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脱硫原理
干法脱硫 方案

干法脱硫方案干法脱硫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脱硫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钢铁行业以及化工行业等。
本文将介绍干法脱硫的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其在环保治理中的应用。
一、干法脱硫原理干法脱硫是利用吸附剂吸附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从而达到减少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的目的。
吸附剂通常采用活性炭、硫化钠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
当烟气经过吸附剂时,二氧化硫会被吸附在吸附剂表面,从而净化烟气中的有害物质。
二、干法脱硫工艺流程1. 前处理:烟气进入干法脱硫系统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除尘和降温。
通过除尘器可以去除烟气中的粉尘颗粒,降温则可以提高吸附剂对二氧化硫的吸附效率。
2. 吸附脱硫:预处理后的烟气进入吸附脱硫塔,吸附剂通过喷雾或颗粒层吸附二氧化硫。
在吸附过程中,烟气与吸附剂充分接触,二氧化硫被吸附在吸附剂表面。
通过调节吸附剂的投入量和喷雾方式,可以达到理想的脱硫效果。
3. 再生处理:吸附剂在吸附二氧化硫后,需要进行再生处理,以回收二氧化硫并使吸附剂重新投入使用。
再生处理一般采用加热或蒸汽处理的方式,将吸附的二氧化硫从吸附剂上释放出来。
释放的二氧化硫可用于其他用途或进一步处理。
4. 排放处理:经过脱硫处理后的烟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可以直接排放或经过其他处理后再排放到大气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干法脱硫的应用干法脱硫技术在环保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干法脱硫技术相对成本较低,操作简单。
其次,该技术可以高效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此外,干法脱硫可以与其他治理设备结合使用,进一步提高脱硫效率,实现多污染物的治理。
因此,干法脱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钢铁行业以及化工行业等。
总结:干法脱硫是一种常用的脱硫技术,通过吸附剂吸附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目的。
干法脱硫的工艺流程涵盖前处理、吸附脱硫、再生处理以及排放处理。
干法脱硫技术在环保治理中应用广泛,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并可与其他治理设备结合使用,提高脱硫效率。
干法脱硫原理

干法脱硫原理
干法脱硫是一种常用的烟气脱硫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干法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
二氧化硫,从而实现烟气脱硫的目的。
干法脱硫原理主要包括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与烟气的接触、吸收剂再生等几个方面。
首先,吸收剂的选择是干法脱硫的关键。
常用的吸收剂包括石灰石、石膏、氢
氧化钙等。
吸收剂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吸收剂的吸收性能、再生性能、成本等因素。
不同的吸收剂对二氧化硫的吸收效果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温度、湿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吸收剂。
其次,吸收剂与烟气的接触是干法脱硫的关键步骤。
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与吸
收剂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被吸收到吸收剂中。
为了提高吸收效果,需要充分地将烟气与吸收剂接触,通常采用喷淋、浮床、旋流等方式来实现烟气与吸收剂的接触。
最后,吸收剂再生是干法脱硫的重要环节。
吸收剂在吸收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后,需要进行再生才能继续使用。
再生的过程主要包括吸收剂的干燥、脱硫、再生废料的处理等步骤。
吸收剂再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干法脱硫的效果和成本。
总的来说,干法脱硫通过选择合适的吸收剂,充分地与烟气接触,并对吸收剂
进行再生,实现了烟气脱硫的目的。
这种脱硫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发展,干法脱硫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不同工业生产的需求,提高脱硫效率,降低脱硫成本,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干法脱硫原理

干法脱硫原理
干法脱硫是一种常用的烟气脱硫方法,主要原理是利用石灰石或石膏等干粉状吸收剂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钙或硫酸钡,从而达到脱除烟气中有害的二氧化硫的目的。
具体原理如下:
1. 吸收剂喷射:石灰石或石膏等干粉状吸收剂通过喷射装置喷射入烟道内,与烟气接触。
2. 成核: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吸收剂中的氢氧根(OH-)或碳
酸根(CO32-)等阴离子结合成为硫酸根离子(SO42-),形
成硫酸钙(CaSO4)或硫酸钡(BaSO4)等晶核。
3. 生长:硫酸栽离子与吸收剂中的阳离子结合,形成硫酸钙或硫酸钡的晶体,逐渐增大。
4. 沉淀:硫酸钙或硫酸钡晶体足够大时,会从烟气中沉降下来,形成固体颗粒。
5. 净化:石灰石或石膏中的晶体继续吸收二氧化硫,同时被吸收剂后续喷射装置补充,形成循环利用。
干法脱硫相较于湿法脱硫,能耗低、硫剂回收方便,但脱硫效率相对较低,对烟气中湿度和石灰石活性有一定的要求。
此外,干法脱硫工艺不会产生废水,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小。
干法脱硫的工作原理

干法脱硫的工作原理
干法脱硫的原理:
干法脱硫是利用干法脱除沼气气体中的硫化氢,其原理是利用氧气使硫化氢,氧化成硫或硫氧化物的一种方法,也可称为干式氧化法。
另一种方法为专用的氧化铁吸收法,即以专用氧化铁脱硫剂中活性的三氧化二铁,吸收气体中的硫化氢,并使其转化为硫化铁,从而脱除硫化氢的方法,目前这种方法使用比较多的。
干法设备的构成是在一个罐体内放入填料,填料层可为氧化铁脱硫剂、活性炭脱硫剂等,这里建议是使用氧化铁脱硫剂,因此脱硫剂的容量大,费用比较低,非常的使用。
气体从低流速的一端经过罐体内填料层,硫化氢氧化成硫或者是硫氧化物或被转化为硫化铁后,余留在填料层中,净化后气体从容器另一端排出。
干法脱硫的方法

干法脱硫的方法
干法脱硫是一种常见的脱硫方法,它是通过化学反应将燃料中的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或硫酸酯,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目的。
相比于湿法脱硫,干法脱硫具有投资成本低、运行成本低、处理量大等优点,因此在一些大型燃煤电厂中得到广泛应用。
干法脱硫的主要原理是利用一些化学物质与燃料中的二氧化硫进行反应,将其转化为硫酸盐或硫酸酯。
常用的化学物质包括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与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或硫酸酯。
在这个过程中,化学物质会被消耗,因此需要不断地添加新的化学物质。
干法脱硫的工艺流程比较简单,一般包括燃料预处理、脱硫反应、除尘等步骤。
在燃料预处理阶段,需要对燃料进行粉碎、干燥等处理,以便于后续的反应。
在脱硫反应阶段,需要将化学物质喷洒到燃料中,与二氧化硫进行反应。
在除尘阶段,需要对燃料中的灰尘进行过滤,以保证排放的废气符合环保要求。
干法脱硫的优点在于其投资成本低、运行成本低、处理量大等方面。
相比于湿法脱硫,干法脱硫不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干法脱硫的处理量大,可以处理大量的燃料,因此在一些大型燃煤电厂中得到广泛应用。
干法脱硫是一种常见的脱硫方法,它通过化学反应将燃料中的二氧
化硫转化为硫酸盐或硫酸酯,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目的。
干法脱硫具有投资成本低、运行成本低、处理量大等优点,在一些大型燃煤电厂中得到广泛应用。
干法脱硫原理

干法脱硫原理1. 引言干法脱硫是一种常用的烟气脱硫方法,通过使用干燥剂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SO2),减少或消除燃煤和工业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本文将介绍干法脱硫的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2. 干法脱硫原理干法脱硫原理是利用干燥剂的化学反应性质吸附和转化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常用的干法脱硫干燥剂主要有氢氧化钙(Ca(OH)2)和活性炭等。
干燥剂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接触后,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反应机理进行脱硫:2.1 咸卤反应咸卤反应是指干燥剂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反应器中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酸。
例如,氢氧化钙和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可以生成硫酸钙:Ca(OH)2 + SO2 -> CaSO3 + H2O硫酸钙可以进一步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硫酸:CaSO3 + O2 + H2O -> CaSO4 · 2H2O硫酸钙和硫酸是固态,可以通过过滤或其它方法进行分离,从而实现二氧化硫的脱除。
2.2 加热再生反应加热再生反应是指干燥剂在吸附了二氧化硫后,经过加热将其转化为活性氧化物,然后再次利用。
具体过程如下:1.干燥剂吸附二氧化硫后,形成吸附物。
2.将吸附物放入再生器中进行加热处理。
3.高温下,吸附物中的二氧化硫逐渐转化成活性氧化物。
4.活性氧化物可以再次用于吸附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这种加热再生反应可以循环使用干燥剂,提高了干法脱硫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3. 干法脱硫工作过程干法脱硫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五个步骤:3.1 烟气预处理首先,在将烟气引入干法脱硫设备之前,需要进行一些预处理工作。
例如,对烟气进行降温,以减少对干燥剂的热破坏和降低干燥剂的用量。
3.2 干燥剂喷洒接下来,将干燥剂喷洒到烟气中。
喷洒的干燥剂可以通过喷雾装置均匀地分布在烟气中,以提高干燥剂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接触效果。
3.3 反应过程干燥剂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硫酸钙或其他形式的盐。
这个阶段需要控制干燥剂的用量和喷洒速率,以保证反应达到最佳效果。
脱硫工作原理

脱硫工作原理
脱硫是一种用于去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SO2)的工艺。
脱硫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脱硫的工作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干法脱硫:干法脱硫通过喷射干燥剂或固体吸收剂与燃烧产生的废气反应,使SO2转化为固体或液体化合物并被捕获。
常用的干法脱硫方法包括喷射干燥吸收剂法、旋风分离法和活性炭吸附法等。
2. 湿法脱硫:湿法脱硫基于溶液中气体的溶解度与气体的浓度成正比的原理。
在湿法脱硫过程中,将燃烧废气通入富含氧化剂和吸收剂的吸收塔,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SO2转化为硫酸根离子(SO42-)等溶于吸收剂中。
主要的湿法脱硫方法有石灰石石膏法、海水法和氨法等。
3. 生物脱硫:生物脱硫是利用某些微生物的催化作用将SO2转化为含硫物质并沉淀下来。
生物脱硫的过程一般包括氧化阶段和还原阶段,其中氧化阶段由产酸细菌催化,还原阶段由产硫酸细菌催化。
生物脱硫技术具有对废气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处理后的产物易于处理等优点。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脱硫工作原理,具体的选择取决于燃烧设备的特点、废气成分和排放要求等因素。
干法脱硫原理

干法脱硫原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燃煤、燃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
为了减少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人们研究出了多种脱硫技术,其中干法脱硫技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技术。
干法脱硫技术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将燃煤、燃油等化石能源中的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的技术。
其原理是在燃烧过程中,将一定量的氧气和干燥的吸附剂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干燥的混合物,然后将其喷入燃烧室中,与燃料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
干法脱硫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对二氧化硫进行吸附,然后将其转化为硫酸盐。
吸附剂是一种具有高度吸附能力的物质,可以吸附燃料中的二氧化硫,从而减少其排放量。
常用的吸附剂有石灰石、石膏、氢氧化钙等。
干法脱硫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吸附剂的制备、混合物的制备、喷射和反应。
首先,需要制备一定量的吸附剂,将其研磨成粉末状,以便于与燃料混合。
然后,将吸附剂与一定量的氧气混合,形成一种干燥的混合物。
接着,将混合物喷入燃烧室中,与燃料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
最后,将产生的硫酸盐与燃料中的灰分一起排出,达到脱硫的目的。
干法脱硫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可以在燃烧过程中直接脱硫,不需要额外的设备,节省了成本。
其次,可以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干法脱硫技术还可以减少燃料中的灰分排放,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
然而,干法脱硫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吸附剂的使用量较大,增加了成本。
其次,干法脱硫技术只能对燃料中的二氧化硫进行脱除,对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
此外,干法脱硫技术还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需要对吸附剂的制备、混合物的制备、喷射和反应等环节进行精细控制。
干法脱硫技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脱硫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将燃料中的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
干法脱硫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环保等优点,但也存在吸附剂使用量大、对其他污染物去除效果差等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学者都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
干法脱硫中的气固反应机理
在干法脱硫中, ST’ 气体与脱硫剂 0IT 的反应 过程包含有传热、 传质和化学反应, 具体反应过程包 括: ST’ 气体向脱硫剂表面的扩散过程、 ST’ 气体通 过固体颗粒的内孔隙进行扩散的过程、 ST’ 气体在 固体颗粒内孔隙表面上进行的物理吸附过程、 ST’ 气体与氧化钙的化学反应过程。上述过程与脱硫剂 的温度、 物理特性和活性都有关系。
= " ( 临界指数&" $" 8 ’. $ /$ $ &$E) 承载反应可用比表面积 + D 表示: (" &$) ( $ &$E) + D % -./ " 7 !$
) 1 #2 1 #2 )6, (! 5 ! / ) (! 5 ! / ) ] " 0! ! / 3! [! 5 , 3) , $$ % 4 &% 1 #2 !6, (! 5 ! /) ] 3! [! 5 ’% 式中: !1—脱硫剂颗粒单位体积中固体反应物的千 克摩尔数; % —单位体积气体中 7.) 的千克摩尔数; # 2—脱硫剂颗粒等效半径;
;<%0’&(0:BC: EIE:A 56>A?N9G:= I6N I6IJFO:= >C: 7I= / =?J5N A:IG>5?6 EA56G5EJ: ?@ NAF D:>C?N @?A N:=9J@9A5OI>5?6,I6N 56>A?$ N9G:= >C: 69D:A5GIJ D?N:J ?@ =CA56P567 G?A: D?N:J,AI6N?D E?A: D?N:J,7AI56 D?N:J I6N E:AG?JI>5?6 D?N:J IGG?AN567 >? >C: =?J5N EIA>5GJ: I6N E?A?9= EIA>5GJ: =:EIAI>:JF,>C:6 I6IJFO:= I6N G?DEIA:= >C:5A EA?= I6N G?6=Q R9A>C:AD?A:,5> :DECI=5O:= ?6: ?@ >C: G?6= ?@ 7AI56 D?N:J;EA?E?=:= >C: ?A5756IJ 96:L:6 E?A?=5>F ?@ 7AI56 D?N:J;I6IJFO:= >C: A:I=?6 ?@ ?A5756IJ 96:L:6 E?A?=5>F;EA?E?=: I D?N5@5:N 7AI56 D?N:J ?@ ?A5756IJ 96:L:6 E?A?=5>FQ =#9 >,’6%: )’9 .#0",6 1,’ 6#%3+13’4:&04,/; ?&’04(+#;23.#’4(&+ .,6#+
对反应动力学控制工况, 总转化率为: $% ) * 5 ! 5 $% !+ ) # (! 3 ! )I ’ 0 #[ 5 !] ! 5# )# K5! 式中: $ —化学反应速度常数; ) #—平均孔径; 8 ( #J *, 5 * 3 !) * —方程 0 J 的根。 )H 晶粒模型之所以有吸引力, 是因为其中出现的 结构参数可以和微观或宏观可观察到的量联系起 来。晶粒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它能够说明多孔颗粒在 化学或混合控制的条件下的实验数据, 并将他们关 联起来, 而且能够计算各种固体结构的总反应速率。 晶粒模型的主要缺点是设想的固体结构和反应过程 的布局都不是真实而是理想化的, 而且孔隙在这一 模型中失去了主体性, 这为分析孔隙空间的扩散带 来了困难。 8<) 随机孔模型
! 前言
相对于湿法脱硫系统来说, 干法脱硫系统具有 系统简单、 投资省、 占地面积小、 运行费用低、 利于环 保等优点。但目前此种方法脱硫效率较低, 吸收剂 利用率也较低, 限制了此种方法的应用。造成这种 状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干法脱硫反应过程 中生 成 的 0IST# 的 摩 尔 体 积 是 0IT 的 三 倍 多, 且 故而在脱硫反应 0IT 颗粒内气孔分布纤细而密集, 中 0IT 颗粒内气孔很快就被 0IST# 堵塞, 从而阻止 了 ST’ 向其内部的扩散, 限制了脱硫效率和脱硫剂 的利用率。如果能对这个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那对提高干法脱硫的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目前有许
(
单个致密颗粒的数学模型
如果固体反应物开始反应时是致密的, 则反应
只发生在两相之间的交界面上, 这类反应的一个重 要特点是化学反应和传递过程是串联进行的。因为 化学反应发生于固体的表面上, 这个表面在传质方 程中往往以边界条件之一出现, 这就使对无孔固体 系统的分析比对多孔固体系统的分析容易很多, 所
!"# $#%#&’(" )#*#+,-.#/0 ,1 0"# 23.#’4(&+ 5,6#+ ,1 74/8+# / -&’04(+# )’9 5#0",6 )#%3+13’4:&04,/
0123 4567,81.3+ ,9:$;9:
( <6=>5>9>: ?@ 26756::A567 BC:AD?ECF=5G= 56 >C: H:EIA>D:6> ?@ BC:ADIJ 26756::A567, B=567C9I K65L:A=5>F,4:5M567 !"""%#, 0C56I)
%—与石灰石结构有关的参数; " )—产物层的扩散率。
有效扩 散 系 数 " $ 随 孔 隙 的 变 化 可 用 下 式 表 示: " $ % "’ $ ( ! ) $) 其中, ( 为多孔介质的弯曲系数, 与石灰石 !) $) 的颗粒结构有关, 其实测值一般在 "-. / #-’ 之间, ( % ! ) $) " ; $ 为颗粒的孔隙率。 $ 考虑反应中孔隙结构的变化, 可建立如下的孔 隙平衡方程: %) "’ 0 " (’ ) %’ " ! ") % ! 其中, ( 为孔隙半径分布密度, 对 *+, 与 1,# ’ )) %) %* 之间的反应, % ( ( # , 或 % ( ( #+ , + 为比表面积, % % ! ! 2 ( )) + %# %) ! !’ )’ 对扩散控制工况, 反应速度可表示为: (" & & ) (" & & ) %& # " " &%34 # % % ’ ! " 0& [# (" & & ) " &%34 & "] % 式中: # " —无因次反应浓度,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膨胀比, ’ % * *+1, 7 * *+, % # 8 9##;
图)
晶粒模型
对单个的颗粒有:
$ $—气膜阻力系数; & —扩散阻力系数; ’ —化学反应速度常数。 上式中第一项表示气膜阻力对反应的影响, 第 二项表示产物层对反应的影响, 第三项表示化学阻 力对反应的影响。
" % 3 ) I "% 5 ( 0 J ) # "# & + "# 式中: ( —反应速度; & +—有效扩散系数。
文章编号: (’""() !""#$%&&# "!$!)$"#
干法脱硫中单颗粒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陈 兵, 张学学
(清华大学热能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 !"""%#)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干法脱硫的气固反应机理, 并分致密颗粒和多孔颗粒分别介绍了缩核模型、 随机孔模型、
晶粒模型和逾渗模型等单颗粒脱硫数学模型, 并提出了一种晶粒模型的改进模型; 分析了各个模型的优缺点以及 存在的不足。文章还重点介绍了晶粒模型存在的一个缺陷, 提出了晶粒初始孔隙率分布的非均匀性, 分析了初始 孔隙率非均匀的原因, 提出了一种非均匀初始孔隙率的改进晶粒模型。 关键词: 干法脱硫; 颗粒; 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以早期的模型大部分都假设固体反应物为致密颗 粒。 单个致密颗粒的典型的数学模型是缩核模型 (如图 !) 。缩核模型的基本思想最早是由 "#$% 和 [!, )] 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脱硫剂颗粒是由致 &’(%% 密的球形固体组成的, 颗粒内没有孔隙, 反应在固体 产物层和未反应核之间的狭窄边界上发生, 反应气 体经气膜及由反应产物所形成的产物层扩散到达未 反应核的表面而与脱硫剂进行反应, 随着反应的进 行, 未反应核逐渐缩小, 直至反应结束。对于规则性 的球形实心颗粒, 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际结果具有 较好的一致性。目前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缩核模型是 [,] 提出的。 由 *+( 脱硫过程中 -#. 转化率 ! / 与反应时间 " 的关 系为:
6
认为孔隙结构是 =$>?$ 树随机取 *+, 与 1,# 的反应, 走 " &$ (孔隙率) 部分连线或节点后的残余部分。 这一模型应用逾渗理论正确地解释并验证了最小孔 隙率问题, 对整个反应过程中颗粒内部扩散和孔隙 变迁描述较充分。但是该模型却未能考虑孔隙回 该模型对颗粒结构的 路, 而且根据 =$>?$ 树的结构, [".] 描述也有缺陷。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献 提出了一 种基于 @ABA4AC 多面体堆砌的逾渗模型。该模型认 为孔隙及其周围的 *+, 都具有不规则多面体形状, 在这种三维空间分布中随机取走 " &$ 部分后剩余 的既是体积份额为$ 的孔隙, *+, 与孔隙单元具有 同样的尺寸分布。多面体尺度相对于颗粒仍足够 小, 所以一个煅烧石灰石颗粒可视为由这些多面体 组成的无限大系统。该模型能方便地考虑孔隙结构 的如下特征: 孤立孔的存在、 死端、 曲径、 孔隙交联、 孔径分布、 环路等。反应中, 任一时刻的可用孔隙率 D $ 可写为如下标度形式: D " ( $ /$ $ &$E) 式中: 对石灰石而言, $E—逾渗临界孔隙率, $E 约为 ’ 8 "6 / ’ 8 ".; &—临界指数, & % ’ 8 6!。 根据逾渗理论, 对孔隙扩散有贡献的那一部分 仅仅是逾渗孔团的主干部分, 它在临界区域内是一 个分形结构。在排除对扩散没有贡献的部分后, 总 = 孔隙率的主干部分$ 可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