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折线统计图第二课时

四年级折线统计图第二课时
四年级折线统计图第二课时

折线统计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110页例2做一做113页第2题学习之友46页的第一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视频展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明的妈妈在小明出身时将小明的身高从0岁记录到10岁说明小明的妈妈非常细心下面看看记录情况,如下表(出示小明身高的统计表)

1、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

1、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合作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合作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2)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3)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视频展示)

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在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在介绍名称时明确其作用、画图时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数据:要找准,在描点时要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在纵轴上平均后再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制表日期和单位不能漏掉。

3、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

(1)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2)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3)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4、知识拓展

A、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B、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提高

1、完成书中11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学习之友46页的第一题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113页练习十九第2题

六、板书设计

根据表中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例2:妈妈纪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如下表

根据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身高/厘米

90

80

70

60

50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第二单元 第1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能读懂折现统计图;能收集简单数据,并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 2、使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收集数据、运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提高运用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数据的技能,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活动,形成相互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意识,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难点: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手机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课件一、预习作业 1、我们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开始,就学习过许多统计的知识与方法。大家回忆一下,统计有什么用处?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统计的内容和方法? 二、自主学习 1、交流预习作业指名学生回答 说明:我们知道,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了解某个问题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用统计的方法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反映的具体事实,并根据事实作出判断或推测。在统计内容和方法,大家学会了调查收集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以及分析数据表达的信息。 2、引入新课为了提高统计能力和根据需要表达数据,我们今天要学习表达数据的新形式。大家要能认识这种新的表达形式及特点,学会用这种形式表示数据、分析数据。那究竟是怎样的形式呢?我们一起来看具体问题。 3、教学例 1 出示例1统计表 提问:这是已经学习过的统计表。你能从统计表里知道些什么?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 引导:你能用手指比划画一条线,表示每个年龄身高增加的情况吗?大家和老师一起,用手指试着画画这条线看。 同学们已经用手指画线表示了身高增加的情况,你能像这样在纸上画出一条曲线来表示吗?自己试着画一画,表示出张小楠身高增长的变化。 观察:你觉得我们画的这条线有什么用?能看出张小楠每个年龄的身高怎样

统计图和统计表

一、把下面的球用不同颜色的色块表示出来。 二、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统计表,完成下面各题。 正正正正丅正正 1.把上面的数据用不同的颜色色块表示出来。 2.喜欢吃()的人最多,喜欢吃()的人最少,相差()个。 3.喜欢吃梨的比喜欢吃香蕉的少()人。 4.喜欢吃香蕉的比喜欢吃桃子的多()人。

一、下面是红红用画“正”字的方法对二年级(2)班同学最喜欢的 课外活动统计的结果。 跳绳:踢球:下棋: 打乒乓球:丅 1.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2.最喜欢()的人最多,最喜欢()的人最少。 3.喜欢踢球的学生比喜欢打乒乓球的多()人。 4.喜欢打乒乓球的人数比喜欢跳绳的学生多()人。 5.喜欢跳绳的人数比喜欢下棋的人数少()人。 二、数一数,填一填。 △○△□○☆ □△☆△○△ △□□○△△ 1.完成统计表。 2.数量最多的图形是(),数量最少的图形是()。 3.△比○多()个。 4.☆比□少()个。

明星小学第六单元统计图和统计表专项练习(3)一、下面是某地区六月份天气情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根据你的统计,给下面的方格涂上不同的颜色。 2.这个月比多()天; 3.这个月比少()天。

明星小学第六单元统计图和统计表专项练习(4)一、下面是二(3)班同学们的美术成绩表。 1.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种成绩的人数。 2.把统计的数据填在统计表中。 3.得“优”的学生有()人。 4.得“良”的比得“合格”的多()人。 5.得“良”的比得“优”的少()人。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吗,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五、教学时数:3

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2 教学内容教科书 P23 例2、P24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2、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建标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 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探标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 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 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 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学生回答:学生根据统 计表回答了解到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将折线 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 一步讨论讨论问题。 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 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重点要让学生在 尝试用复式折线 统计图表示数 据,以及在看图 回答问题的过程 中,了解复式折 线统计图表示数 据的基本方法和 特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 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

(完整版)苏教版最新五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过关测试题

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过关测试题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 (1)小明为了观察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进步,决定将每次测验的得分绘制成统计图,他 应选用()统计图。 (2)学校要统计每个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应选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3)我们要绘制一幅5个城市某一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情况统计图,应绘制() 统计图,要绘制一幅本地一周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应绘制() 统计图。 (4)在同一幅折线统计图中,折线上斜表示数量(),折线下滑表示数量(), 折线越陡表示数量变化越(),折线越平缓表示数量变化越()。 (5)在一幅统计图的纵轴中,用5厘米表示400万元产值,那么240万元产值应用()厘米来表示,8厘米表示()万元产值。 6.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7.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 (1)整理数据。 (2)画出纵轴和(),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 (3)根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顺次连接起来。 (4)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并标出图例。 8.下面左图是一张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阅读后回 答下列问题。 (1)甲车的速度是()千米/小时。 (2)甲、乙两车的时速之差是()千米/ 小时。 (3)半小时两车的相差()千米。 9.右图是深圳市金威啤酒厂1999~2002年啤酒产量

情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二)反复比较,谨慎选择。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A.表示数量的多少 B.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C.既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2)下面不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 A.彤彤近几年的体重变化情况 B.学校图书馆各类图书的数量 C.某病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 (3)条形统计图通过()来表示统计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通过()来表示统计量的变化。 A.折线的长短 B.直条的粗细 C.直条的长短 D.折线的升降 (4)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十年间某校毕业人数的情况,则这十个数据应该()。 A.按年顺序排列 B.按数据的大小,由小到大排列 C.按数据的大小,由大到小排列 D.随意排列 度假方式 人数 走亲访友在家休息旅游其他 性别 男生 5 6 8 5 女生 6 5 6 4 选用()比较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四年级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沂水县沂城街道中心小学刘晓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读懂图意,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绘制特点,完成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在发现与回答问题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预测和推断。 3.通过对简单数据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和概括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发现、分析、表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预测和推断发展趋势。 三、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聪聪和明明要参加学校的踢毽子比赛,班主任王老师利用一周的时间对他们进行了强化训练。看,王老师把他们每天踢毽子的最好成绩记录下来。(课件出示数据)怎样能看的更明白呢?(制成条形统计图。)是个好办法,王老师也是这么想的。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先来看聪聪的成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每天踢的数量,踢的最多是70个,踢的最少是52个…… 师:怎么看出来的?(数,条)条越高,数越大,条越矮,数越小。 师:是的,从条形统计图上,我们很容易看出每天踢的数量的多少。 还看出了什么?

引导生联系起来看:第二天比第一天少踢了3个…… 师:每一次的变化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能伸出手指来比划一下它是怎么变的吗?从星期一开始,先(下降),再(上升),再(平的),再(上升),再(上升),再(上升)。 师生一起比划。 师:把我们刚才比划的在屏幕上画出来是什么样子的?想看看吗? (课件演示,出现了点、线,线连接。) 师:瞧,我们比划出了一条什么线? 生:曲线…… 师:这其实是一条有起有伏的折线。 (课件隐去条形) 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条形没有了。 师: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它放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统计图,知道这叫什么图吗?(折线统计图)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 生1: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他们有时为了统计人口的增长,用到折线统计图。 生2:炒股时,上面有很多像这样的折线统计图。 …… 师:是的,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折线统计图。比如在股票中、医院做的心电图、某商品的销售情况、某地方的平均气温情况等等都用到了这样的图。看来,折现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时十分广泛的。好,孩子们,看到这,你的小脑袋瓜里有没没有产生什么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课题: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学习内容40-41 页例1、练一练、练习七第1 题 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填填、画画,逐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 2.能在格子纸上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学习准备:课件 前置性小研究:课前调查:同学们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准备好一张练一练的记录表,让学生完成记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准备好一张练一练的记录表,让学生完成记录。)老师这儿也有一张调查记录,你能看明白吗?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张记录表中读出了哪些数据?(指名回答)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吗? 1.学习统计表。 (1)说一说统计表里已经有了哪些数据?是从哪里来的?还有哪几个空格要填写,这些数据到哪里寻找? (2)说一说“合计”的意思以及求合计人数的方法。 (3)学生独立填写空格里的人数。 (4)填写完整后让学生观看统计表,读其标题,明白统计表的内容,写出年月,表明统计的时间,说说人数,表述统计表里的数据。 (5)和用“正”方法记录数据,统计表在表示数据方面有什么优点? 2.学习条形统计图。老师这儿还有一幅根据统计表制作的统计图,想不想看看? (1)观察横轴,看看上有什么?(明白横轴上表示四类电视节目。) (2)观察纵轴,看看上有什么?(明白纵轴上表示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1 格表示2 人。) (3)让学生独立画图,检查他们画的直条长度是否正确,提醒他们在直条的上面写出相应的人数。 二、讨论小结:复备:从统计表里能知道些什么?从统计图里能知道些什么?统计表和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一张完整的统计表由哪几部分组成?一幅完整的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三、巩固练习。 1.教材41 页练一练。 (1)出示导入时完成的记录表,让学生完成统计表和制作统计图。 (2)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 2.练习七第1 题。 (1)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观察。 (2)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看明白了些什么?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备注:(可写反思、学情记录、作业批改情况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课时 安排 共需要3课时 为第1课时 教学内容页数:书第21~22页,例1、“练一练”及练习四第1题。知识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 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 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 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 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完成练一练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0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10 四、巩固练习:练习四第1、3、4题 五、总结新课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单式折线统计图 横轴 纵轴 描点连线 标注数据 填写日期 随堂 检测 内容 “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题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优秀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上台指一指)教师:那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一点与条形统计图一样。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能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活动的需要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 初步学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既体现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又能为接下来基于数据特点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例1 “练一练”,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完整版)五年级下册统计-折线统计图练习卷

五年级下册统计-折线统计图练习卷 1.看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2006年至2009年笑笑的爸爸、妈妈月工资收入情况统计图 填一填:()年爸爸的月工资收入最高。 2.下面是某校1995~2001年患龋齿人数统计图. 看图回答: (1)男、女生患龋齿人数最多的是()年。 (2)总的看来,男、女生患龋齿人数的变化趋势是怎样? 3.小明把一个水仙花球放在装满水的玻璃瓶口,每隔一天观察一次,测量芽和根的长度,并将结果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

(1)小明是第几天开始看到芽,第几天开始看到根的?(2)说说水仙花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 (3)请你找一种植物种子,做一次这样的实验。 4. 某市第一小学去年下半年水电费情况统计图。 (1)去年下半年平均每月开支水费多少元? 5. 如图是新风机床厂2006~2009年一、二车间机床产量统计图。

看图回答下面问题。 (1)年两个车间的产量相差最大。 6.下面是某数码照相机厂2005--2008 年两种型号照相机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台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统计图 某数码照相机厂2005--2008年两种型号照相机产量统计图。 (1)完成上面统计图。 (2)那种照相增长的较快? (3)2005年到2008年甲种相机的平均年产量是多少万台? 7. 根据图中的信息,计算第四季度B品牌比A品牌的销售额少了多少?

8.根据统计图填空 ①月销售的冰箱和彩电的台数相等。 ②月销售的彩电的量最大,是台。 9. 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美国金牌数统计图 (1)在届奥运会上,美国所获的金牌数遥遥领先中国。 (2)从中、美两国在历届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情况看,你想说: 10.下面是红豆集团两个服装连锁店2001-2006年利润情况统计图,分析并解答问题:

统计表和统计图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塔山中心小学韩召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第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 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 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 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吧,想一想,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呢? 谈话:同学们,为了清楚地弄清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就 需要对记录单上的数据分段整理。(板书:数据的分段整理) 2:谈话:我们以前学过的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段整理数据呢?请发 表意见。(学生的意见可能有数数、用不同的符号记录、画“正”字 记录等。)

3: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张丽华同学用画“正”字记录的记录表:谈话:除了可以用画“正”字的记录表进行记录?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板书:制作统计表) 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1)引导:这里第一幅是简单的统计表,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 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 说明:完整的统计表需要有:(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表示统计的什么、注明什么时候统计的,这里标题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2)要有和收集数据相对应的统计项目,这里的统计项目有“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几项,还有“合计”栏;(3)表示的数据,这里表示的是“人数”。 提问:表中的合计起什么作用?(既能反应总人数,又能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完成导学单)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19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19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9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19-2019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

初一数学知识点:统计表和统计图

初一数学知识点:统计 表和统计图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一数学知识点:统计表和统计图 统计图题 [ 初一数学] 题型:解答题 问题症结:找不到突破口,请老师帮我理一下思路 考查知识点: 统计表 难度:中 解析过程:

规律方法: 利用乘法计算 求老师解答 ? [ 初三数学] ?题型:其它 问题症结:找不到突破口,请老师帮我理一下思路 考查知识点: 统计表 难度:难 解析过程:

规律方法: (1)用总人数乘以和谐观点的百分率,圆心角就是用圆周角乘以和谐观点的百分率; (2)(2)用总人数乘以持感恩观点的所占的百分比即可得到选择感恩观点的学生数; (3)(3)列出统计图或树状图将所有可能结果列举出来即可求的概率. 知识点:统计表和统计图 所属知识点: [数据与图表] 包含次级知识点: 统计表 知识点总结 一、频数分布直方图: 1.频数与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2.频数分布表: 运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一般先列出它的分布表,其中有几个常用的公式: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抽样数据总数;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数据总数×各组的频率=相应组的频数。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目的,是为了将频数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 3.频数分布直方图: (1)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再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绘制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极差),确定统计量的范围;②决定组数和组距,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应当越多;③确定分点;④列频数分布表;⑤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式折线统计图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式折线统 计图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难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这些数据,课件出示课本105页例1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新课讲授 一、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

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11年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统计图(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的内容,以及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课本105页"做一做") 你能根据统计表(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情况,并制成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三、课堂作业 完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学方案 简要提示: 本课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第94~96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同时使学生在读统计图、画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见策略与方法;还要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愿意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学会在统计等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 教学流程: 流程1:谈话引进 流程2:例题教学 流程3:反馈交流第一段:新课教学 流程4:比较 流程5:小结过渡 流程6:拓展欣赏 流程7:试一试 流程8:交流试一试第二段:拓展巩固 流程9:小结过渡 流程10:想想做做1 流程11:想想做做2 第三段:实践应用 流程12:交流想想做做2 流程13:全课小结第四段:全课小结 第一段:新课教学 流程1:谈话引进 师:同学们,学校气象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最近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将5月21日这一天测到的气温情况制成了统计表。请看表格: 同时课件出示统计表: 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 5月22日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温度(℃) 12 16 21 24 20

15 9 师:这是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暂停) 流程2:例题教学 师:为了更加清晰的反映表格中的数据,也便于我们分析、研究这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同时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图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它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相同吗?你能从这个统计图中找到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吗?请大家先在图中找一找,思考下列问题,再跟同桌互相说一说。(暂停) 同时课件出示: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2)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 (3)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 流程3:反馈交流 师:大家在统计图中找到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了吗?我们来看(同时课件演示) 师:纵轴上,从0开始,每一格的高度表示2摄氏度,7时测得的气温是12摄氏度,我们找到纵轴上12摄氏度的位置,再对应横轴上的7时,这一点就表示7时测得的气温是12摄氏度。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依次找到9时、11时、13时、15时、17时和19时气温所在的位置,再用线段将这些点依次相连,就成为若干段线段依次连结的一条折线。它能表示出这一段时间的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连续发生的变化情况,所以我们叫它折线统计图,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师:看懂了统计图上的数据,下面的几个问题就很简单了,从统计图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是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在这些数据中,13时气温最高,是24摄氏度,19时气温最低,只有9摄氏度,其中,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至11时,气温升高了5摄氏度,降得最快的是17时至19时,气温下降了6摄氏度。 流程4:比较 师:同学们,从这个折线统计图中,可以很快得出我们所要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答案。请大家比一比折线统计图和刚才的统计表,你认为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把你的想法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吧。(暂停) 同时课件出示问题: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流程5:小结过渡 师:很显然,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那同学们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的折线统计图吗?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暂停) 第二段:拓展巩固 流程6:拓展欣赏 师:其实,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在各个领域应用都很广泛,你们看,像医院里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还有气象部门、科研部门、社会的管理部门都经常用到。 同时课件出示相关资料:(略) 师:确实,这样的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统计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清楚地反映数据的连续变化情况。 流程7:试一试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亲自来试一试,制作这样一幅折线统计图吧。

五年级第二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1。 5、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2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7、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三单元:因数和公倍数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成三类 ①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的1 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在所有的质数中,2是唯一的一个偶数。 ③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22页例1和“练~练”,第25页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能读懂 折线统计图;能收集简单数据,并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分析 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 2.使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收集数据、运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过 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并了解折线统计图 的优点,提高用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数据的技能,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活动,形成相互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意识,感 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或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教师收集2、3幅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统计,导入新课 1.回顾统计。 回顾:我们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开始,就学习过许多统计的知识与方法。大家回忆一下,统计有什么用处?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统计的内容和方法? 说明:我们知道,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了解某个问题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用统计的方法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反映的具体事实,并根据事实作出判断或推测。在统计内容和方法上,大家学会了调查收集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以及分析数据表达的信息。 2.引入新课。 引入:为了提高统计能力和根据需要表达数据,我们今天要学习表达数据的新形式。大家要能认识这种新的表达形式及特点,学会用这种形式表示数据、分析数据。那究竟是怎样的形式呢?我们一起看具体问题。 二、认识新知,了解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