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40028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学分:2学时:3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6学期一、教学任务中国文化概论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开设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生命教育等课程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全面掌握和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基本精神,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专业能力方面。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当前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国梦。

3.综合能力方面。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应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三、教学内容(一)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选读1.教学内容:选取中华优秀文化代表性经典及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诵读讲授,具体包括《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节选)、《道德经》、《庄子》(节选)。

2.教学要求:对所学经典内容进行诵读50到100遍,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正心笃志、崇德弘毅,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docx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docx
《文化的形上之思》(胡潇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道统思想发展史》(蔡方鹿著)《中国哲学史》(任继愈、冯友兰、北大本等)
复习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有哪些主要方面?
2.内陆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3.农业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4•宗法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4•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阶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课后小结(实 施情况,发现 问题及改进 意见)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贾成祥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20XX年第1版
年级
09
专业、层次
中西医1、2班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
授课教师
贾成祥
授课章节或 知识点
第二章 总论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
2.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3.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4.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意义你是如何认识的?
课后小结(实 施情况,发现 问题及改进 意见)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贾成祥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20XX年第1版
年级
09
专业、层次
中西医1、2班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
授课教师
贾成祥
授课章节或 知识点
主要教学参 考文献
《中国文化概论》(金兀浦等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化的形上之思》(胡潇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道统思想发展史》(蔡方鹿著)《中国哲学史》(任继愈、冯友兰、北大本等)
复习思考题
1•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条件有哪些?分析说明之。
2•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哪些?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2、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庄子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提出了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

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5、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6、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

8、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9、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理本论和王阳明的心本论,三者都否认鬼神的存在。

10、宋明理学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1.1 课程意义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价值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历程,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课程定位本课程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选修课,旨在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2.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2.1.1 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2.1.2 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2.2 中国古代文化2.2.1 先秦文化2.2.2 儒家文化2.2.3 道家文化2.2.4 儒家与道家的并称2.2.5 唐宋文化2.3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2.3.1 中华礼仪之美2.3.2 传统节庆文化2.4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2.4.1 中国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2.4.2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2.5 中国传统文学2.5.1 古代诗词及其韵律美2.5.2 传统戏曲艺术2.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2.6.1 儒家思想2.6.2 道家思想2.6.3 佛家思想2.7 中国现代文化2.7.1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革2.7.2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三、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3.1.1 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3.1.2 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3.1.3 熟悉中国传统礼仪、艺术、文学和思想的基本特点3.1.4 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3.2 情感态度价值观3.2.1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3.2.2 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3.2.3 培育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情感态度3.3 实践能力3.3.1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觉3.3.2 培养欣赏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能力四、教学安排4.1 教学方式4.1.1 理论教学4.1.2 实践教学4.1.3 讨论交流4.1.4 多媒体辅助教学4.2 课程设计4.2.1 开设讲座、展览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4.2.2 安排参观实习、实地调研等实践环节4.3 评价方式4.3.1 平时表现4.3.2 期中考试4.3.3 作业4.3.4 期末考试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主要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5.2 参考书目《中国文化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人民出版社六、其他事项6.1 注意事项6.1.1 强调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6.1.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际视野6.2 教学团队6.2.1 本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6.2.2 配备专门的助教和实验助理,提供学生必要的学习帮助6.3 课程更新6.3.1 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6.3.2 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修订和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上即为《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对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总学时数:36学分数:3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简论(1学时)【目的要求】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

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

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帮助学生在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其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中国文化概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较之类似中国文化史有所不同,作为概论,主要是按内涵分类作专题论述,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历程,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是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它更具有专题性和特殊性,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它是相对独立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三、教材与教辅资料本课程教材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讲授要简明而有系统,既要对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枝节材料所淹没,要将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能力。

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熟悉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变革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

五、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1.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现实开展自学为主。

2.可运用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员的学习条件,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3.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可试用课题研究的方法,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

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考察和撰写中国文化分析报告。

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比分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苏轼手迹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 精神,经过五千多年的积淀,被赋 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中国文化最 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 它是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前进精 神,在《尧典》、《无逸》是创业 艰难、尽忠职守的遗训,在孔子那
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追
求,在孟子那里是“吾善养吾浩然之 气”的向善品质,在荀子那里
袁耀:巫峡秋涛图
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始起之
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
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
道德,道德生文章。
折,奋发图强,追求理想的决心,如决不低头的史笔董狐,忍辱负重、 成就千古大业的司马迁……此外还体现在中华民族敢于积极否定、革故 鼎新的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 传说,宋代诗人黄庭坚为照顾卧床的母亲,每天为 母亲洗涤便器,图为清《廿四孝图·亲涤溺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
注重人的修养,肯定个体心性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迥异于西方人本主义 精神的表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整个传统中国思想、 政治和社会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 要内容之一。在传统儒学那里,其一,天人 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天是万物的起源, 人类社会也仿佛天地万物的运转,自然的发 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人们 的行为准则 ;其二,是解释历代制度的理论 依据,自然界的任何异常现象,都是检验帝 王的言行政策的依据,也是考核官员得失的 标准。天人合一思想是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 之上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6.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几个基本定义(1)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2)传统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1)定义①一些长期受到人们遵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的思想观念。

③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2)实质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广义地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②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

③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3)地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特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①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②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天人合一(1)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许欢【教学内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主要内容、基本功能。

【重点与难点】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贵和尚中【讲授提纲】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精”和“神”的字义理解以及“精神”的词义所谓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是指具体的文化表现和具体的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知道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2、具备条件:(1)广泛的影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2)积极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3、实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4、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与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文化传统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基本精神或民族精神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优秀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特点有褒有贬,文化基本精神只有褒的一面)5、地位: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或者“征服”、“让”或者“争”)(一)观念产生的原因1、中国有着悠久而不间断的农耕文明史●新石器时期:南方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米;北方西安“半坡”遗址的小米——中国先民的农业格局。

●三皇五帝时期:《周易》记载:伏羲作八卦,神农以《易》作了耜、耒等农具;《史记》记载轩辕时代已“艺五种”(黍、稷、菽、麦、稻);相传是帝尧时的歌谣《帝王世纪·击壤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何有帝力哉!”●(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代时期的农业文明:《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史记•周本纪》说周人的祖先公刘“务耕种,行地宜,……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国语·周语》记载了周王带领文武百官、众多农民在上千亩的田野上一起劳动的场面。

2、农耕文明使“天学”成为第一科学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史,使探究天道自然规律成为古人最关心的学问:1)历代帝王登上帝位第一要务是:“治历明时”。

《尚书·尧典》开篇就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2)夏代遗留文献《夏小正》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月令。

这篇文字按十二月的顺序,详细的记载了大自然包括天上星宿、大地生物的相应的变化,形象的反映了上古人民对时令气候的认识。

3)春秋时期,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节气已经确立。

4)秦汉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理论实质: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显示了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三)作用:能够得到自然界域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界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界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四)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认识1、在对待天人关系上,儒家主张“法天而行,天人相谐”。

1)孔子对天的理解和体验:●《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把自然界的山、水与仁、智的德性联系在一起。

●孔子曰:“唯天为大,唯舜则之。

”2)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认为人应当秉承天地的精神:●《周易•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 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五)“天人合一”产生的三大学说(PS补充说明)●天人相副说●天人感应(政治)论●天心人性论(六)道家学说中——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坚强的东西就是最柔弱的东西,最厉害的斗争手段就是不争)●《老子•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蒭苟;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蒭苟。

”(七)道家学说中——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之道是难于认识的,故我们应审慎的对待自然)●混沌的故事——人类总以自己的方式改造自然,而这恰恰是破坏自然;●朝三暮四的故事——人道向天道学习的困难,人类认识总会存在误区;●庄生梦蝶的故事——主客体双方有时会发生转变;●无用之树与不叫之鹅的故事——人类的积极性有时会带来害处。

(八)“天人合一”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启示人与自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既要看到人的价值,也要肯定自然的价值,自然与人具有同等的权利——这种生态伦理观值得我们继承。

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在积极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资源。

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发展与保护的统一。

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人本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人本主义的表现1、中国将一切发明创造归之于圣人,而西方则归之于上帝和众神。

如:火、工具……2、中国主流思想儒家学说自孔子起便将思考、关注的重心投向现实世界、现实人生,而非鬼神世界。

3、儒学作为中国学术的主流,没有发展为宗教,而具有超越价值体验的功能。

这使中国人最终没有匍匐在宗教的脚下。

宗教的权利也从来没有超越王权,都是作为王权的附庸而存在的。

4、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多是将其作为一种哲学对待的;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其能使人长生不死的目标,精英学术界从来是不信的。

5、中国人将毕生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对理想人格与人生的追求。

这一理想就是内圣外王。

德+功。

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大学》篇所讲的“三纲八条目”。

6、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便是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

(二)实质以人的道德为本(人的价值实现、个体道德境界的升华),寄托与整体伦理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这是伦理类型文化的总体特征,又可称为道德的文本主义。

(三)意义及评价1、对于人的精神开发,对于个体道德的建立,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它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用道德自觉抵制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2、过分强调道德作用,忽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消极因素,道德至上的偏向;3、强调人的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不重视人的权利和自由,与西方资产阶段的人本主义和人义主义不同三、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这不仅是伦理文化所需,而且是客观规律之必然,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指事物的度,不偏不倚,不过度亦不及;又指对事物的态度,既不“狂”又不“猖”,其实是“正”。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1、和而不同(和同之辩)1)和:不同元素的配合,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是创新的源泉。

作用:相济、相生。

不同事物相配合达到平衡,才能产生新事物。

孔子讲礼:提倡“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2)同:相同事物放在一起,只有量的增加,不可能发生质变,事物发展就停止了。

重和去同:反映了中华民族广阔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气概,有容乃大,兼容并包,“停尸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易经之道:太和。

至高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

3、贵和又与尚中联系在一起。

“致中和”是“贵和”的根本途径,“和”包含着“中”。

4、与中庸的区别:中庸是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是保守理论,不能过高肯定。

它体现了“礼”的保守性,阻碍事物的发展和新变新生。

6、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则,适于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作用。

四、刚健有为1、承接着贵和尚中而来。

2、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概括和价值提炼(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包括思想和实践)。

3、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其意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和意志刚强,因为他们任务重大而前程遥远。

他们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还不重大吗?他们奋斗到死才停止,难道还不遥远吗?可见,刚毅指坚定性,刚毅与有为联系在一起,孔子重视刚毅的品德,提倡人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并且要为之奋斗(学习也是其中之义)。

4、《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而文明”、“刚健中正”,提倡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又富有辩证性地提出刚健而不过刚,要中正,要文明,不妄行,不走极端(过刚易折),防止主观盲动(发愤所作:任何事情均如此)。

5、与“柔静无为”之补充:致虚、守静、坐忘(停止一切身心活动)、虚静无为(佛道宋儒均主静)。

辩论结果和历史的选择,倾向于刚健有为。

儒、墨、法均如此。

明清学者王夫之就倡导“健动”之说,“健”是生命的本性,“动”是生命的机能和道德行为的枢纽。

6、突出表现:(1)“日新”、“革新”→顺乎天而应乎人之举。

改良、革命、维新、变法;(2)坚持独立人格。

第三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一、民族凝聚功能1、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2、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

这两者得出“大一统”思想和“定于一”的观念。

二、精神激励功能1、刚健自强的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与内或外的恶势力作斗争;2、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人的价值,这首先是一种道德价值,成就完美的人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3、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维旨趣,墨家的天下尚同的政治理想均是以整体为上的价值取向。

三、整合创新功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整合创新,做到雅俗共赏、上下乐道、朝野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