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4

合集下载

精英教育Elite Education

精英教育Elite Education


LOGO
They warn themselves that they have to be prepared in all aspects, have to enjoy so much more ,eat much more, see much wider than ordinary people, that's because they are afraid that they will expose their authentic identity for not knowing the rules . At the same time ,they will draw the line between the ordinary people(in their eyes) and them. Little by little , the elites can’t communicate with different people.

LOGO
Now, there are disadvantages as to elite education(以下简称EE).
In my opinion ,the reason why it has
disadvantages is that there are two errors
education ,while elite education emphasize the ability of research. It is impossible for most people to receive this kind of education , it can only be
LOGO
Disadvantages of Elite Education

硕士研究生之精英教育

硕士研究生之精英教育
f 一1 为人之道
历是否 代表 了综合 素质的提升 .代 表了更 高 层次 的提升呢 ?这是 一个并 不完全对等 的平
行. 而从 理想化 的角度来讲 . 有着 明显的不 同 或许才应该算更为合理的诠释 新 型的精英教
导师 制可 以说是一 种比较先进 的教导方 式 几个研究生跟着导师学习 . 学生 就与导师 绑在 了一起 “ 精英教育具有高度 选择性 . 不
生的视野 . 就犹如 当年陈信泰老师培养 他的研
究 生那样 . 让研究 生有更大 的平 台去学习 . 去
本 科生 的方 面人手 .体会更 为活跃的学术 氛
围. 接 触视野更 加宽广 的空 间 这是一个更大 的舞 台.就必须 在这个舞 台上 积累更为厚 重 的素养 二 硕士研 究生之导师篇 硕 士研究生一 般采用导师制 .这种导 师 制 是一种更 为灵 活的方式 从 北大著名 的四 大导师到陈信 泰老师 、 陶愚川 老师 、 毛礼锐 老
学 羁 2 0 1 4 年 第 2 期
硕 士研究 生之精 英教育
王 莹莹 ( 重庆 师 范大学教 育科 学 学院
摘要 : 随着研 究生招生规模 的扩 大 . 硕士
研 究生在 当今 中国 已不是稀有人 才 从就业 形 势的角度来讲 .硕 士研 究 生的就 业情况与
◇ 高 校 论 坛 姆

奏. 这 让我们不得 不停下匆匆 的脚步 . 回头 看 看那 留下 的脚印 . 理理我们 的思绪

师、 沈灌群老 师等一大批赫赫有 名的导师 . 再

个角度 从这两个最关键的角色人 手. 通过 个点剖析出其他的面 . 进而通 过一个 面反射
到 如今各个大学 的硕导 . 导师制 的实行 . 将研 究 生与导师密切 联系在一起 导师之于硕 士

揭秘日本精英教育

揭秘日本精英教育

揭秘日本精英教育“偏差值精英”毫无用处不久前的日本媒体,就介绍过这样一位倾力于“一小撮教育”的“学霸妈妈”——专业主妇佐藤亮子。

佐藤亮子毕业于日本女教育家津田梅子创办的津田塾大学英文系,在私立高中做了两年英文老师后,结婚、辞职、做专业主妇,生下三男一女四个孩子。

现在三个儿子都考入东京大学医学部,最小的女儿上高一,也在准备考东大。

她在接受《周刊朝日》采访时介绍自己的育儿方法:制定阅读计划,3岁前给孩子阅读一万册绘本,听一万首歌谣,电视是多余的,包起来放进储藏室……她的儿子不仅成绩优异,人还长得帅。

今年8月份的《周刊朝日》封面,就是佐藤亮子的大儿子佐藤真亮身穿和服的大头照,清瘦俊秀、鼻梁挺直,颜值不让日本当红小生。

从普罗大众的视角来看,这已经是绝对的“精英教育”了。

但如果按数学学者藤原正彦的标准,这样的精英,只能被划分到“偏差值精英”类。

日本的考试是算偏差值的,所谓“偏差值精英”,相当于中国的“分数精英”或“考试精英”。

藤原正彦说:“以财务省为首,在霞之关的确有不少东大毕业的成绩优秀的佼佼者,但那些都不过是所谓的‘偏差值精英’,在‘偏差值很高’这一点上,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但也只不过是跟擅长单腿跳之类差不多的东西,对国家来说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处。

”“国家精英”早已绝迹1943年出生于中国长春的藤原正彦,其本人也是日本精英社会的一员:父亲是著名作家新田次郎,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数学科、并在东大大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的藤原正彦,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现为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理学部教授。

受作家父亲的影响,藤原正彦不仅是数学公式写得美,文笔也非常漂亮。

2005年藤原正彦写过一本轰动全日本的书《国家的品格》。

在这本半年时间不到销量便超过265万册,并引发日本社会“品格热潮”的畅销书中,藤原正彦谈及作为一名“真正的精英”,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第一、必须精湛地掌握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科学等这些毫无用处的教养。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个人观点:大众化时期应更重视精英教育
大众化时期精英教育理念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级专门人 才的竞争。(“钱学森之问”、“智库”、“胡同理论”-英 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
1.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2.符合人的发展要求,体现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以人为本 3.符合“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原理,体现了一种“新”的教 育平等理念。(人与人禀赋资质不同,个人后天努力程度等 非智力因素也不同,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
数量与质量:
1.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导致精英教育师资的不足。 2.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影响着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 投入不足,办学紧张,被迫扩招,以收取学费增加收入。 (大众教育规模扩展与精英教育质量下降的矛盾)
公平与效率:
1.大众教育面向大多数人,具有低选拔性,倡导教育机会的 公平; 精英教育招收对象是少数人,具有高选拔性,它的价值 追求是效率。 首先,坚持平等主义的大众教育认为,精英教育与“特权” 紧密联系。(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与民主、平等理念相悖, 不公平)其次,精英教育在社会流动上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2.从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地位与待遇来看,两者存在着对 立。 (资源配置)
与精英教育的关系,主并列的关系,分别承
担着不同的办学任务,并且此论述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高等 院校的重新定位以及划分标准。 纵向上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既有横向上的关系又有
从横向上看,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 段下高等教育中并列的两个体系。 从纵向上看,精英教育作为大众教育发展之前的一个阶 段,大众阶段下的精英教育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前一阶段教育 发展的某种特质。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改革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是吉林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措施。

改变精荚教育模式、大一统的管理格局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自主办学、公平竞争的格局,以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策这就为我省高等教育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目标服务并实现高等教育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认真研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找准我省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理清发展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已成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

一、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翻了一番,而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指标从3%跃升到10%,增长了2倍。

发达国家则完成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初级阶段到普及化阶段的快速转变,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础上,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在较高水平的互动,高等教育毛入学串超过了80%。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超常规发展:1980~2000年,全国研究生在校规模从2.2万人发展到30.1万人,增长了12.7倍;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从86.2万人增加到411.8万人;专科生规模增加了近2倍。

高等学校正规学历教育的总规模从166.3万人增至939.9万人,净增773.6万人,其中70%以上(550多万)的增长是在90年代中期实现的。

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达到1100万人,毛入学率为11%,预计2005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增长到1 600万~1700万人,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

吉林省高校2000年招生66 965人,毛入学率达15.2%;2001年,招生将达76 000余人,毛入学率达16.2%,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初始阶段。

吉林省“十五”规划中,把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结构优化与升级作为重要内容。

对精英教育的一些思考

对精英教育的一些思考
于至善 。而 近代西方高等教育传人 中国之后 , ” 高等学校也开 始重视培养技术人才 , 2 世 纪 9 从 0 0年代 中期 以后 , 中国各 类 高等学校迅速发展 , 至今 已经形成世界上第一 大规模的高 等教育体系 。 为了更好 的适应 和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这个大
趋势, 众多高校采取 了一系列举措 。 然而我们可 以看 的是 , 尽
柱作 用 。
国难 以望其项背 的整体学术水准 以及历年诺 贝尔 奖或其他 具 国际公信力的奖项喜欢移落美国大学 , 不难得 出答案。而 美 国大学 和美 国社会 总在不 断检讨 高 等教 育是 否流 于平
庸——被认 为不那么杰出的 2 O世纪 6 O~8 O年代 的大学至 今还作 为检讨对象经常被提起 ,凭这近乎严苛的反省精神 ,
JANG Je I i
O u a g cl r nvrt, h nsa H n n 11 8C ia  ̄ nn r ut a U i s yC agh , u a 0 2 , h ) A i ul ei 4 n
Ab t a t T ew r a l ee u ain i b c mi g ah t p t f ec re t o u a o d . t ra ig t eei d c t n r al sr c : h o d t t i d c t s e o n o o u r n p lrw r s Bu e t l ee u a o e l h et o s ot h p c n h t i y me n a gal g u e i s An o o r o n r n o it al e i id o i ?Viwsma et OV e ep o lms a sh  ̄n en mb r f l e ? dd u u t a d s ce r l n e t s n f l e r a oe t c y y e y d h k et e d S let s rb e . o h

精英中学高效课堂6+1模式

精英中学闻名全国教育界的高效课堂模态叫做“高效6+1课堂”,这一模态分为两个部分,即:“6”和“1”,所谓的“6”,包括“导”“思”“议”“展”“评”“检”6个环节;所谓的“1”,就是“用”这一环节。

前面的“6”,全部呈现在课堂教学的时空内;后面的“1”,则是在课后的自习中进行。

“导”,课堂始点。

包括“导入”和“导学”两个部分。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要求教师运用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或通过一定的媒介完成由旧知向新知的转化;“导学”,即是指教师简要告知学生当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向学生发放《课堂导学提纲》。

这一环节一般在2分钟内完成。

思,自读深思。

这一环节是精英中学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它要求学生自觉地进行“独学”,也就是围绕《课堂导学提纲》认真看书、独立思考、深入钻研;这一环节对老师的要求是:巡视并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确保每一个学生精力高度集中。

这一环节的时间一般控制在8分钟。

议,合作学习。

包括“对学”与“小组学”两个部分。

首先是“对学”,即两两合作,互帮互学;其次是“小组学”,讨论问题,解决自学中、对学中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

学生们在合作中产生灵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火花,相互启迪,加深印象。

这一环节通常是在10分钟内完成。

展,激情展示。

围绕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教师在这里要发挥出主导的作用,一是着重选择那些学习上问题较多、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进行展示,这样的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和讨论中存在的疑点、误点和盲点,然后让学生各出奇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二是教师要通过诱导和激赏调动起学生探究的激情。

这一环节的时间一般控制在6分钟。

评,点评精讲。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由教师带领学生盘点“战果”,提醒学生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要记住,有哪些方法要把握。

一般控制在9分钟“思”“议”“展”“评”这四个环节是递进关系,如同打仗时一步步缩小包围圈的过程,它使得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够得以较为顺利的解决,学习目标能够得以较好地达成。

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的。

同样,为人子女者,也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

就连男权时代的李清照都会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试问,人生在世,谁人的内心里不想要那么一点点的荣誉感?谁不想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都成为人中龙凤,成为社会中的有用之才呢?我认为,通过某些特定的途径,我们都可以成就自己的理想,我们都可以成为社会中的精英人才,那就精英教育。

何谓精英教育?就是根据个体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用合适的教育方式、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发展。

精英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尊重个体发展!实际上,世人都明白:在这世界上,无论是哪方面的人才、还是事物,它们的品质几乎都是呈一个倒立的菱形结构,高品质的比例很低,普通品质的占大多数,低品质的比例不高。

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理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学有所成,成就一番事业。

虽然,数千年的人类历史证明,绝大数的人们只能在平凡和无奈中消亡。

但是,所有人的心中仍然存在那么一点点的希冀,希望自己此生没有白来!通过精英教育,可以将很多不可能的变为可能!传统教育与精英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粗放型操作,一个是精细化操作。

通过精英教育,能最大范围的照顾到每一个个体,并使每一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最优的发展,从而挖掘出受教育者最大的潜能。

这样,社会中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各方面的天才、精英人才及怪才!也许,这样并没有让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但却可以成就最好的自己!善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并让其成为良才。

这是每一个人的、社会的、国家的共同的愿望和责任,是吗?精英教育要做的就是善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在此,我真诚的希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受到教育的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健康地成长、并得到最优的发展!“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清朝的陈澹然说得真好啊!也许,精英教育就是那更好的教育模式!《三字经》云:“玉不琢,不成器。

小主圈

小主圈作者:常江马丽陈文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7年第36期罗旭好成绩与老师和老爸有关北京电视台《军情解码》的主持人罗旭,在教师节当天发了一条深情的祝福,他说:“老师好!教师节快乐!我想先谢谢我的老师们,是你们把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培养成一个为观众服务的媒体人。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自学能力,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位位可敬的老师言传身教,让我们不断获得成功。

当然,我平时成绩比较稳定,而且属于考试型选手,这和我爸从小拿小棍揍我也是分不开的,因为,如果考不好的话,回家屁股就会痛的,这是我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

”梦遥为测评炸鸡吃得嗓子疼北京电视台美食栏目的主持人梦遥,日前对8家店17种高热量的炸鸡进行了测评。

她说:“上周我是用生命在为大家测评,吃炸鸡吃得嗓子今天还疼!想起上大学那会儿和小尼还有另一位好朋友,经常为了省钱,等店家做鸡翅买一送一的活动才去买炸鸡翅吃,那会儿我们都很穷,三个人就买一对儿,加上送的那对儿一共是两个翅根两个翅中,他们俩一人一个翅根,把两个翅中给我,可感人了。

所以,为了纪念我美好的大学时光和伟大的友谊,我做了这期炸鸡测评,一共是8家店17种炸鸡,从含油量、酥脆度、人味儿程度、颜色、价格等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对比。

”曹涤非成为国际慢食协会传播大使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的主持人曹涤非,日前荣幸获邀,成为国际慢食协会大中华地区传播大使,他说:“国际慢食协会由国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卡洛·佩特里尼于1986年在意大利发起成立。

是联合国、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可并多次表彰的国际性非盈利机构。

至今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1500个分会,超过100万参与者。

查尔斯王子、奥巴马夫人等国际知名人士都作为慢食协会会员积极推广慢食理念——优质、洁净、公平。

”春妮和她的闺蜜团前几天,春妮的节目录制现场请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那便是她的闺蜜团。

两个有孩子的闺蜜已经“升格”为辣妈,其身上的变化让春妮感到很惊奇。

精英教育之弊

精英教育之弊作者:威廉·德莱塞维茨来源:《神州·校长》2013年第04期直到我35岁那年,我才意识到我受的教育漏洞百出。

我新买的房子开始漏水,于是管道工随后来到我家厨房。

矮壮的他留着山羊胡、操一口浓浓的波士顿口音,但我突然发现自己头脑空白,不知如何和他搭腔。

在他开始干活儿前的几分钟里,我简直不知道如何和他寒暄:他的经历对我那么陌生,他的价值难以揣摩,他的腔调神秘莫测。

受过十四年高等教育、拥有一堆常青藤学位的我,那时真是呆若木鸡、哑口无言。

我能用别国语言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交谈,但竟不能和站在我家里的这位说话。

我花费这么长时间才发现教育的错误程度,但这并不奇怪,因为精英教育并不情愿让你认识到它自身的缺陷。

正如我在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二十多年的经验所体会的,名校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为能到这些地方上学而吹嘘,不断夸耀名校经历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精英教育的优势当然不可否认。

你至少学会以某种模式进行思考,还可以建立一些日后开创事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获得让世人羡慕的富裕生活或其他回报。

但是在这个背景下,如果认为它创造了一些机会,却丧失了其他机会,培养了某些能力,却削弱了其他能力,这不仅是大逆不道的,而且是不可思议的。

不仅是常春藤学校或者其他大学,而且首先包括让你入学的整个机制:私立或富裕的公立“填鸭式”学校、越来越泛滥的辅导老师、备考课程和辅导班等机构或准机构、导致录取与否的招生狂热。

踏进精英大学之前、毕业之后,以及在校的时光里,一些价值观被不停地灌输。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不断加剧的经济不安全感,学生、家长和整个社会都越来越指望从教育上获得优势。

既然有这么多资源投入到精英教育产业中,有这么多人竞相拼抢阶梯顶端的有限空间,我们有必要问一下最后你到底能得到什么,我们作为整体能得到了什么?精英教育弊端之一正如我在厨房意识到的,精英教育的第一个弊端是它让你无法和与你不同的人进行交流。

精英大学常常夸耀自己的多元化,但是这几乎总是局限于种族和民族的多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英教育之四:卓越计划,正路还是歧途
经济观察网米歇尔·哈特曼/文 2012年6月,德国的大学卓越计划(编者注:关于德国的大学卓越计划,请见阿明·希默尔拉特为本专题撰写的文章《变革中的德国大学》)将分发最后一笔奖金。

届时,2011年的竞赛新获胜者(7项未来方案、27个卓越联合和25个研究生学校)将与2006年和2007年两轮竞赛的获胜者(9项未来方案、37个卓越联合和39个研究生学校)共同竞争总额为27亿欧元的奖金。

此前,德国的高校制度正是突出平等方面,显得与以精英大学为高等教育核心特征的法、英、美、日等国家颇为不同;而现在,通过这种竞赛,德国在塑造精英大学方面开始与这些国家接近了。

官方一再将这种竞赛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改变而加以庆祝。

德国教育部长安妮特•沙范(Annette Schavan)称这种竞赛谱写了“科学史的新篇章”。

其他人的看法则多数没有这么激烈,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主席兼学术评议委员会主席认为,这一计划“带给德国科技体系出乎意料的振奋气氛”。

而现实看起来则远远没这么正面积极,根本也谈不上什么普遍的振奋气氛。

这一点通过2010年对1700名大学教授进行的一项颇具代表性的调查可以明确证实(这一调查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资助的科研信息与质量保证研究所进行):几乎30%的被调查者认为这项计划根本不适于加强德国的科研优势,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认为不怎么合适,只有16%的人认为比较合适,仅仅7%的人认为很合适。

批评意见比赞同意见多一倍以上,即使参与获奖项目的教授中也是批评者稍多,只有在那些经费来自卓越计划的教授中,赞同者才占多数。

教学地位降低
这样的调查结果比官方的豪言壮语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这项计划带来的两个后果到目前已不可忽视了。

首先,这项计划造成了德国高校剧烈的等级分化,这不仅是在象征性的层面,“精英大学”作为新的顶级梯队现在已经广为人知,而且也存在于物质层面。

在前两轮竞赛中,仅仅四所大学,即慕尼黑的两所大学以及亚琛和海德堡大学,就分获了奖金的三分之一,而前十名大学则囊括了近三分之二的奖金。

这两个数字分别是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在竞赛开始时设想的两倍,构成了高度的资金集中。

此外,按成就分配大学经费在越来越多的联邦州成为惯例,这样,在卓越计划中获胜的大学再次得到优惠。

这时候关键的一个标准总是争取到了多少第三方资金。

哪所大学在联邦一级获得资金,那么在州一级则会因此再次得到奖励,获得份额更高的州教育经费。

卓越计划如今已显现的第二个后果,是教学工作的进一步贬值。

金钱和声望只向在科研中卓有成就的人招手,这是卓越计划规则导致的必然结果,对高校作为整体来说是如此,对教授个人也如此。

参与成功的卓越联合的教授,通常要求大幅减少教学负担。

到目前为止,他们平均能够减少大约一半的教学工作。

从这个角度看,官方有关所有优秀的科研与优秀的教学密不可分的誓言,显然已成了空话。

卓越计划长远来看将带来什么,从上述两个现象中即可引申出来:德国的高校将会明显分化为科研大学与教学大学。

属于前者的是卓越计划的赢家,总共不过30所大学,属于后者的则是所有其他的,也就是大多数大学。

高校质量普遍受到威胁
德国的科研能力能否通过上述途径得以提高,很值得怀疑。

与少数赢家科研能力的增强相对的,是作为大多数的输家的能力降低。

从长远来看,传统上普遍的高质量可能由此而丧失。

如果算上非高校性质的马克斯·普兰克研究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普遍的高质量保证了德国的科学几乎总是紧随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

如果没有这种普遍的高质量,尖端科研的基础就会逐渐削弱。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我们可以在美国看到。

那里的高校体系因为多数学校质量不够高,不能为哈佛这样的顶级大学培养所需的新生力量,这些大学大约一半的科学家只能从其他国家引进(首先是从中国和德国)。

德国的“精英大学”不可能走这条路,因
为它们没有可以与此相比的雄厚的资金基础。

它们只能更依赖本国的后起之秀。

如果后起之秀缺乏,从长远来看将会对德国大学带来负面后果,对作为科学基地的德国总体而言也一定是不利的。

如果看一下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精英大学是否有利于科学进步,也很成问题。

比如,法国这个例子就表明,这样的精英机构的存在并不一定与科研能力相挂钩。

精英大学唯一的特点是,它们总是能重复地培养出本国的精英阶层,而非科学上的卓越成就。

再过一二十年,在德国也将会看到这种情况。

作者介绍:米歇尔·哈特曼(Michael Hartmann),1952年生,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社会学教授,大学期间学习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和日耳曼语言文学,1976年硕士毕业,1979年获得博士学位,1983年获得特许任教资格,其工作重点为精英、管理与高校科研的国际对比研究,最新出版书籍包括《业绩精英的神话》(2002年)、《精英社会学》(2004)、Sociology of Elites(伦敦,2006年)和《欧洲的精英与权力》(2007年)。

其著作多次获奖。

译文:贾枝平
2011年9月
“何为理想大学”专题由经济观察网、搜狐评论、中德文化网联合策划,搜狐新闻社区和新华社区组织互动并协助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