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说课稿)

在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说课稿)
在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说课稿)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本节课是讲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的内容,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区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3)在改变条件的情况下,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可以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活动、试验、猜测、收集、整理和分析试验结果、听故事等过程,会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演示,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学生乐于亲近数学,喜欢数学;

(2)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增强互助、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类型作出正确判断。难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与转化关系。

教法、学法和辅助手段

教法分析

情境引人,游戏探索,游戏体验,拓展新知。

学法分析

参与活动,发现新知;探究合作,体验新知;抢答活动,巩固新知;听故事,拓展新知。

教学辅助手段

红、白球若干,不透明盒子两个,透明杯子一个,签筒一个,笔签五支,骰子若干。

教学过程:

1.故事引入

2.新知总结

3.练习

4.掷硬币

5.总结

教学设计说明

(一)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旨在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以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引如课题,以熟悉的抽签和掷骰子游戏引导学生分清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特点

1.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习.

2.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自主学习.

3.开放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学习

在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说课稿)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本节课是讲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的内容,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区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3)在改变条件的情况下,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可以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活动、试验、猜测、收集、整理和分析试验结果、听故事等过程,会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演示,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学生乐于亲近数学,喜欢数学; (2)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增强互助、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类型作出正确判断。难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与转化关系。 教法、学法和辅助手段

教法分析 情境引人,游戏探索,游戏体验,拓展新知。 学法分析 参与活动,发现新知;探究合作,体验新知;抢答活动,巩固新知;听故事,拓展新知。 教学辅助手段 红、白球若干,不透明盒子两个,透明杯子一个,签筒一个,笔签五支,骰子若干。 教学过程: 1.故事引入 2.新知总结 3.练习 4.掷硬币 5.总结 教学设计说明 (一)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旨在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以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引如课题,以熟悉的抽签和掷骰子游戏引导学生分清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特点 1.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习. 2.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自主学习. 3.开放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学习

高考数学(理)总复习讲义: n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

第七节n 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 1.条件概率及其性质 (1)条件概率的定义:对于任何两个事件A 和B ,在已知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用符号P (B |A )来表示,其公式为P (B |A )=P (AB ) P (A ) (P (A )>0). (2)条件概率的性质 ①非负性:0≤P (B |A )≤1; ②可加性:如果B 和C 是两个互斥事件, 则P (B ∪C |A )=P (B |A )+P (C |A ). 2.相互独立事件 (1)对于事件A ,B ,若事件A 的发生与事件B 的发生互不影响,则称事件A ,B 是相互独立事件. (2)若P (AB )=P (A )P (B ),则A 与B 相互独立. (3)若A 与B 相互独立,则A 与B ,A 与B ,A 与B 也都相互独立. (4)若A 与B 相互独立,则P (B |A )=P (B ), P (AB )=P (B |A )P (A )=P (A )P (B ). (5)一般地,如果事件A 1,A 2,…,A n (n >2,n ∈N *)相互独立,那么这n 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即P (A 1A 2…A n )=P (A 1)P (A 2)·…·P (A n ). 互斥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相同点:二者都是描述两个事件间的关系; (2)不同点:互斥事件强调两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即P (AB )=0,相互独立事件则强调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 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1)独立重复试验: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 次试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 独立重复试验的条件:①每次试验在相同条件下可重复进行;②各次试验是相互独立的;③每次试验都只有两种结果,即事件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 (2)二项分布:一般地,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设事件A 发生的次数为X ,在每次试验 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则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为P (X =k )=C k n p k (1-p ) n - k ,k =0,1,2,…,n ,则称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记作X ~B (n ,p ),并称p 为成功概率. 判断一个随机变量是否服从二项分布,要看两点:,(1)是否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2)随机变量是否为某事件在这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发生的次数.

不确定性关系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不确定性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确定关系的意义 2、知道电子的衍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物理学中物理模型的特点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2、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科学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 对不确定关系的理解与记忆 教学难点: 对不确定关系的理解与记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按经典力学,粒子的运动具有决定性的规律,原则上说可同时用确定的坐标与确定的动量来描述宏观物体的运动。 在量子概念下,电子和其它物质粒子的衍射实验表明,粒子束所通过的圆孔或单缝越窄小,则所产生的衍射图样的中心极大区域越大。换句话说,测量粒子的位置的精度越高,则测量粒子的动量的精度就越低。 Heisenberg 发现,上述不确定的各种范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且物理量的不确定性受到了Planck常量的限制。1927年,Heisenberg提出了不确定原理(又称为不确定关系,193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指出:对于微观粒子,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与确定的动量,其表达式为: Δx?ΔP x=h (二)新课教学 1、电子单缝衍射实验 以电子单缝衍射实验为例讨论不确定关系:

坐标的不确定度: Δx=a 考虑第一级范围的电子的动量: ΔP x=P sin φ 对于第一级 λ?=sin a 因 而 x a ?==//sin λλ? x P P P x ?==?/sin λ? 考虑deBrglie 公式:P h /=λ 可得: h P x x =??? 一般情况: 2/ ≥???x p x 其中π2/h = 也称为Planck 常量。 即如果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的不确定度范围为Δx ,则同时测量其动量也有一个不确定范围ΔP x ,两者的乘积满足不确定关系。 2、不确定性关系的数学表示与物理意义 2/ ≥???x p x Δx 表示粒子在x 方向上的位置的不确定范围,Δp x 表示在x 方向上动量的不确定范围,其乘积不得小于一个常数。 说明: (1)不确定关系表明,对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进行准确的测量,粒子在某方向的坐标测量越精确(Δx 减小),则在该方向的动量的测量越不精确(ΔP x 增加),因而不能用位置和动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即“轨道”概念不存在。 (2)不确定关系是波粒二象性的必然反映,是由微观粒子的本性决定的,

n次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1.条件概率及其性质 (1)对于任何两个事件A 和B ,在已知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叫做___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来表示,其公式为P (B |A )=__________. 在古典概型中,若用n (A )表示事件A 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则P (B |A )=n (AB ) n (A ) . (2)条件概率具有的性质: ①____________; ②如果B 和C 是两互斥事件,则P (B ∪C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互独立事件 (1)对于事件A 、B ,若A 的发生与B 的发生互不影响,则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 与B 相互独立,则P (B |A )=________, P (AB )=P (B |A )·P (A )=____________. (3)若A 与B 相互独立,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都相互独立. (4)若P (AB )=P (A )P (B ),则________________. 3.二项分布 (1)独立重复试验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可重复进行的,各次之间相互独立的一种试验,在这种试验中每一次试验只有______种结果,即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且任何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都是一样的. (2)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k 次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为事件A 发生的概率),事件A 发生的次数是一个随机变量X ,其分布列为____________,记为____________. 1.“互斥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1)“互斥”与“相互独立”都是描述的两个事件间的关系. (2)“互斥”强调不可能同时发生,“相互独立”强调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 (3)“互斥”的两个事件可以独立,“独立”的两个事件也可以互斥. 2.条件概率 条件概率通常是指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放在总体情况下看:先求P (A ),P (AB )再 求P (B |A )=P (AB ) P (A ).关键是求P (A )和P (AB ). 1.已知P (AB )=320,P (A )=3 5,则P (B |A )=________. 2.如图所示的电路,有a ,b ,c 三个开关, 每个开关开或关的概率都是,且是 相互独立的,则灯泡甲亮的概率为 . 3.(2010·福建)某次知识竞赛规则如下:在主办方预设的5个问题中,选手若能连续正确回答出两个问题,即停止答题,晋级下一轮.假设某选手正确回答每个问题的概率都是0.8,且每个问题的回答结果相互独立,则该选手恰好回答了4个问题就晋级下一轮的概率为________. 4.在4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概率相同,若事件A 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为65 81 ,则事件A 在1次试验

不确定性关系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概率波__不确定性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德布罗意波和概率波,知道它们都遵循统计规律. 2.会用不确定性关系的公式分析简单问题. 重点:了解德布罗意波和概率波 难点:会用不确定性关系的公式分析简单问题. 进行新课:概率波 1.经典粒子的特征 (1)经典物理学中,粒子有一定的空间大小,具有一定的质量,有的还具有电荷。 (2)经典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遵从牛顿运动定律,只要已知它们的受力情况及初位置、初速度,从理论上讲就可以准确、惟一地确定以后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以及空间中确定的轨迹。 2.经典波的特征 经典的波在空间是弥散开来的,其特征是具有频率和波长,即具有时间、空间的周期性。 在经典物理中,波和粒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具有非常不同的表现,是不相容的两个物理属性。 3.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是光子自身固有的性质,光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通过波动的规律确定,所以,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4.物质波也是概率波 对于电子和其他微观粒子,单个粒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但在某点附近出现的概率的大小可以由波动规律确定。对于大量粒子,这种概率分布导致确定的宏观结果,所以物质波也是概率波。 [释疑难·对点练] 1.正确理解光的波动性 光的干涉现象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表现出波动性的,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使光源S非常弱,以致前一个光子到达屏后才发射第二个光子。这样就排除了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尽管单个光子的落点不可预知,但长时间曝光之后仍然得到了干涉条纹分布。可见,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2.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子通过双缝后,对某一个光子而言,不能肯定它落在哪一点,但屏上各处明暗条纹的不同亮度,说明光子落在各处的可能性即概率是不相同的。光子落在明条纹处的概率大,落在暗条纹处的概率小。 这就是说光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通过波动的规律来确定,因此说光是一种概率波。 3.物质波也是概率波 对于电子、实物粒子等其他微观粒子,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与它们相联系的物质波也是概率波。 也就是说,单个粒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具有偶然性;大量粒子的运动具有必然性,遵循统计规律。概率波将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在一起。 [试身手] 1.(多选)有关经典物理中的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定的大小,但没有一定的质量 B.有一定的质量,但没有一定的大小 C.既有一定的大小,又有一定的质量 D.有的粒子还有一定量的电荷 解析:选CD 根据经典力学关于粒子的理论可知,C、D正确。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说课稿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的确定,教学程序,设计说明等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内容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的第二十五章《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 2、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有重要意义。本节课让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并用探究、讨论等方法逐步形成对随机事件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率”的起始课。为以后系统学习概率奠定了基础,同时能够判断一个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提高自身数学素养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以及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3、教学目标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随机现象,但他们对这些随机现象的观察往往是短暂的。同时在小学阶段已学过有关事件可能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到随机事件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达到升华,为以后学好有关概率的知识做准备。根据它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①通过分析正确认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②通过观察理解三种事件的异同,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 ③借助频数或频率,初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是有大有小的。【能力目标】①通过教学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②运用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事件是随机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合作交流,进一步培养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技能,提高数学交流的水平,发扬探索、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就 在身边,促进学生乐于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因教材而定:从教材内容以及前后连续的要求,随机事件概念是以后学习概率知识的基础。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是学生用来看待、解决身边事物或问题的认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则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让学生用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来判断。要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形成技能。对学生而言用概念准确地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二、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1、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性格活泼,对生活中的事物较敏感,并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与可能性有关的初步认识,但对随机事件的概念还很陌生,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件、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随机事件的观点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2、教法:.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进行学习。所以采用指导发现法、探索法、演示法、实验法。本节课的内容适于运用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探索和研究随机事件的特点,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三个概念的理解。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去解决问题。 3、学法: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实验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又排除学生学习学无所用的顾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式、自主探索式、归纳法。本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这是一个自主探索、实践归纳的过程,要突破对随机事件认

感受可能性说课稿

感受可能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说课活动。我是李春丽,信阳师院15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感受可能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概率初步第一节。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性规律的数学分支。“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本单元概率初步的学习不仅具有生活的实际意义,而且为以后深入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打下根基。同时,感受可能性作为概率初步的第一课时,为频率与等可能事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法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 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 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 法中。借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受生活中的随机现象,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2.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验证”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和不确定性,并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了解随机现象在身边大量存在,感受概率思维与 确定性思维的差异。体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为随机事件的特点并能对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做出准确判断 教学难点为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定性分析 四、教学策略分析 1学情分析 小学时学生已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

数学华东师大版25.1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三)

25.1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三)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为必然事件的是() A. 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广告 B. 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 C. 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奇数号 D. 太阳从东方升起 2.一个口袋中有10个红球和若干个白球,请通过以下实验估计口袋中白球的个数:从口袋中随机摸出一球,记下其颜色,再把它放回口袋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实验中总共摸了200次,其中有50次摸到红球.则此口袋中估计白球的个数是() A. 20 B. 30 C. 40 D. 50 3.某小组在“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实验中,统计了某种结果出现的频率,绘制了如图的折线图,那么符合这一结果的实验最有可能的是() A. 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小明随机出的是“剪刀” B. 袋子中有1个红球和2个黄球,它们只有颜色上的区别,从中随机地取出一个球是黄球 C. 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落地时结果是“正面向上” D. 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六面体骰子,落地时面朝上的点数是6 4.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4个黑球和若干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没有任何其他区别,摇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把它放回盒子中,不断重复,共摸球40次,其中10次摸到黑球,则估计盒子中大约有白球() A. 12个 B. 16个 C. 20个 D. 30个 5.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装有50个黑球,2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余都完全相同.小明同学做摸球试验,将球搅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它的颜色后放回袋中,然后再重复进行下一次试验,当摸球次数很大时,摸到白球的频率接近于() A. 1 50 B. 1 26 C. 1 25 D. 1 2 二、填空题 6.某农科所在相同条件下做某种作物种子发芽率的试验,结果如表所示:

人教版《可能性》说课稿(通用3篇)

人教版《可能性》说课稿(通用3篇) 《可能性》说课稿1 一、结合学情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可能性”。《可能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的新增内容。这一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而概率已成为未来公民应该掌握的主要知识,它是培养学生随机性观点理解世界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丰富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注重对事件可能性的理解。 这部分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我面对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很容易被新异的事物所吸引。而可能性知识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也常常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自己解决,但他们没有与我们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所以可以联系实际出发教学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然而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

实际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利用评价手段,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事件发生可能性。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一)说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我设计了“提出问题情境——学生实践验证——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

n次独立重复试验

n次独立重复试验 独立重复试验: (1)独立重复试验的意义:做n次试验,如果它们是完全同样的一个试验的重复,且它们相互独立,那么这类试验叫做独立重复试验. (2)一般地,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设事件A发生的次数为X,在每件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恰好发生k次 的概率为,此时称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记作,并称p为成功概率. (3)独立重复试验:若n次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结果的概率都不依赖于其他各次试验的结果,则称这n次试验是独立的. (4)独立重复试验概率公式的特点:是n次独立 重复试验中某事件A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其中,n是重复试验的次数,p是一次试验中某事件A发生的概率,k是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恰好发生的次数,需要弄清公式中n,p,k的意义,才能正确运用公式. 求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 (1)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在相同条件下”等价于各次试验的结果不会受其他试验的影响,即 2,…,n)是第i 次试验的结果. (2)独立重复试验是相互独立事件的特例,只要有“恰好”“恰有”字样的用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计算更简单,要弄清n,p,k的意义。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相互独立事件的定义: 如果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若A,B是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则A与与,与B都是相互独立事件。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记做A·B,P(A·B)=P(A)·P(B)。 若A 1,A 2 ,…A n 相互独立,则n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 概率的积,即P(A 1·A 2 ·…·A n )=P(A 1 )·P(A 2 )·…·P(A n )。 求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方法: (1)利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直接求解; (2)正面计算较繁或难以入手时,可从其对立事件入手计算。 条件概率 条件概率的定义: (1)条件概率的定义:对于任何两个事件A和B,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用符号P(B|A)来表示. (2)条件概率公式:称为事件A与B的交(或积). (3)条件概率的求法: ①利用条件概率公式,分别求出P(A)和P(A∩B),得P(B|A)=。 ②借助古典概型概率公式,先求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n(A),再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求出事件B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即n(A∩B),得P(B|A)= 。 P(B|A)的性质: (1)非负性:对任意的A∈Ω,; (2)规范性:P(Ω|B)=1; (3)可列可加性:如果是两个互斥事件,则。

《可能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 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又是初中甚至是高中的知识小学生学起来有困难所以为了学生从小就有概率观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乒乓球实验、涂色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学生在平时的说话中也会用到“可能”这个词,说明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 2、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橘黄色和白色的乒乓球,盒子、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那大家这节课就来做游戏。

可能性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小学的×××,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可能性》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而且密切关注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

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数据,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二、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时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思考和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强调随机现象本质的感悟,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有关知识的建构。) 教学重点:会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描述事

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

第八节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备考方向要明了] 考 什 么 怎 么 考 1.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 2.理解n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互独立事件、n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求法是每年高考的热点,特别是相互独立事件、n 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的综合更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如2012年山东T19等. [归纳·知识整合] 1.条件概率及其性质 条件概率的定义 条件概率的性质 设A 、B 为两个事件,且P (A )>0,称P (B |A )= P AB P A 为在事件A 发生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 条件概率 (1)0≤P (B |A )≤1 (2)如果B 和C 是两个互斥事件,则P (B ∪ C |A )=P (B |A )+P (C |A ) 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1)定义:设A 、B 为两个事件,如果P (AB )=P (A )·P (B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 (2)性质: ①若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则P (B |A )=P (B ),P (A |B )=P (A ),P (AB )=P (A )P (B ). ②如果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那么A 与B ,A 与B ,A 与B 也相互独立. [探究] 1.“相互独立”和“事件互斥”有何不同? 提示:两事件互斥是指两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两事件相互独立是指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两个事件相互独立不一定互斥. 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独立重复试验 二项分布 定义 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 次试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 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X 表示事件A 发生的次数, 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是p ,此时称随机变 量X 服从二项分布,记作X ~B (n ,p ),并称p 为成功 概率 计算公式 A i (i =1,2,…,n )表示第i 次试验结果,则P (A 1A 2A 3…A n )=P (A 1)P (A 2)…P (A n ) 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为P (X =k )=C k n p k (1-p ) n -k (k =0,1,2,…,n ) [探究] 2.二项分布的计算公式和二项式定理的公式有何联系? 提示:如果把p 看成a,1-p 看成b ,则C k n p k (1-p ) n -k 就是二项式定理中的通项. [自测·牛刀小试] 1.若事件E 与F 相互独立,且P (E )=P (F )=1 4,则P (EF )的值等于( ) A .0 B.116 C.14 D.12 解析:选B EF 代表E 与F 同时发生, 故P (EF )=P (E )·P (F )=1 16 . 2.已知P (B |A )=12,P (AB )=3 8,则P (A )等于( ) A.3 16 B.1316 C.34 D.14 解析:选C 由P (AB )=P (A )P (B |A )可得P (A )=3 4 . 3.有甲、乙两批种子,发芽率分别为0.8和0.9,在两批种子中各取一粒,则恰有一粒种子能发芽的概率是( ) A .0.26 B .0.08 C .0.18 D .0.72 解析:选A P =0.8×0.1+0.2×0.9=0.26.

可能性例1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可能性例1》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例1》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例1的内容。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可能性”这一概念,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时间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而本节课在回顾三年级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判断并可以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教学重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法学法分析。教法: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本次课我主要采用的是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并积累与学习知识。归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时间进行判断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这里我会用讲授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法:这节课我主张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做游戏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说教学过程。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一)、情境引入。首先,通过让学生猜猜老师所带的礼物让学生会用“可能”词语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揭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就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次,出示了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并引导学生用“确定”一词说出谜底,并出示谜底铅笔,说明这是奖励表现优秀的同学的。(这部分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回忆之前所学的如何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互动新授。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引入:“同学们,元旦晚会上,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学生会说出用抽签的方法决定。然后我将制作的分别写着“跳舞”、“唱歌”和“朗诵”的卡片展示出来,并让学生进行三次抽卡片的活动:第一次抽之前抛出了思考题“每位同学表演的节目类型是确定性事件还是不确定性事件?”“第一次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原因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游戏;第二次抽之前依旧先出事了思考题“第二次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不可能抽到什么?原因是?”;第三次抽签也是同样出示思考题“最后只剩一张卡片了,猜猜一定会是什么?为什么?”。做完这一游戏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1、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抽签用的词是___,第二次抽签用的词是__-,第三次用的是__;2、一般事件发生都有_、_、_、三种情况。 (三)巩固拓展。例题讲解之后,我将安排学生做练习题,并及时纠正。以此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巩固强化算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有“做一做”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5.1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 重点知识精选 掌握知识点,多做练习题,基础知识很重要!华师大初中数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第25章随机事件的概率

25.1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会用频率估计随机事件在每次试验时发生的机会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会根据经验判断一个简单事件是属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懂得用试验的方法分析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的大小.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讨,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随机事件的特点,会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2.通过试验的方法来判断随机事件发生机会的大小. 【教学难点】 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引出一句古话“天有不测风云”.从这句话引申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具有偶然性.人们不能事先判断这些事情是否会发生,但是随着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偶然事件的发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天气预报也只是对未来天气的预测,但并不是一定会如此. 【教学说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分析说明下列事件能否一定发生. (1)今天不上课. (2)明天要下雨. (3)煮熟的鸭子飞了. (4)投一枚硬币,正面向上.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学生感知事件的发生有多种可能.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掷一枚正方体骰子,请考虑以下问题: (1)掷得的点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掷得的点数会是1吗? (3)掷得的点数小于7吗? (4)掷得的点数会是0吗?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动手操作试验,感知事件发生的多种情况,经过操作试验思考问题,让学生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情况类别. 1.从上述探究中可知,有些事件发生与否是可以事先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与否是不能事先确定的.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事件发生的三种情况,增强学生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 【归纳结论】我们称那些无需通过试验就能够预先确定它们在每次试验中都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为必然事件,称那些在每次试验中都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无法预先确定在一次试验中会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2.请同学们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教学说明】学生结合定义列举,并能稍作阐述,教师讲评、归纳、鼓励. 3.做一做 准备三张大小一样的图片,把每张图片都对折,剪成大小一样的两张.将这六张小图片有图案的一面朝下,然后混合,让你的同伴随机抽出两张小图片. 问题:(1)你认为抽出的两张小图片正好能成功拼成原图的机会大吗? (2)猜一猜,大概平均几次里会有一次成功呢?并通过试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试验,学生通过试验,观察结果,思考并得出结论,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探究2问题:随机事件是否发生,没人能够预测,这就叫“随机性”,但是在捉摸不透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规律?

五年级《可能性》的说课稿(通用3篇)

五年级《可能性》的说课稿(通用3篇) 五年级《可能性》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情况。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实践,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3、教学目标 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事件发生的确定

性和不确定性,能够正确使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能够举例说出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一些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观察、猜想、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不同情况下可能性的区别。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观察实验法。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全课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人,发现的主人,诠释的主人。 五年级《可能性》的说课稿2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可能性与公平性》 一、说教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本单元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

n次独立重复实验与二项分布

n 次独立重复实验与二项分布 一、选择题 1.某一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则在n 次这样的试验中,A 发生k 次的概率为( ) A .1-p k B .(1-p )k p n -k C .(1-p )k D .C k n (1-p )k p n -k [答案] D [解析] 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发生k 次,符合二项分布,而P (A )=p ,则P (A )=1-p ,故P (X =k )=C k n (1-p )k p n -k ,故答案选D. 2.某一批花生种子,如果每1粒发芽的概率为4 5,那么播下4粒种子恰有2粒发芽的 概率是( ) [答案] B [解析] P =C 24? ????452? ????152 =96625 . 3.某电子管正品率为34,次品率为1 4,现对该批电子管进行测试,设第ξ次首次测到 正品,则P (ξ=3)=( ) A .C 23? ????142 ×34 B . C 23? ????342 ×14 2 ×34 2 ×14 [答案] C 4.某射手射击1次,击中目标的概率是,他连续射击4次,且各次射击是否击中目标相互之间没有影响.则他恰好击中目标3次的概率为( ) A .× B . C .C 3 4×× D .1- [答案] C

[解析] 由独立重复试验公式可知选C. 5.每次试验的成功率为(01)p p <<,重复进行10次试验,其中前7次都未成功后3次都成功的概率为(C ) ()A 33710(1)C p p - ()B 333 10(1)C p p - ()C 37(1)p p - ()D 73(1)p p - 6.甲、乙两队参加乒乓球团体比赛,甲队与乙队实力之比为3:2,比赛时均能正常 发挥技术水平,则在5局3胜制中,甲打完4局才胜的概率为( A ) ()A 23332()55C ? ()B 22332()()53C ()C 33432()()55C ()D 33421()() 33C 7. [2013·河池模拟]高一新生军训时,经过两天的打靶训练,甲每射击10次可以击中9次,乙每射击9次可以击中8次.甲、乙两人射击同一目标(甲、乙两人互不影响),现各射击一次,目标被击中的概率为( ) A. 9 10 B. 45 C. 8 9 D. 8990 答案:D 解析:目标被击中的概率为P =1-(1-910)(1-89)=1-190=89 90 . 8. [2013·湖北调研]如图,用K 、A 1、A 2三类不同的元件连接成一个系统.当K 正常工作且A 1、A 2至少有一个正常工作时,系统正常工作,已知K 、A 1、A 2正常工作的概率依次是、、,则系统正常工作的概率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系统正常工作概率为C 1 2×××(1-+××=,所以选B. 9. [2013·大庆模拟]某单位在一次春游踏青中,开展有奖答题活动,从2道文史题和3道理科题中不放回地依次抽2道,在第一次抽到理科题的前提下第二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为( ) A. 9 25 B. 625 C. 3 10 D. 12 答案:D 解析:因为第一次抽到的是理科题,此时剩下2道文史题和2道理科题,故第二次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