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02.行测逻辑判断:且命题和或命题知识点详解_PDF压缩

合集下载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下面就来对逻辑推理的常见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表达对事物直接判断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花不是白色的”等。

1、直言命题的种类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都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都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P)、单称肯定命题(某个 S 是 P)、单称否定命题(某个 S 不是 P)。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1)矛盾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

这两对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2)反对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所有 S 都不是P”。

两个“所有”至少一假。

(3)下反对关系:“有的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

两个“有的”至少一真。

(4)从属关系: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1、逻辑形式:A 且 B2、真假判定:A、B 都为真时,“A 且B”为真;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假,“A 且B”就为假。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A 或 B。

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真,“A 或B”就为真;A、B 都为假时,“A 或B”为假。

2、不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要么 A,要么 B。

A、B 中只有一个为真时,“要么 A,要么B”为真;A、B 都为真或都为假时,“要么 A,要么B”为假。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反映条件关系的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如果 A,那么 B(A→B)。

A 为真且 B 为假时,“A→B”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只有 A,才 B(B→A)。

A 为假且 B 为真时,“B→A”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判断推理逻辑推理常考知识点

判断推理逻辑推理常考知识点

判断推理逻辑推理常考知识点一、逻辑推理基本概念。

1. 命题。

- 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例如“今天是晴天”就是一个命题。

- 简单命题: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命题的命题。

像“小明是学生”。

-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通过逻辑联结词组合而成的命题。

如“小明是学生并且小红是老师”,其中“并且”就是逻辑联结词。

2. 逻辑联结词。

- 且(∧):表示两个命题同时成立。

例如,命题p:小明是男生,命题q:小明是学生,那么p∧q表示小明是男生并且是学生。

当p和q都为真时,p∧q才为真。

- 或(∨):表示两个命题至少有一个成立。

比如命题p:今天是周一,命题q:今天是周二,p∨q表示今天是周一或者是周二。

只要p、q中有一个为真,p∨q就为真。

- 非(¬):对一个命题进行否定。

若命题p:小李是好人,那么¬p:小李不是好人。

p为真时,¬p为假;p为假时,¬p为真。

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 充分条件: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但未必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简称充分条件。

例如,如果天下雨(A),那么地面湿(B),天下雨是地面湿的充分条件。

- 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简称必要条件。

只有年满18周岁(A),才能有选举权(B),年满18周岁是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

1. 三段论推理。

- 定义: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例如: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铜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铜能导电(结论)。

- 规则:- 在一个三段论中,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 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也是否定的;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

公务员考试04.行测逻辑判断:所有与有的知识点详解_PDF压缩

公务员考试04.行测逻辑判断:所有与有的知识点详解_PDF压缩

公务员考试04.⾏测逻辑判断:所有与有的知识点详解_PDF压缩⼀、定义1.“所有”表⽰全部,“有的”则表⽰有三种可能性:只有⼀个、有⼀部分、全部。

其中“有的”可⽤“⼀些”“某些”“存在”“⾄少有⼀个”等替代,“所有”可⽤“任何”“每⼀个”“⼀切”等替代。

2.在⽇常语⾔中,很多命题是⽤⾮标准形式表达的,此时可根据语义将其转换成标准形式,再进⾏翻译推理。

⼆、“所有”与“有的”的翻译所有S是P,翻译为:S→P所有S不是P,翻译为:S→-P有的S是P,翻译为:有的S→P有的S不是P,翻译为:有的S→-P注意:“有的”在翻译时不可省略,必须放到箭头前。

三、“所有”与“有的”的推理1.“所有”可以推出“有的”所有S是P→有的S是P,所有S不是P→有的S不是P|⽰例|所有对啊⽹学员都能考上公务员→有的对啊⽹学员能考上公务员所有粤菜都不是辣的→有的粤菜不是辣的。

注意:“有的”不能推出“所有”。

例如由“有的⼈是⽔瓶座”推不出“所有⼈都是⽔瓶座”。

2.换位推理换位推理就是将S和P的位置互换,从⽽得出结论。

注意:“有的S不是P”,不能推出“有的P不是S”。

例如由“有的⼈不是教授”不能推出“有的教授不是⼈”。

四、当“所有”和“有的”遇上“并⾮”当遇到“并⾮”时,“所有”变“有的”,“是”变“⾮”,反之亦然。

如下表所⽰:【例1】(2018·国考)某公司30岁以下的年轻员⼯中有⼀部分报名参加了公司在周末举办的外语培训班。

该公司的部门经理⼀致同意在本周末开展野外拓展训练。

所有报名参加外语培训班的员⼯都反对在本周末开展拓展训练。

由此可以推出:A.所有部门经理年龄都在30岁以上B.该公司部门经理中有⼈报名参加了周末的外语培训班C.报名参加周末外语培训班的员⼯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D.有些30岁以下的年轻员⼯不是部门经理【题型定位】题⼲中出现了“有⼀部分”“所有”等词语,可知这是⼀道翻译推理题。

【题⼲剖析】“30岁以下的年轻员⼯中有⼀部分报名参加了公司在周末举办的外语培训班”翻译为:①有的30岁以下年轻员⼯→参加外语培训班;“部门经理⼀致同意在本周末开展野外拓展训练”翻译为:②部门经理→同意开展拓展训练;“所有报名参加外语培训班的员⼯都反对在本周末开展拓展训练”翻译为:③参加外语培训班→-同意开展拓展训练。

逻辑学中或和且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逻辑学中或和且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逻辑学中或和且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逻辑学中,"或"和"且"是两个基本的逻辑连词,用来表示命题之间的关系。

它们在逻辑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被广泛运用于数理逻辑、哲学逻辑等领域,还对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法律、人工智能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或"是一种联结词,用于表示两个或多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是真的情况。

在逻辑中,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或"的意思。

例如,如果我们有两个命题P和Q,用P ∨Q表示,它的真值表明至少有一个命题是真的。

当我们使用"或"来组合多个条件时,只要有一个条件得到满足,整个命题就为真。

与之相对的是"且",它是另一种逻辑连词,用于表示两个条件同时成立的情况。

在逻辑中,我们用符号"∧"来表示"且"的意思。

例如,如果我们有两个命题P和Q,用P ∧Q表示,它只在P和Q都为真的情况下才为真。

换句话说,只有当所有的条件都满足时,整个命题才为真。

"或"和"且"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运用。

当我们做出选择时,常常会用到"或"的逻辑,即只需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

而"且"的逻辑则要求所有条件都必须成立。

这两个逻辑连词的概念和应用都是逻辑学的基础,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逻辑学中"或"和"且"的意思,分析它们在不同逻辑体系和学科中的运用,以及它们对于逻辑学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出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逻辑学中"或"和"且"的概念,并探讨它们的实际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逻辑学中“或”和“且”的意思。

公考中判断推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公考中判断推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公考中判断推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一、必然性推理(一)命题1.直言命题:表达一个意思、一个判断的命题。

共有六种形式:(1)所有是:所有的女孩都是爱漂亮的。

凡是毛主席说的都是对的。

(2)所有非:所有的女孩都不喜欢刘亦菲。

(3)有些是: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

(4)有些非: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

(5)某个是:张三是公务员。

(6)某个非:张三不是公务员。

2.模态命题: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命题。

代表词:必然(肯定、一定,表示所有情况都如此)和可能(也许、或许,表示有些情况如此)。

四种形式:(1)必然P:张三必然考上公务员。

(张三考上公务员的概率是100%)(2)必然非P:张三必然考不上公务员。

(张三考不上公务员的概率是100%)(3)可能P:张三可能考上公务员。

(张三考上公务员的概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00%)(4)可能非P:张三可能考不上公务员。

(张三考不上公务员的概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00%)3.联言命题——同时成立如:(1)小王长得很帅,而且很有钱。

(2)今天不仅很晴朗,还很凉爽。

(3)我家有床,但是没有沙发。

(4)因为今天下雨,所以演唱会取消了。

4.选言命题——选择性成立两种形式(1)可兼容——或,或者:他或者是个诗人,或者是个歌唱家。

(2)不可兼容——要么……要么:他要么是个老人,要么是个小孩。

5.假言命题——假设、假如日常语言逻辑形式等价命题如果A,那么B;只要A,那么BBA?非B?非A只有A,才B B?A非A?非B除非A,否则B非A?B(1)非B?A注意:假设命题A→B为真,只有其矛盾命题(A且非B)肯定为假,其他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成立:①A且B;②非A且B③非A且非B。

(二)矛盾关系1. 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只分为A 、B 两种情况,且A 、B 不交叉,我们称A 和B 是矛盾关系。

即是A 就不是B ,是B 就不是A;不是A 一定是B ,不是B 一定是A 。

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永远一真一假。

2. 命题形式矛盾命题直言命题有些非所有是有些是所有非某个非某个是模态命题可能非P 必然P 可能P必然非P联言命题 A 且B非A 或非B选言命题兼容:A 或B不兼容:要么A ,要么B 兼容:非A 且非B不兼容:非A 且非B 或 A 且B 假言命题A →BA 且非B3.典型习题(1)班里的玻璃晚上为打碎了,调查得知是班里的甲、乙、丙、丁中的一人所为。

公务员考试行测推理题型归纳

公务员考试行测推理题型归纳

公务员考试行测推理题型归纳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推理题型则是行测中具有较高难度和区分度的部分。

掌握好推理题型,对于提高行测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下常见的公务员考试行测推理题型。

一、图形推理图形推理是通过观察给定的一组图形,找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选出符合规律的下一个图形。

1、位置类规律位置类规律主要包括平移、旋转和翻转。

例如,图形中的元素可能会沿着某个方向进行平移,或者整个图形会发生一定角度的旋转,又或者图形会进行上下或左右的翻转。

2、样式类规律样式类规律常见的有遍历和运算。

遍历是指所有的图形元素都要出现一次;运算则包括相加、相减、求同、求异等。

3、属性类规律属性类规律包括对称性、曲直性和封闭开放性。

对称性又可分为轴对称、中心对称和对称轴的数量和方向等;曲直性是指图形是由曲线构成还是直线构成,或者两者皆有;封闭开放性则是判断图形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4、数量类规律数量类规律涉及到点、线、面、角、元素等的数量变化。

比如,点的数量可能是交点、切点的数量;线的数量可以是直线、曲线的数量;面的数量指的是封闭区域的数量;角的数量则有锐角、直角、钝角等;元素的数量包括种类和个数。

二、定义判断定义判断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定义,对选项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最符合或最不符合定义的选项。

1、关键信息提取在阅读定义时,要抓住定义中的关键信息,如主体、客体、行为方式、目的、条件等。

通过对这些关键信息的把握,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定义。

2、对比排除法逐一分析选项,将选项与定义进行对比,排除不符合定义的选项。

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选项,可以通过进一步分析其与定义的细微差别来做出判断。

3、理解定义本质有些定义可能比较抽象或复杂,需要考生真正理解定义的本质含义,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表述。

三、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在选项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条件关系基础详解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条件关系基础详解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条件关系基础详解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而条件关系则是逻辑判断中的基础且关键的内容。

理解和掌握好条件关系,对于准确解题、提高答题效率和正确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条件关系。

简单来说,条件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的某种依存关系。

在逻辑判断中,常见的条件关系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以及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是指,如果某个条件成立,那么相应的结论就一定成立。

比如“如果下雨,那么地面就会湿”,在这里,“下雨”就是“地面湿”的充分条件。

只要下雨这个条件出现,地面湿这个结果就必然会发生。

必要条件则是指,如果没有某个条件,相应的结论就一定不会成立。

例如“只有年满 18 岁,才有选举权”,“年满 18 岁”就是“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

如果不满足年满 18 岁这个条件,就肯定没有选举权。

充分必要条件相对来说比较严格,一个条件既是充分的又是必要的。

比如“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这个三角形才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既是“等边三角形”的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准确判断条件关系呢?这需要我们对题干中的表述进行仔细分析。

一些常见的关联词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

比如,“如果……那么……”“只要……就……”等通常表示充分条件;“只有……才……”“除非……否则不……”等往往表示必要条件。

掌握条件关系对于解题有着直接的帮助。

在翻译推理题中,我们需要将题干中的条件关系准确地翻译为逻辑表达式,然后根据推理规则进行推理。

比如“如果 A 那么B”,我们可以翻译为“A→B”。

在真假推理题中,条件关系也是判断真假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确定哪些陈述是真,哪些是假。

在分析推理题中,条件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理清各个元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推理和匹配。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深对条件关系的理解。

例 1:如果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

已知小明努力学习了,那么能得出小明一定取得好成绩了吗?根据条件关系,“努力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充分条件。

公务员考试 02.行测逻辑判断:且命题和或命题知识点详解

公务员考试 02.行测逻辑判断:且命题和或命题知识点详解

1.联言命题的翻译推理(1)表现形式:p且q♦联言命题反映的是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同时存在(2)常用联结词表示并列关系:且、和、都、既...又...表示递进关系:不但...而且...、甚至、还表示转折关系:虽然...但是...、然而、却联言命题的推理规则:肯定一个联言命题,则可以分别肯定每个支命题,即(p且q)→p,(p且q)→q。

举例说明:在年底评优活动中,小张或小王获得最佳员工奖。

那么:小张获得员工奖→小王没有获得员工奖,小王获得员工奖→小张没有获得员工奖【例题】在一次班会上,老师问大家:“成功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郑磊说:“要不断的努力,活到老学到老。

”刘连说:“要保持知足的心态,肯定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

老师说:“你们的观点都是好的,结合起来才准确:成功的心态既要不断努力,也要知足常乐”。

根据老师说法不能推出的是()。

A.郑磊和刘连的观点都不全面B.一个具有知足常乐心态的人,可能是具有成功心态的人C.一个具有成功心态的人,必定是具有不断努力心态的人D.不断努力的心态和知足常乐的心态同等重要【解析】“成功的心态既要不断努力,也要知足常乐”可翻译为:成功的心态→努力且知足。

A项,“你们的观点都是好的,结合起来才准确”说明郑磊和刘连的观点都不全面,可以推出,排除;B项,知足→可能有成功的心态,肯定原命题的部分后件,只能得出可能性的前件,故可以推出,排除;C项,成功的心态→努力,肯定原命题的前件,可以得出后件即“努为且知足”,则“努力”这一支命题也必为真,故C项可以推出,排除;D项,题干中并未提到努力和知足这两种心态的重要性问题,所以不能推出,当选。

2.选言命题的翻译推理(1)相容选言命题♦概念:事物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p 或者q♦翻译:p或q翻译为:-p→q或者-q→p♦常用关联词:...或者...、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至少有一个【例题】苗苗是某少儿舞蹈班的学生,她喜欢民族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联言命题的翻译推理
(1)表现形式:p且q
♦联言命题反映的是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同时存在
(2)常用联结词
表示并列关系:且、和、都、既...又...
表示递进关系:不但...而且...、甚至、还
表示转折关系:虽然...但是...、然而、却
联言命题的推理规则:肯定一个联言命题,则可以分别肯定每个支命题,即(p且q)→p,(p且q)→q。

举例说明:在年底评优活动中,小张或小王获得最佳员工奖。

那么:小张获得员工奖→小王没有获得员工奖,小王获得员工奖→小张没有获得员工奖
【例题】在一次班会上,老师问大家:“成功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
郑磊说:“要不断的努力,活到老学到老。

”刘连说:“要保持知足的心态,肯定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

老师说:“你们的观点都是好的,结合起来才准确:成功的心态既要不断努力,也要知足常乐”。

根据老师说法不能推出的是()。

A.郑磊和刘连的观点都不全面
B.一个具有知足常乐心态的人,可能是具有成功心态的人
C.一个具有成功心态的人,必定是具有不断努力心态的人
D.不断努力的心态和知足常乐的心态同等重要
【解析】
“成功的心态既要不断努力,也要知足常乐”可翻译为:成功的心态→努力且知足。

A项,“你们的观点都是好的,结合起来才准确”说明郑磊和刘连的观点都不全面,可以推出,排除;
B项,知足→可能有成功的心态,肯定原命题的部分后件,只能得出可能性的前件,故可以推出,排除;
C项,成功的心态→努力,肯定原命题的前件,可以得出后件即“努为且知足”,则“努力”这一支命题也必为真,故C项可以推出,排除;
D项,题干中并未提到努力和知足这两种心态的重要性问题,所以不能推出,当选。

2.选言命题的翻译推理
(1)相容选言命题
♦概念:事物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p 或者q
♦翻译:p或q翻译为:-p→q或者-q→p
♦常用关联词:...或者...、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至少有一个
【例题】苗苗是某少儿舞蹈班的学生,她喜欢民族舞。

对于该舞蹈班学生,她们或者喜欢拉丁舞,或者喜欢芭蕾舞;喜欢民族舞的,则不喜欢芭蕾舞。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可以推出苗苗喜欢街舞这一个结论。

()
A.舞蹈班有些喜欢拉丁舞的学生也喜欢街舞
B.舞蹈班学生中,喜欢拉丁舞的都喜欢街舞
C.舞蹈班学生喜欢的舞蹈只局限于民族舞、拉丁舞、芭蕾舞和街舞
D.民族舞和街舞比芭蕾舞更容易学
【解析】
①“苗苗喜欢民族舞”;
或者喜欢拉丁舞,或者喜欢芭蕾舞”翻译为:②-拉丁舞→芭蕾舞,-芭蕾舞→拉丁舞;
“喜欢民族舞的,则不喜欢芭蕾舞”翻译为:③民族舞→-芭蕾舞。

由①②③推出:苗苗→一芭蕾舞→拉丁舞,可知苗苗喜欢民族舞和拉
丁舞,不喜欢芭蕾舞,为了得出苗苗喜欢街舞这一结论,需要在这三种舞蹈和街舞之间建立联系,即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民族舞→街舞,拉丁舞→街舞,-芭蕾舞→街舞。

B项符合“拉丁舞→街舞”,能推岀苗苗喜欢街舞。

故正确答案为B。

(2)不相容选言命题
♦概念:事物若干种情况或性质汇总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翻译:要么q,要么p,翻译为:p→-q,-p→q
♦常用关联词:要么...要么、或...或....、不是...就是...。

举例说明:小李要么会讲英语,要么会讲法语。

那么:小李会讲英语→小李不会讲法语,小李不会讲英语→小李会讲法语。

【例题】某国承办了一次国际大赛,决定将赛事分配给该国的3个城市具体筹办。

现有甲、乙、丙、丁、成已庚7个候选城市通过了初选。

根据要求,最终负责筹办的城市还需符合以下条件:
(1)甲和乙要么都入选,要么都不入选
(2)丙与丁至多只能有一个入选;
(3)丙和甲至少要有一个入选。

如果丁入选,那么下列哪两个城市也一定入选?()
A.甲和乙
B.甲和庚
C.乙和丙
D.丙和戊
【解析】
①“甲和乙要么都入选,要么都不入选”:要么(甲且乙),要么(-
甲且-乙)。

即:甲↔乙,-甲↔-乙。

②“丙与丁至多只能有一个入选”:-丙或-丁
即:丙→-丁,丁→-丙
③“丙和甲至少要一个人入选”:丙或甲,
即:-丙→甲,-甲→丙。

根据题意,丁入选,代入(2)和(3)可知丙没入选、甲入选,在代入(1)可得甲、乙两个城市入选。

故正确答案为A。

3.总结
1.“且”命题的真假判定
(1)整体推部分
“A且B”为真,则A、B都为真,即(A且B)→A,(A且B)→B。

简记为:全真才真。

(2)部分推整体
“A且B”中的任意一项为假,则整个命题为假,即-A→-(A且B),-B→-(A且B)。

简记为:一假则假。

2.“或”命题的真假判定
(1)整体与部分
在“或”命题中,只要有一项为真,整个命题就为真,即A→(A或B);当一个“或”命题为假时,它的各项均为假,即-(A或B)→-A,-(A或B)→-B。

简记为:一真则真,全假才假。

(2)部分与部分
当一个只包含两项“或”命题成立时,如果否定其中一部分,那么另一部分一定为真。

即已知A或B为真,可得:-A→B,-B→A。

简记为:否一推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