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精英教育一
精英教育Elite Education

LOGO
They warn themselves that they have to be prepared in all aspects, have to enjoy so much more ,eat much more, see much wider than ordinary people, that's because they are afraid that they will expose their authentic identity for not knowing the rules . At the same time ,they will draw the line between the ordinary people(in their eyes) and them. Little by little , the elites can’t communicate with different people.
LOGO
Now, there are disadvantages as to elite education(以下简称EE).
In my opinion ,the reason why it has
disadvantages is that there are two errors
education ,while elite education emphasize the ability of research. It is impossible for most people to receive this kind of education , it can only be
LOGO
Disadvantages of Elite Education
硕士研究生之精英教育

历是否 代表 了综合 素质的提升 .代 表了更 高 层次 的提升呢 ?这是 一个并 不完全对等 的平
行. 而从 理想化 的角度来讲 . 有着 明显的不 同 或许才应该算更为合理的诠释 新 型的精英教
导师 制可 以说是一 种比较先进 的教导方 式 几个研究生跟着导师学习 . 学生 就与导师 绑在 了一起 “ 精英教育具有高度 选择性 . 不
生的视野 . 就犹如 当年陈信泰老师培养 他的研
究 生那样 . 让研究 生有更大 的平 台去学习 . 去
本 科生 的方 面人手 .体会更 为活跃的学术 氛
围. 接 触视野更 加宽广 的空 间 这是一个更大 的舞 台.就必须 在这个舞 台上 积累更为厚 重 的素养 二 硕士研 究生之导师篇 硕 士研究生一 般采用导师制 .这种导 师 制 是一种更 为灵 活的方式 从 北大著名 的四 大导师到陈信 泰老师 、 陶愚川 老师 、 毛礼锐 老
学 羁 2 0 1 4 年 第 2 期
硕 士研究 生之精 英教育
王 莹莹 ( 重庆 师 范大学教 育科 学 学院
摘要 : 随着研 究生招生规模 的扩 大 . 硕士
研 究生在 当今 中国 已不是稀有人 才 从就业 形 势的角度来讲 .硕 士研 究 生的就 业情况与
◇ 高 校 论 坛 姆
一
奏. 这 让我们不得 不停下匆匆 的脚步 . 回头 看 看那 留下 的脚印 . 理理我们 的思绪
一
师、 沈灌群老 师等一大批赫赫有 名的导师 . 再
一
个角度 从这两个最关键的角色人 手. 通过 个点剖析出其他的面 . 进而通 过一个 面反射
到 如今各个大学 的硕导 . 导师制 的实行 . 将研 究 生与导师密切 联系在一起 导师之于硕 士
精英教育与社会流动性

精英教育与社会流动性在当今社会,精英教育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精英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的精英人才,以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精英教育逐渐成为了制约社会流动性的一根绳索。
本文将深入探讨精英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精英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选拔和培养少数精英。
这种教育制度以一种非常竞争激烈的方式筛选出最优秀的学生,然后将他们集中在名校里进行培养。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最具才华和能力的人才,他们有望成为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
然而,这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其一,精英教育带来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由于选拔的标准十分严苛,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精英教育的阶层。
这就导致了其他大部分人只能接受普通教育,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对于那些没有进入精英教育体系的人而言,他们很难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面临着更低的职业发展和社会流动性。
其二,精英教育强调的竞争意识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制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精英教育追求的是个人的优秀和卓越,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一种竞争心态。
从小开始,学生们就在各种竞赛中争夺名次,希望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排名。
这种竞争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流动性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要解决精英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不是简单地取消精英教育制度,而是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更加公平和平衡。
不仅仅是专注于精英教育,还需要关注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升,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应该鼓励多元的教育模式和价值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和天赋,没有必要将所有人都塞进同一个模式里。
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去发展,培养更多有特长的人才。
此外,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英教育过于重视分数和考试成绩,却忽视了真正的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的比较

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的比较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育的领域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即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
本文将就这两种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是一种以选拔精英、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注重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精细化管理,推崇强化学科素养和学术能力的培养。
在精英教育的体系下,学生通常需要经历严格的选拔和筛选,进入名校学习。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关注培养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精英教育的优势在于:首先,它能够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和深厚学术背景的人才,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科技创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精英教育注重个体的优势发展,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潜力。
另外,精英教育也可以提高社会的流动性,给予那些有才能、有潜力的人机会脱颖而出,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
然而,精英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过分注重学术成绩和分数,容易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其他方面能力的欠缺。
其次,由于精英教育只针对少数人,可能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此外,精英教育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精神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是一种注重普及知识、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教育模式。
它以普及素质教育为目标,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基本的教育,并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普及教育的优势在于:首先,普及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到基本的教育,提高整体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其次,普及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另外,普及教育可以缩小教育差距,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然而,普及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普及教育可能因为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教育质量的不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庸化倾向。
其次,普及教育注重平均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忽视个体差异和个人特长的培养。
精英的思想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众多教育领域中,精英教育尤为引人注目。
精英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高智商、高情商、高品德的优秀人才,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作为一名参与精英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精英思想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明确精英教育的目标精英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关于精英思想教育的目标:1.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到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2.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教育学生学会团结协作,尊重他人,关爱集体,为集体荣誉而努力。
4. 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在精英教育中,思想教育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创新思想教育方法:1. 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参观、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举办讲座、论坛、文艺演出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强化家庭教育。
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精英教育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我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1. 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确保教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精英教育第八集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观看了《精英教育》第八集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公平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一集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重要性《精英教育》第八集主要探讨了教育理念在培养精英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教育理念的一些思考:1. 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 教育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关键。
教育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第八集中,多位教育专家分享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创新教学方法。
以下是我对其中几种教学方法的体会:1.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项目式学习。
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翻转课堂。
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颠倒过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育公平的思考在第八集中,教育公平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
以下是我对教育公平的一些思考:1.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石。
一个公平的教育体系可以保障每个学生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2. 教育公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政策;学校应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家庭应关注孩子的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 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弱势群体。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组织与传授知识,培养人类的智力、品德和行为能力。
在教育中,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定义、特点、优劣以及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 大众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大众教育是一种广泛向社会普遍提供的教育方式,旨在普及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让普通百姓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大众教育是一种覆盖范围广泛、学习内容广泛、教育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包括:1. 覆盖面广:大众教育是一种覆盖面广泛的教育方式,能够将教育资源普遍地分配到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中,让所有人都能够平等地受益。
2. 学习内容全面:大众教育一般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3. 教育方式多样:大众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包括传统面授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多项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精英教育的定义与特点精英教育是一种具有高度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和选拔国家和社会精英人才,其重点是对少数人进行深度的教育培养。
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1. 针对性强:精英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都非常专业化,主要面向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或具有天赋的学生。
通过深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国家精英人才的目的。
2. 资源优质:精英教育主要面向拥有高水平教学设施和优质师资力量的名校,因此其教学资源非常优质,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体验。
3. 少数人选才:精英教育一般在选拔学生时采用“精英选才”的方式,只选拔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培养,因此这种教育方式的学生数量较少。
三.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比较虽然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但两者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具体来说:1. 优点比较大众教育:(1)能够实现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覆盖;(2)有利于提高国家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社会公平;(3)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个人观点:大众化时期应更重视精英教育
大众化时期精英教育理念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级专门人 才的竞争。(“钱学森之问”、“智库”、“胡同理论”-英 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
1.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2.符合人的发展要求,体现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以人为本 3.符合“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原理,体现了一种“新”的教 育平等理念。(人与人禀赋资质不同,个人后天努力程度等 非智力因素也不同,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
数量与质量:
1.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导致精英教育师资的不足。 2.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影响着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 投入不足,办学紧张,被迫扩招,以收取学费增加收入。 (大众教育规模扩展与精英教育质量下降的矛盾)
公平与效率:
1.大众教育面向大多数人,具有低选拔性,倡导教育机会的 公平; 精英教育招收对象是少数人,具有高选拔性,它的价值 追求是效率。 首先,坚持平等主义的大众教育认为,精英教育与“特权” 紧密联系。(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与民主、平等理念相悖, 不公平)其次,精英教育在社会流动上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2.从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地位与待遇来看,两者存在着对 立。 (资源配置)
与精英教育的关系,主并列的关系,分别承
担着不同的办学任务,并且此论述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高等 院校的重新定位以及划分标准。 纵向上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既有横向上的关系又有
从横向上看,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 段下高等教育中并列的两个体系。 从纵向上看,精英教育作为大众教育发展之前的一个阶 段,大众阶段下的精英教育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前一阶段教育 发展的某种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精英教育一:中国需要培养领袖和公民的真正教育!(2009-08-08 10:49:25)转载▼分类:解读精英教育系列标签:留学精英教育贵族教育应试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题记:“十八世纪初期,耶鲁要求必须为小小的新英格兰殖民区培养领袖和公民。
到十九世纪中叶,我们的视野便面向全国(为全美国培养领袖)。
在进入21世纪时,我们必须立志为全世界培养领袖人才。
----我们的学生,要准备成为世界领袖---到目前为止,耶鲁教育出来的企业领袖超过任何一所大学。
”(选自耶鲁校长理查德.雷文“对耶鲁大学新生的演讲录”,见[大学工作]一书)。
解读精英教育一:今日学堂致力于为中国人培养未来的领袖和公民!作者:今日学堂(私家学馆)校长张健柏目前全世界的公办教育模式,全都是模仿数百年前德皇威廉三世时期,德国为提供民族素质和竞争力,首度普及国民大众教育的模式。
当时的德国,为了在欧洲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在欧洲人把德语称为“猪说的语言”的鄙薄下,全权委托具有卓越远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洪堡,设计了德国的国家教育战略:“正因为德国穷,因此更需要办教育”,因此创造了这种由国家出钱,普及全民教育的模式,与欧洲传统上教育仅限于贵族和有钱人的做法相反,从此之后,德国教育模式成为公立国民教育的典范。
德国人最先的一步,是建立了柏林大学,因为当时的校长,具有卓越远见的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是一个最高手段,唯有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领导地位。
这种极具眼光的教育战略,以优厚条件吸引了欧洲大陆各国的优秀人才来当教授,先培养了一大批德国自己的知识精英和师资储备,继而在拥有大量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储备的情况下,建立了从幼儿园开始的,完善的中小学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以及以技术学校为主体,研究性大学为顶峰的成人教育体系,很有效率地培养出大量有文化的知识工人。
为德国从落后的农业经济国家转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最佳的人力资源保障,为德国崛起提供了最关键的支持。
此举让德国最近一百多年来一直执西方工业技术和制造的牛耳,至今德国依然是世界级的制造业大国和工业强国。
也正因为德国的成功,从而德国的教育体系就成为其他国家纷纷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洪堡也成为“现代大学之父”。
不过,这种原版正宗的德国教育体系,本身的目的,是培养工人和技师,而不是培养领袖,而德国人的教育体系,本来也不关心如何培养领袖,即使是企业的领袖。
他们最善于培养敬职敬业职业技术工作者,更愿意接受别人的领导。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这样“代表德国人思考”的独裁者,才会被“文化教育素养高”的德国人捧上台,给自己民族,也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灾难。
所以,像哈佛商学院等等培养现代高级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不会产生于德国。
正因为如此,原来依靠教育远远领先于欧洲的德国,在“工业时代”被“信息时代”取代后,逐步退出了一流国家的行列,但是基础教育的成功,依然牢牢地让德国拥有世界级的竞争力。
真正善于培养各级领袖,同时也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管理者的国家,是源远流长的英国贵族教育传统,它是美国目前极为成功的精英教育模式的母本和范式。
如历史悠久的英国私立中学:伊顿公学,连美国总统的儿女都要送去那里上学,其他各国的领袖和精英,包括第三世界的王公贵族,莫不设法把子女送到伊顿公学为荣。
历史上算起来,它培养的各级世界领袖应该比耶鲁要多。
所以耶鲁只敢说跟其他大学比,不能与伊顿中学比。
历史上的英国精英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世界领袖人物,为“日不落帝国”培养了大量的管理者,也为社会和家庭培养了大量优雅的“绅士”;甚至英国的“管家”也是世界上令富豪们很羡慕的家庭生活管理人;李嘉诚当年给儿子请的保姆和家庭教师,也是花高价来自英国的,后来长大留学也是去英国而不是美国,这显然造就了今日“小超人”的非凡领袖气质。
英国出产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绅士精神”,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也是英帝国强盛的基础。
至今的美国其实也是英国白种人文化传统的延续。
不过目前,这种培养领袖和各级精英人物的教育模式,已经被美国成功地学了去,成为美国私立学校最耀眼的教育核心精神,并与德国的研究型大学模式结合,成为目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私立大学立校原则,令世界为之倾倒,却又无法模仿。
中国“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是花大钱买教学设备,盖大楼,逼教师写论文多多发表争排名,扩招学生以数量规模取胜,活像一个大工厂而非大学;这证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真精神,我们连边都没有摸到。
至于国家免费的义务教育体系,仅仅是美国政府为纳税人尽的义务而已。
真正的美国权贵阶层,希望自己的子女学习“领袖人格”的家庭,是不会上这些免费的“大众公立学校”的,它只是美国普通公民的成长摇篮而已。
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根本无法与精英私立中小学竞争。
就像美国的公立大学,教育品质上,影响力上根本无法和私立大学竞争一样。
因此公校体制中,只有其中少数愿意付出超人努力的平民,才能脱颖而出,被精英私立大学录取后加入美国的“上层社会”。
而且,美国人在公校体制里,依然全面设立了“天赋教育计划”,为最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最优秀的指导教师,帮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美国人未来的领导者。
美国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学品质大多数水平很一般,甚至让中国人嘲笑他们教学的内容深度还比不上中国学校,有20%以上的毕业生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
不过实际上,美国学校比中国的学校还是要好得多,起码不压抑人性,还是给了其中的优秀者自由发展和出头的机会。
但是,即使是美国的穷人也看不起公立学校,但他们很多人也上不起私立中小学,因为这种学校的费用,相当于一个美国全职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
因此这些普通的美国人,就自己在家办学校来教孩子。
目前美国的“在家教育”运动,已经催生了上百万所家庭学校,他们的教学成绩,比公立学校明显高出一截。
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让美国的教育和学校成为各级世界领袖的摇篮。
也成为美国竞争力的体现,使美国的管理和战略得以影响全球。
传统上,中国人当惯了仆人,学不了美国的这种教育精神。
目前中国的公立学校模式,当然最初的蓝本也是德国,不过却不太正宗。
最直接的来源是德国教育的二手货---苏联的计划经济教育模式模仿!这是一套把人当机器看的,毫无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条块分割教育模式,我们几乎完全接受了过来。
比如中国人喜欢问“学什么专业?”就是苏联式的思维定向。
西方除了技术工人和职业学校外,是不太讲求什么专业的,他们在意的是:学生喜欢和擅长什么?认为思考是最要的学习内容,而不是专业。
不过中国对苏联的教育模仿很拙劣,把其中的精髓还丢了!中国教育把最有活力的孩子在上小学的最初几年就打入另册,成为“问题学生”,因为它不需要这种善于思考和有活力的学生,老师只喜欢“乖孩子”。
最符合这个教育体系目标的优等生,其实基本培养成为废材(参考见[中国历年的高考状元无一成才]一书)。
结果,中国的教育,用郎咸平教授的话说,就是培养世界最低级打工仔的教育体系,连高级一点的技术研究人员都培养不了,目前各行业的关键技术主要靠引进和模仿。
实际上,更惨的是:在目前教育体系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的情况下,对于金钱和利益的追求,让中国的教育体系连培养技术工人的任务都无法完成了,它已经走向了真正教育的反面。
郎教授对于中国的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有很深入的经济学和教育学的国家背景分析和比较,大家最好看看。
问题是:中国需要领袖人才吗?中国需要精英教育吗?太需要了!首先:民众需要。
当年国民党的连战到大陆“破冰之旅”,让大陆只见过台上念稿子,台下赶场子,面色死板僵硬,脑子一根筋的“领导”的大陆老百姓大开眼界,才知道原来“领导”还可以如此有人格魅力。
我的一些身份不俗的朋友也纷纷赞叹,看人家真有文化,真有风度,真有头脑,怎么培养出来的?其实,连战这样的“领袖”在台湾不是一个,而是一大把。
在台湾,没有点人格魅力,哪里会有人选他?不像大陆,只要把几个主要领导哄好,就能提拔上去。
别人得把大批的民众都哄好,没点真功夫还真不行。
第二:领导需要。
我们的国家总理,几年前很没面子地到国外知名的大学演讲,请求别人培养的优秀管理人才到中国来效力,公开承认我们非常缺乏管理人才,而且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不出来,因此愿意花大钱,请资本主义国家培养的各级“领袖人才”到中国来提高中国企业和各部门的管理水平。
这证明我们国家的领导也需要,而且是急需。
第三:中国企业需要。
我在商界混过十几年,太了解很多国内企业领导人的想法了:中国的老板们要找到懂点技术的人才很容易,不管什么高技术低技术,肯花钱肯定能找到。
不过他们最头痛的是:想要一个“懂事”也“懂人”,“会做人”的企业管理者就太难了,基本不可能从大学毕业生里招到。
想要找到一个很有人格魅力,善于带团队,搞培训,懂战略发展,有创造性的领袖性管理人才,完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以企业也需要。
企业老总们更需要的是:想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领袖人才。
老板们知道:把自己的子女,如果送到连打工者都培养不好的中国应试教育体系,更别指望他们能够培养出将来的企业继承人来。
上中国的“义务教育学校”,等于是花钱买罪受!因此目前这些强势阶层的做法,是把孩子送出国去,现在每年出国的学生多达30万人,而且低龄留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实在是太不给中国“国家义务教育”面子了。
不过这种做法有很多弊病:不仅仅要花掉大量的来之不易的外汇,用中国人的血汗钱给西方输血。
而且别人的教育体系,不是为你中国人设计的。
因此这些留洋的后代,最优秀的可能就被外国人直接留下使用,让中国人财均失。
就算他们将来回国,不一定能适应中国的企业运作环境,这让老板们也很迷惑。
而且,低龄留学还会带来很多家庭问题,这里不多说了。
虽然中国很需要培养未来家庭,企业,以及社会的领袖和公民的学校。
而且不仅仅是需要一所,而是需要一大批。
可是中国的整个应试教育体系,却连一所这样的学校都不存在。
在“全国教学大纲”一统天下的教育格局下,所有的学校其实都是一个模子,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即使是非应试教育中(国家所谓的“非学历教育”),中国的党校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培养中国人“领袖”的学校了,不过好像是已经当了“领导”的人,才有资格上党校,而不是培养未来的领导苗子。
它不是对百姓们开放的学校,更不对中小学生开放。
而且,多年来,好像也没有培养出连战式的魅力领袖出来,倒是百姓看到的贪官,好像越来越多了。
所以也不算是真正的“领袖学校”。
因此,今日学堂只好在中国的这一片精英教育荒地上(同时也是应试教育的无边苦海中)先走一步,有点无奈地说:让今日学堂先开始培养中国人未来的领袖和公民吧。
今天我们先作为一个精英教育的领先者和拓荒者,直到某一天,有其他学校比我们做的更好,我们愿意追随!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在这个教育目标上的同行者,更别提超越者了。
国内所有的民办公办普通学校和“优质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实际上都在忙“应试”和“分数”,都在培养未来的打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