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辽宁省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辽宁省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2017高二下·廊坊月考)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恪守(gē)瞥见(piē)安步当车(dàng)B . 喘气(chuǎn)熨帖(yùn)冠冕堂皇(guān)C . 笨拙(zhuō)蓬松(péng)越俎代庖(páo)D . 拮据(jū)嬉戏(xī)休戚相关(qì)2. (2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回旋而上。
B . 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抢:集,着落。
C .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刚才,刚刚。
D .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
3. (2分)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下列各项中不完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共其乏困秦王必说见臣因击沛公于坐B . 无能为也已今日往而不反者距关,毋内诸侯C . 失其所与,不知日以尽矣张良出,要项伯D . 秦武阳色变振恐待吾客与俱令将军与臣有郤4. (2分) (2017高一上·吉林期末) 下列划线文言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 .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②总角之宴③薇亦作止B . ①玁狁孔棘②背绳墨以追曲兮③高余冠之岌岌兮C . ①何乃太区区②可怜体无比③山不厌高D . ①叶叶相交通②列坐其次③望美人兮天一方5. (2分)下列各句中画线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例:以子之道,移之官理A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 . 具告以事C . 以致天下之士D . 木欣欣以向荣6. (2分) (2017高三下·成都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两项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一些落马的贪官,曾经占用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开百万豪车,住千万别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_语文_word版有答案

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4.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
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
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现在,杂志报刊市场竞争激烈,有些杂志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胡乱编造一些________的消息,这些消息与真相往往相去甚远。
②《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________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民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
③英国统治阶层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对数字毫不敏感,只会靠________治理国家。
A.骇人听闻筚路蓝缕夸夸其谈B.骇人听闻苦心孤诣侃侃而谈C.耸人听闻筚路蓝缕夸夸其谈D.耸人听闻苦心孤诣侃侃而谈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②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③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活得洒脱,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④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途径的却可谓是寥若星辰啊。
⑤我向来好奇,对于素昧平生的人,喜欢问问底细。
⑥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为百姓服务。
A.①④⑥B.④⑤⑥C.②④⑥D.②③⑤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除了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之外,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也不可忽视,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探究的。
B.我们正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我们必须坚持巩固主流思想,传播正能量,激励全社会团结奋进。
C.为了及时了解师生的想法,学校领导经过认真的思考,产生了校园互联网这样一个交流平台,这样,全校师生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回大宋汴京看繁华清明张凤梅节日是人们奖给自己庸常生活的礼品。
情调别致的汴京人一年中安排的节很多,尤其隆重的是“三大节”:寒食、冬至和春节。
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以冬至后105天为寒食,寒食第3天为清明。
由于俩节日日期太近,汴京人都是混在一起过。
汴京过清明,民间有插柳、戴柳的习俗。
寒食前一天称为“炊熟”,汴京城内,家家户户用面粉和红栆蒸制成飞燕状的枣馍,用柳条穿起来,插在门楣上,叫做“插柳”。
这一天还要熬制杏仁大麦粥,制作馓子、麦糕、乳酪等大量食品,供寒食“灭火”后只吃冷食用。
寒食节三天不许做饭,这对于常年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来说,无疑是一年中最得劲的日子,故民间有谚语说“馋妇思正月,懒妇思寒食”。
寒食节期间,各级“公务员”也放假七天,与民同乐,汴京城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个“黄金周”。
城内城外,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上坟扫墓、踏青游玩、休闲购物的人流,孟元老用“田野如市”来形容。
人们采来杂花装饰轿顶,折来柳枝垂挂下来当轿帘,然后“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在青草地上蹴鞠(踢足球),进行放风筝比赛,秋千上是沐浴春风的少女。
北宋诗人王禹偁写《寒食》诗曰:“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寒食节灭火,到清明时需要重新取火,所以皇宫每年都要举行“颁新火”仪式。
仪式之前由宫中内侍用榆木钻火,先得火者,朝廷赏绢三匹、金碗一口。
唐朝时,新火只是赐给近臣贵戚,宋朝皇帝宽厚仁爱,体恤下属,赐新火的范围扩大,凡是京官,皆得馈赠。
大文豪欧阳修曾赋《清明赐新火》诗赞扬皇恩浩荡:“鱼钥侵晨放九门,天街一骑走红尘。
桐华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添侍臣。
多病正愁饧粥冷,清香但爱蜡烟新……”祥瑞的轻烟伴随着特权的荣幸,溢于言表。
画家张择端倾艺术之功,将汴京清明节的繁荣热闹尽收画中,绘就了不朽长卷——《清明上河图》。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儒学开始全面没落,多元化的文化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
儒家追求的人格是个体绝对服从群体,以群体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
老庄哲学与佛教相融合兴起的玄学,极力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力图打破儒家的束缚,唤醒士人心中潜伏的个体意识。
加上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动荡,许多名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陆机、潘岳、刘琨等人先后被杀,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担忧,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
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广陵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安道等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的颠覆,是个人的独立存在性的反映。
正是这种人格的独立意识,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晋时期也是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魏晋士人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从而转向生活的诗性追求。
于是,诗和酒成了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两个核心内容。
诗自不待言,魏晋名士从群体到个人生活都极尽诗意,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诗;酒则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味。
魏晋名士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所有古代民族中,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执着真可谓无出其右者。
对死后永生的热烈追求使埃及人不仅建金字塔,也修神庙。
而且总趋势是,越往后,神庙便修得越宏伟高大,在豪华奢侈上无所不用其极。
与之相应的是,祭司作为一个特殊阶层,人数众多,能量极大,而且越往后便越膨胀,越强势。
最初僧权还没有从王权中分化出来,国王就是最大的僧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僧权便从王权中分离出来了。
既然国王必须依靠僧侣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那么国王与祭司之间很自然地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合作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宿命般的矛盾和冲突关系。
这里的关键是,两种势力在此消彼长的同时如何维持起码的平衡。
随着祭司阶级权势日增,王权与僧侣势力间的平衡越来越难维持,两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冲突越来越严重,且越到后来,越显得不可调和。
事实上,从古王国后期起,祭司阶层就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强势,与王权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激烈。
埃及社会在被迫供养一个强大的世俗统治阶级以外,还得遭受庞大祭司阶层的经济压迫和掠夺。
在太阳神崇拜之新神学的强制下,埃及社会被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法老当作太阳神来崇拜,为之举行极其繁琐而又费用昂贵的仪式。
同时,埃及人还为形形色色的小神祇修庙塑像,而且还举行复杂的祭拜仪式。
这些都大大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
不用说,祭司作为一个寄生阶层,具有极强的剥削性、掠夺性和压迫性。
及至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僧侣的权势达到一个令人目眩的新高度,阿蒙高僧的职务竟已不再由国王任命,而改为父子世袭!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第四十六年的一次审判中,十名审判官中竟有九人为僧侣。
僧侣阶级权势之大,无以复加,即便这一时期埃及国势日衰,也未见他们有所收敛。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
“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
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
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
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
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
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
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
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
辽宁省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II)卷

辽宁省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 (2019高二上·杭州期中)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 诲人不倦(huì)卓有成效(zhuó)繁芜丛杂(wǔ)浅尝辄止(zhé)B . 一语成谶(chèn)鳞次栉比(zhì)义愤填膺(yīn)虚与委蛇(yí)C . 脍炙人口(kuài)忝列门墙(tiǎn)风姿绰约(chuò)不落窠臼(kē)D . 暴虎冯河(féng)方枘圆凿(ruì)卷帙浩繁(zhì)无济于事(jì)2. (2分) (2015高一上·双鸭山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沧茫萧瑟油纸伞意气风发B . 惆怅芬芳万户候枯燥无味C . 挑衅抱歉明信片貌和神离D . 荆棘伫立挖墙脚凄婉迷茫3. (2分)下列对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负:违背、背弃B .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名词,老朋友、老交情C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回头D . 今已亭亭如盖矣盖:伞4.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时间在流逝,我却总难忘记那天的景象:凄风苦雨,虎踞龙盘的石头,春光烟水气后的湖中,苍茫萧瑟。
B . 张静若家境不好,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又都有病在身。
无奈之下,她辍学回家。
但她很有志气,足不出户,目不窥园,终考取名校,成了父母的骄傲。
C . 敌人赶到了,二百多名村民迅速集合起来,但寡不敌众,只剩十几个老少英雄在村里狼奔豕突,最后一个小园里被打死了。
D . 山里的孩子老实,很少提问,张英才照本宣科,觉得讲课当老师并不艰难,全凭嘴皮子,一动口就会。
5. (2分) (2016高三上·霞浦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6月7日下午,中美两国元首第一次会晤,双方讨论了各自国内发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票高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
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
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
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
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
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
“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
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种师道字彝叔。
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
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两郡。
议役法忤蔡京,迁庄宅使、知德顺军。
又诬其诋毁先烈,罢入党籍,屏废十年。
以武功大夫知怀德军。
夏国画境,其人焦彦坚固.欲得故地,师道曰:“如言故地,当以汉、唐为正,则君家疆土益蹙矣。
”彦坚无以对。
童贯握兵柄而西,翕张威福,见者皆旅拜,师道长揖而已。
召诣阙,徽宗访以西夏边事,对曰:“先为不可胜,来则应之。
妄动生事,非计也。
”贯议徙内郡弓箭手实边,而指为新边所募。
帝复访之,对曰:“臣恐勤远之功未立,而近扰先及矣。
”帝善其言,赐袭衣、金带,以为提举秦凤弓箭手。
知渭州,督诸道兵筑席苇城,敌至,坚壁葫芦河。
师道陈于河浒,若将决战者。
阴遣偏将曲充径出横岭,扬言援兵至,敌方骇顾,杨可世潜军军其后,姚平仲以精甲击之,敌大溃,斩首五十级,获橐驼、马牛万计,其酋仅以身免。
卒城而还。
床自休者,立斩之,尸于军门。
令曰:“今日城不下,视此。
”众股栗,噪而登城,城即溃,时兵至才八日。
帝得捷书喜,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完颜氏兴兵叛辽,贯谋因之伐燕地。
师道谏曰:“今日之举,譬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无乃..不可乎?”贯不听。
既次白沟。
辽使来请曰:卫将军致仕,而用刘延庆代之。
延庆败绩于卢沟,帝思其言,起为宪州刺史、知环州。
金人南下,御史中丞许翰见帝,以为宜授师道兵柄。
上曰:“种师道老矣,难用。
”翰见师道于殿门外,师道不语,曰:“国家有急.,公勿以书生之故不肯谈。
”师道始言:“我众彼寡,但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彼粮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
”翰叹其言,复上奏谓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
于是加检校少师,进太尉,换节镇洮军,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实无兵自随。
金师退,师道请屯兵沧、卫、孟、滑,备金兵再至。
朝论以大敌甫.退,不宜劳师以示弱,格不用。
既而种师中战死,姚古败,朝廷震悚,召师道还。
太原陷,既至,病不能见。
十月,卒,年七十六。
帝临奠,哭之恸,赠开府仪同三司。
(《宋史》)4、下列各句加点字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人焦彦坚固.欲得故地本来B、无乃..不可乎恐怕C、国家有急.危难之事D、朝论以大敌甫.退刚、才5、下项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B、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C、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D、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6、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种师道颇有领军才干,但是年轻之时,被列入朋党名册,弃置十年,并非因其诋毁先烈,而是因议论朝政违背了蔡京的心意。
B、童贯抽调内郡的弓箭手到边境来扩充军力,皇帝向种师道咨询此事,种师道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会给边境郡县带来滋扰。
C、种师道提议占据要道,截断金兵的粮道,以逸待劳击败金兵。
许瀚把师道的意见上报,认为其人可用,朝廷于是授予种师道兵权。
D、金兵退却后,种师道提议在要地屯兵,但是被朝廷驳回,不久后,种师中和姚古两路大军战败,朝廷惊动,才又启用种师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
既薄城下,敌守备甚固。
②次河阳,揣敌必大举,急疏请幸长安以避其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8.词的上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举两例具体分析。
(6分)9.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用“鸟道”极言蜀道之难的两句诗是“,”。
(2)荀子在《劝学》中以亲身体验通过思学对比,强调学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3)《师说》中韩愈对师生关系结论性概括的句子是“,。
(4)《师说》中韩愈首先提出了“”的论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
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
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邵逸夫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电影定将被淘汰,于是他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从美国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
虽然邵逸夫在自己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
他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两只脚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
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
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
终于在摸爬滚打出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后,1932年,他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
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这部影片成本1万元,而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
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为邵逸夫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