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18
2015届高二(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洲一中2015届高二(下)3月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一稔(rân)泠然(líng)凫渚(zhǔ)逋(bǔ)慢B. 决起(xuâ)酒馔(zhuàn) 遄飞(chuán)北冥(mín)C.潦水(liǎo)闵凶(mǐn)险衅(xìn)茕茕(qióng)D. 连累(lěi)讥诮(qiào) 角隅(yú) 拔擢(zhu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三径就荒云销雨霁生当陨首一愁莫展B.高朋满座大声喝彩渔舟唱晚涸辙之鲋C.盘恒数日矫首暇观皇天后土神明庇祐D.平水相逢不知晦朔筋疲力尽唉声叹气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扶摇直上,人民苦不堪言。
B.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C.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D.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吸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而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什么《水浒传》里血腥场面那么多,但是大家都觉得很快意呢?那是因为每个人内心里都有压抑,通过这种场面使内心的压抑都释放出来了。
B.契诃夫以对“小人物”命运空前的关注和对沙皇制度的专横和虚伪的无情揭露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他的作品在欧美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影响。
C.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D.钱钟书对一些向他请教的青年人都是循循善诱,问一答十,把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入。
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高二联考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昆仑山,位于新疆的南部,南接藏北高原,北瞰塔克拉玛干沙漠,西起帕米尔高原,蜿蜒2500公里东入青海。
昆仑山雪峰林立,其西端有海拔7000米以上的慕士塔格山、公格尔峰及公格尔九别峰,更有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峰挺立在冰川雪域之巅。
昆仑山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地理长廊。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出自《尚书·胤征》篇,记录距今约四千年的夏代,昆仑山曾发生火山爆发,玉和山石在火焰中燃烧。
人们认识昆仑山,是从昆仑山火山爆发开始的。
火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和质量,昆仑山成为遍布白玉的地方,每走一步都踩在玉石上。
这些玉石有的向东经甘肃、青海等地抵达中华早期文明的腹心之地,有的向南进入古象雄王国和吐蕃王国,向西经今乌兹别克斯坦,至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
这些运输玉石的道路,即后人所称的“玉石之路”。
昆仑山在很早就被中原人视为神山,因昆仑山而产生的神话相继不绝,如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姮娥窃药奔月、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均与昆仑山相关。
昆仑山是黄帝与神的栖居地,“食玉膏,饮神泉”而得以长生;周穆王曾驾驭八骏西巡昆仑山,并与西王母在瑶池会见,举觞唱酬;西汉时,张骞遣副使寻黄河源至于阗,采得昆仑玉而归……“西王母”是谁?《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苏教版

菱湖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踯躅.(zhú)花翎.(lín)请帖.(tiě)浑身解.数(xiè)B、肖.(xiāo)像犄.(jī)角.模.(mó)样力能扛.(gāng)鼎C、果脯.(fǔ) 胚.胎(pēi) 绛.(jiàng)红一哄.(hōng)而上D、黑眸.(móu) 蜷.缩(quán)晌.午(shǎng)阒.(qù)无一人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编纂毗邻神密莫测销声匿迹B、缔结干瘪磨蹭海市蜃楼C、岸埠情愫棉里藏针时过境迁D、谛听临摩游弋评头论足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谈起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义行,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小说创作家也惊叹不已。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素芭的这种语言琳琅满目....,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两小时的《梁祝》在尾声的“化蝶”中,全场开始沸腾。
舞台上的幕布还未拉开,看到字幕提醒最后一场“化蝶”时,观众已开始鼓掌。
B. 最近,中国公司与尼加拉瓜总统签订了谅解协议,商定香港——尼加拉瓜发展投资公司将投资参与这条“第二巴拿马运河”。
C. 每种食物和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能,如果食物与药物功能相近,可加强疗效;功用相克,则相互制约,使药性减弱和完全失效。
D. 未来两年,银行不良资产的总体变化将较为温和、可控,即使不良贷款余额小幅上升,不良贷款率也不会明显升高,随着经济逐步回暖,不良贷款增加的态势将逐步缓解。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下)3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王静安先生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理性的文化是从周开始的,周公治理周的谋虑“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王静安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
《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
《左传》中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
’”“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
人若没有德,也就没有礼。
德是抽象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则”,比方说要孝敬,要诚信,要有义,要懂礼,要谦虚,要恭敬等。
“德以处事”,是说我们处理每件事情一定要用德。
我们经常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很少有人考虑,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点在哪里。
西方文化源于宗教文化,而东方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以人文精神为主干,这是一个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西方人要靠宗教来救赎,寻找自我的解脱。
中国没有救世主,中国文化一般倾向认为人性是善的。
人一生下来便注定是可以教育的。
人的灵魂可以不断升华,因为人的生命里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人的这些善端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则不具备,所以动物是永远不能教育的,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善良的本性。
只是在社会上待久了,这个本性可能会被灰尘遮住,所以需要慢慢地把灰尘除掉,要培养它,让它茁壮成长。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渝西2023-2024高三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办大学,应该取什么途径?抗战胜利以后;百废待举,需要大量专门技术人员。
工业落后,要建立轻重工业,尤非大量工程人员不可。
在此时,我们大学似乎应该注重技术教育,可是问题不是这样简单。
从前清曾国藩提倡兴建实业,设立上海制造局,派留学生学习制大炮轮船以来,到抗战前夕已七八十年,我国科学仍然不兴,实业仍然不振。
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加考虑。
一般人以为近代文明即物质文明乃西洋功利主义的产品,这是错误的。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道即真理,从希腊提磨克列忒司(德谟克利特),到近今荷兰的阜尔司鲍,英国的汤姆生,他们研究原子,决非因为有什么用处才去研究,而是要晓得自然界物质结构的原委。
科学上将来的发明在哪个方向,既不能预料于事先,我们就单从功利主义着想,也得各项科目统加以研究,不能偏废。
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我国自战国以来,即有功利主义的哲学。
墨子以能用不能用为善的标准。
《兼爱篇》云:“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目今我国社会,仍然充满了这种功利主义。
大学里边的课程,支离破碎,只求传教零星有用的知识,而不注重理智的培养。
大学生认定院系,不问其性情之是否适合,而只问毕业后出路之好坏,待遇之厚薄。
选择科目,不问其训练之价值如何,而专问其是否可应用到所选定之职业。
在现行教育制度之下,大学课程实有重新厘订之必要。
基本科目必须增加,庶几能达到培养理智之目的。
至于训练大量之技术员或工程人员以应目前之需要,则可由高等工业、高等农业等学校或大学内另设专修班为之,不必因噎而废食。
(摘编自竺可桢《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1945年)材料二:中国科技大学基础理论课,也就是物理、化学和数学,在教学计划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并刮起强烈风暴。
在天猫上搜索“国潮”,会出现各种贴着“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国潮”的博主。
可见,“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尽管“国潮”如此火爆,但人们对“国潮”的定义却莫衷一是。
有人把“国潮”理解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及主理人创立的潮流品牌”,所以网络上大量以“国潮”为关键词的文章讨论的仅仅是时尚潮牌,理解相对片面。
还有人认为“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及其对时尚的追求,又是对传统文化自然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流行现象。
它相对全面地概括了“国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中国、品牌、潮流和文化。
“国潮”的字面释义虽简单明了,但其内涵却丰富多维。
从表现形式看,“国潮”既可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风,中国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
从载体看,“国潮”既有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中国制造之潮流,也有以文化现象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之潮流,比如汉服文化的兴起等。
从影响范围看,不仅本土的时尚品牌纷纷爆红,而且其他领域的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不仅华为李宁等中国新制造在国际社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许多中华老字号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
“国潮”热标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
现在,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制造不缺少高质量的产品,不缺少创新能力,也不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缺少的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不过,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河北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海阳市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海阳市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这一名称是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之后才产生的。
中国古代对医学和医生有自己的称谓,如岐黄、杏林、青囊、郎中等。
19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中医”概念的最早使用者。
作为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知识体系,中医学绵延发展已逾两千年。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诊病治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浓缩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认知。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道家思想精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之一。
可见,中医既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也具有治病救人的重要功能,这并无任何争议。
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西方医学开始为人所知并广为流传,而中医的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存在重大不同,由此引发了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
而这就涉及科学的标准和边界问题。
知识社会学主张将科学放在历史背景下、置于文化情境中去解释和理解,而事实上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的划界标准也一直随着历史变迁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范式”理论,认为科学就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拥有的共同信念,包括概念、理论、方法、话语体系。
中医很早就已发展成为一套拥有自身概念范畴且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并为“中医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
与库恩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
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包括“硬核”“保护带”“反面启发法”和“正面启发法”四个部分。
从中医发展历程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构成其自古至今一以贯之的“内核”;经络穴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等学说形成“辅助假设保护带”。
在此意义上,中医学理论体系完全够得上是“进步的研究纲领”。
科学哲学实际上未能回答中医作为文化和科学的矛盾问题。
文化,人文教化,狭义上主要指文学艺术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精品】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克思说:“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
”这就是说,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
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物”,存在于自然之中。
作为一种自然存在,隶属自然的本性规定了人如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
这是人存在的客观方面、物质方面。
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
作为一种自为存在,人的活动总是灌注着一种内在的渴望、憧憬,即要求在创造性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的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
这是人的存在的主观方面、精神方面。
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共在、共存,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
梁漱溟的“人禽之辨,前者形为心役,后者心为形役而已”的议题,同样也暗含着对人的两重性存在的肯定。
“形为心役”,一方面肯定了“心”这种精神内驱力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形”与“心”、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不是分裂的,而是相互依存、同生共存的。
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
但进一步看,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并非等量齐观。
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在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进而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性。
赫舍尔直言:“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
意义的向度是人所固有的。
”面对现代人的沉溺于物欲,皮兰德洛的“我为什么不是我自己?”以反问句式和更强烈的指向,说明了精神生命、意义生命是人的生命的重要内容。
诸多论述共同表明,能将人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的,不是人的存在的容观方面、物质方面,而是人的主观方面、精神方面,其中,对意义的追问和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独有的内容。
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的最高意义上的精神权威,是人独有的最高之境,也是人的本性的重要方面。
它使人立于自然而又能超越自然,受制于肉体生命而又能超越肉体生命的局限,成为一种超越之物,一种“超自然的自然体”、“超生命的生命体”。
总之,人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存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存在,而是具有精神意味、意义向往的物质存在和在自然界中的精神存在。
(摘编自李丽《文化困境及其超越》,人民出版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认为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文中对此的表述为自然存在和自为存在。
B.为了能在自然界中更好地生存,人类不得不把自身从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
C.人的两重生命存在同生共存,但就对人的意义而言,精神存在显得更重要。
D.是否存在对意义的追问、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区分人类与一般动物的关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引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为文章观点的具体阐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B.梁漱溟的话,与马克思论述的重点和角度不同,但也认可人的两重性存在。
C.赫舍尔和皮兰德洛的话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意义生命对人的重要性。
D.文章第三自然段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简明扼要地申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要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需先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然后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
B.相较于创造自身的人生价值,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追求显得低级而缺乏意义。
C.动物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缺乏清醒的认识,更不会思考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D.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使人立于并超越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过蓝天韩少功它是一只名叫“晶晶”的鸽子,它饿了。
平常,那个人早就回来了,老远打响一个长长的呼哨,“晶晶”飞过去,落在他的肩上,那个人会抚摸它,从口袋摸出一把稻谷或绿豆喂它。
每当它飞向北山山谷从那里带回纸条,主人就会笑容满面,看完纸条后他会在地上翻一个斤斗,摸出一个闪亮的铁匣子塞进口里左右拉动,奇妙的声音就在这时发出来了。
可现在,它正面临着孤独与饥寒。
它的主人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人。
招工这件要命的事闹腾得他周身疲惫,结果对方还是摇头。
“麻雀”必须投入最后的一搏,他长嘘了一口气,声音透出了沉重:“兄弟,这事只能你来帮我一把了。
实在对不起,我舍不得你走,可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居然看上你了……”主人看着它,不再说话,眼里有了亮晶晶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主人把“晶晶”塞进一个暗而闷的硬纸盒,鸽子扑扑地挣扎,主人找来剪刀,给它挖了两个方方正正的透气窗,然后提着纸盒出门了,它不再听到主人的说话声。
它在剧烈晃荡的黑暗中不知过了多久,眼前突然变得明亮,“晶晶”本能地往后一坐,再猛地一弹,就箭一般射了出去。
一个中年人的粗嗓门留在了它身后,一个小孩的哭泣声也留在了它身后。
“晶晶”一头扑进了无边无际的开阔与自由。
这地方空气太冷太干了,它记得家乡的群山中有个美丽的湖,还有主人圆乎乎的黑脸。
它越飞越高。
一早醒来,少了鸽子的叫声,他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
这次鸽子外交同样失败,虽然好容易讨得了招工师傅的欢心,但在“公社推荐”这一关仍踩了地雷。
此时,老队长正喊着他的名字,说:“还没吃早饭啦?要吹哨子了。
上午在山上冲散粪。
”“我……手痛。
”他右手腕一弯,好像再不能伸直了,“哎哟哟,哎哟哟,怕是骨折了。
”“那,那你就去看牛吧。
”他实在不愿在这个山上与泥粪打交道了。
记得六年前刚下乡时,他有多么火热的幻想呵。
他是瞒着母亲转户口的,是揣着诗集偷偷溜进下乡行列的。
他渴望在瀑布下洗澡,在山顶上放歌,他还想靠自学当一个气象专家或林业专家。
是什么使他学会了手腕表演术呢?他想不太清楚。
他只知道,第一次招工给人们的震动太大了。
现在一个个都走了,连山那边那位热情为自己掌管衣服钱粮的姑娘也一走就没了音讯。
“晶晶”感谢那只灰鸽,要不是它,自己早被老鹰撕成碎片了。
灰鸽飞走了,不一会儿,带来一大群鸽子,这是个多么热闹的群体呵。
咕咕咕——“晶晶”听出了它们的欢迎和安慰。
它吃饱了,喝足了,但还在东张四望。
这里的一切没法使它忘记“那个地方”“那个人”,它怎么能停留在这里?不,我要寻找!他开始了新战略,他打定主意要让他们(当地领导)六神不宁放他走。
那天,他在公社秘书面前耍赖,不几天,秘书的话就风传下来了:“那个叫‘麻雀’的,简直是城里的街痞子。
”今天看牛当然也不能太老实。
一上山,他就一个大字躺在地上睡觉,结果收工时发现少了一头黑牛。
社员们对他投射埋怨的目光。
它飞向南方。
记得那天的暴风雨,真是惊心动魄,被风一次次掀倒,但它继续挣扎着向前,向前。
现在终于有希望了,所见的多么眼熟呀!对于“晶晶”来说,寻找成了生命的寄托和生活的目的。
晨光从大树的枝缝里筛落,蜜蜂和蝴蝶又开始了工作……这里没有工作,这里有的是笑骂,扑克牌,空酒瓶以及来自父母的汇款单。
“麻雀”现在已经学会了打扑克输了以后钻桌子和夹耳朵,学会了骂人……这天,外号叫“瓦西里”的黑大个说:“你太懒了!今天罚你去打鸟或抓鱼。
”他没有争辩,提起气枪出发。
“麻雀”转了两个山冲,并未见到鸟。
忽然,有鸟叫的声音传来,就在不远处。
他赶快上子弹,弓着腰潜身树下,悄悄向前方运动。
嘣——糟糕,慢点,它还没走,再来一下。
嘣——它闪了一下,就栽了下去。
打中啦!他一跃而起,跑过一个草坡,看到了包谷地里的尸体。
这原来是一只鸽子。
不过它太瘦了,也太脏了,全身都是泥灰。
它是谁家的鸽子?射手想起了什么,上前捡起鸽子,摸摸鸟嘴边黑色的血污,身上的泥垢,大腿上化脓的伤口,还有胸前稀疏欲脱的羽毛。
突然,他眨眨眼,惊得脸色突变:它腿上有一条破烂褪色的红绸带,还系着一个眼熟的鸽哨。
“晶晶!”他大叫了一声。
他捧着逐渐冷却的鸽子,带血的手指在哆嗦。
入夜了,他的思绪总离不开“晶晶”。
不可想象,蓝天这么大,路途这么远,遥遥千里云和月,它居然成功地飞回来了。
当他酒酣昏睡时,它却在风雨中搏击前进,喷吐着满嘴的血腥气味向他一步步接近。
像突然悟到了一种什么,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把上衣往肩头一搭,走向门口。
“我……再也不到这里来了。
”“‘麻雀’,你不要太娘娘心肠吧?不就是一只鸟么?”他默默地走了,沿着山路走向自己的家,那里有他的柴刀、锄头、扁担,还有口琴和鸽巢,以及散发出桐油香味的斗笠。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乎读者的意料,故事的高潮并不是历经苦难的“晶晶”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完成了自己长途跋涉的飞行理想,而是“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
B.小说作者韩少功是一位具有知青生活体验的作家,他在文中刻画了知青“麻雀”的形象,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留给人们心灵的创伤。
C.送走心爱的鸽子,“麻雀”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采取了消极怠工的办法离开了农村,“晶晶”早已被他忘记了。
D.主人“麻雀”和鸽子“晶晶”都在不停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最终“晶晶”殷红的鲜血,引起了“麻雀”灵魂的震撼。
5.请简要分析“麻雀”对“晶晶”的心理变化过程。
6.双线结构是这篇小说结构的鲜明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在西安,长安通卡可以实现一张卡既能乘坐公交地铁,还能租赁公共自行车甚至购物支付的功能。
为了省去患者跑上跑下还要多次排队交费的麻烦,西安多家医院也推出了类似的就诊卡服务,一张卡集合了挂号、就诊交费等功能。
虽说在一家医院是方便了,可要是换家医院,又得重新办卡,仍是异地就医。
同在一个城市中,如果这些卡能“合多为一”,一张卡能在多间医院使用,应该能给患者省去不少麻烦。
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记者了解到,【精品】4月,西安建成居民医疗“一卡通”资金结算平台,但是目前,较为方便快捷的“一卡逦”只能在西安市内5家医院通用。
西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负责人张杨说,在西安市,除去民营医院,西安市的公立医院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西安市市属医院,二是部队医院,三是各大院校附属医院,四是省属医院。
在不同系统和不同管理部门中通用一张卡,难度不小。
不过张扬介绍说,西安市卫计主管部门也在不断改进,在西安市辖区内的医院推行一卡通的工作也在完善中。
(摘编自刘君鹏《-卡就医难一地仍异地,西安百姓望“院”兴叹》)材料二: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材料三:目前,随着【精品】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制度的实施,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患者异地就医住院报销日益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