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制度教学内容
新生儿复苏及安全管理制度

一、制度背景新生儿复苏是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为了规范新生儿复苏工作,提高新生儿救治成功率,减少新生儿死亡和伤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目标1. 提高医护人员新生儿复苏技术水平;2. 规范新生儿复苏操作流程;3. 加强新生儿安全管理,降低新生儿死亡和伤残发生率;4. 提高医疗机构新生儿救治水平。
三、制度内容1. 组织领导成立新生儿复苏及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本制度。
2. 医护人员培训(1)产科、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应接受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培训,掌握新生儿复苏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和设备使用;(2)定期组织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和考核,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3)对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3. 设备和药品(1)分娩室应配备新生儿复苏设备和药品,如复苏器、氧气、保暖设备、复苏药物等;(2)定期检查、维护设备,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3)药品应定期检查,确保药品质量。
4. 复苏操作流程(1)发现新生儿窒息时,立即启动新生儿复苏流程;(2)评估新生儿窒息程度,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3)严格按照新生儿复苏操作流程进行复苏,包括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4)复苏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必要时调整复苏措施。
5. 新生儿安全管理(1)新生儿住院期间,严格执行巡视制度,确保新生儿安全;(2)实行母婴同室,加强母婴同室陪护和探视管理,防止新生儿走失;(3)新生儿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丢失,应及时补办,并认真核对;(4)新生儿出入病房时,工作人员应对接送人员和出入时间进行登记,并对接收人身份进行有效识别;(5)规范新生儿出入院交接流程,确保新生儿安全。
6. 应急预案(1)制定新生儿复苏及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2)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生命救流程

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生命救流程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因呼吸道阻塞或呼吸功能障碍而无法正常呼吸。
及时而有效的复苏培训是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培训生命救流程,以帮助培训人员熟悉该过程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1. 了解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基本原则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基本原则是采取促进新生儿呼吸的措施,在保证新生儿氧供和血流灌注的同时,确保呼吸道通畅,提供足够的氧气。
2. 确认新生儿窒息的迹象新生儿窒息常见的迹象包括:呼吸暂停、青紫、无效呼吸和心跳缺失。
在发现新生儿窒息后,及时停止吸氧,通知急救人员并启动复苏措施。
3. 复苏措施a. 暴露新生儿胸部:轻轻将新生儿的衣物打开,暴露胸部,以便进行复苏操作。
b. 清除呼吸道:翻开新生儿的嘴巴,检查是否有呼吸道阻塞物。
如有阻塞,及时使用手指轻轻清除。
c. 通气:将面罩或面罩套在新生儿的口鼻部位,进行肺复通气。
每次通气时间不超过2秒,观察胸廓的抬起和下降。
每分钟通气次数为40次。
d. 心脏按压:如无效呼吸或心跳缺失,进行心肺复苏。
使用大拇指和指、中指放在新生儿胸骨下缘的最低部位,用力按压胸骨,压迫深度为1/3新生儿前胸宽度。
每分钟压迫次数为120次。
e. 空气道和检查:定期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如有阻塞及时清除。
观察胸部的抬起和下降情况,检查心率。
f. 药物应用: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心脏按压增强。
g. 循环评估:复苏期间,要及时评估新生儿的循环状况和抢救效果。
4. 复苏技巧在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中,还需要掌握以下相关技巧:a. 合理的位置:将新生儿放在平坦而软的床上,避免颠簸和震动。
b. 交叉手法:在进行心脏按压时,使用双手交叉并置在胸骨下缘,通过交替使用力量进行按压。
c. 模拟血流循环:在进行心脏按压时,要注意保持稳定的速率和深度,模拟血流循环。
d. 专注且有力:进行复苏操作时,要专注且有力地进行,确保效果最大化。
总结:新生儿窒息复苏是保证新生儿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新生儿窒息复苏

目录
1 复苏准备 2 初步复苏(A,气道) 3 正压通气(B,呼吸) 4 胸外按压(C,循环) 5 药物治疗(D,药物)
3/68
一、复苏准备:
人员和设备 • 每个新生儿出生时,都必须有至少一名受过培训 熟练掌握复苏技能旳医务人员在场专门负责新生 儿。假如有更进一步旳需要,还应该有另外掌握 • 复苏技术旳人员参加,构成复苏团队。 准备必要旳设备 – 打开辐射暖箱电源 – 检验复苏器械和用具
新生儿窒息复苏
妇产科 xxxxx 2023年6月13日
序言
▪ 新生儿窒息是指因为产前、产时或产后旳多种病因,使胎 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 碍,造成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 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旳 疾病。
▪ 新生儿窒息是出生后最常见旳紧急情况,必须主动急救和 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
• 脉搏氧饱和度仪旳应用有利于在不断止按压旳情况下 评估心率。
59/68
胸外按压:并发症
• 肝脏受损
• 肋骨骨折
60/68
效果评估
在45-60次/分胸外按压和正压通气后测心率。如心率是:
▪ 1、>60次/分,则停止按压,45-60次/分呼吸频率继续 正压通气。
▪ 2、>100次/分,则停止按压,如新生儿有自主呼吸,逐 渐停止正压通气
47/68
胸外按压: 指征
• 经过30秒有效旳正压通气,心率仍低于 60次/分,在进行正压通气旳同步,进行 胸外按压。
• 尽管在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时可进行胸外 按压,此时改为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可使 通气更有效。
48/68
胸外按压:给氧浓度
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

胸外按压:心率持续低于60次/分
•检查人工呼吸是否充分 •如果还没有插管,考虑气管插管 •插入脐静脉导管以注射肾上腺素
胸外按压
课程内容: • 胸外按压的指征 • 胸外按压的方法 • 胸外按压与正压人工呼吸的配合 • 终止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
• 暂时性增进循环 • 必须与正压人工呼吸同时进行 • 应使用 100%的氧气
胸部按压: 指征
经过30秒有效的 正压人工呼吸, 心率仍低于60次/ 分
胸外按压:
• 压迫脊柱上方的心脏 • 增加胸腔内的压力 • 使血液循环至重要器
官,包括大脑
胸部按压:
需要两个人
• 一人按压胸部 • 另一人继续正压
人工呼吸胸ຫໍສະໝຸດ 按压术的比较• 拇指法(首选) –不易疲劳 –更好地控制按压深度
• 双指法 –对于小手更加合适 –方便脐静脉给药
胸外按压: 放好拇指或其他手指的位置
• 沿肋骨下缘移动 手指直至剑突
• 将拇指或其他手 指放在胸骨上, 剑突和两乳头连 线之间
胸外按压:手法
• 下压的持续时间应 稍短于放松的时间
胸外按压:并发症
• 肝脏受损
• 肋骨骨折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相配合
胸外按压:与通气相配合
• 一个周期包括3次按压和1次呼吸,历时 两秒
• 每分钟呼吸频率30次,按压频率90次, 这相当于每分钟有120个“动作”
胸外按压:停止按压
在按压与通气进 行30秒后,停下 来测定心率
胸外按压:拇指法
• 用拇指按压胸骨 • 其他手指支撑背部
胸外按压:拇指法
• 在按压胸骨的过程 中施压,撤去压力 时让胸廓弹回并且 通气
拇指法
胸外按压:双指法
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实践指导书

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实践指导书一、引言及背景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及时而有效的复苏措施对幼儿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新生儿窒息的能力和水平,本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实践指导,确保复苏过程准确无误。
二、理论基础1. 窒息的定义和病因窒息被定义为新生儿的呼吸和气体交换受到阻碍,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一种临床状态。
常见的病因包括窒息性肺炎、肺发育不全、窒息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2. 儿童窒息复苏的目标和原则儿童窒息复苏的目标是迅速建立有效的气道、提供适当的通气和氧合,恢复心肺功能。
复苏原则包括早期识别、及时呼叫急救人员、开通气道、提供通气和氧合、迅速实施胸外按压等。
三、培训内容1. 窒息复苏前准备a) 器械准备:确定新生儿复苏设备的可用性,包括垫子、气囊面罩、呼吸囊、吸引器等。
b) 团队配合:明确每位医护人员的职责,并确保与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
2. 窒息复苏步骤a) 评估:评估新生儿的响应、呼吸、循环、颜色等,确定是否需要复苏。
b) 开通气道:采取头后仰和下颌推前的方法开通气道。
c) 通气和氧合:使用正确尺寸的面罩,合理设置通气压、频率和潮气量,保证新生儿的适宜氧合和通气。
d) 胸外按压:采用双手交叉胸骨中央进行按压,按压深度应适当。
3. 常见问题及处理a) 气道阻塞:及时检查、清除可能导致气道阻塞的异物。
b) 颈椎损伤:复苏过程中需注意保持患儿的颈部稳定,减少颈椎损伤的风险。
c) 药物应用:药物应根据新生儿窒息原因和病情进行合理使用,如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等。
四、培训方法与实践步骤1. 理论培训通过举办理论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传授儿童窒息复苏的相关知识,包括窒息的定义、原因、复苏步骤、常见问题等。
2. 技能培训a) 模拟训练:通过模拟婴儿模型,进行实际的复苏操作,让医护人员掌握正确的技能和操作要领。
b) 培训考核:对医护人员进行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的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不能正常呼吸或呼吸不足,严重时可导致窒息死亡。
因此,对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
首先,当发现新生儿窒息时,应立即将新生儿放置在平坦的硬表面上,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然后,用手指捏住新生儿的鼻孔,用口对口或口对鼻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呼吸时间约为1-1.5秒,每次呼吸后应观察新生儿的胸廓是否有起伏,确认呼吸是否有效。
其次,如果新生儿仍未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首先找准心脏按压位置,即新生儿胸骨下缘正中线,然后用两指进行心脏按压,每分钟按压120-140次,按压深度约为1.5厘米。
同时,继续进行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直到新生儿呼吸、心跳恢复正常。
最后,如果新生儿仍未复苏,应立即将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医生接手。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工作至关重要,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希望广大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提高应对窒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规范

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规范
1.确认窒息情况:观察新生儿是否有自主呼吸,若无自主呼吸,确定
为窒息情况。
2.快速报警:立即向医护人员发出报警信号,通知相关人员赶到现场。
3.快速评估:迅速评估新生儿的意识状态、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指标。
4.开放气道:采取正确的气道开放方法,抬头向后仰,使气道保持通畅。
5.观察呼吸:重新观察新生儿是否有自主呼吸,若无自主呼吸,进入
下一步操作。
6.人工呼吸-口对口吹气:操作人员捏住新生儿鼻孔,用嘴对婴儿口
唇进行包住,进行连续的口对口吹气。
7.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吹气的同时,操作人员用手掌放在新生
儿胸骨下方,以固定点按压方式按压,每分钟进行120-140次。
8.接通氧气:尽快接通氧气,为新生儿提供氧气供应,保证高浓度氧
气输入。
9.恢复自主呼吸: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和口对口吹气,直至新生儿恢复
自主呼吸或医护人员赶到接手,调动新生儿的家属协助。
10.检查循环功能:新生儿恢复自主呼吸后,立即检查新生儿的心跳、血压等循环功能,确保循环正常。
11.及时抢救:如果新生儿的循环功能还没有恢复,应立即考虑进行深部按压、气管插管、给药等抢救措施,及时转送至专科医院。
12.记录数据:及时记录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整个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指标,包括开始时间、复苏时间、复苏方式、复苏药物等。
13.术后处理:复苏过程结束后,对新生儿进行仔细观察和监测,保持温暖,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支持。
14.家属安抚:对新生儿的家属进行及时安抚,告知复苏情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简述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

(3)营养支持:根据新生儿情况,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
四、复苏团队及培训
1.复苏团队:由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助产士等组成。
2.培训:定期对复苏团队成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培训,确保熟练掌握复苏技巧。
五、复苏记录及评估
1.复苏记录:详细记录复苏过程、药物使用、生命体征变化等情况。
b.呼吸机支持:使用新生儿呼吸机提供正压通气,调整呼吸参数以适应患儿需求。
c.心脏按压:若心率低于60次/分钟,同时进行心脏按压,按压频率为90次/分钟。
4.药物治疗:
-根据新生儿对复苏的反应,考虑使用肾上腺素和其他药物。
-所有药物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遵循正确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5.监测与评估:
-在复苏过程中,持续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酸碱平衡。
2.紧急响应:一旦发现窒息迹象,立即启动复苏流程,确保在黄金抢救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
3.分级处理:根据窒息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复苏措施,包括初级和高级生命支持。
4.团队协作:复苏过程中,各专业人员应密切配合,确保复苏措施无缝衔接。
三、复苏流程
1.初步评估:
-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进行快速评估,包括观察呼吸、心率、肤色和反应性。
2.复苏评估:对复苏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复苏方案。
六、合规性保障
1.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复苏方案合法合规。
2.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复苏成功率。
3.定期对复苏方案进行审查和修订,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本复苏方案旨在为新生儿窒息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窒息导致的伤残和死亡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确保复苏效果。各部门应密切协作,共同为新生儿健康保驾护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
制度
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制度
一、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工作
1、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与复训制度,确保每位参与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的医务人员均接受培训。
2、产房、手术室均应配备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设备,设备必须专人负责,单独放置,保持设备无损,处于功能状态。
3、产房、手术室均应配备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药品,药品必须专人负责,单独放置,并注明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短缺时应及时补全。
4、产房、手术室均张贴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流程图。
5、产、儿科密切协作,新生儿娩出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抢救过程中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抢救结束后及时转诊和治疗。
6、做好抢救现场记录工作,认真详实填写复苏现场记录表,记录抢救过程。
7、严格执行新生儿转运程序。
危重婴儿转诊时应备转运车,新生儿医生护送,携带抢救设备及药品,并做好转诊记录。
8、危重新生儿和新生儿死亡病例,应及时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好讨论记录。
二、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儿科协作
1、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产、儿科医务人员培训、考核及现场抢救工作。
2、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产、儿科联合查房,儿(新生儿)科医生及时了解即将分娩的高危产妇病情,产科医生了解已转入新生儿科的危重患儿病情。
3、儿(新生儿)科医生参加高危产妇分娩或手术前讨论。
4、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儿(新手儿)科医生提前进入产房或手术室,现场等待分娩,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
5、对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若出现窒息或特殊情况,产科医生应及时通知儿(新生儿)科医生,尽快给予处理和抢救。
6、危重新生儿抢救后,应及时转入儿(新生儿)科监护病房,由儿(新生儿)科医生负责窒息患儿的监护和治疗,或转入上级医疗机构。
7、产、儿(新生儿)科每月至少联合进行一次新生儿重度窒息(死亡)病例讨论。
8、产、儿(新生儿)科合作建立重度窒息新生儿病例随访制度,定期对出院后病儿进行追踪,了解恢复情况并做好指导。
三、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考核
1、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纳入科室质量考核管理。
2、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负责进行工作考核和评定。
3、每年对产、儿(新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参与复苏的麻醉人员等考核一次,不合格者予一次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停岗学习,直至合格后方可上岗。
补考不合格者,其本人及所在科室本年度内取消优秀个人及科室的评选资格。
4、对产房、手术室新生儿窒息复苏设备及药品每月至少抽查一次,抽查不合格者扣相关责任人绩效考核分。
5、建立健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记录、病人登记记录、死亡记录及病例随访记录,缺失或登记不全者扣科室本年内医疗质量管理分,相关负责人予以相应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