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合集下载

从沉沦到荣光的读后感

从沉沦到荣光的读后感

从沉沦到荣光的读后感
《从沉沦到荣光》是一本关于成功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向读者展示了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迈向成功。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曾经的失败和挫折,以及如何逐步走出困境,最终取
得成功的经历。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成功者都曾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但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困难。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前行。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明白了成功并
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不断的坚持。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轻言放弃,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成功者的一些共同特点,比如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
勤奋的努力等。

这让我明白了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品质。

因此,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开始意识到了自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培养这些成功者的品质,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作者的经历和观点,我学会了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如何不断提升自己,最终走向成功。

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加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籍,更是一本人生的指南,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

我会将这些启发付诸实践,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引言概述:《沉浮与枯荣》是一本描写人生起伏和命运转折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人生中的沉浮和枯荣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本小说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人生的起伏1.1 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小说中的主人公从一个平庸的人逐渐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人,经历了许多起伏和难点。

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1.2 挫折与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挫折和难点时,从中学会了如何面对和克服难点,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些经历使他变得更加坚毅和成熟。

1.3 坚持与奋斗: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命运的转折2.1 意外的机遇: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命运的转折点上遇到了一次意外的机遇,这个机遇改变了他的一辈子。

这个机遇使他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职位,为他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命运的考验:在小说中,主人公在事业上遇到了一次重大的挑战,这次挑战对他的能力和智慧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通过努力和智慧,他成功地应对了这个挑战,取得了事业上的重大突破。

2.3 命运的波折:小说中的主人公在事业上经历了一些波折和挫折,但他从中学到了不少珍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坚毅和成熟,为他的未来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沉浮的人生观3.1 人生的起伏是正常的:小说中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起伏是正常的,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成功和失败、挫折和难点。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起伏,勇敢地面对和克服难点,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3.2 沉浮是成长的机会: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沉浮和起伏,逐渐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人。

这告诉我们,沉浮是成长的机会,每一次挫折和失败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从中学到教训,不断提高自己。

3.3 心态决定一切: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难点和挫折,最终取得了成功。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沉浮背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代一代的法律人为了完善祖国的法律体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记录了一个怀揣着伟大抱负的年轻人,如何成长,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如何将自己奉献给新中国法制的知识分子——江平老师的一生。

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仍在为法制呐喊,为中国的发展呐喊,为中国的年青人呐喊。

他怕中国传统中断,忧虑年青一代会在社会中迷失自我。

全书记录了江平先生的坎坷、跌宕起伏的一生。

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他的幼年,介绍了他的家庭,叙述了他求学之之路。

第二部分,讲述了在整风运动、文革期间他遭遇的各种打击,面对的各种逆境。

第三部分,讲述了在平反后,他如何参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介绍了各项法律出台的背景,指定的理念,颁布过程中克服的困难以及如何顺利的推行。

年轻时,江平先生远走他乡,在异国求学。

回国后遇到了“上山下乡”到了农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面,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

平反后,江平先生在为法制奋斗的途中,面对各种考验,排除万难,他参与构建了中国的法律体系,一生教书育人。

他是一个杰出的学者。

通读全书后,我从江平先生身上看到了他的“不抱怨”精神。

在他生命最美好的时候被打为“右派”,他不抱怨,他坦然面对。

当他在走法治道路上遇到挫折时,他不抱怨。

他在遭遇家庭巨变,九死一生的时候,他不抱怨。

他用一个快乐、包容的心,坦然的接受了这一切。

在真理面前他低头,在强权面前,他坚定自己的立场,而对人民和法律的爱,他用他的一生予以了回报。

他的一生的沉浮与枯荣,不仅是他一生治学的历程,更是新中国法治进程的历程。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压力与日剧增的年代,很多人都在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抱怨出身的寒微,抱怨人际关系的难相处,抱怨社会。

抱怨的人并不是不善良,但是绝对是不受欢迎的。

江平先生一生都崇尚了积极工作,快乐生活。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他的学生带着一个快乐的心去工作,充分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沉浮与枯荣

沉浮与枯荣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江平口述,陈夏红整理的《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一书,我刚刚读毕。

这书的上半部分,主要写了江平先生的家世和他自己的工作、生活际遇,是他自己比较特别的人生经历,有些意思。

江平的经历相当坎坷,燕京大学学生,参加过学生运动,建国初期,成为第一批赴苏联留学生中的一员,并提前一年毕业,正大展宏图的之时,谁知回国就被打成右派。

这是江平人生中第一大挫折。

更出乎他意料的是,一块赴苏留学归来刚刚结婚的爱人,马上宣布跟他离婚,海誓山盟成为泡影。

而在被强制劳动时,江平被火车拖入车轮之下,万幸捡回一条命,但一条腿被轧断,从此成为世间畸零人。

这三重打击,对江平的伤害至为深重,当时要经过怎样的炼狱历程,也是可以想见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江平,是一个热情洋溢,勇猛精进的大学者,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样的几率并不高。

在书中,江平对自己的人生路有一个概括,就是22年逆境,22年顺境。

1956年至1978年,这是噩梦般的22年,而从1978到2000年,这是一个22年的顺境。

这个划分是在2000年他70寿辰时说的,他认为上天是公平的,用同样多的顺境来补偿他的悲惨的22年逆境,让他做了很多工作。

当然,在22年顺境里,也遇到过大挫折,1989年之后,他被免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职位,从此成为一名纯粹的教授。

从江平的个人来看,他仍然为中国法治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处处掣肘,但法律实绩还是不小。

不过,我的阅读感受是这一部分比较平淡,偶有令人心动处。

有较大阅读价值的,应该是后半部分,这部分写了江平先生对我国法律、法制、法治等问题的一些认识、看法,包括他亲历的一些国家法律的制订与出台过程。

在这一部分,看到了江平先生在对待理论、实践、书本、现实等方面关系的富有个性的学识与态度,也看到了他对一些问题的具体分析,看到了他敢于说真话说良心话的可贵的赤子心怀!读后,通过自己的感悟思考,对我国的政治与法律的关系,学习与借鉴的关系,人与职业的关系,现实与历史的关系等比较重大的理念问题上有一个启发性理解。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龙源期刊网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作者:江平陈夏红
来源:《蓝盾》2013年第10期
内容简介:
全书记录了江平先生的坎坷、跌宕起伏的一生。

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他的幼年,介绍了他的家庭,叙述了他求学之路。

第二部分,讲述了在整风运动、文革期间他遭遇的各种打击,面对的各种逆境。

第三部分,讲述了在平反后,他如何参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介绍了各项法律出台的背景,指定的理念,颁布过程中克服的困难以及如何顺利的推行。

推荐进行时:
“我一生中真正能称得上是故友、至交的人几乎没有,这可能与我的人生信条君子之交淡如水有关吧!也许是因为自己年轻时被划成了“右派”,故友和至交逐渐离去,人情淡漠,我也不敢再奢求于故友和至交了!” 江平——八十自述,带您走近一个真实的他。

江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民商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

曾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曾赴比利时根特大学、香港大学、意大利第二罗马大学、日本青山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民法、罗马法、公司法等课程,并获比利时根特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秘鲁天主教大学名誉法学教授等殊荣。

现仍然担任着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国际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而这本书不仅忠实记录了江平八十年的沉浮与枯荣,也涉及其亲历的众多历史事件;不仅是江平治学历程的全记录,更是中国法治进程的缩影。

江平先生的八十年,不仅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阅历,更锻造出一种只向真理低头、绝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沉浮与枯荣,这是一本我最近读的一本书的书名。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起伏的故事,让我深思不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并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包括人生的起伏、个人的成长、团队的合作、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生的起伏方面,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示。

首先,人生是充满了起伏的,有时我们会经历难点和挫折,但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难点并取得成功。

其次,人生的起伏也是一种成长的机会,通过经历各种挑战和难点,我们可以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个人的成长是人生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从无知到有智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需要努力学习和积累知识,同时也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接受新的观点和想法。

团队的合作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在面对难点和挑战时,通过与他人合作,取得了成功。

团队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同时,团队合作也需要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参预和贡献。

社会的变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这本书通过描述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变迁对个人和团队的影响。

社会的变迁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变化带来的挑战。

最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本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需要保护和尊重自然,同时也需要适应自然的变化。

这本书通过描述主人公与自然的互动,向我们传达了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这本《沉浮与枯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人生的起伏,个人的成长,团队的合作,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量。

我相信,惟独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才干够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并取得成功。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引言概述:《沉浮与枯荣》是一部描写人生起伏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人生的沉浮和枯荣。

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引人深思。

一、沉浮的体现1.1 主人公的起起伏伏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许多挫折和难点,从成功到失败,再从失败走向成功,展现了人生的沉浮不定。

1.2 人生的坎坷之路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遭遇了许多挫折和难点,但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难点,取得了成功。

1.3 沉浮中的成长沉浮中的主人公不断成长和进步,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更加坚毅和成熟,展现了人生的成长与进步。

二、枯荣的对照2.1 成功的欢跃主人公在取得成功时体味到了枯荣之间的对照,成功带来的欢跃和成就感让他感受到了枯荣的真谛。

2.2 失败的苦涩在失败和挫折中,主人公体味到了枯荣的对照,失败带来的苦涩和痛苦让他更加珍惜成功和幸福。

2.3 枯荣的反思枯荣之间的对照让主人公更加深刻地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了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一部份。

三、人生的选择3.1 面对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主人公面对挫折和难点时选择了坚持和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3.2 接受失败在人生的挫折中,主人公学会了接受失败和挫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3.3 坚持信念在人生的起伏中,主人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轻言抛却,最终取得了成功。

四、人生的感悟4.1 人生的无常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们深刻体味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一部份。

4.2 坚持与努力主人公的故事告诉我们,惟独坚持和努力,才干取得成功,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和难点。

4.3 成长与进步通过沉浮与枯荣的对照,我们明白了人生的成长和进步是永恒的主题,惟独不断努力才干不断进步。

五、人生的价值5.1 成功的定义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我们重新定义了成功的含义,成功不仅仅是取得金钱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成长和进步。

5.2 失败的启示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和成长,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读后感《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是一本用生命写成的书,作者江平教授以他的个人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他从青年时期到现在的人生历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成长、奋斗和坚守的不易。

首先,我对江平教授的乐观心态深感敬佩。

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变化,但他总是能够从中学习到东西,并不断成长。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我对江平教授在学术和社会事业上的坚持和追求深感敬佩。

他作为一个学者,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

他的坚持和努力,使他成为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观察者和推动者。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中获得成功。

此外,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道理。

江平教授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像江平教授一样,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外界的环境有多糟糕,个人境遇有多凄惨,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浮与枯荣读后感
《沉浮与枯荣》一书是陈夏红先生整理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江平口述形成的自传。

暂且不说书的艺术造诣,单是阅读江平先生的人生经历,也足以使得自己的心情得以振奋,让我孤寂的心得到了慰藉,而且使得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江平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少年时过得还是不错的,在崇德中学毕业后,就到了燕京大学的新闻系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新闻是充满热情的,能够激发人的兴趣。

但是,后来偶然的机会他转去学习法律,这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不过这是后话。

当他在读书的时候,正是抗力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候,我们要深入了解当时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就必须要把他们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与举止。

被国家挑选成为留俄学生,他们先在喀山大学学习法律,在喀山大学,许多的留俄人员都感觉心有不甘。

为什么?因为喀山大学离俄国首都莫斯科还是有点距离,而且喀山大学的知名度,教学师资、教学质量不能与莫斯科大学相比,作为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心有不甘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在喀山大学,江平先生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及不满的情绪所影响,依然是认真的学习,抓紧可以利用的每一个时间来学习和巩固知识,学习俄语,为的就是将来能够更好的贡献祖国。

想到自己,心中就不免有些惭愧之意,我如今的学习环境相比于那时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我没有专心于学习之上,把大多的心思都放在了别的地方,没有学习到有用的东西,不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所以我感到这是一种羞耻。

回到中国后,如他所愿,江平先生进入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教学,他走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岗位,教书育人。

不过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有些复杂的,而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教师行业不到一年,因大字报事件及一些相关的言论,就被灌上了“右派”的称号;结婚一个多月,由于“右派”的身份,老婆离开了他,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他老婆就另嫁他人了。

在我看来,江平先生当时是感情与事业两失意的时候,而且可以说是处在人生的最低谷,拖着右派的帽子,他要下放到农村里面去劳动,每天没昼没夜的干,是超强劳动程度,就在他下乡劳动其他,他不幸的受伤并且差点丢了性命,变成残疾后,一般人会灰心丧气,有些可能想不开,但江平先生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用他自己的话说,困难是对弱者而言的,一个坚强的人不会给所谓的困难所打败,他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完成了农村劳动。

熬过了“右派”的生活,摘掉了“右派”的帽子,本以为雨过天晴,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他作为曾经右派的人,许多的活动都要受到他的身份的影响。

后来国家进入立法的阶段,由于江平是留俄学法律的,并且学习成绩不错,负责立法的人找到了他,一起共讨立法大事。

安稳的过了几年后,以为可以专心做学问,但是好景不长,遇到了十年的浩劫,浩劫使得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很多。

可以说,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十年是十分致命的,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而且这个十年是在他年轻力壮的时候,悲啊。

江平先生自己的话说,前后二十年的社会环境让他没法深入的研究法律的学
问,他觉得非常的遗憾。

197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周恩来总理仙逝,毛泽东主席也仙逝,文化大革命结束,知识份子的美好憧憬回来了,接下来的日子,国家主要是发展经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思想传遍了整个神州大陆,他的南方训话像春风一样沐浴着全中国,法制建设也驶上了快速轨道,立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江平先生的民主与自由的使命得以通过立法得以实现,伴随着中国的腾飞,知识分子的命运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法律领域,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从经济上来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本以为搞了市场经济后,什么都会好起来,但是,越搞市场经济越发现,如今的市场不好管理了,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建设来维护;法律领域方面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法律制度得以完善,但相应的人员配套,法治建设,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跟上,所以,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及形成良好的制度,以达到法治社会的要求。

现代的社会,我觉得是应该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不能单独探寻各自的学科。

江平先生如今已经八十多岁,他仍用他的知识与智慧引领着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用他毕生所学来回报祖国的恩情,想必,没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一个海纳百川的心胸绝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此,谨以最崇高的敬意向江平先生致敬。

Y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