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
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
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
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
它们是:(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宣传学【圣才出品】

第九讲宣传学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主要讲述宣传的概念与特点,同时还论述了宣传的主要方法,以及一些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主要以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区分新闻和宣传,对宣传的定义及其延伸做整体把握。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宣传的历史(见表9-1)★表9-1宣传的历史考点二:宣传的概述(见表9-2)★★★★★表9-2宣传的概述考点三:宣传的特点★★(1)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劝服是其首要特点。
(2)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或一群人(如各种表演)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起辅助作用,因此宣传者始终是主动者。
(3)宣传的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运动的人群。
(4)宣传者的素养对宣传效果有直接影响。
(5)宣传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宣传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吻合。
考点四:宣传的主要方法(见表9-3)★★表9-3宣传的主要方法【考点拓展】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见表9-4)表9-4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考点五: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见表9-5)★★★表9-5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9.2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宣传(中山大学2019年研;吉林大学2018年研;青岛大学2017年研;湖南师大2017年研;西安工程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2012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5年研;人大2008年研;中青政治学院2008年研;中南大2007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2.洗牌作弊法(华南理工2010年研)3.宣传的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人大2018年研)4.宣传价值(湖南大学2016年研)二、简答题1.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是什么?(中南大2010年研)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安徽师大2017年研;湖南大学2016年研;陕西师大2016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相关试题:(1)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何不同?(河北大学2015年研)(2)新闻与宣传的差异点有哪些?(厦大2016年研;江西师大2013年研)(3)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舆论2.公民新闻3.宣传者4.客观性报道5.新闻框架二、简答题(15×3=45分)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2.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3.简述新闻专业主义。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述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新闻职业带来什么影响?3.试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舆论答: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
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
目前学界对于“舆论”的定义主要有:“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2.公民新闻答:公民新闻,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
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
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
“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3.宣传者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
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
新闻理论十讲原文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不等于宣传一般说来,新闻就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就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就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与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就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就是要影响与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宣传的重心不就是接受者而就是传播者,归宿就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政治宣传,一类就是商业宣传,政治宣传中,观点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观点相左者会回避这种宣传。
政治宣传与商业宣传只有人们感兴趣时才能产生效果。
新闻与宣传都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宣传有很多种,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目的就是其中一种,新闻与宣传不就是一回事。
新闻与宣传的差别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新闻的内容一定要有实在的内容,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宣传则不一定,宣传注重的就是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新闻的内容不就是一般的信息,而就是新鲜的与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多数已有,通过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传播的内容除了新异之外,本身应该就是具体的事实,而不就是套话空话。
4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摆一个实时传播出去,过了这个点,再大的事实也没有了价值。
宣传者可能及时把握事实,选择一个能够够产生宣传最大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时机说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意思,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宣传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另一点,宣传不愿意说不利于自己的,只愿意说对自己有利的,与新闻不同。
宣传就是有目的的,就会存在目地与手段之间的矛盾,因而存在道德悖论。
马克思说,要求的手段即就是不正当,目的也就不就是正当的。
目的的正当也要与手段对应,手段应该也就是正当的,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正当本身值得怀疑。
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就是罪恶。
新闻理论十讲重点题目汇总

1、新闻和宣传的异同(1)相同点:A.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B.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宣传的一种形式,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C.我们现在的媒体是从当的宣传媒体转轨而来的。
(2)不同点: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B.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C.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D.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E.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F.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新闻的特性(1)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为受众提供外部世界新近发生、变动是的事实,是新闻媒介的基本职责。
(2)具有强烈的时效要求。
(3)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
公开传播,传播面越广,受众越多,价值就越大。
(4)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3、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2)接受者的“不知”A、不知道的刚发生的事实B.不知道的最新的变动C.不知道的最新发现D.不知道的最新发表的观点E.不知道的最新知识(3)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4、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特殊素质的总和。
素质的级数越高,价值就越大。
5、新闻价值十个要素(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越有新闻价值。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越具有新闻价值。
(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越具有新闻价值。
(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是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7)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具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8)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9)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10)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传播学考研:《新闻理论十讲》笔记(2)

第二讲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第一、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第二、接受者的不知。
第三、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
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于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
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第一、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第二、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三、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四、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五、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六、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第七、凡是含有冲突是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八、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便越是具有新闻价值。
第九、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十、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四、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第一、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第二、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负责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
第三、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事件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登记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五、传媒选择事实的实际运作标准第一、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
第二、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
第三、事实的清晰度。
第四、文化接近或者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第五、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第六、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1、新闻就是对客观发生得事实得叙述。
新闻传播得目得就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得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得归宿就是“受者晓其事”。
2、宣传就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得观点,以影响与引导人们得态度、控制人们行为得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就是要传播观点,它得目得就是要影响与引导人们得态度、控制人们得行为,所以宣传行为得中心不就是接受者,而就是传播者,它得归宿就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得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3、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与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与宣传都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得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得目得就是其中一种,即使就是最客观得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得成分。
4、从表现方式瞧,新闻与宣传得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新闻≠舆论1、舆论就是社会中自然产生得、自在得意见形态。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得人数超过总数得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得意见视为舆论,这就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得人数接近总数得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舆论与新闻得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就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得时候。
但就是多数新闻报道得就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得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得新闻反应了舆论,这就是新闻与舆论得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就是舆论得载体。
但就是传媒就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就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得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就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得关系,但就是不就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就是指新鲜得信息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得伦理色彩五.中国传统得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得内涵中国传统得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就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得依托。
《新闻理论十讲》阅读笔记

宣传与新闻宣传: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新闻:对客观发生事实的叙述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重新意,宣传重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新闻对受众的价值: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娱乐价值最具有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新闻的职能:对环境进行检测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提供娱乐赋予人和事知名度麻醉功能报道和辩论职能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越有新闻价值事实或状态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发生与手中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新闻影响力,三个条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人物或地点,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越能表现人物的情感的事实,月具有新闻价值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在比较中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宣传宣传的本质:说服宣传形式:以单项传播为主宣传对象:同道者、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宣传策略:影响未被卷入的人群宣传效果:受宣传者素养(智慧思维风格知识)的直接影响,宣传者要根据受宣传者的反应调整内容和方式。
一流的宣传家能够用最小的代价做到在目标受众尚未知觉、未及防范的情况下实现宣传目标常用宣传技巧标签法:如反动派美化:把事物与美好的词连接起来,如“有路必有丰田车”假借:如“黄继光式的英雄——杨朝芬”现身说法:引用名人以平民百姓自居洗牌作弊:在表扬时只看中有利的方面去说,或批评时只看中不利的方面去说号召随大流(巡游花车法):人人如此,你也这么干吧!最大—最大策略:双赢,这么干彼此都能获益求同存异:如“触龙说赵太后——大家都爱自己的孩子”无我策略:如“要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小骂大帮忙:仿佛有矛盾,实际上是做给别人看,增加知名度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微调:宣传上不出现过大的变动,慢慢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3. 宣传分为两类:A.政治宣传: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而观点相左者,则会回避或地址这种宣传。
B.商业宣传:需要某些商品的人会积极响应,但这样的人不太多,多数人因为与某个商品的宣传没有关系,很少会主动接受这种宣传。
4.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5.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B.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C.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D.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E.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F.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二.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1. 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对于受传者来说,他们理解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事情或观念。
但对于传播者来说,有一定的宣传目的,是传教活动。
2. 欧洲有一种新闻传播的传统: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者可能有宣传的密度,但是接受者是把它作为一个新鲜的事来打听的,这是很早就有的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定性为:新闻的传播。
3. 中西方对新闻事件记载和传播的差异:A.中国:在记载历史的时候往往有作者的评价(特别是道德评价)隐含在里面B.西方:在记载事实的时候,这种评价不多。
即客观性更强。
4. 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新闻”一词是“新”的含义,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这个事实要新鲜、有趣。
5. 西方世界中“宣传”起源于宗教传播。
6. 19世纪中叶后期,大众传播业兴起,主要工业国家完成了从党报时期向商报时期的转变,新闻传媒与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开始分家,转变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传播行业,形成职业道德。
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道德理念。
7. 总之,西方社会中新闻与宣传在多数时期是在两条线上各自活动,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宣传合一的传统。
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传播体系可以分为历史的,社会的和生活(生命)的三部分:1.生活(生命)的传播结构:●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生命)传播结构像一个同心圆,这个同心圆以个人的自身传播—修身为核心(A).《大学》里面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是要学习儒家的经典;修好了身,才能进入家族层面—齐家(B),按照修身的标准在家族内生活;再从家族层面走向社会—治国(C),进入国家层面;最后是一个想象的层面—平天下(D),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全球。
这些人们生活层面的活动,无时无刻地不需要信息的传播(修身是一种自身传播的形式)。
我们主要讲ABC三个层面。
●中国古代生活(生命)传播结构有以下几个特征:A.信息内敛的矢量,文化内凝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B.这种文化形式,造成对外的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童话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更有现实价值。
C.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个人的人格可以无限放大为社会的情操,赋予兴国安邦,平治天下的意义。
D.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
●在现代社会传播结构中,“身”(个人修养)、家庭或者家族、国家、世界,是不同的活动圈,这个四个方面虽然互相有交叉,有联系,但是相对独立的传播领域,各有相对独立的行为准则,不能完全影响其他领域。
●现代生活(生命)传播结构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几点:A.在这个结构中,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发散的,不均匀的活动事态。
B.打破了生存的封闭性,人们比较容易顺应外界的变化C.人们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呈现出结构性的张力,交流频率高,变化大,方向不确定,表现为一种法理化的平衡社会,而非礼仪化的内聚超稳定社会。
D.处于这种传播结构的人,不具有彼此相像的群体化共同人格,趋向于个体精神的开放,人格特异,独立。
2.社会传播结构●古代社会的传播方式。
进入到社会层面,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式的传播。
社会传播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层级传播。
这个金字塔可以有很多层级,我们只分了ABC三级。
中国的社会传播受控于最高权力者皇帝,信息高度集中与上一级,一下每一集、每一领域的结构相同。
B是下个层级,B对A负责,C是B下的一个层级,对B负责。
ABC可以落实到具体的层级,可以是各级行政主管,可以是家族里的组长,也可以是小家里的父亲,还可以是教学单位的师长等。
只要存在上下两级要素,就存在下对上的绝对责任。
注意:B与B之间,C和C之间都是虚线,横向传播是不被允许的,处于被防范、监视、堵塞的境地。
不允许横向传递信息,是害怕权利的不稳定。
●中国古代社会传播结构的特征:A.它造成社会组织高度统一,但社会是分散的。
B.这一结构保证上一层次比下一层次获得较多的信息。
C.由于人的主管因素较多地渗透其中,信息的真实性收到主观臆想的这笔,任何层级获得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整真实的。
D.一旦外部真实的信息扩算,社会顷刻瓦解。
●现代社会传播结构变化是B与B之间,C和C之间是实线,允许横向沟通,这是一种网状传播结构。
●现代社会传播结构的特点:A.是集中,它也有一个最高领导A,这样社会才稳定,一级对一级负责,但统计之间是可以互相制衡的,存在对它的监督机制。
对于每一个层级来说,都有横向水平的多种传播渠道,使信息得以沟通B.是每一个层级都可以对上下左右产生监察制约的作用,比如说B可以对A,同时B可以对B,C也可以对B同时产生一种互相的监察作用C.是如果某一个环节发生信息阻塞,只要其他部分正常运转,信息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并可以得到及时修补。
3.历史传播结构●我们中国是一种偏心圆的历史传播结构,古代文化观念(遗产)A在传承中始终是核心,一直处于主导、先决的地位。
后代的穿心,比如B对A 的创新,是在A的基础上创新的,C对B的创新又是在B的基础上,B的基础则是A。
这样就造成后代的创新总是依附在原来的基础上,必须在几乎全部全盘继承遗产基础上的衍生。
●现代性的历史传播结构应该是这样的:A是历史文化传统,B继承A的一部分,但是B本身完全是创新;C继承了B的一部分,它和A已经没有直接联系了,它是通过B接受了A的基因,C本身又是穿心,它是连续的圆环。
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七.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新闻”这个词的含义有10种:(我们常用1 2 9 )1.是指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消息。
2.是指各种新闻报道的总和,包括各种各样报道形式,体裁。
3.指各种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网络的新闻网站等等)的总称4.新闻行业的总称5.各种新闻业务工作及其延伸,统统被称作“新闻”,包括采访、写作或制作、编播、实况转播、新闻传媒组织的社会活动等等。
6.指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
7.等同于“宣传”。
泛指各种与传媒祥光的政治性宣传活动或宣传工作。
8.等同于“舆论”。
其实是指出传媒的意见、观点,或者是领导传媒的党政机关的意见观点。
9.指刚发生的事实。
10.特指通讯社或通讯社的新闻稿。
八.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1.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王中(复旦大学教授):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3.甘惜分教授: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4.李大钊: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九.新闻的特性1.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2.强烈的实效要求3.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
4.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第二讲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1. 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
2. 任何传播的发生,产生与传播双方或多方的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有了位差才会产生信息的流动。
所有,有组织的主动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他掌握的信息通常比接受者多。
3. 传播者往往是出于利益、情感或是寻找信息的需要而发出的信息,一旦对方接受了或产生了回应,发出的那个信息便有了价值。
如果这种信息是新闻,那么发出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可的那些新闻,便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4. 确认新闻价值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双方都要认可。
5. 接受者的“不知”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
6. 新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要看接受方面的情况(对该新闻知或不知)7. 无论如何不能重复接受者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8. 事实能够具备新闻价值,要有以下诸项(不知)的情形:A.不知道的刚发生的事实(一般是偶然、突发的)B.不知道的最新的变动(常规发生的事实不可能是新闻,在常规的实施中忽然发生了异常变化,这样的事实应该是新闻)。
C.不知道的最新发现(事实可能发生在过去,但刚才发现)D.不知道的最新发表的观点(被解释的隐秘观点,更可能引起关注)E.不知道的最新的知识。
9.“不知”还有另一种情形:已知的事实中出现了异常情况——异常情况是新闻,已知不分不是新闻。
10. 除了“不知”这个前提,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也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11.“不知”是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必要条件。
但“新”的事实,只是为新闻价值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还要有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二.为什么人能有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是对新进发生的事实(包括观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