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二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
混凝土课程设计目的

混凝土课程设计目的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能、设计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混凝土结构和施工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混凝土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的重视。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混凝土的发展历史、分类、基本组成材料及其作用,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法,了解混凝土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混凝土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图阅读能力,能够进行混凝土工程质量评估和安全管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混凝土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的责任心,提高学生对混凝土工程技术创新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展历史,了解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地位。
2.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包括水泥、砂、石子、水及外加剂的作用和影响。
3.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包括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4.混凝土的设计方法,包括配合比设计、强度设计等。
5.混凝土施工技术,包括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安全施工等。
6.混凝土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技术。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技术。
混凝土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混凝土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摘要:砼结构分析在砼结构设计中是仅次于结构方案的第二安全层次。
混凝土结构分析应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混凝土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及不同的使用条件,多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及其应用。
结构分析是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结构设计人员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手段,不断提高结构分析水平。
关键词:结构分析;分析方法;应用许多结构事故或灾害调查都表明,结构分析中基本假定和计算简图的失误可能造成很大的偏差,甚至会破坏形态的根本性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规范设计和设计人员比较重视构件的配筋计算而往往忽视结构分析,斤斤计较于截面、配筋、强度,而作为对配筋设计依据的内力来源,却不甚了解。
因此,应尽快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建立起清晰的力学概念,并具有必要的结构常识,尽量采用比较科学,合理的分析手段,以提高结构分析的水平。
一、砼结构分析应满足的基本条件砼结构是由钢筋和砼组成的,钢筋是比较理想的弹塑性材料,屈服以前为理想弹性,屈服以后则认为是塑性的,而砼材料则要复杂的多,其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较低,相差一个数量级,变形也是非线性的,开裂以后则变成各向异性体,垂直裂缝方向已不可能传递拉力,从而呈现出复杂的弹塑性性质,而由这二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砼结构,力学性能则更为复杂,承载受力以后构件可能经历线性、非线性、开裂、屈服、压溃等过程,而作为结构分析重要参数的“刚度”,也是处在持续变化之中,尽管砼结构分析比较复杂和困难,但与其它所有的力学问题一样,结构分析应满足下列三个基本条件:1、平衡条件。
无论是整个结构体系,各个结构构件,还是其中的局部,甚至是计算单元,力学的平衡条件是必须满足的,这是结构分析的基本保证。
2、变形协调。
作用(荷载)必然引起结构的变形,而变形以后结构体系仍应保持完整,即在各个构件连接处仍然连续,在所有的计算单元边界上也应保持协调变形。
3、本构关系。
在遭受荷载作用后,结构材料(钢筋,砼)或计算单元都会发生变形,而其受力--变形的本构关系应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钢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工程应用

从质量检查和施工方法上讲,这种结构构件 形式也是存在弊端的
(四)钢管混凝土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下面以沈阳皇朝万鑫大厦为例来 说明钢管混凝土在工程实例中的 应用
沈阳皇朝万鑫大厦
1 工程概况
沈阳皇朝万鑫大厦工程位于沈阳市青年大街和南二环路的交接处, 建设用地北临沈阳皇朝万豪酒店,东临青年大街,西侧为南方航 空公司家属楼,南侧为南二环路。该工程占地面积为10069㎡, 总建筑面积227859㎡。地下三层,局部四层、五层,地上裙房部 分八层,主楼由A座、B座、C座组成,整体建筑物呈“品”字形。 其中A座是主塔楼,主体45层,结构总高180m,B座、C座属于 副塔楼,主体40层,结构总高150m。主楼由钢管砼叠合柱和钢 筋砼核心筒构成。地下室二层—地上十四层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管 叠合柱,钢管内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0和C80,砼采用商品混凝 土。主塔楼部分自地下二层-9.000米开始,至地上十四层56.5米 标高的柱子,总长65.5米,其中内径为D820*22为20根,副塔 楼部分自地下二层-9.000米开始,至地上十三层58.5米标高的柱 子,总长67.5米,其中内径为D667*22为32根。地下二层层高 为5.1米,地下一层层高为4.2米,地上一层层高为5.7米,二层层 高为5.4米,三层、四层、五层层高为4.5米,六层层高为6.0米, 七层、八层层高为4.2米,C100混凝土总量为1050 m3。
浅谈钢管混凝Biblioteka 的 力学性能及工程应用第三组 组长:徐炜康 组员:马正 郑炘 柷绕涛
目录
(一)概述 (二)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三)钢管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 (四)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五)钢管混凝土的脱空现象 (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七)结束语
混凝土技术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参加混凝土技术交流会,并代表我国混凝土行业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和观点。
在此,我要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共同探讨混凝土技术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新趋势。
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现状混凝土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材料,其技术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混凝土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混凝土材料性能不断提高。
通过优化配合比、改进生产工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耐久性等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 混凝土结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
从传统的梁、板、柱结构向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多元化结构发展,满足了不同工程需求。
3. 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进步。
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施工手段,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
4. 混凝土行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了混凝土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混凝土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我国混凝土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1. 资源环境约束。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水泥、砂石等资源,同时产生大量废弃物。
如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2. 工程质量安全隐患。
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如裂缝、渗漏、冻融等,严重影响工程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 混凝土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混凝土行业在关键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4. 混凝土行业人才培养问题。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目前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三、混凝土技术发展方向与建议针对以上挑战,我认为我国混凝土技术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推进绿色混凝土技术。
研发低能耗、低排放、高强度的绿色混凝土,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 优化混凝土结构设计。
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耐久性和安全性。
3. 创新混凝土施工技术。
《建筑结构》第33卷-2003

《建筑结构》第33卷(2003年)总目录1 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情况简介2 钢筋混凝土框架顶层端节点的设计方法及构造措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 0—20 )有关新增条文背景介绍3 斜裂缝宽度计算及新规范受剪承载力公式能否满足斜裂缝宽度的讨论4 集中荷载作用高强箍筋混凝土梁斜裂缝的出现与发展5 高强混凝土三轴强度规律与破坏准则6 带局部凹槽楼板结构受力及变形的研究7 剪力墙配筋计算和施工图生成8 北京金海湖戏水宫工程结构设计分析9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主楼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倒T形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设计方法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设计中的若干问题13 帽形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研究14 广州体育馆屋盖结构设计15 上海科技馆网壳结构分析16 从近五十年历届奥运会主赛馆建筑结构的发展展望20 年北京奥运会建筑17 橡胶垫隔震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18 磁流变阻尼器的计算模型及仿真分析19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中屋面梁和屋架上悬挂荷载设计值的确定20 关于公布年度全国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所用参考书目的通知21 第17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在杭州召开22第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在温州召开1 高层建筑结构位移控制的可靠性分析2 刚度理论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和体现3 某设备钢框架振动原因分析及加固处理4 钢筋混凝土框架顶层中间节点的设计与构造——《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 0—20 )新增条文背景情况5 锈蚀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6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结构设计7 空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强度分析8 受竖向荷载作用的无梁楼板内力有限元分析9 建筑物楼面裂缝与变形荷载作用分析部分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海洋码头工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配筋的辅助表格上海科技馆地下室预应力外墙仿真计算分析13 双向设预应力筋孔道的框架柱轴向承载力试验研究14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单跨加载试验研究15 重庆大学体育馆带悬臂看台预应力框架结构设计16 大直径预应力圆板结构设计17 有端部凸台预应力混凝土屋架起吊时下弦侧向大弯曲分析18 双锥面膨胀锚栓的结构设计与基本性能研究19 碳纤维布在混凝土梁受弯加固中抗剥离性能的试验研究20 砌体材料及其强度取值21“龙雕”工程结构的有限元分析1 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状研究2 福州地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研究3 水泥土搅拌桩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4 预应力管桩的弯斜桩处理5 某住宅小区的地基基础设计6 利用挤密砂桩处理挤土效应引起的桩位偏移7 夯实桩地基的设计与建议8 灌浆工艺在人工挖孔桩成孔护壁中的应用9 平板式筏基计算方法的改进和简化深层软土压缩模量的选择预应力长锚杆加固钢筋混凝土挡墙13 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方法的探讨14 地下水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的若干影响问题15 支撑节点板与钢梁柱连接的内力计算方法比较16 大型钢结构带支撑节点设计——均力法17 合肥电视塔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动力特性的分析18 钢框架梁柱非刚性螺栓连接的计算19 螺旋咬边式钢板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21 板锥网壳结构的抗震分析22 砌体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23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保护层厚度24 承台(基础)柱周直剪破坏引起的大楼整体垮塌1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预应力混凝土砌块墙试验研究2 有限元计算砌体结构温度效应时的参数取值3 配筋混凝土小砌块抗震墙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4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选型与抗震设计中的若干问题5 砌体不同龄期的受压力学性能试验6 散斑图像相关数字技术在混凝土砌块房屋温度裂缝监测中的应用研究7 江都供电局综合楼双向整体平移方案的选择8 外研社印刷厂改扩建结构设计9 钢-混组合结构在砖混建筑拆墙改造中的应用兰州大学图书馆楼扩建与加固的技术处理某地下汽车库内两根柱子断裂破坏的原因分析某住宅楼工程的纠偏和加固处理13 某锅炉钢筋混凝土基础改造设计14 广义复合桩基——疏桩基础设计的若干问题15 某超重设备基础设计分析16 强夯置换法加固大面积荷载下的软土地基17 墙下条形基础加固工程中静压桩的研究与应用18 佳木斯商业大厦沉降观测及分析19 方舟花园B栋的结构设计21 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的状态空间法22 无筋砌体构件承载力计算23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连接24 学习新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体会1 抗震钢筋混凝土框架底层柱底截面弯矩增强系数合理取值的讨论2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锚固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4 预应力转换层桁架大梁受柱抗侧刚度影响分析5 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6 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桩基厚承台空间拉杆拱传力模型的建立7 极端干燥地区钢筋混凝土梁的长期变形计算8 混凝土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地震碰撞问题研究9 考虑扭转耦联的大底盘非对称多塔楼建筑振动分析的振型数选取用模糊分析决策理论优选中高层住宅结构体系框-剪结构剪力墙中断和楼层刚度比变截面高层框筒结构的剪力滞后系数13 软土地基桩筏基础弹簧刚度的探讨14 永久性土层锚杆设计的安全系数和试验荷载15 土钉支护结构实用计算方法16 锚杆静压桩在新建工程中的应用17 玻璃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18 混杂纤维加固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试验研究19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 )中的一般构造措施20 带构造柱与带芯柱砌块墙体的抗震性能比较分析1 钢结构房屋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2 风吸力作用薄壁卷边C型檩条承载力分析和设计建议3 山墙对金属拱型波纹屋盖结构承载力的影响4 楼顶钢塔的风振响应简化计算5 超大直径焊接空心球类节点分析与设计6 天津保税区商务交流中心大堂张拉整体屋盖结构7 陕西省自然博物馆球幕影院网壳结构设计8 用ANSYS Solid 65单元分析混凝土组合构件复杂应力9 庆化开元高科大厦转换结构设计上海虹叶茗园1#楼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上海强生古北花园H型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南京世纪塔结构设计综合研究13 单层脊线式叉筒网壳与膜型网壳的比较分析14 盐湖城游泳和网球俱乐部充气膜建筑15 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张拉膜结构静力性能分析16 国际建筑膜结构的设计和营造专题技术交流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17 体育场膜结构挑篷设计分析18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主展厅结构设计19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屋盖管桁架结构设计20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风洞试验研究21 中国钢协空间结构分会年年会在成都召开22 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暨空间结构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召开23 新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关于墙梁设计内容的修订24 连续墙梁水平及竖直截面应力的分布规律25《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 )介绍1 偏心支撑压弯构件稳定性分析2 建筑钢结构设计软件今年进行第二次登记3 超宽超长特大型轻钢厂房的结构设计——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新厂房的设计综述4 轻钢结构支撑体系内力计算及设计问题的探讨5 轻钢结构中Z型连续檩条设计问题的探讨6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参加建设工程设计责任保险7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8 瑞丰国际商务大厦高层钢结构制作与安装9 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方钢管混凝土柱侧壁压力的试验研究帽型截面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研究薄钢规范(修订稿)门式刚架试设计介绍钢骨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框架节点的试验研究13 梁纵筋穿过柱钢骨翼缘的钢骨混凝土节点构造及抗震性能试验14 运用承载力相关曲线族规律计算组合构件的方法15 钢管高强混凝土柱轴向受压承载力试验研究16 巨型框架结构局部模型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17 超高层建筑空间巨型框架的简化振动计算18 巨型钢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19 桩-土-筏基础共同工作的设计与实测分析20 长桩持力层下有软弱下卧层土时的基础沉降21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的承载力计算22 不同构造措施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单片墙的力学性能分析23 第三届空间结构优秀工程奖1 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功能与取值——《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 0—20 )修订背景介绍2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一种科学配筋形式3 大跨度干煤棚修复后又倒塌4 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设计简便方法5 钢筋混凝土箱形截面剪-扭构件的最小配筋率6 包头市美术馆预应力设计和施工7 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改进8 钢筋混凝土短梁刚度和变形的分析与计算9 梁板柱体系混凝土建筑施工时变结构简化计算HRB500钢筋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半圆环形阶梯教室的结构设计混凝土浆气池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技术13 无粘结预应力沉淀池内力测试与有限元分析14 宿迁市府苑小区综合楼隔震分析15 宿迁市府苑小区综合楼隔震结构设计16 铅芯橡胶支座性能试验对比研究17 摩擦耗能支撑装置的构造及安装18 桶形基础抗拔力试验研究19 人工挖孔灌注桩静载试验有关问题的探讨20 锚杆支护在深基坑开挖中的应用21 点支式玻璃幕墙柔性支承体系设计的若干问题22 点支式玻璃幕墙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23 大型石材幕墙抗震试验研究24 用新规范设计混凝土结构需注意的若干问题25 新版《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在设计中的使用26 C 0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7 空心无梁楼盖在某高层综合楼中的应用与思考1 多高层房屋钢结构梁柱刚性节点的设计建议2 高层钢框架考虑节点剪切变形及二阶效应的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3 体型收进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4 大底盘多塔楼结构抗震分析研究进展5 结构弹塑性静力分析(NSP)在宽肢异形柱结构设计中的应用6 短肢剪力墙的设计与研究(三)7 异形柱框架结构中支撑与填充墙作用的对比研究8 白沙广场高层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9 陶粒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高层建筑框支柱、转换梁及剪力墙偏轴的结构设计偏心转换梁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含转换层高层建筑考虑施工荷载仿真分析13 隔震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程序HBTA2.014 考虑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相互作用时楼板合理设计方法的研究15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抗震优化设计16 不平衡弯矩平行于长边时钢筋混凝土板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17 钢管混凝土柱-RC环梁节点及其应用18 钢管混凝土柱新型柱脚节点的试验研究19 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20 新版《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简介21 解读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好助手——算例与背景依据二书1 杭州大剧院的结构设计2 鸟巢形网架的构形、受力特性和简化计算方法3 国家体育场主体钢结构方案优化4 轻钢结构的重量应该更轻5 历届世博会场馆建筑结构的特色6 钢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7 有吊车作用柱脚铰接门式刚架柱的计算长度8 巨型钢框架结构稳定分析9 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低强度砂浆砖砌体的试验研究结构胶植筋混凝土柱受往复荷载作用的试验研究外粘整块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试验研究某办公楼改造为服装车间的加固设计13 短柱基础在多层框架结构中的应用14 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实例15 滇池湖畔软弱地基建筑物场地安全设计与施工16 深基坑开挖对既有地铁车站影响的计算模式分析17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在改建工程中的应用18 城市轻轨站桥合一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19 基于概念设计的建筑结构CAD方法20 Mathcad在新规范结构设计中应用示例21 砌体墙与钢筋混凝土墙组合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1 索膜结构抗拔桩锚固基础工作机理和设计理论2 锚杆作为张拉索膜结构抗拔基础的设计问题3 群桩基础特性研究与实例分析4 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研究5 对桩端卵石层进行压力灌浆的钻孔桩承载特性分析6 挤扩支盘桩的承载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7 挤扩支盘灌注桩的试验研究8 钻孔咬合灌注桩按刚度分配的计算方法9 某高层住宅桩基设计及检测基于随机场理论的桩基沉降预测方法桩基承台冲切承载力的桁架模型分析复合土钉技术在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13 大型活塞式压缩机基础的动力分析及设计14 弹性支点法的m值反分析的研究15 饱和粉土动参数的试验分析16 重力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平板楼盖分析17 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小配箍率的分析18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外科病房楼结构设计19 单梁托四墙的梁式转换的有限元分析20 粘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的锚固端应力参数分析21 国家大剧院钢壳体施工支撑体系的结构选型与设计22 板片空间结构体系连接设计方法研究23 广州新机场主航站楼点支式玻璃幕墙结构设计24 玻璃砖墙体轴压性能试验研究25 ETABS中文版软件通过鉴定并举办巡回发布暨演示会《建筑结构》第33卷( 年)总目录1 TUS20 多层及高层空间结构通用设计系统新规范版本已推出2 搭接柱转换结构的试验研究与设计要点3 福建兴业银行大厦搭接柱转换结构研究应用4 福建兴业银行大厦搭接柱转换结构有限元分析和预应力策略5 云南世界园艺博览园艺术广场动态膜结构顶篷6 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有关问题的探讨7 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应用8 不规则框架结构按新旧规范设计的对比分析9 一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空间非线性分析模型钢筋混凝土偏心节点抗裂性能的试验研究钢筋混凝土双向偏心受压矩形截面直接设计方法分体柱隔板材料选择与优化的试验研究13 高层建筑框架结构的综合检测14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15 后张预应力砌体柱受压承载力的试验研究16 无筋砖墙的受剪性能分析17 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18 铅芯消能支撑框架模型结构的试验研究19 形状记忆合金智能子结构控制系统20 喷射纤维加劲聚合物(S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试验与实桥应用《建筑结构》第33卷(2003年)总目录。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论文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学生姓名:郭碧源学号:116293030071专业:建筑工程技术指导教师:郭承孜2015 年5 月12 日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能使工程能长久的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众多的土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应用面之广,使用次数之多是很少见的。
尤其中近年来,一种较新的混凝土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且运用到许多实际工程项目中,那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 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列举了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外研究应用中的重要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随着我国建筑向高层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HPC必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建筑工程材料。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体积稳定性目录引言 (1)第一章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2)1.1 背景 (2)1.2 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2)第二章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和应用分析 (4)2.1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 (4)2.2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 (4)2.3 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和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5)第三章高性能混凝土质量与施工控制 (6)3.1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及其选用 (6)3.2 配合比设计控制要点 (7)3.2.1 设计思路有很大区别 (7)3.2.2 胶凝材料用量及粉煤灰所占比例 (8)3.2.3 含气量的要求 (8)3.2.4 电通量指标 (8)3.3 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控制 (8)第四章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10)4.1 高耐久性能 (10)4.2 高工作性能 (10)4.3 其它 (10)第五章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11)5.1 研发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必要性 (11)5.2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可行性 (11)5.3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12)第六章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前景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引言从1824年波特兰水泥发明开始,混凝土材料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水泥为胶结材的混凝土也取得了具大的发展,由普通混凝土向高性能混凝土发展。
现代混凝土基本理论及工程中的应用

现代混凝土基本理论及工程中的应用摘要:人们对混凝土的运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混凝土属于非匀质非弹性的材料,它和匀质弹性材料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人们在使用混凝土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并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理论并运用在了工程中,本文结合实际,对现代混凝土在建筑领域的运用做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现代混凝土基本理论工程混凝土应用一、弹性力学理论及其应用在线弹性问题中,一般认为外部荷载施加是缓慢的,不会产生动能和热效应,外部荷载在其作用位置上的变形上所做的功将转化为变形能储蓄在弹性体内,当外部荷载移去时,变形能全部释放。
在这一过程中用线弹性本构(虎克定律)来描述。
在混凝土受压的应力应变研究中,压应力大约在最大抗压强度f′c的30%以下是具有接近线弹性的性质。
即可以认为混凝土在受到30%f′c以下的外力时,当外力消失,变形也消失。
在混凝土受拉的应力—应变研究中,当应力达到单轴抗拉强度f′c的60%左右时,可以认为这个应力水平相当于弹性极限。
混凝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的低拉抗拉强度,这导致了在比压应力低得多的拉应力下发生拉伸开裂。
在弹性理论中认为各向同性的混凝土,各个方向上的弹性模量Cijkl必定是一样的,那么张量Cijkl必定是一个各向同性的四阶张量,总之,弹性力学可以解决混凝土的本构关系问题,但是弹性力学是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的。
所以不完全适合再深入研究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
二、塑性力学理论及其应用塑性理论的发展对认识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发生了重大影响。
该理论由三部分组成:初始屈服准则、强化法则、流动法则,这三个方面都与屈服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典型的塑性理论,增量形式的应力—应变关系一般用下列方法推出。
总的应变增量是弹性增量和塑性增量的总和,即:dεij=dεeij+dεpij(4)按照虎克定律,应力增量由式(5)确定:dεij=Cijkldεkl=Cijkl(dεkl-dεpkl)(5)其中,Cijkl为含有弹性常数G和v的各向同性张量。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发展史混凝土发展史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相比,历史不长,但自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后,由于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进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海港等土木工程领域。
建筑用混凝土的发展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甚至可能在更早的古代文明中已经使用了混凝土及其胶结材料。
但直到1824年波特兰水泥的发明才为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开创了新纪元。
至今仅有160多年的历史。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钢筋混凝土小构件的应用,设计计算依据弹性理论方法。
1801年考格涅特发表了有关建筑原理的论著,指出了混凝土这种材料抗拉性能较差,到1850年法国的兰博特首先建造了一艘小型水泥船,并于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
接着法国的花匠莫尼尔在1867年制作了以金属骨架作配筋的混凝土花盆并以此获得专利。
后来康纳于1886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设计手稿。
1872年美国人沃德建造了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房屋。
1906年特纳研制了第一个无梁平板。
从此钢筋混凝土小构件已进入工程实用阶段。
第二阶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大量应用,设计计算依据材料的破损阶段方法。
1922年英国人狄森提出了受弯构件按破损阶段的计算方法。
1928年法国工程师弗来西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
其后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在分析、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工艺与科研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建筑物,如美国波士顿市的Kresge大会堂,英国的1951节日穹顶,美国芝加哥市的Marina 摩天大楼,湖滨大楼等建筑物。
1950年苏联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制定了“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规程”。
1955年颁布了极限状态设计法,从而结束了按破损阶段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三阶段为工业化生产构件与施工,结构体系应用范围扩大,设计计算按极限状态方法。
由于二战后许多大城市百废待兴,重建任务繁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 新型混凝土结构及其体系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体系 混凝土智能结构系统 水工、港工、路桥及特种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抗震、防灾、减灾与防护 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 混凝土结构材料性能 混凝土结构可靠性和耐久性 混凝土结构试验、检测、加固和改造 计算机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研究
全国第十二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
(第 1 号通知,会议通知)
2012 年 12 月 8-9,浙江 宁波
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委员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承办: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 协办:宁波大学 宁波工程学院 宁波市土木建筑学会 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
注册费为 600 元/人,其中学生(需证明)400 元/人,60 岁以上的与会者免收注册费。会 议代表注册费包括论文出版费,会议资料费和会议安排活动等(不包括住宿费用),会议 期间就餐由会务组负责。
乘车路线
从宁波火车东站乘出租车(约15元)到江南绿洲大酒店下车; 从宁波栎社机场乘出租车(约30元)到江南绿洲大酒店下车。
0574-88229587
duanan09@
jhmao@
3
请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稿件及回执!
单位名称/地址 姓名
性别
会议回执表
职务/职称
电话
是否到会 是否发言
住宿预定
豪华标准间 豪华单人间
发言题目 数量( ) 数量( )
行政单间
数量( )
欢迎 重 傅传国 高宗祺 顾治平 郭子雄 霍 达 侯建国 何淅淅 金伟良 李爱群 李 斌 李宏男 李 杰 李九红 李 乔 李胜勇 李永和 李忠献 刘伯权 刘立新 刘锡军 梁兴文 娄 宇 马建勋 牛荻涛 彭 卫 钱稼茹 史庆轩 苏小卒 宋玉普 王爱民 吴 波 卫 军 王社良 王铁成 王毅红 徐礼华 肖 岩 姚继涛 叶列平 叶燎原 易伟建 杨伟军 余志武 赵铁军 赵羽习 张 川 郑文忠 张文斌 邹超英 周 云 朱彦鹏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闭幕式
晚宴
12 月 10 日 (周一)
参观实验室和典型工程(可选) 以下费用自理: 奉化一日游(约 300 元/人); 普陀山一日游(约 398 元/人)。
宾馆安排
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将统一入住江南绿洲大酒店(三星级、位于宁波鄞州区钱湖北路 1777 号)。住宿收费如下(与学校协议价):豪华标准间、豪华单人间 238 元/间.天,行政套房 398 元/间.天,豪华套房 598 元/间.天,所有房间都包双人早餐。
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宁波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科学委员会(按姓氏拼音顺序) 主任:陈肇元 委员:白绍良 白生翔 蔡绍怀 过镇海 姜维山 康谷贻 蓝宗建 吕志涛 沈蒲生 王振东
徐有邻 于庆荣 周 氐 赵国藩 赵鸿铁 张 誉 邹银生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顺序) 主任:聂建国 委员:白国良 蔡春声 蔡 健 曹双寅 曹万林 陈 浩 陈 淮 陈志强 杜宏彪 窦立军
重要日期
全文投稿截止日期 论文录用通知日期 回执提交日期 会议召开日期
2012年9月15日 2012年9月20日 2012年10月1日 2012年12月8日—9日
2
会议日程安排
12 月 7 日 日期
(周五) 上午
下午
报到
12 月 8 日 (周六) 开幕式 特邀报告
学术交流
晚上
欢迎晚宴
12 月 9 日 (周日)
会议组委会联系方式
姓名
联系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投稿联系人
会务联系人
段安
毛江鸿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 388 号 浙江省宁波市钱湖南路 1 号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安中大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楼 A608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310058
315100
13777824091
15868870173
0571-88208733-602
组织委员会 主 任:金伟良 副主任:谢新宇 赵羽习 郑荣跃 干伟忠 委 员:段 安 王银辉 彭 卫 李玉顺
会议内容
定于2012年12月8日至9日在宁波召开全国第十二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 会议。会议内容包括综述报告、专题报告、研讨、分组发言讨论及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混凝土 结构工程项目。会议录用的论文将编成论文集,并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学术委员会 将 评 出 10篇优秀论文。优秀论文译成英 文后可发表在国际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上。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委员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
2012 年 7 月 9 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