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申请人分布

合集下载

申请专利时专利发明人要如何排名?

申请专利时专利发明人要如何排名?

申请专利时专利发明人要如何排名?申请专利时专利发明人要如何排名?我们在进行专利申请的时候,可以把其他与你一同合作的专利申请人写在专利上面,但是专利发明人如何排名?会把贡献小的人写在前面吗?我们通过本文来告诉你具体答案。

接下来由呱呱知道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申请专利时专利发明人要如何排名?专利发明人的排名顺序与享有的权利大小没有关系,各方均是共同权利人。

如果在权利分享与行使方面有明确的协议约定,则遵从协议约定(各方权利有可能不对等,但是各方协商一致的结果);否则,各方的权利是对等的。

发明人的排序主要看对于技术的贡献大小程度和相关的级别。

如果是后续评职称需要,建议可以协商下。

按照专利法的法规,发明人顺序是不分先后。

发明专利的特点1、专有性。

专有性也称"独占性",所谓专有性是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所享有的独占性的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出口的权利。

也就是说,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进行为生产、经营目的的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和进出口其专利产品,使用其专利方法,或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的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和进出口依照其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否则,就是侵犯专利权。

2、地域性。

根据《巴黎公约》规定的专利独立原则,专利权的地域性特点,是指一个国家依照其本国专利法授予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管辖的范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外国对其专利不承担保护的义务,对其一项发明创造只在中国取得专利权,那么专利权人只在中国享有专利权或独占权。

如果有人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使用或销售该发明创造,则不属于侵权行为。

搞清楚专利权的地域性特点是很有意义的,这样,中国的单位或个人如果研制出有国际市场前景的发明创造,就不仅仅是及时申请国内专利的事情,而且还应不失时机地在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否则国外的市场就得不到保护。

时间性:所谓时间性,是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所有拥有得法律赋予得专有权只在法律规定得时间内有效,期限届满后,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就不再享有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和进口得专有权。

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与申请人的权益分配

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与申请人的权益分配

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与申请人的权益分配在专利申请中,发明人与申请人之间的权益分配是一个关键问题。

发明人是指对发明创造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贡献的自然人,而申请人则是指申请专利权的主体,可以是发明人本人,也可以是与发明人有合法关系的机构或个人。

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合理的权益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发明人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也能满足申请人的利益需求。

本文将探讨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与申请人的权益分配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法律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法律依据在我国的《专利法》中,对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与申请人的权益分配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专利法》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发明人享有对发明的署名权和发明的争议权,即发明人有权决定是否公开发明、申请专利、转让专利以及享受专利带来的经济利益。

而申请人在支付报酬等方面有义务对发明人进行合理的补偿。

二、权益分配原则在发明人与申请人的权益分配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首先,发明人的权益应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发明人是创造和寻找技术创新的主要人员,他们的贡献决定了专利的价值和可行性。

其次,申请人在推进专利申请和商业化过程中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和成本,应得到相应的回报。

三、权益分配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进行发明人与申请人的权益分配。

首先,可以建立合理的协议,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协议内容包括发明人的署名权、发明的使用权、专利权的归属等。

其次,可以通过支付报酬的方式来补偿发明人的贡献。

报酬的数额可以根据技术的重要性、市场的价值、申请人的经济实力等进行合理确定。

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股权分配等方式来实现权益的分配。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权益分配的实践操作,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

例如,在某个创业公司中,发明人是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们共同完成了一项技术创新,并希望申请专利保护。

经过双方的协商,他们达成了以下权益分配方案:发明人在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后,拥有30%的专利使用权和分享利润的权益,而申请人作为创业公司,获得70%的专利使用权和商业化利益。

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署名与权益分配

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署名与权益分配

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署名与权益分配发明人署名和权益分配是专利申请中一项重要的法律事项。

在专利法律体系中,发明人是指对发明的理念或技术做出贡献的人。

发明人的权益分配是确保发明人在专利权利中享有相应的权益并得到合理保护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署名与权益分配的相关问题。

首先,对于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署名,通常要求所有对发明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都应当被署名为发明人。

这包括提供创造性的理念、设计、实验数据等方面的贡献。

署名发明人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对创造性贡献的人得到承认和尊重。

在发明人署名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应包括不符合发明贡献要求的人员。

例如,仅仅提供了一些非实质性的帮助或者一些常规的技术支持,这些人员应当被排除在发明人之外。

专利法律对于发明人的定义和贡献标准有具体的规定,需要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严格遵守。

其次,关于专利申请中的权益分配,它涉及到发明人在专利权利中的法律地位和经济权益。

一般情况下,发明人在专利权利中享有权益。

然而,发明人的具体权益分配可能会因为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比如雇佣关系和研究合作等。

在雇佣关系中,员工在工作期间以及因工作任务完成而产生的发明,往往会被雇主所有。

这意味着,雇主可以获得专利权,并享有相应的权益。

然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法律可能要求雇主给予发明人一定的报酬或者权益。

相比之下,研究合作中的权益分配通常更加复杂。

在多个机构或个人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发明时,需要事先明确各自的权益。

这可以通过协商、合同或类似的方式进行,以确保各方对于发明的权益得到公正分配。

同时,还要考虑到发明人之间权益的分配。

当多个发明人共同完成一项发明时,他们可以在申请专利时协商确定各自的权益分配。

这可以通过协议、合同或者其他形式来实现。

在协商中,应当充分考虑各发明人的贡献和地位,保证权益的合理分配。

总结起来,在专利申请中,发明人署名和权益分配是两个重要的问题。

署名要求对发明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都应当被列为发明人,排除非实质性贡献者。

专利-专利申请人类型有哪些

专利-专利申请人类型有哪些

专利的申请时对我在专利权的一种保护,如果别人没有经过你的允许,擅自用你的专利的话,是会付出一定的处罚责任的。

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专利申请人类型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专利申请人的分类如下:1.原始申请人和继受申请人原始申请人是指在发明创造完成之后,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约定,直接享有专利申请权利的人,如非职务发明创造人个人、职务发明创造的单位等。

继受申请人是依法从原始申请人那里获得专利申请权的人,如专利申请人将申请专利的权利转让给他人,那么合同的受让人则为继受专利申请人。

2.先申请人与后申请人先申请人和后申请人是针对多个专利申请人而作的划分,这种划分的基础条件是:同时存在两个或以上的独立申请人,先后就相同的发明创造提出专利申请。

而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就同嘲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个申请人专利权。

于是,有的国家专利法采用先发明原则,依法将专利权授予先发明人;有的国家专利法采用先申请原则,依法将专利权授予先申请人。

采用先发明原则可以保证最早发明人获得专利权,但是,在确定谁先发明时容易发生举证困难,也不利于促使发明人尽快提出申请并公布其发明。

而采用先申请原则,简便易行,避免了谁是最先发明人的争论,减少了法律纠纷,还可以促使发明人尽早提出专利申请,促使新技术早日公开,推动技术的进步。

因此,鉴于先申请原则的优势,我国专利法采用了先申请原则。

具体而言,先申请原则是指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依法授予最先申请人专利权,后申请人即使实际上是先发明创造人也不能获得专利权。

那么,如何确定谁先申请?以申请日为准。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如果专利申请文件是直接送达的,以国家知识产权局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为申请日;如果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

而无论是直接申请或邮寄申请,如果申请人提出优先权请求的,则按照优先权的原则确定申请日,即通过优先权的适用,依法将申请日提前。

3.外国申请人和本国申请人这种分类方法是以申请人的国籍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专利态势分析

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专利态势分析

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专利态势分析文章利用国家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对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进行了检索统计,分析了专利申请量、申请人、涉及的技术领域、法律状态等方面的信息,找出了其中的趋势和特点,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标签:机器人;专利态势;分析引言在现代化自动生产线中,机器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此带来的对机器人专利技术的保护也越来越引起企业、社会的重视。

研究机器人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准确评估目前国内技术水平,对于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机器人领域专利分布状况1.1 申请量的年度分布机器人在国际专利分类表中集中的分类号为B25J,为此在中国专利数据库(CNABS)中,利用关键词、分类号进行联合检索,构造检索式B25J/IC or (机器人or 机械臂or 机械手or robot?)进行检索,并对其中涉及的发明专利按照申请年度进行统计,得到图1所示的申请量年度分布图。

图1 申请量年度分度图2 主要申请人图1示出了2001年至2014年机器人领域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逐年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机器人专利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发展,每年新增专利就有2000件左右,反映了国内对机器人专利保护的不断重视。

1.2 申请人区域分布通过以国内机器人技术著名的企业、高等院校为申请人进行检索,得到图2所示的机器人领域中国发明专利排名前十的申请人,图中数据显示了其在2001至1014期间的专利申请量。

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在机器人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至2001年以来,已提交800多件机器人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科学院汇聚了国内学术界的顶尖人才,拥有最先进的实验设备,使得其能在机器人发明技术中独领风骚。

其次就是以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首的国内高校团队,高校团队在机器人学科建设上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是机器人技术普及、发展的摇篮,发挥高校的积极能动性,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根本。

简单的专利分析报告范文

简单的专利分析报告范文

简单的专利分析报告范文引言本报告对某公司的专利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专利数据的统计和分类,旨在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参考。

本报告采用了以下方法对专利数据进行分析:总体趋势分析、领域分析、地域分析、申请人分析以及竞争对手分析。

总体趋势分析首先我们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总体趋势进行了分析。

从2010年到2020年,该公司共申请了1000项专利,其中500项已经获得授权。

如图1所示,该公司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

![图1: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patent_trend.png)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到2013年,该公司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较低,但在2014年开始有了显著增长。

此后,申请和授权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领域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公司的专利布局情况,我们对专利数据进行了领域分类。

根据国际专利分类(IPC)体系,该公司的专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领域:通信技术、电子器件、计算机应用、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

如图2所示,通信技术是该公司的主要专利领域,占总专利数量的40%。

其次是电子器件和计算机应用,分别占30%和20%。

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数量较少,分别占5%和5%。

![图2:专利领域分布](patent_field.png)该公司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较为集中,表明其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专利布局优势。

地域分析通过对专利数据的地域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该公司在不同地区的专利布局情况。

根据专利申请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将专利分为以下几个地域:中国、美国、欧洲、亚洲(除中国和日本外地区)和其他地区。

如图3所示,中国是该公司的主要专利申请地,占总专利数量的60%。

其次是美国,占30%。

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专利数量较少,分别占5%。

![图3:专利地域分布](patent_region.png)该公司在中国的专利布局较为集中,表明其在中国市场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

专利奖励分配说明

专利奖励分配说明

1. 按照专利申请人的比例分配:可以按照专利申请人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方式下,专利奖励费用与专利申请人的贡献大小直接相关联。

2. 按照专利贡献的大小分配:也可以按照各专利申请人在专利研究和开发中所做出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贡献大小的判断可以根据专利申请人在专利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做出的贡献和工作量等因素进行评估。

3. 按照团队内部约定的分配比例进行分配:如果专利申请人属于某一个研究团队,可以根据团队内部的约定,按照各个成员的工作量、贡献和地位等因素确定分配比例。

另外,我国法律规定,职务发明者个人也有权获得专利奖励。

如果一项发明专利被实施,每年可以从该项专利实施后的所得税后留利中提取0.5%~2%作为报酬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这种分配方式是比较固定的,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专利申请资料(个人或多人)

专利申请资料(个人或多人)
专利沟通人
(中介请务必留自己的联系方式,不要留客户的)
姓名*
微信*
手机*
邮箱*
QQ*
证书接收地址*
1.证书为我方代收,收到后包邮寄给你,邮寄之前会再次核对以上地址。
2.如不同意我方代收,请联系客服,如不联系客服,视为同意我方代收。
第三专利权人(没有不用填)
姓名
身份证号码
第四专利权人(没有不用填)
姓名
身份证号码
第五专利权人(没有不用填)
姓名
身份证号码
1.专利权人地址会出现在最后的专利证书上,学生或者评职称的客户建议留学校或者单位地址,并在地址最后加上学校或者单位名称(如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想利用产品追究别人侵权的客户建议不要留现居住地地址,以防有纠纷别人找上门来,其他客户请自行填写合适的地址即可。
发明人
第一发明人姓名*
身份证号码*
其他发明人姓名(没有不用填)
1.其他发明人只需姓名,不需要填身份证号码,请依次填写,发明人为专利的署名人,对专利不享有专利权,仅在最后专利证书上显示,中间文件如受理通知书、授权通知书都不显示
第一专利权人姓名*身证号码*地址*邮编*
第二专利权人(没有不用填)
姓名
身份证号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利统计简报2015 年第 21 期(总第 188 期)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2015 年 11 月 3 日统计分析2010-2014 年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 发明专利授权状况报告根据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本报告将从三次产业、7 个门类产业、52 个大类产业和 245 个中类产业,进行发明专利授权 状况的统计和分析。

一、 国民经济各行业发明专利授权态势(一)发明专利授权分布按三次产业来看,2010-2014 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第一产业 1.42 万件,占 1.48%,第二产业 93.66 万件,占 97.54%,第三产业 3.79 万件,占 3.95% (见图 1)。

可见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主要分布 在第二产业。

图 1 2010-2014 年三次产业发明专利授权分布11一件授权发明专利可能隶属于多个产业(专利技术对应于多个产业的经济活动) ,因此,各产业的发明专 1从门类产业看,近五年,各门类产业发明专利授权分布非常不均 匀,主要集中在制造业(C 门类),近五年制造业(C 门类)的授权 发明专利高达 92.43 万件,占授权发明专利总量的 96.26%,且五年 来授权量的年均增长率超过 10%(见图 2)。

图 2 20102010-2014 年门类产业发明专利授权分布 年门类产业发明专利授权分布如图 3 所示,从大类产业看,制造业(C 门类)下属的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9)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6) 、 专用设备制造业(35)、通用设备制造业(3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 造业(38)、仪器仪表制造业(40)等六个大类产业是发明专利授权 量最高的六个大类产业,五年累计授权量均超过十万件,是我国专利 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

利授权量在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中的占比之和大于 100%。

下同。

2图 3 2010-2014 年大类产业发明专利授权分布如图 4 所示, 245 个中类产业中, 近五年,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 (266) 的授权量最大,为 8.73 万件,占五年授权总量的 9.09%,其次为通 信设备制造(392),为 8.49 万件,占五年授权总量的 8.84%。

授权 量排在三至五位的产业为:基础化学原料制造(261) (6.82 万件)、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 (382) (6.43 万件) 、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401) (6.23 万件)。

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 10%(即前 25 位)的中类产 业均属于制造业(C 门类),除分布在前述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最高的 六个大类产业外, 还分布在医药制造业 (27)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9) 。

3图 4 2010-2014 年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 25 位的中类产业(二)发明专利授权变化趋势从 2010-2014 年门类产业五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变化情况来看, 制造业(C 门类)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D 门类) 在近五年授权量一直保持上升态势。

其他门类产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 均在 2013 年或者 2014 年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

尤其是信息传输、软 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 门类)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O 门类)两门类产业, 2013、2014 年授权量大幅下降(参见表 1)。

表 1 2010-2014 年门类产业历年发明专利授权态势门类产业 农、林、牧、渔业(A) 采矿业(B) 制造业(C) 发明专利授权量( 发明专利授权量 ( 件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趋势图1270 213 12568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D) 1403 建筑业(E) 215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6126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O) 812232 309 158545 2378 3028 6503 1003013 673 209125 3259 3798 9426 1053929 913 210611 3810 3310 8025 833748 805 220314 4006 4358 7454 90如图 5 所示,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A 门类)的五个大 类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均在 20%以上,其中,畜牧业(03)和渔业(04)4分别达到了 39.40%、35.67%。

第二产业的采矿业(B 门类)、制造业 (C 门类)、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D 门类)、建筑 业(E 门类)中,年均增长率排在前三位的大类产业为:燃气生产和 供应业(45)(40.5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7)(40.26%)、 开采辅助活动(11)(38.27%)。

第三产业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业(65)及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80)年均增长率分 别为:5.03%、2.67%。

图 5 2010-2014 年大类产业2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聚焦到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 25 的中类产业,近五年,这 25 个2指涉及专利技术的大类产业。

5中类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速度均有所放缓, 部分产业在近两年出 现负增长。

其中, 有 6 个中类产业的授权量年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包括:基础化学原料制造(261)、计算机制造(391)、烘炉、风机、 衡器、包装等设备制造(346)、中成药生产(274)、电子和电工机 械专用设备制造(356)、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271)(参见表 2)。

表 2 2010-2014 年授权量前 25 位中类产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增长率年 增长 率 ( % )授权量 排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中类 产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266) 通信设备制造(392)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261)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382)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401) 计算机制造(391) 生物药品制造(276) 烘炉风机衡器包装等设备制造(346) 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设备制造(352) 环保社会公共服务及等专用设备制造(359)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402) 中成药生产(274)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358) 合成材料制造(265)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342) 塑料制品业(292) 电子器件制造(396)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272) 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356) 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351) 中药饮片加工(273) 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341)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271)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393) 视听设备制造(395)2011年-0.05 13.34 48.05 30.16 77.59 42.66 5.55 37.10 -4.72 51.57 29.69 52.64 13.51 56.20 44.32 43.84 27.71 29.56 37.89 6.27 32.57 11.21 41.33 15.93 42.1520 1 2 年8.77 11.00 26.83 35.90 -4.11 29.51 12.09 15.26 22.92 31.74 28.37 33.47 34.79 -3.43 27.39 33.22 35.05 27.06 37.67 18.47 20.09 32.61 38.93 26.61 42.382 01 3 年-33.96 -12.97 3.95 1.15 -3.76 9.39 -19.08 -0.25 -16.66 -12.41 -1.70 6.91 2.19 1.59 0.03 1.56 13.00 -3.98 9.70 -23.54 0.01 -9.89 11.78 -3.34 5.762014年-21.83 -10.51 3.26 -2.95 15.08 4.25 -4.64 -0.88 -14.57 6.32 9.99 5.93 13.09 9.55 6.28 14.42 9.97 7.29 -4.56 -1.55 11.73 2.19 11.32 1.34 0.33各 年增长 率 变化 趋势此外,这 25 个中类产业的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比例呈逐年上 升趋势的有 4 个:基础化学原料制造(261) 、化工、木材、非金属加 工专用设备制造(352) 、环保、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 (359) 、合成材料制造(265) ,呈逐年下降趋势的有 7 个:通信设备 制造(392)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382) 、计算机制造(391) 、电 子器件制造(396) 、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356) 、广播电视 设备制造(393) 、视听设备制造(395) ,其中有 5 个中类产业来自于 大类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9)(参见表 3) 。

技6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推测产业结构可能在根据对技术创 新的依赖程度而不断调整。

表 3 2010-2014 年授权量前 25 位中类产业的授权量占比变化趋势授权 量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中 类产 业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266) 通信设备制造(392)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261)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382)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401) 计算机制造(391) 生物药品制造(276) 烘炉风机衡器包装等设备制造(346) 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设备制造(352) 环保社会公共服务及等专用设备制造(359)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402) 中成药生产(274)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358) 合成材料制造(265)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342) 塑料制品业(292) 电子器件制造(396)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272) 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356) 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351) 中药饮片加工(273) 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341)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271)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393) 视听设备制造(395) 2010 年占 比(% ) 7.7 10.08 5.83 7.9 6.59 8.05 4.76 4.12 3.46 2.81 2.97 3.17 3.15 2.42 2.86 2.6 4.25 2.95 3.73 2.22 2.24 2.32 1.88 2.82 3.35 2011 年 占 比(% ) 8.67 9.25 6.52 6.95 6.92 6.77 5.2 4.22 3.49 3.2 3.39 3.92 2.83 2.93 2.94 3.12 3.2 3.2 3.12 2.5 3.15 2.39 2.2 2.53 2.65 2012 年 占 比(% ) 9.3 8.83 6.83 6.95 6.26 6.05 5.39 4.04 3.56 3.22 3.26 2.86 2.87 2.95 2.85 3.1 2.97 2.78 2.63 2.44 2.27 2.45 2.11 2.12 2.17 2013 年 占 比(% ) 9.76 8.47 7.58 6.21 6.21 4.59 5.87 3.85 3.99 3.24 3.24 2.88 2.91 3.13 2.78 2.69 2.46 2.75 2.12 2.65 2.17 2.46 2.17 1.83 1.42 2014 年 占 比(% ) 9.35 8.19 8.05 6.06 6.62 4.31 5.35 3.95 4.19 3.54 3.28 3.01 3.14 3.16 2.91 2.73 2 2.6 1.93 2.64 2.39 2.28 2.14 1.56 1.06 各 年 占比 变 化 趋势对比发现,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 25 位的中类产业均与战略性 新兴产业具有对应关系,具体来看,25 个中类产业下属的 116 个小 类产业中有 81 个小类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比例接近 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