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富阳区实验中学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3月考试问卷(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刚刚过去的新时代十年间,文艺工作者自觉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坚定观众的文化自信而创作,奉献出一批批精品力作,确实起到了树立文化自信的作用。

当前和未来,文艺工作者将面临新的使命,这就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锐意推进文化自强,努力让文艺作品真正成为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强力的精神力量。

具体地看,优秀的文艺作品有可能以多种不同方式去造就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间的交融格局和相互增强态势。

不少作品能以文化自信心为文化自强力奠定基础。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芙蓉池》《纸扇书生》《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系列作品在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等大众媒介方式实现文化传统的通俗化表达方面走出新路,舞剧《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运用非凡想象力而让古代文化遗产“活”在当代观众心坎里,对中国古典传统生出惊羡之情,这些既可以帮助观众树立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心,也可以促进他们释放出文化自强的新动力。

有的作品可以由文化自强的提升而返身夯实文化自信。

影片《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中式战争大片,在全景式战争巨制中刻画志愿军的“悲歌慷慨”“气韵沉雄”的英雄群像,突出我军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熔铸出现代中国人民家国同构、军民同心的强盛形象。

这可以让观众在获得文化自强力的同时,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形态有着更深沉而坚定的自信心。

还有的作品可以让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强力之间形成互动共生的局面。

从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为寻求救国真理而东奔西走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典型人物形象身上,当代观众可以同时获得走向未来的自信心和自强力。

透过《山海情》中成功的闽宁帮扶脱贫攻坚范例,观众在品味“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同时,可以产生出实现当代乡村振兴强大的实践驱动力。

内蒙古赤峰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内蒙古赤峰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赤峰四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试题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

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下)3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王静安先生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理性的文化是从周开始的,周公治理周的谋虑“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王静安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

《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

《左传》中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

’”“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

人若没有德,也就没有礼。

德是抽象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则”,比方说要孝敬,要诚信,要有义,要懂礼,要谦虚,要恭敬等。

“德以处事”,是说我们处理每件事情一定要用德。

我们经常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很少有人考虑,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点在哪里。

西方文化源于宗教文化,而东方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以人文精神为主干,这是一个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西方人要靠宗教来救赎,寻找自我的解脱。

中国没有救世主,中国文化一般倾向认为人性是善的。

人一生下来便注定是可以教育的。

人的灵魂可以不断升华,因为人的生命里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人的这些善端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则不具备,所以动物是永远不能教育的,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善良的本性。

只是在社会上待久了,这个本性可能会被灰尘遮住,所以需要慢慢地把灰尘除掉,要培养它,让它茁壮成长。

湖北省十堰市普通高中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十堰市普通高中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六校协作体三月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23年3 月7日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要把深藏在文献中的故事转化为文艺作品,感动和激励今天的年轻人,需要作家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提炼加工。

但这不代表创作可以信马由缰,全凭想象,只有建立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文艺作品才有生命力。

近年来广受好评的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等,其感人之处首先就在于真实。

中国的工业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个时期有着不同的主题,作家需要准确把握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故事放置于真实的时代背景之中,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客观差距,学习和追赶是那一时期中国工业战线的主要任务。

如果仅仅为了读者的口味,虚构一个研制新技术击败国外工业巨头的故事,非但不会振奋人心,还有损于那个年代工业战线的奋斗价值。

除了时代的真实性之外,符合工业逻辑也是工业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工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物和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创作不能脱离工业逻辑。

例如,技术发展有迹可循,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需要有技术积累、研发投入、众多技术人员的协作攻关等。

如果只是把技术进步归功于主人公的“灵机一动”,会让读者产生悬浮感。

工业企业的经营也有其规律,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内部管理都要有章法。

越是成熟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就越完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能为了情节需要而把企业的兴衰完全归结于个人因素,不能把工业生产和企业经营当成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要坚守工业题材创作应有的格调。

(摘编自龚江辉《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材料二: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实现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这是时代对文艺工作者的呼唤。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的可能,是艺术创造、艺术进步的前提。

从来自人民生活的文艺的原料,到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艺,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并刮起强烈风暴。

在天猫上搜索“国潮”,会出现各种贴着“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国潮”的博主。

可见,“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尽管“国潮”如此火爆,但人们对“国潮”的定义却莫衷一是。

有人把“国潮”理解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及主理人创立的潮流品牌”,所以网络上大量以“国潮”为关键词的文章讨论的仅仅是时尚潮牌,理解相对片面。

还有人认为“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及其对时尚的追求,又是对传统文化自然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流行现象。

它相对全面地概括了“国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中国、品牌、潮流和文化。

“国潮”的字面释义虽简单明了,但其内涵却丰富多维。

从表现形式看,“国潮”既可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风,中国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

从载体看,“国潮”既有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中国制造之潮流,也有以文化现象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之潮流,比如汉服文化的兴起等。

从影响范围看,不仅本土的时尚品牌纷纷爆红,而且其他领域的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不仅华为李宁等中国新制造在国际社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许多中华老字号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

“国潮”热标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

现在,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制造不缺少高质量的产品,不缺少创新能力,也不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缺少的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不过,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管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

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

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徽,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

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

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

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

望在“言外”建立广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2024届高二(下)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福建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

福建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

语言文字运用Ⅰ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血栓病发病率高,隐匿性强,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包括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毛细血管血栓等。

那么,血栓究竟是怎么来的?A ,就像流水在河道里流淌。

河道有泥沙,血液有血细胞;河道有大坝拦截,血液有瓣膜控制开关。

如果水流缓慢,极易导致泥沙沉积,河床堵塞,就会使河水泛滥成灾。

同理,血液中若是血脂稠、凝血因子多,血细胞自然会大量堆积黏合在血管里,B要想远离血栓病,必须从源头抓起。

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其他相关基础疾病的人,应尽快降低血液黏稠度,服用抗凝药物,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同步治疗,彻底铲除滋生血栓病的土壤。

同时,C ,就会使静脉血栓的风险上升,而动起来则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秋冬季,①务必采取注意防寒保暖,②呵护血管健康。

③提倡食用清淡、低脂且富含纤维素的食物,④如新鲜果蔬、鸡肉、芹菜、鱼虾;⑤忌食辣椒、肥肉等辛辣油腻的食物。

⑥同时可以穿弹力袜,⑦静脉回流得以增强,⑧延缓下肢静脉曲张的进程。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8.(6分)示例:A.血液在血管里流动B.最终导致血栓病C.若是长时间静止不动(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南宁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管仲却提岀"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

(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

(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 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

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郭氏认为:“他是肯立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而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

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而。

因而在生产方而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

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一一“雕卵然后浦之,雕橈然后継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

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一一“英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

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

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

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英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

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左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徳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疋出低谷。

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葱,确实是让人惊叹的。

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1999年国务院决泄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岀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泄。

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爼牌包、限量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D.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 iphoneG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左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量仍供不应求。

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箸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番令黒实啟禺的一项是(3分)()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他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

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 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左了他以大量消费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

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上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巫斤帥.勺二现是(3分)()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圧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

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徳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徳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二. 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课内文言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火,何哉?与麻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 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火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务爱苴地,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夫六国与 秦皆诸侯,苴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 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 哉!及仇讎已火,天下已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岀,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息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 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函:用木匝子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6•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B.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扎"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均有突岀贡献的八位作家的合称,他们分别是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B.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 析,很有气势。

他的政论文代表作《六国论》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原:原来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C.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先例 D.函梁君臣之首A.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系燕父子以组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而皆自于人欤?C.与嵐而不助五国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苟以天下之大 A.赵尝五战于秦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

他的散文《醉翁亭记》格调淸丽,意境优美,表现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二)课外文言文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和献所俘旧港酋长。

帝大悦,爵赏有差。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和大败苴众,擒祖义,献俘, 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

国王亚烈苦奈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

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

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

九年六月献俘于朝。

帝赦不诛,释归国。

是时,交耻已破火,郡县英地,诸邦益震酱,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英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

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

帝大喜,费诸将七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

复命和等偕往,赐英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

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

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

比还,而成祖已晏驾。

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

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宣徳五年六月,帝以践陆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讣,而中国耗废亦不费。

自宣徳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D.帝以践陆岁久践昨:登上帝位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英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颯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因给赐英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