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与美学意义

合集下载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内容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再现部省略了副部主题,引起了作品是否采用奏鸣曲式的争论。

文章探讨了虽然再现时省略了副部,但其总体结构仍属于奏鸣曲式范畴,且这种结构更加符合作品的叙事性要求,体现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实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奏鸣曲式省略副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完整地叙述了感人至深的爱情传说,但作品的初稿中只有“相爱”“抗婚”“投坟”三个段落,在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的建议下,才增加了“化蝶”这一段落。

“化蝶”作为再现部,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实现了更为完整和富有逻辑性的结构,但同时也引起了关于《梁祝》曲式结构的学术之争。

在典型的奏鸣曲式中,再现部应该分别再现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并实现调性的统一。

而《梁祝》的再现部“化蝶”,只再现了呈示部的主部“爱情主题”,而省略了副部表现“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主题,这就使奏鸣曲式三原则:“对比、发展、统一”中的“统一”原则没得到实现。

因此,在学术界有部分观点认为,《梁祝》的结构不能算是奏鸣曲式,如林菁在《音乐的标题构思对音乐形式的影响――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文中即持此观点;有些学者则更进一步提出,《梁祝》是采用了其他曲式结构的观点,如陈国权在《“板式-变速结构”与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一文中提出,《梁祝》是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板式-变速结构”;但更多观点还是认为,《梁祝》的结构是奏鸣曲式或再现部省略副部的奏鸣曲式,如胡静波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谈〈梁祝〉协奏曲的曲式结构》一文中,从曲式分析的角度入手阐明了这一观点。

一、“省略副部”屡见不鲜典型的再现部是再现呈示部的内容。

但再现部也可能有其他变化,包括压缩再现部,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还有再现时省略主部,如舒曼《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有再现时省略副部,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瓦格纳的《黎恩济》序曲、莫扎特的《伊多美内奥》序曲。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是什么?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是什么?

知道>器乐/声乐> 问题页已解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是什么?我是ccl 2006-11-24最佳答案作品分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曲式结构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

在呈示部中,由引子开始,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接着由主部,以单三段体的ABA形式,描绘了梁祝两人“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的情景,然后在连接部出现了自由华彩段。

副部是由回旋曲体以ABACA形式构成,描写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

结束部写出了两人“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情景;展开部写出了“抗婚”、“楼台会”、“哭灵一控诉一投坟”三个场景。

最后的再现部(省略副部)出现了美妙、神秘而有如梦幻般的“化蝶”世界。

呈示部: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下,长笛以其纯净甜美的音色吹出明亮跳跃的华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

之后,在清淡的竖琴伴奏和木管乐器呼应下,独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纯朴、优美、极富诗意的爱情主题。

大提琴潇洒浑厚的音调随后加入,与独奏小提琴进行着交流对答,描写梁祝二人在草桥亭畔相互结拜、心心相印的情景。

乐队全奏,重复爱情主题,独奏小提琴起而应和,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

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段自由的华彩乐段后,音乐进入副部。

副部由一个从越剧变化而来的欢快活泼的副部主题和两个插部组成回旋曲式,其音乐风格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由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演奏,描写梁祝三载同窗,共嬉同玩的幸福情景。

第一插部,是副部主题的变化发展,分别由木管与弦乐以及小提琴与弦乐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音调,音乐更加欢快跳跃。

最后,乐队将副部主题再次重复一遍,音乐进入结束部。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成。

徐缓而抒情的慢板,小提琴断断续续的音调,将祝英台干言万语、有口难开、欲言又止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性肖。

接着,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生动地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柔情和动人场面。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摘要: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国内被誉为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民族的交响音乐”,主要在于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运用艺术手法刻画形象上取得了成功。

整部协奏曲呈现出纯朴、清逸、幽思并带着浓郁民族风格的泥土芳香和仙乐般的境界,又运用西洋音乐的体裁和技法,成功地塑造出当代小提琴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研究这部乐曲的艺术特色、分析这部乐曲的艺术成就、总结这部乐曲的艺术经验,对于中国小提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构;赏析《梁祝》创作于1959年,它取材于同名民间爱情传说,在题材的民族化上占尽了先机。

全曲的音乐语汇大量借鉴吸收了我国民族戏曲DD越剧的唱腔音乐素材,在乐曲结构上,以民族音乐的严谨连贯为特点。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公认为是“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认为,它“给交响乐的民族化开辟了一片新的田野”,“为西洋音乐民族化打出了一条具有典范性的道路”。

在国外它被认为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是最美妙的旋律”,“真正的伟大的艺术”。

它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笔者认为在于题材内容扣人心弦,画面展示惟妙惟肖,中外艺术巧妙结合。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1958年冬他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何占豪1933年生于浙江,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与陈钢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后改编过琵琶、古筝、二胡、高胡、革胡及钢琴的五重奏版本。

其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等。

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典作品,由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而成。

本文将从梁祝的故事与小提琴协奏曲的联系、曲式分析、旋律特点分析、情感表达分析和技术要求分析等方面展开对这部作品的深入剖析。

通过对作品的艺术价值、表演者面临的挑战以及听众的感受的探讨,揭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音乐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情感丰富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要求表演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术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对于表演者和听众都是一次难得的音乐盛宴。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的故事、曲式分析、旋律特点、情感表达、技术要求、艺术价值、表演者挑战、听众感受。

1. 引言1.1 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背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于1959年。

这首协奏曲以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爱情故事。

《梁祝》这个经典爱情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将这个动人的故事融入通过音乐来表达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纯洁而深刻的爱情。

赵季平巧妙地运用了西方古典音乐的表现方式,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创作出了这部富有东方韵味的协奏曲作品。

这首协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音乐情感,成为了中国乃至国际上备受推崇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之一。

.2. 正文2.1 梁祝的故事与小提琴协奏曲的联系梁祝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传说。

梁山泊是梁家富贵之家的女儿,她聪明美丽,才华横溢,被称为“四大才女”之一。

祝英台是祝家的女儿,有一张俏脸,双眸明亮。

两人自幼青梅竹马,互相深爱。

家族矛盾导致两人无法在一起,最终被迫离别。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便是以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而成。

曲中旋律仿佛在诉说梁祝之间的爱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哀怨之情。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与美学意义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与美学意义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与艺术特色学生秦志飞指导老师任力志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式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音乐的表现要素由浅入深地总结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深刻意义。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曲式结构艺术特色作者作品简介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何佳山村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959年与同学陈钢合作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从此成为中国乐坛上的著名人物之一。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

早年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

1959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享誉中外的世界名曲,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 在世界音乐史上也被称为“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它以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亲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也表达了对封建宗教礼法的强烈控诉以及人们对梁祝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和陈钢两人联手,一个发挥越剧音乐专业功底,一个利用作曲专业特长,采用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利用独奏乐器乐交响乐队相互竟奏的协奏曲体裁形式,在老师、同学及交响乐队的支持配合下,于。

1959年5月首演成功,很快就驰名中外。

曲式结构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发展并结合奏鸣曲式结构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艺术过程及感人意境,其结构示意图如下:呈示部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写成音乐在的弦乐演奏的上行属气和弦拉开篇幅,紧接其后的是以长笛为主奏一段优美轻盈的旋律,利用其灵活上的八度跳进技巧和悠扬清脆的音色给人铺垫出一幅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的春色场景。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构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构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构分析————————————————————————————————作者:————————————————————————————————日期: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构分析-音乐论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构分析李虻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 《梁祝》” )是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风靡中国乐坛半个多世纪。

其交响乐队的多层次立体化展开、为强化矛盾戏剧化冲突而借鉴的西方奏鸣曲式结构原则,使音乐界(包括作者)大多将其结构界定为奏鸣曲式;而其越剧韵味的民族旋律在全曲中的贯穿、中国传统审美意境的戏剧化情节展开、板式——速度布局对结构的影响,又使其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烙印。

两种结构思维的对峙,使该作品结构属性一直存有争议。

本文以西方奏鸣原则为分析的切入点,力求在逻辑严谨的前提下,条分缕析地说明其“边缘性自由奏鸣曲式”的结构特征。

二、边缘性自由奏鸣曲式辨析全曲基本调式为徵调式,通过调性的变化形成和声发展的基础。

呈示部由主部、副部、结束部三个部分组成,以徵调式为基础。

主部以抒情的慢中板表现“ 草桥结拜” 主题,再现性单三部曲式,A 乐段为起承转合式结构,重复一次;B 段在属调上陈述,展开性结构。

第5 0 小节散板的华彩片段起到连接部的作用。

副部以快板表现“ 同窗共读” 主题,采用变奏曲式与三部性交融的边缘曲式。

开始是8小节小引子,第一部分(5 9 ~ 1 2 2 )由C 乐段和三次变奏构成,具有变奏曲式的特征。

C 乐段是三句式结构,第三句是第二句同头异尾的变奏。

C 乐段在B 徵调上陈述两次后,又在E 徵调上变奏一次,引出中间部分的调性。

中间部分(1 2 3 ~ 2 0 7 )由D 乐段和两次变奏构成,材料同样具有变奏曲式的特征,调性则通过E 徵- A徵- E 徵形成再现三部性。

D 乐段为不对称两句式结构,后乐句以分裂、模进等手法剧烈扩展。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梁祝》欣赏网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由陈刚、何占豪创作于1959年,首演《梁祝》的是当年年仅18岁、还在上海音乐学院上学的俞丽拿,演奏一举成名。

俞丽拿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唱片发行量多达一百多万张,是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唱片,为此她获得了中国首界金唱片奖,为中国作品演奏风格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该曲首演后曾得到音乐界一致好评,并在世界各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广泛演出。

此曲被多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演奏过,盛中国、吕思清、薛伟、西崎崇子等。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是借用西洋乐器的优势来表达中国古典乐曲的一次有利的尝试,它充分体现了洋为中用的可行性。

此曲即发挥了西洋乐的优势,又充分地发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是有别于西方交响乐的。

直到现在西方国家的一些著名的乐团想把《梁祝》演奏得非常到位、非常得体也绝非易事。

因为它是在西洋乐的框架下注入了中国文化的营养(越剧)。

这部绚丽多彩、真挚感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和成功的尝试,被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

在1960年第3次全国文代会上,与其他一些文艺杰作被誉为:“是一个阶段,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该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化协奏曲形式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名作之一。

如今《梁祝》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成为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绚飞的彩蝶。

乐曲内容源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4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聪明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妆赴杭城求学。

在这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

当两个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

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

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2014年10月下青春岁月123四、多重的评价标准生机。

当代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艺术标准;2、学术标准;3、市场标准。

在画廊、拍卖行、收藏【参考文献】[1] 李 岩. Money 的力量——从画廊、拍卖和藏家等角度对中国当代艺家、投资者、艺术家、评论家等用不同评价标准在评价同一件艺术市场中资本力量的几点认识[A]. 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术品时可能得到三种完全不同的结论,在缺乏行业内的共同评价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3.的情况下,给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留下了很严重的隐患。

[2] 张少华, 张民芳. 栗宪庭:中国艺术市场解决方案[J]. 收藏, 2012(14).五、总结[3] 刘明虎. 尤伦斯夫妇与UCCA[J].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2(14).[4] 马 健.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危机与展望[J]. 未来与发展, 2009(06).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经济的增长,但另一方面,[5] 袁 睿. 简论中国艺术品一、二级市场倒挂现象的原因和治理[D]. 中央过于快速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

例如艺术品市场中一二级美术学院, 2014.市场的倒挂、国外资本的介入、不规范的定价规则等等,如不能[6] 李红娟. 中国艺术市场藏家群体众生相[J]. 艺术市场, 2012(17).得到解决,必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爆发出来,发现了问题应当努[7] 曾陆红. 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东方艺术, 2007(01).[8] 高 峰. 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方式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13.力寻找解决办法,从艺术家到中介公司、拍卖行、收藏家,都应负起应当的责任,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建设的更加规范、更加有(上接第122页)>>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又有民族特色。

爱乐人的心。

曲子的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下面依结构欣赏作品: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觉,犹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雾,人物形象从模糊慢慢变得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与艺术特色学生秦志飞指导老师任力志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式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音乐的表现要素由浅入深地总结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深刻意义。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曲式结构艺术特色作者作品简介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何佳山村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959年与同学陈钢合作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从此成为中国乐坛上的著名人物之一。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

早年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

1959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享誉中外的世界名曲,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 在世界音乐史上也被称为“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它以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亲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也表达了对封建宗教礼法的强烈控诉以及人们对梁祝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和陈钢两人联手,一个发挥越剧音乐专业功底,一个利用作曲专业特长,采用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利用独奏乐器乐交响乐队相互竟奏的协奏曲体裁形式,在老师、同学及交响乐队的支持配合下,于。

1959年5月首演成功,很快就驰名中外。

曲式结构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发展并结合奏鸣曲式结构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艺术过程及感人意境,其结构示意图如下:呈示部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写成音乐在的弦乐演奏的上行属气和弦拉开篇幅,紧接其后的是以长笛为主奏一段优美轻盈的旋律,利用其灵活上的八度跳进技巧和悠扬清脆的音色给人铺垫出一幅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的春色场景。

见例1接着,双簧管吹奏出一段柔和而又动人心弦的引子主题,再一次对这个春光明媚百花齐放的怡人时节进行音乐的陈述,仿佛悄悄的便已引人入胜,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D徵调4/4)见例2然后先是由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高音区富于韵味的地奏出了那段我们耳熟能详极其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

单簧管用模仿复调的形式与其完美配合,使得爱情主题的旋律萦绕耳旁,久而不绝。

接下来在音色浑厚的G 弦上重复演奏,竖琴以其华美飘扬上下行拨奏为衬,给人一幅湖中碧波荡漾的情景。

见例3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形成对答,仿佛两个人在欢聚畅聊,见例4主部的最后面一部分是乐队是全乐队重复演奏爱情主题,从而更揭示了梁祝之间的真挚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主题音乐之后,出现了一段华彩乐段即连接部,连接部的音乐情绪明显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由独奏小提琴重复和加花演奏,其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紧接着就是副部主题。

用回旋曲式结构些成,副部主题相比爱情主题而言,不再是那种柔美轻盈抒情的音调,改用活泼的小快板,节奏轻快加上些跳音的演奏方式给人欢快愉悦的感觉,仿佛向人们展示着一幅携手同读,同欢同乐的读书时节。

见例5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弦乐与独奏相互模仿而成。

见例6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乐曲转为E徵调。

见例7在这个音乐片段里面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如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的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

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4/2拍子)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

而在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

见例8展开部分为抗婚、楼台会和哭灵控诉投坟三大部分抗婚,是重点刻画部分,最开始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

(F徵调,4/4拍子)见例9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和惊惶。

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前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

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见例10之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

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烈封建势力的重压。

接着,小提琴在连续出现的切分节奏上,音调紧紧逼进,感情越来越强烈,象征着对封建束缚和迫害的抗争见例11抗争失败,转入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音乐相互对答,如泣如诉,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诉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像是两人在互诉衷肠。

音乐进行逐步加强,最后发展到悲壮、绝望的感情高潮楼台会,B徵调、4/4拍子。

缠绵悱恻的音调。

见例12接着是哭灵控诉,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切分节奏,激情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

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张(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的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

这里,小提琴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

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徊婉转,泣不成声。

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后的控诉。

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见例13再现部是个省略副部的再现即化蝶。

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

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

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爱情。

艺术表现特色《梁祝》在表现内容、音乐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值得我们去探究。

本文将从对曲式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音乐的表现要素由浅入深地总结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一、旋律的特色,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从旋律的重要性讲,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欣赏的角度看,说它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这些不同的说法,概括了旋律的本质特征。

优美的旋律来源于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积淀及其娴熟的作曲技巧。

《梁祝》所选用的旋律题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它耐人寻味的歌唱性和典型的民族性便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

1、旋律的歌唱性所有旋律主要采用了五声调式。

时而有打破了民族调式旋律进行的表现形式,把中西音乐的调式色彩、旋律进行的方法高度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大放光彩。

且《梁祝》的所有旋律都具有明显的歌唱性。

从柔婉轻盈的引子主题到细腻抒情的爱情主题,再到活泼欢快的副部主题都将这个歌唱性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个歌唱性本身依赖于两个基本因素。

第一,大量使用民歌与地方戏曲的旋律因素,《梁祝》采用的是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第二,所有旋律都主要是五声调式构成。

因为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相对于西方的大小调而言易于歌唱,《梁祝》采用的都是以徵调是式为基础的调式,爱情主题与活泼的副部主题互相对比又彼此联系,乐思不断贯穿中心,将《梁祝》的故事用音乐的形式形象的表现出来可谓是“乐中有画,画中有音。

2、旋律的民族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梁祝》全曲作者主要采用了我国越剧的慢中板音调,引子由弦乐演奏出轻柔的颤音背景,然后长笛吹出清脆优美的乐句,最后由单簧管演奏出柔婉轻盈的引子主题。

这段音乐极具描绘功能,将乐音的律动与江南水乡之间的动态结构相联系,使人产生一种较为模糊的联觉意向,引人入胜,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青春时节和一幅眷美秀丽清新脱俗的江南春色!随后在竖琴华美飘扬上下行拨奏衬托下,独奏小提琴演奏出那极其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

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

爱情主题是以我国南方经典戏曲越剧为基础写成的,多次的使用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如“鱼咬尾”、“合头换尾”及“换头合尾”的旋律发展手法,充分体现了整曲旋律的民族性。

二、节奏节拍的特色。

节奏节拍作为音乐的“骨架”对音乐的布局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做曲家必然是十分重视节奏型的运用,而且往往是在作曲过程中,首先考虑到节奏与节奏型的安排。

(即整个乐曲节奏进行的框架。

节奏型运用能够决定乐器的生命力和成功率。

)节奏与节奏型的成功运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节奏更为奇妙的作用,不仅在於使音调素材“受精”而孕育出旋律的生命和性格,而且在多声部间乐中,对音乐织体的造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声部织体中节奏花样的编织是传达音乐意味的有效手段,也往往是音乐体裁特性确定的标志。

《梁祝》适用了人们最熟悉的节奏。

将音乐的发展与结构的布局巧妙的结合起来,比较典型的附点切分节奏的运用,顿时就增加了其艺术感染力,使得整首乐曲更加沁人心脾,连接部中由独奏小提琴演奏的部分使用连续三连音节奏将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在展开部的抗婚一段中,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愤与惊惶。

在哭灵控诉一段中,音乐急转直下,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

这里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

节拍则多处使用散板以及节拍的相互交替,把表现的音乐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

《梁祝》通过节奏节拍和故事情节的布局的紧密结合构造出一幅唯美而又让人感思的艺术画面。

三、曲式结构的的特色《梁祝》采用的是单乐章标题性音乐。

协奏曲的这些特点正好能够更好地在多方面地揭示深刻而复杂的戏剧性情节和内容。

这样采用民族性很强的题材与历史悠久的西方体裁相结合,融合得是如此自然与贴切,成为中西结合的一个亮点。

《梁祝》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曲式能够更好地在多方面揭示深刻而复杂的戏剧性情节和内容。

用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来写《梁祝》是陈钢首先提出来的,他充分运用奏鸣曲式中的原则使《梁祝》符合了音乐上的逻辑。

在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通过西洋奏鸣曲式的三部分,深刻细腻地描绘出故事的中梁祝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的情感历程。

从呈示部的引子开始,就以中国章回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它,依次讲述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十八相送、抗婚、楼台相会、控诉、哭灵、投坟、化蝶等内容,向我们完整地讲述了中国古代一个美好的传说故事,表达了人们对梁祝美好爱情的祝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