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论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
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
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
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
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
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
语文阅读与美育教育[论文]
![语文阅读与美育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a457e2856a561252d36f8a.png)
语文阅读与美育教育初探语文美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美育的主渠道。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有利于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又有利于培养学和铸造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美,一个很熟悉的字眼,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美,更何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博大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学生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但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因为新编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是学习和掌握新教材本身的直接需要。
语文美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美育的主渠道。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有利于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又有利于培养学和铸造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一、巧设课文导语,激发审美动机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论文

浅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要,而课堂上他们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为生动新异的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电化教育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夕阳真美》一课上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夕阳的美,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表现的美。
一、观画面,感受夕阳整体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都要设计一个艺术的开头。
运用“美”的语言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展示,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追求美”的兴趣。
《夕阳真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三册的一篇美文。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有变化的景色。
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夕阳西下的美景,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或平时缺乏观察夕阳西下这一自然美。
所以,在教学刚开始,我凭借多媒体电脑无比强大功能,演示夕阳西下的美景,配以轻柔、悠扬的背景音乐,再加上教师诗情画意的讲解,让图像、声音、文字融入一体,将学生完全带入一片色彩鲜艳的夕阳美景中。
欣赏完,教师问:“你觉得夕阳怎样?”学生根据画面的感知,马上回答:“我觉得夕阳美极了!”“我觉得夕阳红红的,很可爱。
”“日落的太阳比日出的太阳还要好看。
“夕阳西下,晚霞真美!”……我让学生把看到的美景自由、开放的说,把心中看到夕阳的整体美用语言表达出来。
紧接着,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夕阳的美文。
”学生能够积极性极高,打开课本,有滋有味的朗读起来,沉浸在夕阳的美中。
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自主、积极、多样、充分地参与到语文的朗读中来。
二、品词句,体会文章语言美《夕阳真美》是一篇用词精美,语句生动的文章,只有让学生朗读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用词精当,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锻炼-----读中品位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

阅读写作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陈艳琼(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禄充小学 云南 澄江 652500)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材中有着很多优美的文章,里面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和物的形象。
作者以不同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社会、自然各个方面的现象。
从中有着赞扬人们的勤劳、朴实和善良,歌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着优美的句子描写山川河流等。
这些课文都具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能使学生感受美,并开始初步认识美。
让学生有着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心灵美和行为美,提高学生自我的审美能力。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美的表现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过程,其中有许许多多美得因素。
具体来讲,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美自然美是现实美的其中之一,表现出自然事物中的美,包括了山川河流、虫鱼鸟兽、人等。
让人们体会到自然的美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提高有着帮助。
大量的散文里面用着优美的句子描写自然的美。
《桂林山水》顾桂林山和水的美被作者用细腻的句子表现出来。
描写出山的“奇”、“险”、“秀”和水的“清”、“绿”、“静”,突出了桂林的奇特景色。
《荷塘月色》中作者描写了荷花在月色中的美,那些优美的句子,让人们想到了大自然的朦胧之美。
(二)生活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美有着追求,美在人的本质中本就有着价值的存在。
生活中的美,是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他直接真实的展示出人对美的追求。
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反映和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文章。
《致橡树》中作者对爱情有着平等、忠贞的观念。
让人们体会到爱情的真谛。
《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出环境的优美,让人怡情悦目。
作者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三)艺术美艺术美比现实美表现得更加纯粹、更集中、它具有着更高的美的表现形态。
艺术美是真与善的内容与美的结合。
而现实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对特性,提高人们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任务。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地实施美育作了探讨。
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教学审美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乐趣,真正的美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五笔的喜悦与兴奋,让人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提高修养,陶冶情操。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日趋强烈,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教学中,美育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在各学科的教育中,教师都可以进行美育的渗透。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就具有了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而且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地实施美育,却需要深入探讨。
笔者现结合课堂实践,谈几点意见: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美的美育渗透。
中国的汉语,有其优美的音韵。
那些独立的音节,经文学大师们的组合,就能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缓或急,错落有节,抑扬顿挫,宛若一曲曲悠扬动人的乐曲。
所以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很少要求学生默读,大都要求学生放声朗读,因为朗读要比默读给予学生的美感更为显著。
在学生朗读的语言里,不仅内含着书面语言的美感,而且蕴含着朗读者的深刻体味和感受,对学生极具感染作用。
我在课堂教学中,竭力注意让学生体会这种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美感,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美感,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从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化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的内容,品味语言之美。
有一次公开课,上《黄山奇石》一课。
在范读课文时,我专门配上了一曲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课文中抑扬顿挫的语言,再加上古筝曲优美的旋律,一时让人心旷神怡。
朗读完后让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用了哪些优美的语句来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因为有了音乐的参与和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思考积极,发言踊跃。
让美萦绕课堂——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加 强 诵 读 。 学 生 感 受 美 让
要 让 学 生 感 受 作 品 中 的 美 , 读 是 关 键 。学 生 在 反 朗
复 阅 读 之 中 得 以潜 心 涵 泳 , 通 文 脉 , 捉 艺 术 形 象 , 疏 捕 进 而 明 了 思 想 感 情 , 略 韵 味 意 境 , 到 美 的 熏 陶 。久 而 久 领 受
第 1 期 1 21 0 0年 1 1月
中小学教学研究
T a hn e e r hf rPr r n d l c o l e c i R s ac i g o ma ya d Mide S h os
学 科 教 学
让 美 萦 绕 课 堂
— —
浅谈语 文 阅读教 学 中的审美教育
一
宿迁
23 0 ) 2 9 0
鸣 的 语 文 教 学 不 会 是 成 功 的 教 学 。初 中语 文 教 材 中 的 众
多 佳 篇 , 浅 显 优 美 的 语 言 全 方 位 地 表 现 自然 美 。 如 : 以
日月 星 辰 的光 芒 , 红 花 绿 叶 的 色 彩 , 流 水 与 鹊 鸟 的 声 音 , - 山t  ̄的 幽 静 与 海 涛 的 喧 腾 无 不 给人 以 美 的 享 受 。 自
美 育 的 目的 。《 庐 山瀑 布 》 诗 中 的 景 色 非 常 美 : 炉 望 一 香 峰 在 阳光 照 射 下 紫 烟 缭 绕 , 散 的 瀑 流 反 射 着 阳 光 , 飞 晶
莹 闪烁 , 如银 河 从 天 上倾 倒 下 来 , 景 象 色 彩 斑斓 , 犹 这
光 彩 夺 目 , 态 万 千 , 势 无 比 雄 壮 。 教 学 时 可 利 用 电 形 气
倾 听 各 种 海 潮 的 声 音 , 受 海 潮 涨 落 的 神 奇 变 换 , 赏 感 欣 大海 的壮 观 、 力 , 醉 在对 海 的 美 的欣赏 之 中。书 读 伟 陶
小议语文教学中美论文

小议语文教学中的美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
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学习,属于打基础阶段,语文教育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原则第一条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
”这些都强调了美育在语文中教学中的地位。
美育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
《教学大纲》中还规定:“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课文要文质兼美。
”“文质兼美”是教改后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优美的语言,清新的文章结构,是它的外在美,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是它的内在美,范文中饱含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给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是深刻而细腻的。
语文范文中所体现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与语言课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都给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在情感交融中获得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其丰富的内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美,它们是美的绝佳载体,充分认识并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利用这些美育因素服务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
语文科具有思想性的色彩,它和数理化不同,它反映思想感情色彩,它包含伦理道德内容,学生接受德育必定同时伴随着美感的产生,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混融共存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热点解读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刘文君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特点,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感受美、创造美等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美育教学;探讨语文课堂是展现情感、展现美的重要阵地。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学生产生自己的审美体验?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展现美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重点思考这些问题。
一、美育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经历了学科专家、大学教授、作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等专业人员五年的编写,所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感悟文章的主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美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地位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良好公民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具有独立的人格,具备创新合作的意识,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因此,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不管是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还是在诵读古诗词方面,还是在阅读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灵性的火花,感悟语文的力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审美质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体现对人类、对大自然的关注,教育学生尊重多样的文化。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每篇选文都要具有典范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教师要根据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从实际出发,提高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
二、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小学语文老师懂得如何有效地去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就会更好地将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美有深切的体验。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灵美统编教材中除了自然形象美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有生命意识的美文,这些课文都充满人性、人情之美。
比如《小英雄雨来》中,顽皮可爱、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智慧美。
面对课文中这种精神的典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净化自己的心灵,深入地体会人物形象的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美育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获得情感的历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美育:
一、学习优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汉语生动优美,博大精深,表情达意准确又细腻。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以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热情洋溢的情感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浓墨重彩表现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表现人文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韵律美等,因此,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欣赏、品味优美词句,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享受。
二、分析揣摩言行,感知形象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
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这些人物言行中表现出来的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美与心灵美。
三、创设恰当情境,感受意境美
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品味,靠教师的指点。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境。
如教学《荷花》一课,教师可创设情境,通过“荷花池”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四、潜移默化熏陶,体悟情感美
小学语文美育是凭感情的“渗透”和学生的体味感悟来实现的。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不放过一字一句,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此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丰富情感,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扩展情思,获得启迪和教益。
如阅读《济南的
冬天》体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阅读《藤野先生》体验友谊的纯真之情;阅读《祭妹文》品味骨肉间的血肉亲情;阅读《最后一课》品悟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等。
五、指导学习“美读”,鉴赏整体美
小学语文教材,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大自然中的雄奇山峰、广袤原野、欢快溪流、辽阔海洋、花鸟虫鱼,多姿多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种表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语言作品,是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整体美?美读是关键。
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
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可采用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配乐诵读等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生活”,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调、韵味、意趣,通过动情地“读”来激活作品形象、情感和意蕴。
在美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以达到课标所说的“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进行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提升。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既要做到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又要做到阅读内容的拓展延伸。
不能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仅仅局限于课内的文本阅读之中。
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的积累。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也由此延伸到课外。
教师要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给学生推荐优美的文学作品,经常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从书本引向社会生活,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美的激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从而自然而然的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