调查核实
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调查核实 ,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 原因及影响范围。
报告目的和意义
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
通过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深入分析 ,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根源,为制 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通过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分 析,推动医疗机构不断完善质量管理 体系,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针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针对 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帮助医疗机构 提升医疗安全水平,减少类似事件的 发生。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一、前言医疗安全是医院工作的核心,任何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都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对医院的社会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事件背景2021年5月10日,我院发生了一起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患者张某,男,45岁,因急性阑尾炎入住我院普外科。

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医生操作失误,导致患者发生输尿管损伤。

经过及时治疗,患者目前已无生命危险,但输尿管损伤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三、事件经过1. 事件发生时间:2021年5月10日10时30分。

2. 事件发生地点:我院普外科手术室。

3. 事件经过:患者张某因急性阑尾炎入院,经检查后决定进行手术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在分离阑尾与周围组织时,误将输尿管当作阑尾系膜进行切断。

术后,患者出现腹痛、血尿等症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输尿管损伤。

四、事件原因分析1. 医生经验不足:主刀医生为年轻医生,在处理阑尾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时,对输尿管的识别和处理不够熟练。

2. 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前,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病史了解不够充分,未能预见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 手术过程中,助手的协助不够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医生的操作失误。

4. 手术室护士在器械传递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增加了医生操作失误的风险。

五、事件处理措施1. 立即对患者进行治疗,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全面调查,制定整改措施。

3. 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4. 加强术前准备工作,确保对患者的病情和影像学资料有充分的了解。

5. 加强手术室管理,规范手术室护士的器械传递工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六、事件反思1. 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医疗安全教育,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医疗安全的重要性。

2. 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推荐】4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推荐】4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推荐】4 2013年XX市人民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半年总结分析报告 (1)2013年第一季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分析 ......................................................................4 2013年三季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总结 ..................................................................... ............. 7 康复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培训总结 ..................................................................... ........................ 1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总结分析会议记录 ..................................................................... ............ 13 耳鼻喉科2013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总结 ..................................................................... .. (15)2013年XX市人民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半年总结分析报告一、总体情况1.2013年上半年共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90例,主要以III、IV级为主,未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事件。

其中1月16例,2月15例,3月15例,4月13例,5月15例,6月16例。

事件月度分布如下图。

2. 事件科室分布如下图,主要以内科、急诊科、外科、后勤部门为主;其中事件发生主要分布在行政/后勤部门(24例)、内3科(12例)、ICU(9例)、内1科(7例)、外4科(6例)、急诊科(6例)、内2科(5例)、外3科(4例)、外2科(4例)、妇产科(4例)、门诊科(3例)、儿科(2例)、手术室(2例)、外1科(1例)、检验科(1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一、事件背景在某医院儿科病房,一名3岁患儿因高热、咳嗽症状入院治疗。

经医生诊断,患儿被诊断为肺炎,并接受了相应的治疗。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出现了不良反应,最终导致严重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二、事件经过1. 治疗过程患儿入院后,医生根据其病情制定了治疗方案,包括输液、抗生素治疗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按照医嘱给予患儿相应的药物。

2. 不良反应出现在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了咳嗽、气促等症状。

医护人员立即停止了输液,并进行了紧急处理。

然而,患儿症状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出现了呼吸困难、紫绀等情况。

3. 紧急救治医护人员立即对患儿进行了紧急救治,包括吸氧、激素治疗等。

同时,医生紧急会诊,商讨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4. 不良事件结果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但患儿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

经调查分析,患儿死亡的原因是由于药物过敏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

三、事件原因分析1. 药物过敏根据调查结果,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了药物过敏反应。

虽然医护人员立即采取了紧急处理措施,但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导致患儿死亡。

2. 医护人员监管不足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病情观察不够仔细,对药物过敏的警惕性不高,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3. 医嘱执行不当在执行医嘱过程中,医护人员可能存在对医嘱理解不准确、执行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患儿接受了不适当的治疗。

四、整改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药物过敏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确保医护人员在类似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紧急措施。

2. 完善病情观察制度医院应制定完善的病情观察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3. 加强医嘱执行监管医院应加强对医嘱执行的监管,确保医护人员准确理解医嘱内容,规范执行医嘱,避免因执行不当导致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五、总结本起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医院在病情观察、药物过敏处理等方面的不足。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整改与总结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整改与总结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整改与总结医疗行业是一个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行业,然而偶尔也会发生一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本篇文章将对一起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和总结经验教训。

一、事件描述事件发生在某市某医院,患者A因心脏病入院治疗。

患者A在接受入院许可后,被转至心脏内科病房。

但不久后,患者A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随即陷入昏迷。

经紧急处理后,患者A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

然而,最终患者A因呼吸衰竭不治身亡。

二、事件分析1. 人为因素在患者A入院后,医护人员未及时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导致医生未能及时发现患者A存在呼吸困难的问题,也未能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沟通不畅在患者A入院时,医生与护士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

医生未能清晰地告知护士患者A存在呼吸困难的情况,导致护士在日常护理中未尽到应有的关注与护理。

3. 护士技术不熟练在患者A出现呼吸困难后,护士未能迅速判断患者A病情的紧急性,并未能有效地给予及时护理。

这可能与护士技术不熟练有关。

4. 医疗资源不足重症监护室是一个关键的医疗资源,但在该医院中,重症监护室的床位有限,且人员配置不齐全。

这给患者的抢救带来了困难和延迟。

三、整改措施1. 建立完善的入院评估制度医院应建立全面、系统的入院评估制度,确保每位患者在入院后都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评估。

同时,通过培训提高医生和护士的入院评估能力。

2. 加强医患沟通医院应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确保医生和护士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护士和患者之间的沟通顺畅。

医生应将病情清晰地告知护士和患者,护士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和变化。

3. 提高护士技术水平医院应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同时,建立定期的技能培训和考核机制,确保护士的技术能力持续提高。

4. 增加医疗资源投入医院应增加重症监护室的床位配备,并加强重症监护室人员的培养和配置。

同时,建立重症监护室与其他科室的有效协作机制,确保患者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

医疗不良事件分析总结(3篇对策)

医疗不良事件分析总结(3篇对策)

医疗不良事件分析总结(3篇对策)不良事件分为很多种,基本分为:药品不良事件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以下是关于医疗不良事件分析总结,供大家参考!医疗不良事件分析总结(范文一)一、原因探讨医疗安全责任意识差,知与行不能统一:近年来,尽管各级医院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医疗质量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医院的各个岗位都有章可循,但实际却是好多问题出现在有章不循方面,尤其是有关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长期被忽视,在制度面前有的简单应付,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马虎从事,不执行制度,不把患者当回事,进而出现安全事故。

医疗安全管理不到位,惩罚措施失之于宽:在医院管理层对医疗安全管理失之于宽,出现了面对差错事故处理不够及时,惩罚也不够严格,堵塞漏洞的措施落实较差等问题。

使一些明显的医疗安全责任问题得不到及时惩戒,追查问责的制度不够明确,对当事者没有较强的威慑力,体现不出管理手段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致使个别素质较差的人员将规章制度视为儿戏,经常出现医疗差错。

业务能力不足,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认识不够,防范不力:医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科学,未知领域很多,许多新理论、新疗法、新术式瞬息万变,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更新理论,不能对疾病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就会对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认识不够,进而防范预案不到位,导致安全事件。

医院整体利益与科室局部利益不够协调统一:医疗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常涉及众多的环节,需要多专业、多种类、多人员的严密合作,有的科室缺乏对医院整体工作负责的态度,只强调本科的利益,不管不顾整体工作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在收住院、做检查、会诊、转科等方面不注意协调配合,延误抢救治疗工作,发生安全事件。

不能正确对待出现的医疗纠纷,科室间遇事相互拆台:个别科室或医生平时工作责任心差,出事时只找客观原因,没有一个严谨的作风和认识问题的态度,对同事工作失误不及时提醒,在看热闹的同时,喜欢对家属说点“小话”或无中生有故作神秘,对正常诊疗行为说三道四,科室间不是相互补台,而是相互拆台,有意挑起事端,造成安全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XXXXXX人民医院质控科随着人们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进一步明确以“病人安全”为导向,自从2014年我院制定了非处罚性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以来,各科室严格监控和管理,按规定及时、主动上报,2016年度各科室上报不良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312例,未发生重大安全事件。

现将各科室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以利于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一、2016年度不良事件数据汇总1.1-12月上报例数:图1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科室分布:图23.不良事件分类:4.2016年与2015年不良事件对比,见图4图42016年与2015年各类不良事件对比4.各类不良事件1-12月趋势,见图5图5—2016年1-12月趋势图5.不良事件发生场所,见图6二、2016年各类不良事件汇总分析(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医疗不良事件分类:图7—-医疗不良事件分类柏拉图2.医疗不良事件分级: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小结: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中,由医生上报7例,护士上报19例。

绝大多数属于Ⅳ级事件,占73%,主要是医嘱事件,Ⅲ级事件占27%,主要有医疗处置事件、用药错误等。

医嘱事件16例,其中录错药物数量5例、录错药物剂量4例、漏录电脑4例、录错患者3 例;医疗处置事件4例,包括胸腔闭式引流操作2例,导尿操作2例;用药错误2例,包括用法错误、提前用药各1例;跌倒事件2例,均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夜间坠床;意外事件1例,为住院处录入身份信息错误;输液反应1例。

(二)护理安全不良事件1.护理不良事件分类:2.护理不良事件分级3.2016年与2015年护理不良事件对比,见图11图11—2016年与2015年护理不良事件对比4.护理不良事件小结:从图9、图11中看出:用药错误共发生27例,比2015年增加8例,增长率42%;坠床/跌倒事件23例,比2015年增加11例,增长率91%;管路事件13例,比2015年减少9例,降低40%;意外事件15例,包括:床档致皮肤挫裂伤、皮肤烫伤、手术物品不齐全、服药伤害、患者走失等;操作处置事件12例,包括静脉输液操作4例、导尿操作2例、输液泵操作不当2例、肾透析操作2例;标本采集事件9例,包括用错试管、血标本溶血、试管错误、血标本送检延误等。

通过综合评定,117例医疗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分级情况,见图10 Ⅳ级事件:25例,分别为医嘱事件、意外事件、护理操作处置事件等,占21%Ⅲ级事件:87例,分别用药错误、管路事件、跌倒事件、标本采集事件、非预期压疮等,占75%,是2017年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

Ⅱ级事件:5例,为跌倒致口唇清创缝合、跌倒致眼部裂伤、跌倒致牙冠横折口唇缝合、跌倒致手掌挫裂伤、口服药自伤抢救各1例,占4%。

其中1例病人自服过量抗抑郁症药,入急诊科洗胃、抢救6天,好转出院。

(三)药品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本年度共上报药品反应149例,占全院不良事件的48%。

包括54种药物,其中以抗生素居多,分别是氧氟沙星10例,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注射部位瘙痒;美洛西林舒巴坦8例,头孢曲松8例,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散在丘疹、红肿、胸闷憋喘;阿奇霉素8 例,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小儿哭闹;前列地尔7例,表现为输液部位发红、疼痛、恶心呕吐等;硝酸异山梨酯16例,表现为头疼、头胀不适;吡拉西坦7例,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头晕、恶心、心慌、皮肤瘙痒等;红花注射液5例,表现为胸闷、气促、上腹部不适;盐酸溴己新4例,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腹痛、小儿哭闹。

其它药物有硫辛酸、血塞通、二丁环磷腺苷钙、脑蛋白水解物、脂溶性维生素、泮托拉唑、地塞米松等,口服药有硝苯地平、坎地沙坦、氟桂利嗪、通心络等,均为一般药物反应。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有5例,包括:静脉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致鼻塞、流涕、胸闷等过敏症状1例;注射兰索拉唑致高热、憋喘1例;口服通心络胶囊致上腹部撑胀2例;口服坎地沙坦致面部肿胀、皮疹1例。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2例,包括注射液甘露聚糖肽致呼吸急促、憋喘、恶心呕吐、呼吸衰竭、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1例;静脉注射17种氨基酸致心慌、胸闷、憋喘,过敏反应1例。

另有药品不良事件3例,包括中药房、西药房各发错药1例,护士发现后及时改正。

发生1例液体加入帕瑞西布药后,出现絮状物的事件,药剂科立即与医药公司取得联系,生产厂家派人来科室了解情况后反馈,分析原因由于药物性质不稳定引起,建议帕瑞西布溶于0.9%氯化钠溶液使用,在使用前后充分冲洗静脉通路。

(四)医疗器械设备不良事件本年度共上报20例,其中三类14例,包括一次性输液器调节夹关闭不紧、输液器漏液4例、静脉留置针针芯不能分离2例、输液泵在输液暂停时未报警2例、一体性鼻氧管漏气2 例、避光输液器管道内有飞虫1例、一次性注射器内有头发1例;二类6例,包括动脉接入止血器过敏2例、一次性引流袋接头处漏液2例、无菌阴道扩张器关节处断裂1例、氧气湿化瓶连接不牢固1例。

对医疗器械设备存在的质量问题,均已通知供货商,更换新产品,并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进行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及时送泰安医疗器械维修站检修。

一例输液器管道内有飞虫事件,引起患者不满,已联系生产厂家,给予沟通、经济补偿。

三、总结分析从本年度事件上报情况看:以药品不良反应、护理不良事件为主,反应出医疗、护理安全、用药管理方面任重而道远,需要严格执行医疗护理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工作流程和方法,严格控制用药安全。

医生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时;护理人员上报的不良事件整体质量较高,书写工整,内容项目齐全,事件原因及事件处理情况分析准确,处理得当,事件等级定性准确;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医疗设备科接报后均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情况,积极协助事件处理,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医疗纠纷及安全隐患。

结合图表分析如下:(一)图1、2所见,2016年度共上报不良事件312件,按核定床位580张计算,符合二级甲等医院评审A款要求。

全院临床、医技科室36个,17个科室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比2014年的24个科室下降29%,与2015年报告科室相同,科室报告数量最多的45例,最少的3例,与科主任、护士长认真负责,科室人员安全意识较强密切相关。

未上报不良事件的科室,考虑原因为:(1)部分科室医疗人员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认识存在理解偏差以及对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落实不严格。

(2)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主动性不够,错误地认为报告了会影响个人、科室形象,会受到处罚,担心会引起纠纷。

(3)科室主任、护士长、质控人员监督检查不到位,科室发生的不良事件未能及时发现。

(4)科室培训不到位,对不良事件报告流程的认知缺乏,新入人员对上报流程不熟悉。

(二)图3、图4、图5所见,在312例不良事件中,药品反应及不良事件149例,占全院48%,比2015年减少7例,上半年上报40%,下半年上报60%,呈逐渐上升趋势;护理不良事件共上报117例,与2015年持平,占37.3%,全年上报例数比较均衡;医疗不良事件上报26例,占8.3%;医疗器械设备不良事件20例,占6.3%,二者上报例数持续走低。

(三)报告人员方面,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中,医生报告7例,占27%,其余19例由护理人员报告,占73%;药品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中,医生上报143例,护理人员上报3例;护理不良事件、医疗器械设备不良事件由护理人员上报100%,无医技、后勤科室人员上报,不符合常理,希望引起各科室领导重视。

(四)图6所见,不良事件发生场所以住院部病房为主,占90%,其次是急诊病区、卫生间、肾透析中心、手术室、门诊科室、电梯内、病房楼外。

(五)本年度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科室和相关职能部门已完成原因分析、处理、不良事件评价及持续改进。

药品反应及器械设备不良事件已按要求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并及时送检维修。

四、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1.加强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的培训,充分认识不良事件上报的意义和重要性,人人掌握不良事件的相关知识,上报流程,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识别及早期处理医疗隐患的能力。

根据二级甲等评审要求,鼓励科室积极上报,完成每百张床位≥20件的指标,特别是医技、后勤人员,争取实现“零突破”。

2.树立良好的为患者服务思想,严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加强医患沟通,尊重患者的各项知情权,合理、及时告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责任心,提高患者满意度。

3.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使医护人员更加明确医患双方的责任和权利,科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及优良的服务,有效的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使科室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4.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级岗位职责,做到每项医疗行为有制度有规程。

5.科室加强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重点加强对本科疾病的常规培训,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不定时抽查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科室对未掌握标准、规范及操作流程的医护人员不要急于排班,加强带教培训及安全监管,防止私自独立操作,引发不良事件。

6.学习新药物的药理知识,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不滥用抗生素,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对于科室不常用的特殊药物应阅读说明书,对有疑问的医嘱不可盲目执行,必要时请示科室主任护士长。

7.加强医疗设备使用的培训,减少错误操作导致的各种故障。

在进行各项医疗护理技术操作时,要有爱伤观念,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预见性,做好预防的准备。

如跨专业使用医疗设备,立即请相关科室专科指导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观察内容,组织全科人员学习。

8.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及术后患者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对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患者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医护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意外。

9.认真做好术前讨论,对手术适应症、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术前与患方充分沟通,告知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非计划再手术发生机率。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手术规程,不断提高手术操作技能,确保手术成功率。

10.护士长加强安全管理,每月召开安全会议,提高护理人员对病人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将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跌倒/坠床事件发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11.随着就医患者数量的增加,或某些疾病患病高峰时段的到来,在床位满载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保证正常的医疗护理工作秩序和质量,护理部特制定加床管理制度,增加房间或加床管理流程,科室监督执行,以避免因对加床患者的管理不善导致差错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