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及证型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及证型浅析

表、 抵御 外邪 的功 能 。营卫 之 气不 固 , 寒湿 热之 邪乘 虚 风
侵 入 , 阳受 损 , 阴偏 盛 , 盛 之 卫 阴逆 行 而 成 为 内生 卫 卫 偏 之 邪气 流注 于关 节 , 凝津 成痰 , 络为 瘀 , 阻 而发 为本病 。 正 如 《 问 ・ 论 》日 :“ 者 , 谷 之 精 气 也 ……卫 者 , 素 痹 荣 水 水 谷之 悍 气也 ……逆其 气 则病 , 其气 则 愈 , 从 不与 风寒 湿气
寒 湿 内浸 为病 之标 。 2 113 营 卫 失 和 ... 营 卫 之 气 具 有 濡 养 、调 节 、卫 外 固
治本 病 的方案 及 预 防本病 的措施 ,且长 期 服药 不 良作 用
较 大 。而 中 医药 在 防治 R A方 面具 有较 大 的潜力 与 优 势 , 正 日益 受到 国 内外 医学界 的关 注 。中医 药治 疗R A的特 色 在 于辨 证论 治 ,因此研 究 证 型分 布对 于 全 面认识 疾 病 的 本质 、 高 防治 效 果具 有 重 要 意义 。 现将 近 年来 R 提 A的 中
48 ・
Chn Co v lse t i J n ae cn Me Jn. 01 Vn . 9, d, a 2 0, 1 1 No. 1
・
综述 ・
文 章 编 号 : 05 6 9 2 1 1 10 4 — 3 10 — 1 Xf0 0 0 — 0 8 0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的 中医 病 机 及 证 型 浅 析
痛 变形 , 伸不 利 ; 屈 另一 方 面 , 因卫 外不 固 , 于感受 外 又 易
邪 , 寒 湿 之 邪乘 虚 袭人 , 遏 营卫 , 滞 经 络 , 入 筋 风 阻 壅 深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辩证论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辩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的持久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血管炎可侵犯全身许多器官,引起系统性病变,故本病又称类风湿病。
多见于青壮年,20~45岁占80%左右,女性较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3。
中医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痹”,中医文献对“痹”的描述很多,其中以“顽痹”、“历节风”比较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
“历节风”一名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病以“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并认为其病因或禀赋不足,或因调摄不慎,嗜欲无节,逐致气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既虚,则无以充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即成斯疾,王焘《外台秘要》亦认为:本病大都风寒暑湿之邪,因虚所致。
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总之,中医认为本病是在肝肾亏虚的内因基础上,遭受风寒湿外邪而致病。
【病因病机】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嗜欲无节,致气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既虚,则无以充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即成斯疾。
中医认为本病是在肝肾亏虚的内因基础上,遭受风寒湿外邪而致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主要为肝肾亏损和外邪入侵二个方面。
(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筋骨既赖肝肾精血津液的充养,又赖肝肾阳气的温煦,如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饮食不节、惊恐、郁怒,使肝肾精气受损,或阳气受损,损伤肝肾,一方面致营卫气血涩滞不行,壅遏于骨节周围而化热,酿痰、留瘀,使关节肿胀变形疼痛,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遏营卫,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
(二)邪气入侵:正气不足,则邪气易侵,如汗出当风,居住湿地、以致风寒湿等外邪侵入。
风邪善行而数变,游行全身,使多处关节患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属结缔组织病。
临床上以对称性手、腕、足等小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僵硬为特点,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可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
此病归属于中医学的“尪痹”、“顽痹”、“历节风”等范畴。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辩证治疗本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简介如下。
1.中医辩证论治1.1.风寒湿痹:此型多为早、中期患者,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或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或酸楚沉重,麻木不仁,苔白,脉弦紧或濡,或浮。
治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益气和营,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医学心悟》)蠲痹汤合防已黄芪汤加减。
处方:附子10g、川乌10g、桂枝15g、细辛4g、防风18g、防已18g、秦艽20g、羌活20g、独活20g、海风藤25g、松节20g、寻骨风18g、蕲蛇15g、黄芪30g、白术18g、炙甘草15g、白芍30g、当归20g、川芎10g、知母8g。
若肌肤关节麻木重着加萆薢、苡仁、苍术;痛在上肢者加威灵仙、姜黄、蒺藜;痛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川断;伴腰背痠痛,多与肾气不足有关,可酌加川断、杜仲、桑寄生、骨碎补、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
1.2.风湿热痹:此型多属活动期,常见反复低热,肢体关节疼痛,痛处肿胀焮红灼痛,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或见皮下结节,或皮下红斑,口渴,心烦,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以祛风除湿,清热通络,方用自拟清痹汤。
处方:防已20g、白术25g、苍术25g、苡仁30g、蚕砂15g、寒水石20g(先煎)、知母15g、黄柏10g、赤芍25g、秦艽15g、桂枝8g、水牛角18g(先煎)、鳖甲8g(先煎)、地龙18g、乌梢蛇18g、青风藤20g、忍冬藤20g、鸡血藤20g、络石藤20、牛膝25g。
若关节肿胀明显者,加泽兰、泽泻、木通、萆薢;疼痛较重者,加海桐皮、姜黄、木瓜;如疼痛日轻夜重者,可加入增液汤;发热甚者,加青蒿、地骨皮、石膏(或寒水石易为石膏);肝肾亏损则加补肝肾、强筋骨之品,如桑寄生、川续断、杜仲等。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滑膜炎为主要病变,侵犯多关节和软组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复杂,可由于风、湿、寒、湿、虚火、痰等内外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失养,痰火互结而致关节疼痛、变形。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结合中医辩证理论来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气血、祛风湿、温经通络的目的。
下面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之一,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结合病史、症状以及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进而进行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病机、辨证施治,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找出穴位疗法和药方。
1.辨证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主要表现为:(1)气血瘀滞:关节肿胀,红热、麻木和疼痛剧烈。
(2)痰湿互结:患处中度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受寒则痛加重,患部局部有肿块。
(3)肝肾不足:患者乏力、无力,气短、畏寒,手足发凉,脉沉弦。
2. 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1)疏风祛湿:因风湿邪气侵袭引起的相关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等。
(2)活血祛瘀:类风湿关节炎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气血瘀滞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3)温经散寒:针对寒湿侵袭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4)益气养血: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气血往往偏虚,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身体状况。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中药治疗是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通过疏风祛湿、活血祛瘀、温经散寒、益气养血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具体的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定夺。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活血化瘀汤、温经散寒汤、四逆散寒汤、益气养血汤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取相应的穴位,通过针灸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在其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述,然后详细探讨了中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
中医常用的药物治疗、针灸和推拿疗法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均有显著效果。
强调了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重要性,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通过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和实践,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分型、治疗方法、药物、针灸、推拿、辨证施治、重要性。
1. 引言1.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述引言: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全身多系统损害。
在中医看来,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病”范畴,主要病机为风、湿、寒、热等邪气侵袭关节所致。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质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受邪气侵袭而出现炎症反应。
中医辨证施治类风湿关节炎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全面辨证,确定其病因病机,再根据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原则是祛邪、活血、通络、止痛,以达到改善气血运行,调节免疫功能,缓解炎症,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通过中医药物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还可以调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提升免疫力,减少复发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2. 正文2.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风湿侵袭、气血不足和痰湿内蕴等因素。
风湿侵袭是指外感风邪侵袭体表,阻碍气血流通,导致关节疼痛和肿胀。
气血不足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无营养供给,出现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
浅谈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物质 , 它运 行于全身 , 无处不在 , 也是人体正气 的组成部分, 气血 充盛 既可濡养机体又可抵御外邪 , 百病不侵 。 气血亏虚 则邪气乘虚而入 , 流注筋骨血脉, 搏结于关节而发生关节痹
痛 。 内经 》 论 述痹 证 的 发病 机 制 时 指 出: 血 气 皆 少 , 于 《 在 “ 感
3 1 脾 胃不足 .
类风湿 性关节炎 的发 生与脾 胃的关系最
为密切。脾 胃为后 天之本 , 气血生化之源 , 《 在 内经》 就很注 重脾胃在痹证 发病 中的作用 , 认为脾 胃虚弱 可致气 血不足 , 卫外 不能而致痹 。临床上除 了关节肿胀、 疼痛 以外 , 还常见 气血 生化乏源而致 四肢乏力、肌 肉消瘦,甚则肢体萎弱不 用, 以及脾湿不运, 胃失和降而致 胃脘 痞满 , 食少纳呆 , 大便 溏泄 , 舌质 淡, 苔腻等 。 3 2 肝肾亏虚 . 肝 肾亏虚也是该 病形成 的原因 。肝 肾亏 虚, 一方面 可致营卫气血滞涩不行 , 壅遏 于骨节 及周围而化 痰、 留瘀 , 使关节肿胀 疼痛变形 , 屈伸不利 , 一方 面, 因 另 又
养 四肢 百骸 、 络 关 节 。 营 卫 和 调 , 外 御 邪 , 卫 之 气 不 经 卫 营
壅 塞
,
气血运行不畅, 则筋脉失养 , 绌急而痛发为本病。
凳 经 l 络
2 2 湿热侵袭 .
久居湿热之地 , 外感 风湿 热邪 、 高温作业 、
素体 阳气偏盛 、 喜食 辛辣肥甘 , 内有蕴热或久病 而化热与风 寒湿 气和侵袭肌 体壅于经络 、 关节 , 气血郁滞不通 , 关节疼
痛不 能屈伸而为病。正如叶天氏在 《 临证 指南医案・ 所 痹》
言 :从来痹证 , 以风寒湿之气杂感主治 。召恙不 同, “ 每 由于 暑外加之湿热 , 水谷 内蕴之湿热 , 外来之邪 , 着于经络 , 内受 之邪 , 着于腑络 。” 3 脏腑功 能失调 脏腑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场所 ,也 是病邪侵 袭 的场所 。 华氏中藏经》 :五脏六腑 , 《 云 “ 感于邪气, 乱于真气 ,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和全身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在中医中属于“痹证”范畴。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时,主要从疾病的病机、病情表现、辨证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1. 湿热蕴结型:特点:关节红肿疼痛明显,经常伴有发热、口干、口苦、尿黄等湿热症状。
舌质偏红,苔黄腻。
治疗:清热利湿为主,可选用黄柏、藿香等清热利湿药物。
2. 瘀阻阻络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受限,疼痛可在不同的关节间转移,伴有瘀血倾向,常见瘀斑、瘀点等皮肤症状。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黄腻。
治疗: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桃红、三七等活血化瘀药物。
3. 寒湿凝滞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重,活动受限,经常伴有寒湿症状如关节僵硬、胀痛、感觉怕冷等。
舌质淡白,苔白腻。
治疗:温经散寒为主,可选用肉桂、附子等温经散寒药物。
4. 肝肾不足型:特点:关节肿痛不明显,多表现为晨僵、活动后缓解。
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症状。
舌质淡红或无光泽,苔白薄。
治疗:补肝肾为主,可选用何首乌、淫羊藿等补肝肾药物。
以上仅是四种常见的辨证类型,实际上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可能会混杂多种类型,因此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剂有很多,常用的有清热利湿方如五苓散、两气解毒方如金银花汤,活血化瘀方如祛瘀胺、三七颗粒,温经散寒方如四逆汤、温经丸,补肝肾方如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辨证论治需要根据具体个体的病情综合判断,选用适合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同时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及证型摘要:浅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情况、证型分布规律。
该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缠绵难愈,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分布规律1 前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
西医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对RA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治疗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方案及预防本病的措施,且长期服药不良作用较大。
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
中医药治疗RA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因此研究证型分布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近年来RA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2 RA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RA的病因病机根据RA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痹”等范畴。
中医认为寒冷、潮湿、疲劳、创伤及精神刺激、营养不良等均为本病的诱因。
本病内因为禀赋素亏,营血虚耗,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后、产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外因为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气候骤变等而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致邪侵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痹阻气血而发病。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若素体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凝滞关节,形成风寒湿痹。
若素体阴气不足,有热内郁,与外邪搏结形成湿热,耗伤肝肾之阴,使筋骨失去濡养;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壅滞经络关节,形成风湿热痹。
病久邪留伤正,可加重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致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而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亦可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或生痰或产瘀。
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顽固不愈。
因虚致痹气血亏虚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盛既可濡养机体又可抵御外邪。
气血亏虚则邪气乘虚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而发生关节痹痛。
《黄帝内经》在论述痹证的发病机制时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粗里肉不坚,善病痹”。
这些皆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致皮肉不坚而病痹。
肝肾亏虚肝肾亏虚,一方面可致营卫气血滞涩不行,壅遏于骨节及周围而化痰、留瘀,使关节肿胀疼痛变形,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风寒湿之邪乘虚袭人,阻遏营卫,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
《金匮要略》在论述历节病的成因时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即说明了肝肾亏虚,水湿浸渍,伤及血脉留滞关节是历节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亏虚为病之本,寒湿内浸为病之标。
营卫失和营卫之气具有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的功能。
营卫之气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卫阳受损,卫阴偏盛,偏盛之卫阴逆行而成为内生之邪气流注于关节,凝津成痰,阻络为瘀,而发为本病。
正如《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感受外邪风寒湿邪入侵RA多由风、寒、湿邪痹阻而成病。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风寒湿邪乘虚内袭。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入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
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筋脉失养,绌急而痛发为本病。
湿热侵袭久居湿热之地,外感风湿热邪、高温作业、素体阳气偏盛、喜食辛辣肥甘,内有蕴热或久病而化热与风寒湿气和侵袭肌体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关节疼痛不能屈伸而为病。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痹》所言:“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之气杂感主治。
召恙不同,由于暑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
”《类证治裁》指出:“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痰瘀痹阻瘀血痹阻导致RA的病因众多,无论风、寒、湿、热之邪或正气虚弱,均可导致血瘀的产生。
在古代就有医家认识到痹证与瘀血有关,例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
”《类证治裁·痹证》言:“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也明确指出:“痹证有瘀血”。
吴启富等对160例确诊为RA患者的临床体征、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组病例%存在有血瘀证。
现代医学认为,瘀血与局部缺血缺氧有关,与炎症病变及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本病的关节肿胀、疼痛、运动障碍等表现,实质上就是病变关节的缺血、缺氧与炎症病理的反应,因此用现代医学的病理学观点去分析血瘀与RA发病的关系,也可认为血瘀与RA的发病有着非常密切的。
痰浊痹阻痰浊是由水湿停滞,聚湿而成。
痰浊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如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外感湿邪,湿聚成痰;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道路不畅,水湿停滞,聚湿成痰。
痰浊流窜骨节经络,闭阻气血,而为本病。
痰瘀互结痰瘀互结多在RA后期,外邪入侵经年累月,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而为病。
陈丽华等对600例RA患者进行中医分型研究,结果显示痰瘀互结占7%。
金实等报道,179例RA患者中,肿胀局限,或有皮下结节者67例(占%),骨僵硬畸形者112例(占%),提示痰瘀互结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
RA的辨证分型情况1984年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痹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确定了中医痹证的证型及证候,将痹证分为湿热阻络证候、寒湿阻络证候、寒热错杂证候、瘀血阻络证候、肝肾两虚证候、风邪偏胜证候、湿邪偏胜证候、热邪偏胜证候、痰湿阻络证候、营卫不和证候、气阴(血)两虚证候。
1988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疗效标准将风湿四病分为:风重型、湿重型、寒重型、化热型4型。
1993年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分为寒湿阻络证、寒热错杂证、瘀血阻络证、肝肾两虚、痰湿阻络5型。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将本病证候分为: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肾虚寒凝、肝肾阴虚、气血亏虚6型。
20XX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中医证候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型。
当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辨证分型也不尽相同。
戴慎等[12]将本病分为风寒湿阻证、风湿热郁证、痰瘀互结证、肾虚寒凝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6型。
路志正等[13]将本病活动期分为卫阳不固、痹邪阻络证,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缓解期分为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肝肾同病、气血两损证。
王义军等[14]进行了RA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归纳出常见的6种证候,分别为:湿热阻络证、肝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寒湿阻络证、痰瘀阻络证。
陈龙全等[15]将RA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脾肾阳虚、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阻滞等证型论治。
曹惠云等[16]则将RA分为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型。
导师陈进春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痹证病机主要强调虚、湿、痰、瘀4个方面,至于辨证分型方面以20XX年出版了《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一书为主,但其标准中并未涵盖RA的一个重要病因——痰浊,不能满足临床研究的需要,故将痹证主要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痰瘀痹阻证5种常见证候类型。
RA中医证型分布规律RA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地域上存在差异。
一些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RA证候相应的分布规律。
邓兆智等[17]在对RA患者的症象、舌脉及关节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肝肾两虚、瘀湿阻络、营卫不和、气阴(血)两虚等8种证型中,肝肾两虚为最常见的证型,寒热错杂者次之。
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热象表现;证候单纯者少见,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候兼有者多见。
何卫等[18]对182例RA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及X线分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X线分期在疾病的活动期及缓解期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湿热、风湿热二证候X线Ⅰ期分布明显多于痰、血瘀、肝肾亏虚三证候,而前者的X线Ⅳ期分布明显少于后者,其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
肖明霞等[19]对166例RA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证型间患者性别、血红蛋白、血沉分布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不同证型患者血小板分布不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
于秀明等[20]对202例RA患者的舌脉象、关节状况、证候分型以及年龄、病程与分型关系等调查,结果显示RA患者关节以疼痛、僵硬、肿胀者居多,疾痛早期以寒湿痹阻型、肾气虚寒型多见,晚期以瘀血痹阻型为主。
3 结束语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等方面有关系。
大多数西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肝肾损害、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
这使得患者又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物实际作用效果信心不足,从而又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了从医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因此开发毒性小和不良反应轻的药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疗效可靠[21],又可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
但本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病邪缠绵,邪毒相搏,又致病情复杂,表现变化多端,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Libby P,Ridker PM,Maseri and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XX,105(9):1135-1143.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612.叶蕾,宫健伟,秦林.类风湿关节炎从脏腑辨治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XX,38(12):54-56.吴启富,贺向无,刘毅,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瘀证分析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1996,5(1):19.梁幼雅.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中医瘀血证关系探讨[J].中医研究,1997,10(4):1-3.陈丽华,倪立青,杨晓凌,等.6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中医分型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XX,34(2):11-13.金实,汪悦.类风湿性关节炎证治体会[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4):19-20.王兆铭,白人骁.“风湿四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52-5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1993:2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30.[1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XX:115-118.[12] 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238-243.[13]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59.[14] 王义军.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XX,23(1):153.[15] 陈龙全,陈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J].中医药学刊,20XX,21(3):469,472.[16] 曹惠云.痹病系列方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41(6):46.[17] 邓兆智,陈伟.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的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3,8(6):14-16.[18] 何卫,彭剑虹,何羿婷,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与X线分期关系初探[J].福建中医药,20XX,33(1):4-5.[19] 肖明霞,安莉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XX,30(7):697-698,701.[20] 于秀明,刘学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J].吉林中医药,20XX,26(4):16-17.[21] 李瑞雪.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72例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24(6):695.论文在线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