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几何题目精选(有一定难度)

1.已知:△ABC外接于圆O,∠BAC=60°,AE⊥BC,CF垂直AB。AE、CF相交于点H,点D

为弧BC的中点。连接HD,AD。

求证:△AHD为等腰三角形

2.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BAC=50°,∠CAD=30°,∠ABD=60°,∠DBC=20°,∠ADB=40°

求:∠ACD的度数

3.已知:在△ABC中,AB=AC,∠A=100°,∠OBC=10°,∠OCB=20°。

求证:AB=OB

4.已知:在△ABC中,∠A=24°,∠C=30°。D为AC上一点,AB=CD,连接BD。

求证:AB*BC=BD*AC

5.已知:点D是三角形ABC内部一点,且有∠DAC=∠DCB=∠DBA=30°

求证:△ABC为正三角形

6.已知:在△ABC中,点D为AB的中点,∠DAC=2∠DCA,∠DCB=30°

求:∠B的度数

7.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D=CD,AC=BD,AB⊥AC

求:∠BEC的度数

8.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BD,∠ACD=50°,∠ACB=65°

求:∠ABC的度数

9.已知:在△ABC中,2∠C=3∠B,2BC=AB

求:∠A的度数

10.已知:在△ABC中,CD平分∠ACB,∠EAC=20°,∠BAC=100°

求:∠CDE的度数

初中几何证明题五大经典(含答案)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证明:过点G 作GH ⊥AB 于H ,连接OE ∵EG ⊥CO ,EF ⊥AB ∴∠EGO=90°,∠EFO=90° ∴∠EGO+∠EFO=180° ∴E 、G 、O 、F 四点共圆 ∴∠GEO=∠HFG ∵∠EGO=∠FHG=90° ∴△EGO ∽△FHG ∴ FG EO =HG GO ∵GH ⊥AB ,CD ⊥AB ∴GH ∥CD ∴ CD CO HG GO = ∴CD CO FG EO = ∵EO=CO ∴CD=GF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点,∠PAD =∠PDA =15°。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证明:作正三角形ADM ,连接MP ∵∠MAD=60°,∠PAD=15° ∴∠MAP=∠MAD+∠PAD=75° ∵∠BAD=90°,∠PAD=15° ∴∠BAP=∠BAD-∠PAD=90°-15°=75° ∴∠BAP=∠MAP ∵MA=BA ,AP=AP ∴△MAP ≌△BAP ∴∠BPA=∠MPA ,MP=BP 同理∠CPD=∠MPD ,MP=CP ∵∠PAD =∠PDA =15° ∴PA=PD ,∠BAP=∠CDP=75° ∵BA=CD ∴△BAP ≌∠CDP ∴∠BPA=∠CPD ∵∠BPA=∠MPA ,∠CPD=∠MPD ∴∠MPA=∠MPD=75° ∴∠BPC=360°-75°×4=60° ∵MP=BP ,MP=CP ∴BP=CP ∴△BPC 是正三角形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证明:连接AC ,取AC 的中点G ,连接NG 、MG ∵CN=DN ,CG=DG ∴GN ∥AD ,GN= 2 1AD ∴∠DEN=∠GNM ∵AM=BM ,AG=CG ∴GM ∥BC ,GM= 2 1BC ∴∠F=∠GMN ∵AD=BC ∴GN=GM ∴∠GMN=∠GNM ∴∠DEN=∠F 经典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证明:(1)延长AD 交圆于F ,连接BF ,过点O 作OG ⊥AD 于G ∵OG ⊥AF ∴AG=FG ∵AB ⌒ =AB ⌒ ∴∠F=∠ACB 又AD ⊥BC ,BE ⊥AC ∴∠BHD+∠DBH=90° ∠ACB+∠DBH=90° ∴∠ACB=∠BHD ∴∠F=∠BHD ∴BH=BF 又AD ⊥BC ∴DH=DF ∴AH=AG+GH=FG+GH=GH+DH+DF+GH=2GH+2DH=2(GH+DH )=2GD 又AD ⊥BC ,OM ⊥BC ,OG ⊥AD ∴四边形OMDG 是矩形 ∴OM=GD ∴AH=2OM (2)连接OB 、OC ∵∠BAC=60∴∠BOC=120° ∵OB=OC ,OM ⊥BC ∴∠BOM= 2 1 ∠BOC=60°∴∠OBM=30° ∴BO=2OM 由(1)知AH=2OM ∴AH=BO=AO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难题(二)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B

P C G F B Q A D E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初中难度几何题100道

初中教师转正必做100题 第一题: 已知:ABC AE⊥,AB BAC,BC CF⊥,AE、CF相交?外接于⊙O,? = ∠60 于点H,点D为弧BC的中点,连接HD、AD. ?为等腰三角形 求证:AHD 第二题: 如图,F为正方形ABCD边CD上一点,连接AC、AF,延长AF交AC的平行线DE于点E,连接CE,且AC=AE. CE= 求证:CF

E 第三题: 已知:ABC ?中,AC AB =,?=∠20BAC ,?=∠30BDC . 求证:BC AD =

第四题: 已知:ABC ?中,D 为AC 边的中点,C A ∠=∠3,?=∠45ADB . 求证:BC AB ⊥ A C 第五题: 如图,四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AC 、BD 交于点E ,?=∠50BAC ,?=∠60ABD ,?=∠20CBD ,?=∠30CAD ,?=∠40ADB ,求ACD ∠. B D 第六题: 已知,?=∠30ABC ,?=∠60ADC ,DC AD =,求证:2 2 2 BD BC AB =+.

B D 第七题: 如图,PC切⊙O于C,AC为圆的直径,PEF为⊙O的割线,AE、AF与直线PO相交于B、D. 求证: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第八题: 已知:在ABC = OBC,? ∠10 OCA. ∠20 AB=,? ?中,AC = = ∠80 A,? 求证:OB AB=

C B 第九题: 已知:正方形ABCD 中,?=∠=∠15ODA OAD ,求证:OBC ?为正三角形. 第十题: 已知:正方形ABCD 中,E 、F 为AD 、DC 的中点,连接BE 、AF ,相交于点P ,连接PC . 求证:BC PC =

初中数学几何题(超难)及答案分析

几何经典难题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三)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 ∠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 MN 于E 、F . 求证:∠DEN =∠F . 5、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三)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 A D H E M C B O

P C G F B Q A D E 6、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三) 7、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三 ) 8、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初中难度几何题100道

初中教师转正必做100题 第一题: (4) 第二题: (5) 第三题: (6) 第四题: (7) 第五题: (8) 第六题: (9) 第七题: (10) 第八题: (11) 第九题: (12) 第十题: (13) 第十一题: (14) 第十二题: (15) 第十三题: (16) 第十四题: (17) 第十五题: (18) 第十六题: (19) 第十七题: (20) 第十八题: (21) 第十九题: (22) 第二十题: (23) 第二十一题: (24) 第二十二题: (25) 第二十三题: (26) 第二十四题: (27) 第二十五题: (28) 第二十六题: (29) 第二十七题: (30) 第二十八题: (31) 第二十九题: (32) 第三十题: (33) 第三十一题: (34) 第三十二题: (35) 第三十三题: (36) 第三十四题: (37) 第三十五题: (38) 第三十六题: (39) 第三十七题: (40) 第三十八题: (41) 第三十九题: (42) 第四十题: (43) 第四十一题: (44) 第四十二题: (45)

第四十四题: (47) 第四十五题: (48) 第四十六题: (49) 第四十七题: (50) 第四十八题: (51) 第四十九题: (52) 第五十题: (53) 第五十一题: (54) 第五十二题: (55) 第五十三题: (56) 第五十四题: (57) 第五十五题: (58) 第五十六题: (59) 第五十七题: (60) 第五十八题: (61) 第五十九题: (62) 第六十题: (63) 第六十一题: (64) 第六十二题: (65) 第六十三题: (66) 第六十四题: (67) 第六十五题: (68) 第六十六题: (69) 第六十七题: (70) 第六十八题: (71) 第六十九题: (72) 第七十题: (73) 第七十一题: (74) 第七十二题: (75) 第七十三题: (76) 第七十四题: (77) 第七十五题: (78) 第七十六题: (79) 第七十七题: (80) 第七十八题: (81) 第七十九题: (82) 第八十题: (83) 第八十一题: (84) 第八十二题: (85) 第八十三题: (86) 第八十四题: (87) 第八十五题: (88) 第八十六题: (89)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由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堆砌而成的几何体,那么其三种视图中面积最小的是( ) A .主视图 B .俯视图 C .左视图 D .一样大 【答案】C 【解析】 如图,该几何体主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左视图是由3个小正方形组成, 俯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故三种视图面积最小的是左视图, 故选C . 2.如图,一个正六棱柱的表面展开后恰好放入一个矩形内,把其中一部分图形挪动了位置,发现矩形的长留出5cm ,宽留出1,cm 则该六棱柱的侧面积是( ) A .210824(3) cm - B .(2 108123cm - C .(2 54243cm - D .(2 54123cm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cm ,高为hcm ,分别表示出挪动前后所在矩形的长与宽,由题意列出方程求出a =2,h =9?36ah 求解. 【详解】 解:设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cm ,高为hcm ,

如图,正六边形边长AB =acm 时,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BAD =30°, ∴BD = 12a cm ,AD =32 a cm , ∴AC =2AD =3a cm , ∴挪动前所在矩形的长为(2h +23a )cm ,宽为(4a + 1 2 a )cm , 挪动后所在矩形的长为(h +2a +3a )cm ,宽为4acm , 由题意得:(2h +23a )?(h +2a +3a )=5,(4a +1 2 a )?4a =1, ∴a =2,h =9?23, ∴该六棱柱的侧面积是6ah =6×2×(9?23)=210824(3) cm -;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正六棱柱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求出正六棱柱的高与底面边长是解题的关键. 3.将一副三角板如下图放置,使点A 落在DE 上,若BC DE P ,则AFC ∠的度数为( ) A .90° B .75° C .105° D .12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30E BCE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AFC ∠的度数. 【详解】

初中几何证明的经典难题好题

初中几何证明题 一. 1.如图,点E 是BC 中点,BAE CDE ,求证:AB CD 2.如图,在ABC 中,90BAC ,AB AC ,//CD BA ,点P 是BC 上一点,连结AP ,过点P 做PE AP 交 CD 于E . 探究PE 与PA 的数量关系.

3.如图,在ABC中,AB AC,点D在AB上,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且BD CE,DE交BC于点P. 探究PE与PD的数量关系. 4.如图,在ABC中, 1 2 DBC ECB A,BD、CE交于点P. 探究BE与CD的数量关系.

5.如图,在EBC中,BD平分EBC,延长DE至点A,使得EA ED,且ABE C. 探究AB与CD的数量关系. C,AC BC,P为AB的中点,PE PF分别交AC、BC于E、F. 6.如图,在ABC中,90 探究PE、PF的数量关系.

7.如图,CB CD ,180ABC CDE ,AB DE . 探究:AF 与EF 之间的数量关系 8.如图,直线1l 、2l 相交于点A ,点B 、点C 分别在直线1l 、2l 上,AB k AC ,连结BC ,点D 是线段AC 上任意一点(不与A 、C 重合),作BDE BAC ,与ECF 的一边交于点E ,且ECF ABC . ⑴如图1,若1k ,且 90时,猜想线段B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⑵如图2,若 1k ,时,猜想线段B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二.倍长中线法: 11.如图,点E是BC中点,BAE CDE,求证:AB CD AC AE 13如图,在ABC中,CD AB,BAD BDA,AE是BD边的中线.求证:2 EG AD交CA延长线于E. 15.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G为BC的中点,// 求证:BF EC

高联二试难度几何100题带图已精排适合打印预留做题空间

高联难度平面几何100题 二〇一七年八月

目录 第一题:证明角平分 (5) 第二题:证明四点共圆 (6) 第三题:证明角的倍数关系 (7) 第四题:证明线与圆相切 (8) 第五题:证明垂直 (9) 第六题:证明线段相等 (10) 第七题:证明线段为比例中项 (11) 第八题:证明垂直 (12) 第九题:证明线段相等 (13) 第十题:证明角平分 (14) 第十一题:证明垂直 (15) 第十二题:证明线段相等 (16) 第十三题:证明角相等 (17) 第十四题:证明中点 (18) 第十五题:证明线段的二次等式 (19) 第十六题:证明角平分 (20) 第十七题:证明中点 (21) 第十八题:证明角相等 (22) 第十九题:证明中点 (23) 第二十题:证明线段相等 (24) 第二十一题:证明垂直 (25) 第二十二题:证明角相等 (26) 第二十三题:证明四点共圆 (27) 第二十四题:证明两圆相切 (28) 第二十五题:证明线段相等 (29) 第二十六题:证明四条线段相等 (30) 第二十七题:证明线段比例等式 (31) 第二十八题:证明角的倍数关系 (32) 第二十九题:证明三线共点 (33) 第三十题:证明平行 (34) 第三十一题:证明线段相等 (35) 第三十二题:证明四点共圆 (36) 第三十三题:证明三角形相似 (37) 第三十四题:证明角相等 (38) 第三十五题:证明内心 (39) 第三十六题:证明角平分 (40) 第三十七题:证明垂直 (41) 第三十八题:证明面积等式 (42) 第三十九题:证明角平分 (43) 第四十题:证明角相等 (44) 第四十一题:证明中点 (45) 第四十二题:证明中点 (46) 第四十三题:证明角相等 (47)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易错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易错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将三个同样的正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放置,如果145∠=°,330∠=°时,那么2∠的度数是( ) A .15° B .25° C .30° D .45°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2=∠BOD+EOC-∠BOE ,利用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即可求得∠BOD 和∠EOC 的度数从而求解. 【详解】 ∵∠BOD=90°-∠3=90°-30°=60°, ∠EOC=90°-∠1=90°-45°=45°, ∵∠2=∠BOD+∠EOC-∠BOE , ∴∠2=60°+45°-90°=15°. 故选:A . 【点睛】 此题考查余角和补角,正确理解∠2=∠BOD+EOC-∠BOE 这一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将如图所示的Rt △ACB 绕直角边AC 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主视图(正视图)是( )

A.B.C. D. 【答案】D 【解析】 解:Rt△ACB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圆锥,主视图是等腰三角形. 故选D. 首先判断直角三角形ACB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是圆锥,再找出圆锥的主视图即可. 3.如图,直线a∥b,点B在直线b上,且AB⊥BC,∠1=55°,那么∠2的度数是() A.20°B.30°C.35°D.5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垂线的性质可得∠ABC=90°,所以∠3=180°﹣90°﹣∠1=35°,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2的度数. 【详解】 解: 由垂线的性质可得∠ABC=90°, 所以∠3=180°﹣90°﹣∠1=35°, 又∵a∥b, 所以∠2=∠3=35°. 故选C. 【点睛】

初中数学几何题的答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题的答题技巧 几何证明题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许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讨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 一要审题。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二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还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1.对顶角相等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余角、补角定理4.角平分线定义5.等腰三角形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结合题意选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把题目转换成证明其他的结论,通常缺少的条件会在第三步引申出的条件和题目中出现,这时再把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很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 五要归纳总结。很多同学把一个题做出来,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去做其他的,这个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回过头来找找所用的定理、公理、定义,重新审视这个题,总结这个题的解题思路,往后出现同样类型的题该怎样入手。 以上是常见证明题的解题思路,当然有一些的题设计的很巧妙,往往需要我们在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

初联难度几何题100道

初中教师转正必做100题 第一题:4第二题:5第三题:6第四题:7第五题:8第六题:9第七题:10第八题:11第九题:12第十题:13第十一题:14第十二题:15第十三题:16第十四题:17第十五题:18第十六题:19第十七题:20第十八题:21第十九题:22第二十题:23第二十一题:24第二十二题:25第二十三题:26第二十四题:27第二十五题:28第二十六题:29第二十七题:30第二十八题:31第二十九题:32第三十题:33第三十一题:34第三十二题:35第三十三题:36第三十四题:37第三十五题:38第三十六题:39第三十七题:40第三十八题:41第三十九题:42第四十题:43第四十一题:44第四十二题:45

第四十四题:47第四十五题:48第四十六题:49第四十七题:50第四十八题:51第四十九题:52第五十题:53第五十一题:54第五十二题:55第五十三题:56第五十四题:57第五十五题:58第五十六题:59第五十七题:60第五十八题:61第五十九题:62第六十题:63第六十一题:64第六十二题:65第六十三题:66第六十四题:67第六十五题:68第六十六题:69第六十七题:70第六十八题:71第六十九题:72第七十题:73第七十一题:74第七十二题:75第七十三题:76第七十四题:77第七十五题:78第七十六题:79第七十七题:80第七十八题:81第七十九题:82第八十题:83第八十一题:84第八十二题:85第八十三题:86第八十四题:87第八十五题:88第八十六题:89

第八十八题:91第八十九题:92第九十题:93第九十一题:94第九十二题:95第九十三题:96第九十四题:97第九十五题:98第九十六题:99第九十七题:100第九十八题:101第九十九题:102第一百题:103

初二数学几何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初二几何难题训练题 1,如图矩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O,E F分别是OA、OB的中点(1)求证△ADE≌△BCF:(2)若AD=4cm,AB=8cm,求CF的长。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C=90°,AB=2DC,对角线AC⊥BD,垂足为F,过点F作EF∥AB,交AD于点E,CF=4cm. (1)求证: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 (2)求AE的长.

3,如图,用三个全等的菱形ABGH、BCFG、CDEF拼成平行四边形ADEH,连接AE与BG、CF分别交于P、Q, (1)若AB=6,求线段BP的长; (2)观察图形,是否有三角形与△ACQ全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4,已知点E,F在三角形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上,且AE=BF,FH//EG//AC,FH、EC分别交边BC所在的直线于点H,G 1 如果点E。F在边AB上,那么EG+FH=AC,请证明这个结论 2 如果点E在AB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3 如果点E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4 请你就1,2,3的结论,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5,如图是一个常见铁夹的侧面示意图,OA,OB表示铁夹的两个面,C是轴,CD⊥OA于点D,已知DA=15mm,DO=24mm,DC=10mm,我们知道铁夹的侧面是轴对称图形,请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

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B作BE⊥CD,垂足为E,连接AE,F为AE上一点,且∠BFE=∠C,(1)求证:△ABF∽△EAD ;(2)若AB=5,AD=3,∠BAE=30°,求BF 的长 7,如图,AB与CD相交于E,AE=EB,CE=ED,D为线段FB的中点,GF与AB相交于点G,若CF=15cm,求GF之长。 8, 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G是线段CD上的任意一点时,连接BG交AC于F,过F作FH∥CD交BC于H,可以证明结论FH/AB =FG /BG 成立.(考生不必证明)(1)探究:如图2,上述条件中,若G在CD的延长线上,其它条件不变时,其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计算:若菱形ABCD中AB=6,∠ADC=60°,G在直线CD上,且CG=16,连接BG 交AC所在的直线于F,过F作FH∥CD交BC所在的直线于H,求BG与FG的长.(3)发现:通过上述过程,你发现G在直线CD上时,结论FH /AB =FG /BG 还成立吗?

高难度几何题100道

第二题:证明四点共圆 (5) 第三题:证明角的倍数关系 (6) 第四题:证明线与圆相切 (7) 第五题:证明垂直 (8) 第六题:证明线段相等 (9) 第七题:证明线段为比例中项 (10) 第八题:证明垂直 (11) 第九题:证明线段相等 (12) 第十题:证明角平分 (13) 第十一题:证明垂直 (14) 第十二题:证明线段相等 (15) 第十三题:证明角相等 (16) 第十四题:证明中点 (17) 第十五题:证明线段的二次等式 (18) 第十六题:证明角平分 (19) 第十七题:证明中点 (20) 第十八题:证明角相等 (21) 第十九题:证明中点 (22) 第二十题:证明线段相等 (23) 第二十一题:证明垂直 (24) 第二十二题:证明角相等 (25) 第二十三题:证明四点共圆 (26) 第二十四题:证明两圆相切 (27) 第二十五题:证明线段相等 (28) 第二十六题:证明四条线段相等 (29) 第二十七题:证明线段比例等式 (30) 第二十八题:证明角的倍数关系 (31) 第二十九题:证明三线共点 (32) 第三十题:证明平行 (33) 第三十一题:证明线段相等 (34) 第三十二题:证明四点共圆 (35) 第三十三题:证明三角形相似 (36) 第三十四题:证明角相等 (37) 第三十五题:证明内心 (38) 第三十六题:证明角平分 (39) 第三十七题:证明垂直 (40) 第三十八题:证明面积等式 (41) 第三十九题:证明角平分 (42) 第四十题:证明角相等 (43) 第四十一题:证明中点 (44) 第四十二题:证明中点 (45) 第四十三题:证明角相等 (46) 第四十四题:证明垂直 (47)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

4e d c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P C G F B Q A D E 经典难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2018-2019初中数学竞赛专题复习 极限几何100题 无答案

E D F E G 1. 如图,在△ABC 中,AB =2AC ,AD 是角平分线,E 是 BC 边的中点,EF ⊥AD 于点 F ,CG ⊥AD 于点 G , 3 若 tan ∠CAD= 4 ,AB =20,则线段 EF 的长为 G E D C 2. 如图,在△ABC 中,tan ∠ACB=3,点D 、E 在 BC 边上,∠DAE = 1 ∠BAC ,∠ACB =∠DAE +∠B ,点 2 F 在线段 AE 的延长线上,AF =AD ,若 CD =4,CF =2,则 AC 边的长为 3. 如图,在△ABC 中,∠A=30°,点 D 、E 分别在 AB 、AC 边上,BD=CE=BC ,点 F 在 BC 边上,DF 与 BE 1 交于点 G 。若 BG=1,∠BDF= 2 ∠ACB ,则线段 EG 的长为 D

4. 如图,在△ABC 中,∠A =60°,角平分线 BD 、CE 交于点 F ,若 BC =3CD ,BF =2,则 BC 边的长为 E B 5. 如图,在△ABC 中,AB =AC ,∠ACD =45°,点 E 在射线 BD 上,AE//CD ,AE =DE ,若 BD =1,CD = 5,则 AE 的长为 6. 如图,△ABC 中,∠AB =90°,CD 是 AB 边上的中线,点 F 在线段 AD 上,点 F 在 CD 延长线上,AE = DF ,连接 CE 、BF ,若∠AEC =∠DFB ,AC = 2 3 ,DF = 1,则线段 CE 的长为 A B 7. 如图,在等边△ABC 中,D 为 AB 边上一点,连接 CD ,在 CD 上取一点E ,连接BE ,∠BED =60°,若 3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题(含答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 求证:CD=GF.(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0. 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B

数学初中竞赛大题训练:几何专题(包含答案)

数学初中竞赛大题训练:几何专题 1.阅读理解: 如果同一平面内的四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则称这四个点共圆,一般简称为“四点共圆”.证明“四点共圆”判定定理有:1、若线段同侧两点到线段两端点连线夹角相等,那么这两点和线段两端点四点共圆;2、若平面上四点连成的四边形对角互补,那么这四点共圆.例:如图1,若∠ADB=∠ACB,则A,B,C,D四点共圆;或若∠ADC+∠ABC=180°,则A,B,C,D四点共圆. (1)如图1,已知∠ADB=∠ACB=60°,∠BAD=65°,则∠ACD=55°; (2)如图2,若D为等腰Rt△ABC的边BC上一点,且DE⊥AD,BE⊥AB,AD=2,求AE 的长; (3)如图3,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等边△EFG内接于此正方形,且E,F,G分别在边AB,AD,BC上,若AE=3,求EF的长. 解:(1)∵∠ADB=∠ACB=60°, ∴A,B,C,D四点共圆, ∴∠ACD=∠ABD=180°﹣∠ADB﹣∠BAD=180°﹣60°﹣65°=55°, 故答案为:55°; (2)在线段CA取一点F,使得CF=CD,如图2所示: ∵∠C=90°,CF=CD,AC=CB, ∴AF=DB,∠CFD=∠CDF=45°, ∴∠AFD=135°, ∵BE⊥AB,∠ABC=45°, ∴∠ABE=90°,∠DBE=135°, ∴∠AFD=∠DBE, ∵AD⊥DE,

∴∠ADE=90°, ∵∠FAD+∠ADC=90°,∠ADC+∠BDE=90°, ∴∠FAD=∠BDE, 在△ADF和△DEB中,, ∴△ADF≌△DEB(ASA), ∴AD=DE, ∵∠ADE=90°, ∴△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E=AD=2; (3)作EK⊥FG于K,则K是FG的中点,连接AK,BK,如图3所示:∴∠EKG=∠EBG=∠EKF=∠EAF=90°, ∴E、K、G、B和E、K、F、A分别四点共圆, ∴∠KBE=∠EGK=60°,∠EAK=∠EFK=60°, ∴△ABK是等边三角形, ∴AB=AK=KB=4,作KM⊥AB,则M为AB的中点, ∴KM=AK?sin60°=2, ∵AE=3,AM=AB=2, ∴ME=3﹣2=1, ∴EK===, ∴EF===.

初联难度几何题100道

初中教师转正必做100 题 第一题: (6) 第二题: (7) 第三题: (9) 第四题:.................................................................................. 1..0.第五题:.................................................................................. 1..2.第六题:.................................................................................. 1..4.第七题:.................................................................................. 1..5.第八题:.................................................................................. 1..6.第九题:.................................................................................. 1..7.第十题:.................................................................................. 1..8.第十一题:................................................................................ 2..0.第十二题:................................................................................ 2..1.第十三题:................................................................................ 2..3.第十四题:................................................................................ 2..5.第十五题:................................................................................ 2..7.第十六题:................................................................................ 2..9.第十七题:................................................................................ 3..1.第十八题:................................................................................ 3..3.第十九题:................................................................................ 3..4.第二十题:................................................................................ 3..6.第二十一题:.............................................................................. 3..8.

(完整)初三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及答案

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1、如图,已知ABC △中,10 AB AC ==厘米,8 BC=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2、直线 3 6 4 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 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 △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 48 5 S=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 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点P(0,k) 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A,若P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的坐标为(-3,4),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 (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 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 t为何值时,∠MPB与∠BCO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 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A Q C D B P x A O Q P B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