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_高洁
药物制剂中纳米技术的应用

药物制剂中纳米技术的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制剂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为药物的研发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纳米尺度(1 到 100 纳米)上对物质进行研究和操作的技术。
当应用于药物制剂时,它能够显著改善药物的性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优势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具有诸多显著优势。
首先,纳米粒子能够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许多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这限制了它们在体内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通过将药物制成纳米粒子,可以增大药物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溶解度,使药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其次,纳米技术能够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传统的药物制剂在进入人体后,往往会分布到全身各个部位,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到达病变部位,这不仅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全身性的副作用。
而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表面修饰,使其具有特定的靶向性,能够识别并结合病变细胞或组织表面的受体,从而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
此外,纳米粒子还能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较快,导致其疗效持续时间较短。
纳米粒子可以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二、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形式纳米脂质体纳米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内部可以包裹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
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能够有效地保护药物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纳米脂质体还可以通过修饰表面的配体,实现对肿瘤细胞等特定细胞的靶向输送。
纳米胶束纳米胶束是由两亲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
它的疏水内核可以包裹脂溶性药物,亲水外壳能够增加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和溶解性。
纳米胶束同样可以进行表面修饰,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纳米混悬剂纳米混悬剂是将药物颗粒分散在稳定剂中形成的纳米级分散体系。
纳米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在当今的科技领域,纳米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并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其中药物研发便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
纳米技术的引入为药物研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疗效,还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米技术,简单来说,是指在纳米尺度(1 到 100 纳米之间)上对物质进行研究和操作的技术。
这个尺度下,物质会展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将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纳米载体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性。
许多药物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差,这限制了它们在体内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纳米载体,如纳米脂质体、纳米胶束等,可以将这些难溶性药物包裹在内部,增加其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显著提高溶解性。
例如,紫杉醇是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但由于其水溶性差,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通过将紫杉醇制成纳米脂质体,其溶解性大大提高,药物的疗效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纳米技术能够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是全身性给药,这不仅会导致药物在非病变部位的积累,引发副作用,还会降低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影响治疗效果。
而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如连接特定的抗体、配体等,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病变细胞或组织,实现药物的精准投递。
比如,针对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受体,设计相应的纳米载体,能够将药物高效地输送到肿瘤部位,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再者,纳米技术有助于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对其疗效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
过快的释放可能导致药物浓度过高,引发毒副作用;过慢的释放则可能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调节其组成、结构和表面性质,实现药物的缓慢、持续释放,从而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纳米凝胶可以在外界刺激(如温度、pH 值等)下发生相变,从而控制药物的释放。
除了上述优势,纳米技术在药物研发中还有许多其他应用。
在药物检测方面,纳米传感器的出现为药物分析和检测提供了更加灵敏和便捷的方法。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由于纳米颗粒的小巧,药物分子可以更容易地被吸收和传递到病灶部位,同时药物的作用时间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延长和提高,因此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和应用空间。
一、纳米颗粒的制备方式纳米颗粒的制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组装法,另一种是物理–化学法。
自组装法是通过某些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将分子有序地排列成为纳米结构,利用分子之间的自组装原理形成纳米颗粒。
而物理–化学法则是将设计好的药物分子通过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手段制造成为纳米颗粒。
二、纳米技术在药物分子传输方面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药物分子传输方面的应用是目前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一种手段。
由于纳米颗粒的小巧,药物分子可以更加容易地进入到细胞内部和基因组中,从而发挥出更加有效的治疗作用。
纳米技术能够精确地将药物分子传递到病灶部位,能够使药物分子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且能够有效避免药物分子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
三、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是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于纳米颗粒的小巧,纳米技术能够将药物分子精确地传递到病灶部位,并且能够大大提高药物分子的作用效果。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纳米微粒的药物传递系统,二是纳米胶粒药物传递系统,三是纳米乳液药物传递系统,四是纳米凝胶药物传递系统,五是纳米磁性药物传递系统。
四、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纳米技术制造出纳米颗粒,将药物直接传递到肿瘤部位,从而使药物分子更加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
另外一种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有针对性的靶向纳米颗粒,将药物分子直接传递到靶部位,从而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纳米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纳米技术制造出纳米颗粒,可以将药物分子更加精确地传递到神经系统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更好、更快的治疗效果。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与前景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与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纳米技术逐渐在药物制剂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制药领域的药物制剂更加高效、精准,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那么,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与前景有哪些呢?一、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纳米药物传输系统纳米药物传输系统是将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封装成纳米粒子,可以通过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将药物输送到靶区,并进行精准、有针对性的治疗。
这一方法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以及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例如,通过纳米技术制作出的纳米粒子可以将含有药物的磷脂质体包覆在表面,使药物被更好地保护,降低了药物被代谢和排出的速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纳米基因传递系统纳米基因传递系统是将基因通过纳米技术封装成纳米粒子,使其能够穿过细胞膜并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改变细胞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例如,将过表达特定基因的纳米粒子输送到肿瘤细胞中,可以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遗传信息,让其死亡或减弱对化疗的抗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二、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前景1.精准医学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粒子从单独的药物载体转变成为了能够携带不同种类的药物和治疗途径的药物载体。
这一技术可以使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加有效地治疗病患。
例如,将扩增的DNA包覆在金纳米棒表面,可以通过控制其结构、形状和大小,让其只进入到目标细胞内,从而实现治疗靶向性的增强。
2.提高药物效果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药物的更好转化和输送,同时也避免了药物在体内的实际衰减,这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这种技术可以让药物更好地到达病灶,以最小的剂量发挥最大的作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疗效。
例如,通过纳米技术将含有氟胞嘧啶的纳米粒子输送到病变的卵巢癌细胞中,可以更好地降低其化疗的剂量,达到更好的化疗效果,同时降低了其副作用。
3.对药物敏感性的提高通过纳米技术,可以让药物对病灶更加敏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概述纳米技术作为21世纪的前沿科技,正在给各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在药物制剂研究领域更是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深入探讨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从其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到具体应用案例,为您带来一场全面的科技盛宴。
一、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 纳米技术的概念和定义纳米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尺度的物质和结构进行设计、制备和应用的技术,通常指长度尺度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技术。
在这一尺度下,物质呈现出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因此纳米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2. 纳米技术的发展历程纳米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兴起,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如今的实际应用,纳米技术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二、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案例1. 纳米药物载体技术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材料中,形成纳米药物载体,使药物可以更好地在体内传输和释放。
这一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靶向递送技术纳米技术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和功能化,使药物在体内更精准地靶向病变组织,从而提高药物的局部疗效,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这种靶向递送技术在肿瘤治疗中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抗肿瘤活性。
3. 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和监测体内的生物分子和信号。
这种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药物代谢和药效学研究,为药物制剂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三、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未来发展趋势1. 多功能性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未来纳米技术将更加注重纳米药物载体的多功能性设计,旨在实现一种载体可携带多种药物,实现协同治疗的目标。
这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2.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技术未来纳米技术将更多地关注纳米材料的自组装技术,利用生物学的自组装原理,制备出具有复杂功能的纳米药物制剂。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 第 6 卷第 40 期2019 Vol.6 No.40189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姜怀利(江苏润邦药业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5)【摘要】纳米技术作为新兴科技相比其他技术来说,已在药物制剂研究中成熟应用,并且已在不同领域及医药卫生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已有研究证实,较大多数物质在得到纳米尺度后,在性能上都可能出现突变。
这些特点应用到新型药物的研发中,也代表着药物研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在现代药物制剂研究中,不再是过去药物的束缚,而是运用新型的科室手段研发新型药物,使得新型药物具备更多的优点,帮助人们更好地治疗和战胜疾病。
本文重点探讨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技术;药物制剂;研究;应用【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0.189.02目前,在传统的药物制剂中绝大部分的药物遇水很难溶解,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后药物成分较难吸收,这一点在药物制剂研究中成为一个难题。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新兴的技术被不断应用到药物制剂研究中,系统的药物研究也在不断改变,也使得药物难溶于水的问题的得到了很好解决。
纳米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新技术,已有研究证实,纳米技术在医学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推动了药物研究的不断进展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1]。
1 纳米技术与药物制剂1.1 关于纳米技术的概念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研究技术,是一种长度单位,一米的十分之一(范围在10-9~10-7 m ),其提出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它是一种在纳米尺寸范围内重新认识物质和改造物质,通过直接的一般电子、原子、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来直接操作和安排,来创新物质。
随着物理空间的改变,物质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令人感到惊奇,目前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且成为前沿科学。
分析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_张超锋

分析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张超锋,高 岩(郑州大学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在传统的药物制剂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药物在水中难溶于水,患者很难吸收药物成分,这成为了药物制剂当中的一大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是当今较为热门的一个话题,科学家发现,若将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当中,则能很好解决药物难溶于水的难题。
本文将从纳米技术的本质出发,对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当中的优势、应用等发面进行详细剖析。
【关键词】纳米技术;药物制剂;应用【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5.04.785.02随着社会的发展,药物系统的研究内容在不断变化,各种新科技、新技术均被广泛应用药物制剂当中,纳米技术就是其中一种。
当前,纳米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表明,很多药物达到纳米的尺度时,其性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基于这一点,纳米技术普遍应用于医学研究中,也为药物制剂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1 纳米技术的概念纳米是以长度单位,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寸的范围内电子、原子以及分子内的一般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的技术。
物质在形成的过程中,若在纳米的范围内隔离分子或原子,则可以使物质的其他性质表现出来,我们把通过这些性质所制造出具备特定功能和作用的设备或物品的技术称之为纳米技术,简单来说,纳米技术就是在纳米的范围内重新认识物质,然后改造物质。
根据纳米技术的发展历程,纳米技术总工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次提出纳米技术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的科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提出,认为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对分子进行重新组合排列,制造新的机器设备,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重视这一技术,而后将其定义为微加工技术的极限,最后发展到现在。
总的来说,对纳米技术的不断认识,说明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现代药学研究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制药制剂,使药物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患者健康进程[1]。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作者:董萍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6期摘要:药物低生物利用度始终阻碍和限制着药物制剂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大多数药物在水中具有难溶这一特性。
然而现代社会发展变化万千,各种新技术不断的产生,其中药物制剂的研究中逐渐的应用纳米技术,使得在水中难容药物低生物利用度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本文作者主要从纳米技术的特点以及本质进行分析,对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纳米技术是什么,与过去所制造的药物相比存在哪些优势。
关键词:纳米技术;药物制剂;应用分析随着不断研究给药系统理论,高分子科学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药物系统的剂型和研究品种也一致增多和变化。
新兴的科技逐渐的应用于药物制剂中,相比较来说纳米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现在已经在各个领域以及医药卫生行业广泛应用,尤其是药物制剂上。
经过研究发现,大部分物质得到纳米的尺度后,就可能出现性能突变,表现为一些不同于分子形式和宏观形式的特殊性能,这些特点均可以列入新型药物开发中,也说明药物研发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由于现代药学制剂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新型科室的手段,将过去药物的束缚摒弃,制造新型的药物,让药物具有更多的优点,这些优点纳米药物均具备,使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战胜疾病。
一、何为纳米技术纳米属于一种长度单位,用符号表现为nm。
1纳米等于1毫微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约为10个原子的总长度。
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说一个头发的直径是0.05mm,将其径向剖为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1nm。
纳米技术是研究在0.1~100nm结构尺寸范围内的原子、电子以及分子的特性以及运动规律,这属于一项新兴的技术,也属于纳米级的制造技术。
科学家在长时间研究后发现,在物质的构成上,纳米尺度下隔离的原子或者分子具有很多新的特性,合理的运用这些设备能够制造出一些特定的功能,换句话说就是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也就是一种用单个分子、原子射程物质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Sep.2012化学工业与工程CHEMICALINDUSTRY ANDENGINEERING第29卷Vol.29第5期No.5收稿日期:2012-02-2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735602);天津药物研究院(300193)。
作者简介:高洁(1986-),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物新剂型及药物分析。
联系人:任晓文,电话:(022)23006953,E-mail :rxwtj@yahoo.com.cn 。
文章编号:1004-9533(2012)05-0064-06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高洁1,连潇嫣2,魏振平3,王博2,李洪起2,任晓文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 2.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300193;3.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072)摘要:药物的水难溶性以及由此导致的低生物利用度是阻碍药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药物制剂研究的应用,有些水难溶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本论文在对纳米技术进行简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微乳液、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凝胶、聚合物纳米粒及纳米结晶等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在介绍纳米药物相对于传统药物的主要优势时,也对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潜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提示,以使纳米技术在新型药物制剂的研究中发挥更好作用。
关键词:纳米;纳米技术;药物制剂中图分类号:TQ46文献标志码:A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GAO Jie 1,LIAN Xiao-yan 2,WEI Zhen-ping 3,WANG Bo 2,LI Hong-qi 2,REN Xiao-wen 2*(1.Graduate school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China ; 2.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ianjin 300193,China ; 3.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 :The lower bioavailability caused by poor water solubi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hur-dled the development and reasonable use of the pharmaceutical APIs.However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no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the bioavailability for some of the poorly water-soluble drugs had been greatly improved.In this article ,applications of nanotechnology were introduced in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as dosage-forms of microemulsio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nanogel ,polymeric nanoparticle and nanocrystals.The possible problems resulted from the use of nano-preparations we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ir advantages over the traditional dosage-forms with the pur-pose of expa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the R&D of novel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Key words :nanometer ;nanotechnology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纳米技术是21世纪的新兴技术之一,这项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与拓展以及所取得的进步标志着药物研究与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也将为人类更好地战胜疾病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多数物质当达到纳米尺度时,物质的性能就可能发生突变并表现出不同于其分子形式与宏观形式的特殊性能,可以此作为药物开发的基础[1]。
纳米技术可以在0.1 100.0nm 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DOI:10.13353/j.issn.1004.9533.2012.05.010第29卷第5期高洁,等: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和分子来将材料加工、制造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物质进行研究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规律和特征。
在药学中一般将纳米尺度定为小于1000nm。
1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药学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相比于传统的药物制剂,这些新型给药系统在多方面显示出了其优越性。
应用纳米技术制备的新型药物制剂主要有5种。
1.1微/纳米乳液微乳是通过纳米微乳化技术制成的一类粒径在纳米级、各向同性且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
微乳液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构成,外观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液状稳定体系[2-3]。
微乳液是通过微乳化技术形成的制剂,更有利于穿透生物膜吸收,纳米乳促进药物的经皮透过性主要决定于纳米乳的组成成分而非纳米乳的本身结构[4]。
张先洲等[5]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以2%的PEG-400为接受液比较了青藤碱微乳液、固体脂质纳米粒和脂质体3种剂型的皮肤渗透能力,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各剂型接受液中的药物浓度,经t检验发现3者的渗透速率有明显差异,微乳液具有更强的皮肤渗透能力。
邝少轶等[6]采用单剂量双周期自身交叉试验,通过研究并比较多西他赛(DTX)亚微乳注射液和普通注射液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发现DTX亚微乳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和峰浓度有所增加,消除半衰期延长,说明DTX亚微乳注射液比普通注射液的渗透率和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
1.2固体脂质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SLN)是指粒径在10 1000 nm之间的固态胶体颗粒,它以常温下为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类脂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夹嵌于类脂核中,是一种新型的固体胶粒给药系统[7]。
SLN可以控制药物释放、避免药物降解或泄漏以及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等优点。
SLN作为经皮给药系统的载体,可以明显增加皮肤对包载药物的吸收。
Hao等[8]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设计了氯霉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结果表明:包载氯霉素的SLN作为输送系统能够显著提高药物包封率并实现药物的受控释放。
马莉等[9]通过高温乳化-低温固化法制备了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包封率为(98.8ʃ3.0)%,载药量为(6.5ʃ0.1)%,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达(98.81ʃ3.89)%。
大鼠鼻腔给药试验结果表明:其绝对生物利用度高达67.01%,与对照制剂相比,达峰时间更短且绝对生物利用度更高。
SLN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与传统的溶液剂相比可以使被包裹的药物对癌细胞产生更好的杀伤作用。
Vineet等[10]利用固体脂质纳米粒定向对癌症进行了药物治疗,并证实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癌症治疗工具的有效性。
梁健钦等[11]制备了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其过程如下:将单硬脂酸甘油酯置水浴上加热熔融后加入白藜芦醇乙醇溶液混匀制成油相,将油相缓慢加到含有稳定剂泊洛沙姆188的水相中,70ħ保温,超声处理制成粗分散乳液,将乳液在高压均质机下循环乳匀,然后冷却至室温。
1.3纳米凝胶纳米凝胶是一种新型的纳米载药系统,在结构上是纳米级聚合物网络组成的水凝胶颗粒,包括物理凝胶和化学凝胶。
物理凝胶是由非共价键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化学凝胶是由交联共价键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
纳米凝胶具有很高的负载能力及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对环境比较敏感,可以通过溶胀及收缩完成对药物的包载和释放,对其表面官能团用各种靶向基团进行进一步修饰可以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
在小鼠体内放射物标记研究中,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ODN)纳米凝胶与游离的ODN相比,ODN纳米凝胶在脑血浆内药物浓度的比值增加了1个数量级,显著增加了ODN的脑靶向性[12-13]。
方建林[14]制备了温敏型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纳米凝胶,并进行了体外模拟试验和体内药动学试验。
体外模拟试验表明温敏纳米凝胶使用安全方便,体内药动学试验表明其为温度敏感性栓塞材料,是一种较理想的血管栓塞剂,栓塞效果好且生物利用度高。
1.4聚合物纳米粒聚合物纳米粒是以人工合成或天然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制成的粒径介于10 1000nm 的固态胶体颗粒,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靶向药物载体。
聚合物纳米粒可以制成纳米球使药物均匀地分散在骨架材料中,也可制成纳米囊将药物包裹于囊壳中心,所用聚合物一般具有生物可降解性以避免重复用药时聚合物在体内积累[15]。
聚合物纳米56化学工业与工程2012年9月粒已成功应用于化学合成药物及蛋白类药物领域,聚合物胶束和载体联用在抗肿瘤药物制剂技术领域已表现出良好发展前景[16]。
Rao等[17]介绍了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主要过程包括聚合物的分散和单体聚合。
Zhang 等[18]对蛋白聚合物作为非病毒基因传递载体进行了研究,BSA-聚(二甲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MA)纳米粒子(nBSA)能够凝聚成质粒DNA(PD-NA)和平均直径50nm的聚合物。
nBSA/PDNA聚合物转染细胞具有类似的效率或更好的线性关系比,nBSA粒径和电荷不影响PDNA络合和转基因表达,表明可以用较低的电荷比获得相同的基因传递效率,用不同蛋白质核心能将蛋白聚合结合物的额外功能引入到聚合物中,是一个得到非病毒基因传递载体的更好方案。
1.5纳米药物结晶纳米结晶是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将药物转变成直径小于1000nm的微粒而分散形成的纳米晶体。
通常,只需借助少量生物相容的表面活性剂及稳定剂便可制备稳定的纳米结晶,因此不必过多考虑辅料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