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工装模具周期检验规范

合集下载

首(末)检管理制度 - 副本

首(末)检管理制度 - 副本

首(末)检管理办法1定义首件是指各生产车间加工生产的产品,经自我调试确认,判定合格后,拟进行批量生产前的第一个产品(半成品、成品)。

2首件检验时机(1)新产品第一次量产时的首件产品。

(2)每一个生产任务单(订单)开始生产的首件产品。

(3)每一种产品各个工序开始生产的首件产品。

(4)每次更换模具后、调整工装定位后。

(5)数控CNC程序改变后、刀具更换后。

(6)机床故障修复后开始生产的首件产品。

(7)毛坯种类或材料发生变化时(8)工艺有重大变化时(9)轮班或操作工人变化时3首件检验的主要项目如下:(1)图号与工作单是否符合。

(2)材料、毛坯或半成品和工作任务单是否相符。

(3)材料、毛坯的表面处理、安装定位是否相符。

(4)首件产品加工出来后的实际质量特征是否符合图纸或技术文件所规定的要求。

4新产品首件检验4.1检验流程(1)各生产车间依工艺流程加工或调试,并进行自检。

(2)巡检人员在各生产车间加工调试时,应调出各相关检验依据文件或样品,并从旁协助,同时就外观等易于判定之特性予以确认。

(3)各生产车间认定生产之产品合乎要求时,将该首件交巡检人员进一步检验。

(4)巡检人员依据检验文件、规范、对首件进行全面的检查,如判定不合格,应向生产车间提出,并要求改善,直到判定合格为止。

(5)不管首件产品是否合格,巡检人员都应该填写《首件检验报告》,并由送检人员签字。

(6)巡检人员判定合格,或判定不合格。

但属于设计问题或生产部无法改善之问题时,巡检人员填写《首件检验报告》,呈质检部主管审核。

(7)经品质部主管审核之《首件检验报告》及首件产品后,由巡检人员直接送往技术部,交具体负责该产品之技术人员作检验。

(8)技术部技术人员经检验后,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并填入《首件检验报告》中。

(9)技术部、品质部均判定合格后,《首件检验报告》由质检部保留,巡检员在《生产流程卡》“首检一栏”签字确认,并通知生产车间可以正式量产。

(10)技术部、品质部判定不合格时,如属生产原因时,应由生产部/车间改善、调试直到合格为止;如属于设计原因时,应停止生产,由技术部负责拟出对策加以改善后,方可恢复生产,并需重新作首件确认。

模具标准手册模具部标准化规范

模具标准手册模具部标准化规范

注塑模具标准手册版本编号: 2006-V1.1编辑: 编辑日期:送呈:审核: 批准: 批准日期:目录检索一、总则 (5)二、文件控制规范2.1设计文件控制规范 (6)2.2编程文件控制规范 (7)2.3E D M、线切割文件控制规范 (9)三、设计基础相关参数3.1常见塑料原料性质一览表 (10)3.3常见模具钢料性质一览表 (20)3.6桑菲模具零件标准中英文命名 (24)四、详细的设计规范4.1模胚组件设计规范4.1.1模胚材料及整体规范 (37)4.1.2拉模扣及水口勾针设计规范 (38)4.1.3拉圾钉及哥林柱设计规范 (39)4.1.4水口拉杆与山打螺丝配合设计规范 (40)4.1.5边司(导边)长度规范 (41)4.2 模肉及镶件设计规范4.2.1模肉基准角及加工基准设计规范 (43)4.2.2模肉方位及定位设计规范 (44)4.2.3P L面设计规范 (45)4.2.4镶件设计规范 (48)4.2.5模肉及镶件字麦规范 (50)4.2.6排气系统设计规范 (51)4.3 行位及斜顶设计规范4.3.1行位设计要点 (53)4.3.2行位导滑结构设计规范 (55)4.3.3硬片设计规范 (56)4.3.4行位镶件设计规范 (57)4.3.5行位压条及油槽设计规范设计规范 (58)4.3.6斜顶结构设计规范 (59)4.3.7斜顶滑块及斜顶设计规范 (60)4.4浇注系统设计规范4.4.1法兰设计规范 (61)4.4.2唧嘴设计规范 (62)4.4.3小水口唧嘴设计规范 (63)4.4.4浇注系统设计规范 (64)4.4.5主流道设计规范 (65)4.4.6入水点设计规范 (66)4.5顶出系统设计规范4.5.1顶出系统注意事项 (68)4.5.2顶针避空及顶针托止转 (69)4.5.3顶针位置排布 (70)4.5.4水口勾针设计 (72)4.5.5司筒针设计规范 (73)4.5.5先复位结构设计 (74)4.6冷却系统设计规范 (75)五、加工中心控制规范5.1电极设计作业规范 (76)5.2C N C编程作业规范 (78)5.3C N C操作标准规范 (79)5.4C N C加工组现场工件管理 (80)5.5铜公开料标准规范 (81)5.6C N C刀具管理规范 (82)5.7C N C工装夹具标准化 (84)六、线割、电火花加工作业规范6.1慢走丝机操作规范<A Q360L> (85)6.2慢走丝机操作规范<D K7632> (87)6.3火花机操作规范<E A8、M P-50、X-300> (89)6.4火花机操作规范<A Q360L> (90)6.5火花机加工参数标准化 (92)6.6火花机留纹加工标准 (94)6.7火花机加工方法规范 (95)6.8线割加工参数标准化<沙迪克> (97)6.9线割加工参数标准化<苏三光> (98)6.10线切割加工方法规范 (99)6.11打孔机操作规范 (101)6.12快走丝机操作规范 (103)七、组立加工作业规范7.1机床操作规范标准7.1.1铣床操作规范标准 (105)7.1.2车床操作规范标准 (106)7.1.3磨床操作规范标准 (107)7.1.4手摇平面磨床操作规范标准 (108)7.1.5锯床操作规范标准 (109)7.2 机床保养规范7.1.1铣床保养规范标准 (110)7.1.2车床保养规范标准 (111)7.1.3磨床保养规范标准 (112)7.1.4锯床保养规范标准 (113)7.3F i t模操作规范 (114)7.4省模作业规范及标准 (115)7.5模具保养管理规范 (116)7.6模具组立管理规范 (117)7.7模具零件管理规范 (118)7.8工/量具使用管理规范 (119)7.9 安全操作、安全生产规范7.9.1车床安全规范 (120)7.9.2模床安全规范及保养 (121)7.9.3天车使用安全规范 (122)七、检测相关附录表格8.1 产品评审检查报告8.2 模图初稿评审报告8.3 EDM加工检查报告8.48.5导引:<<模具标准手册>>是桑达百利电器有限公司在长期的模具制造实践中, 积累起来的经验与技术的结晶. 并且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此规范, 以此来保持和不断提高公司的模具设计水平.<<模具标准手册>>分为两部份主要内容: 一部份是设计制造规范; 一部份是检查规范附录表. 设计规范是桑菲模塑中心模具设计科在进行模具设计时所参照的主要依据及基本要求; 检查规范附录表是进行模具设计检讨, 以及在模具制造过程中针对关键步骤进行检查的依据.<<模具设计标准图册>>是根据我司的严格按照标准化设计模具部件产生的附录文件,它对于我司在模具零件上的可换性以及零件的批量生产、提高工作速度减短模具周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最新】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最新】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NJSC/GL11-2014编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2014年3月31日南京XXXX有限公司目的对来白于外部的物料、内部加工的部品以及总成后的模具按要求进行检验,以确保投入使用的物料、部品和模具满足预期的要求。

二、范围适用于所有组成模具的部品及模具,包括采购的物料、委外和内部加工的部品、以及电极类间接用的部品。

三、定义3.1来料检验:采购的物料、外购件和委外加工部品的检验。

3.2过程检验:内部加工的模具零部件、电极类部品等的半成品和成品检验。

3.3最终检验:3.3.1模具零部件的成品最终检验,包括零部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光洁度的检验。

3.3.2模具总成后的检验,包括模具外观、可成形性、成形产品等的检验。

四、职责4.1技术部负责相关检验要求数据的提供。

4.2质量部负责对物料、部品以及模具实施来料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

4.3采购部对采购物资质量负责,并配合质量部做好来料检验工作。

4.4生产部协助做好过程检验,并确保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物资不投入使用。

五、检验验证流程5.1来料检验5.1.1作业流程图5.1.2作业流程5.1.2.1 仓管员在接收到外来的物料时,对物料种类、供应商、数量等信息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将物料存放在暂放区域,并以“待检品”予以标识同时通知质检。

5.1.2.2 质量部接到报检信息后在二个工作日内对物料名称、规格、供应商、包装、标识等与相应的采购文件进行核对,无误后进行抽样或全数检查,并将检验结果填入〈〈进货检验记录》。

如遇到特殊情况,生产急需使用物料,质量部应在半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查工作。

5.1.2.3 检验合格的物料贴上“合格”标签,仓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

5.1.2.4 检验不合格的物料,填写〈〈不合格品处置单》,质量部会同技术部相关人员进行检讨,可接受的以“特别采用”进行标识,无法采用的贴上“不合格”标签并予以隔离。

工装模具检验规程

工装模具检验规程

工装模具检验规程
1、新制或修复后的工装模具应按下列规定检查验收
(1)按工装模具设计图检查工装模具各主要部位尺寸及要求。

(2)检查由工装模具试产的产品,应满足产品或工序要求。

以上检查应由检验员填写《工艺装备验证单》
2、在用工装模具应按下列规定检查和处置
(1)未设置检验点但通过工装模具完成的工序,由质检员通过首检产品和下道工序操作者对其互检产品来验证工装模具。

经鉴定产品的不合格确因工装模具引起,应由质检员通知所在车间,由所在车间工艺人员填写“模具损坏报告单”报生产部。

(2)设置检验点的并通过工装模具完成的工序,由质检员通过产品的检验来验证工装模具,加工出合格产品的工装模具即认为合格,加工出不合格产品并确认产品不合格确因工装模具引起,应由质检员和所在车间工艺人员分别填写“模具损坏报告单”报质管部和生产部,同时通知此工装模具立即停用,由生产部、质管部、技术部及时拿出解决方案。

模具检验标准【范本模板】

模具检验标准【范本模板】

1 模具外观1.1 模具铭牌内容完整,字符清晰,排列整齐.1.2 铭牌应固定在模脚上靠近模板和基准角的地方.铭牌固定可靠、不易剥落。

1.3 冷却水嘴应选用塑料快插水嘴,合同另有规定的,按合同要求。

1.4 冷却水嘴不应伸出模架表面。

1.5 冷却水嘴沉孔直径为25mm、30mm、35mm三种规格,孔口倒角,倒角应一致。

1.6 冷却水嘴应有进出标记,1.7 标记英文字符和数字应大于5/6",位置在水嘴正下方10mm处,字迹应清晰、美观、整齐、间距均匀。

1.8模具配件应不影响模具的吊装和存放。

安装时下方有外露的油缸、水嘴,预复位机构等,应有支撑腿保护。

1.9支撑腿的安装应用螺钉穿过支撑腿固定在模架上,过长的支撑腿可用车加工外螺纹柱子紧固在模架上.1.10模具顶出孔尺寸应符合指定的注塑机要求,除小型模具外,不能只用一个中心顶出,1.11定位圈应固定可靠,圈直径为100mm、250mm两种,定位圈高出底板10~20mm。

合同另有要求的除外.1.12模具外形尺寸应符合指定注塑机的要求。

1.13安装有方向要求的模具应在前模板或后模板上用箭头标明安装方向,箭头旁应有“UP”字样,箭头和文字均为黄色,字高为50 mm。

1.14模架表面不应有凹坑、锈迹、多余的吊环、进出水汽、油孔等以及影响外观的缺陷。

1.15模具应便于吊装、运输,吊装时不得折卸模具零部件,吊环不得与水嘴、油缸、预复位杆等干涉2 顶出、复位、抽插芯、取件2.1 顶出时应顺畅、无卡滞、异常声响。

2.2 斜顶表面应抛光,斜顶面低于型芯面。

2.3滑动部件应开设油槽,表面需进行氮化处理,处理后表面硬度为HV700以上。

2.4所有顶杆应有止转定位,每个顶杆都应进行编号.2.2.5顶出距离应用限位块进行限位。

2.6复位弹簧应选用标准件,弹簧两端不得打磨,割断。

2.7滑块、抽芯应有行程限位,小滑块用弹簧限位,弹簧不便安装时可用波子螺丝;油缸抽芯必须有行程开关.2.8滑块抽芯一般采用斜导柱,斜导柱角度应比滑块锁紧面角度小2︒~3︒。

工装模具周期鉴定及维护保养

工装模具周期鉴定及维护保养

工装模具周期鉴定及维护保养工装模具周期鉴定及维护保养工装模具周期鉴定及维护保养生效日期文件编号版次页码修改ZH/WI-714-002第A版第1页共4页第0次120xx/11/01慈溪市振惠转向器后视镜有限公司工装模具周期鉴定及维修保养20xx年10月31日发布20xx年11月01日实施工装模具周期鉴定及维护保养生效日期文件编号版次页码修改ZH/WI-714-002第A版第2页共4页第0次220xx/11/01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修订次数更改版本单号A修订修订更改内容日期页次初版发行生效日期20xx.11.工装模具周期鉴定及维护保养生效日期文件编号版次页码修改ZH/WI-714-002第A版第3页共4页第0次320xx/11/011目的以确保公司所有工装模具能满足工序质量和装备质量要求。

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已入库使用的工装模具。

3职责3.1生产部负责编制工装模具的维护保养计划。

3.2生产部负责工装模具的使用情况及安排维护保养工作。

3.3质保部负责工装模具的周期鉴定。

4实施4.1工装的保养及周期检验。

4.1.1工装保养4.1.1.1工装在使用结束后使用者对其进行清洁及防锈后入库。

4.1.1.2工装管理员结合工装的实际情况制定《工装保养计划》,每个月对工装夹具进行清洁、防锈、防腐、防潮等工作以确保工装的使用寿命并将保养的内容填写入《工装模具保养记录》中。

4.1.2工装周期鉴定4.1.2.1金属工装的鉴定周期为6个月,木质工装为3个月,由工装管理员负责制定《工装鉴定计划表》并按计划提交质控部进行鉴定。

4.2模具的保养及周期检验4.2.1模具库结合模具的合模数对模具进行相应的保养及周期检验,对于在台式注塑机60G-100G上生产的模具其开模数累计到达10万模则要进行周期保养及周期检验。

4.2.2在100G以上至300G注塑机上生产的模具其开模数累计达到5万模则要进行周期保养及周期检验。

维护部安全工器具检验制度模版

维护部安全工器具检验制度模版

维护部安全工器具检验制度模版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维护部所有工器具的安全可靠性,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工作顺利进行。

适用范围包括维护部所有工器具的检验、审查和管理。

二、职责和权限1. 维护部负责人:(1)制定和修订工器具检验制度;(2)组织工器具检验工作并负责检验结果的汇总和分析。

2. 工器具管理人员:(1)负责对所有工器具进行登记和编号;(2)按照规定的周期和要求进行工器具的检验和维护;(3)负责对检验合格的工器具进行标识和记录。

三、工器具检验周期1. 手持工具:每月检验一次;2. 电动工具:每季度检验一次;3. 特种工具和设备:每半年检验一次;4. 灭火器:每年检验一次;5. 其他特殊工器具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检验周期。

四、工器具检验内容1. 外观检查:检查工器具的外观是否完好,有无裂纹、变形、生锈等情况。

2. 功能检测:检测工器具的功能是否正常,如电动工具是否能正常启动等。

3. 安全性检验:检验工器具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电源线是否磨损、绝缘是否完好等。

4. 标识和记录:对检验合格的工器具进行标识和记录,包括工器具编号、检验日期等信息。

五、工器具检验流程1. 工器具管理人员按照检验周期进行工器具的检验,一次只能检验一个工器具。

2. 外观检查:仔细观察工器具的外观,如有发现外观缺陷,应立即进行记录并标记为不合格。

3. 功能检测:按照工器具的使用说明书,对工器具进行功能检测,如不正常应及时报废或送修。

4. 安全性检验:使用合适的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器具进行安全性检验,如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使用。

5. 标识和记录:对检验合格的工器具进行标识和记录,包括工器具编号、检验日期等信息。

六、工器具检验记录1. 检验记录应详细记载每次检验的结果和问题,包括工器具编号、检验日期、检验内容、检验结果等。

2. 检验记录应妥善保存,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进行归档。

3. 检验记录应向维护部负责人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不合格的工器具。

模具标准手册---模具部标准化规范

模具标准手册---模具部标准化规范

注塑模具标准手册版本编号: 2006-V1.1编辑: 编辑日期:送呈:审核: 批准: 批准日期:目录检索一、总则 (5)二、文件控制规范2.1 设计文件控制规范 (6)2.2 编程文件控制规范 (7)2.3 EDM、线切割文件控制规范 (9)三、设计基础相关参数3.1 常见塑料原料性质一览表 (10)3.3 常见模具钢料性质一览表 (20)3.6 桑菲模具零件标准中英文命名 (24)四、详细的设计规范4.1模胚组件设计规范4.1.1 模胚材料及整体规范 (37)4.1.2 拉模扣及水口勾针设计规范 (38)4.1.3 拉圾钉及哥林柱设计规范 (39)4.1.4 水口拉杆与山打螺丝配合设计规范 (40)4.1.5 边司(导边)长度规范 (41)4.2 模肉及镶件设计规范4.2.1模肉基准角及加工基准设计规范 (43)4.2.2模肉方位及定位设计规范 (44)4.2.3 PL面设计规范 (45)4.2.4 镶件设计规范 (48)4.2.5 模肉及镶件字麦规范 (50)4.2.6 排气系统设计规范 (51)4.3行位及斜顶设计规范4.3.1 行位设计要点 (53)4.3.2 行位导滑结构设计规范 (55)4.3.3硬片设计规范 (56)4.3.4 行位镶件设计规范 (57)4.3.5 行位压条及油槽设计规范设计规范 (58)4.3.6斜顶结构设计规范 (59)4.3.7斜顶滑块及斜顶设计规范 (60)4.4浇注系统设计规范4.4.1 法兰设计规范 (61)4.4.2 唧嘴设计规范 (62)4.4.4 浇注系统设计规范 (64)4.4.5 主流道设计规范 (65)4.4.6 入水点设计规范 (66)4.5顶出系统设计规范4.5.1 顶出系统注意事项 (68)4.5.2 顶针避空及顶针托止转 (69)4.5.3 顶针位置排布 (70)4.5.4 水口勾针设计 (72)4.5.5司筒针设计规范 (73)4.5.5先复位结构设计 (74)4.6 冷却系统设计规范 (75)五、加工中心控制规范5.1 电极设计作业规范 (76)5.2 CNC编程作业规范 (78)5.3 CNC操作标准规范 (79)5.4 CNC加工组现场工件管理 (80)5.5 铜公开料标准规范 (81)5.6 CNC刀具管理规范 (82)5.7 CNC工装夹具标准化 (84)六、线割、电火花加工作业规范6.1 慢走丝机操作规范<AQ360L> (85)6.2慢走丝机操作规范<DK7632> (87)6.3火花机操作规范<EA8、MP-50、X-300> (89)6.4火花机操作规范<AQ360L> (90)6.5 火花机加工参数标准化 (92)6.6 火花机留纹加工标准 (94)6.7 火花机加工方法规范 (95)6.8 线割加工参数标准化<沙迪克> (97)6.9 线割加工参数标准化<苏三光> (98)6.10 线切割加工方法规范 (99)6.11打孔机操作规范 (101)6.12快走丝机操作规范 (103)七、组立加工作业规范7.1机床操作规范标准7.1.1铣床操作规范标准 (105)7.1.2车床操作规范标准 (106)7.1.3磨床操作规范标准 (107)7.1.4手摇平面磨床操作规范标准 (108)7.2 机床保养规范7.1.1铣床保养规范标准 (110)7.1.2车床保养规范标准 (111)7.1.3磨床保养规范标准 (112)7.1.4锯床保养规范标准 (113)7.3 Fit模操作规范 (114)7.4 省模作业规范及标准 (115)7.5 模具保养管理规范 (116)7.6 模具组立管理规范 (117)7.7 模具零件管理规范 (118)7.8 工/量具使用管理规范 (119)7.9 安全操作、安全生产规范7.9.1 车床安全规范 (120)7.9.2 模床安全规范及保养 (121)7.9.3 天车使用安全规范 (122)七、检测相关附录表格8.1 产品评审检查报告8.2 模图初稿评审报告8.3 EDM加工检查报告8.48.5导引:<<模具标准手册>>是桑达百利电器有限公司在长期的模具制造实践中, 积累起来的经验与技术的结晶. 并且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此规范, 以此来保持和不断提高公司的模具设计水平.<<模具标准手册>>分为两部份主要内容: 一部份是设计制造规范; 一部份是检查规范附录表. 设计规范是桑菲模塑中心模具设计科在进行模具设计时所参照的主要依据及基本要求; 检查规范附录表是进行模具设计检讨, 以及在模具制造过程中针对关键步骤进行检查的依据.<<模具设计标准图册>>是根据我司的严格按照标准化设计模具部件产生的附录文件,它对于我司在模具零件上的可换性以及零件的批量生产、提高工作速度减短模具周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对工装、模具进行周期检验,确保满足产品工艺、技术要求。

为不断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提供有效的生产前期保障。

2、范围
适用于生产用模具、工装夹具等工艺装备的周期检验。

3、鉴定周期
主要工装模具鉴定周期见下表:
4、检验程序
4.1批量生产产品的工装模具,由模具员根据模具检验周期规定及模具实际生产使用频次编制《工艺装备定期检查计划表》,组织周期检验。

4.2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使用单位可随时向提交工装模具检查:
1)、工装磨损,已不能满足产品使用要求的。

2)、产品、砂芯外观、尺寸偏差超出允许范围。

3)、操作不当,造成工装模具损坏不能正常使用的。

4)、工装模具停用半年以上(含半年),重新使用的。

4.3模具员负责按检验标准对工装模具进行检验,并填写“工装模具检验记录表”。

4.4检验为合格工装,鉴发《合格证》。

检验为不合格的工装,按规定处理。

4.5正常周期检验不应影响正常的生产进度。

5、技术要求:
5.1.模具产品的加工基准面磨损极限偏差为最小加工余量的12%。

芯头处的磨损极限偏差不大于芯头间隙的30%。

5.2模具工作面表面粗糙度应达到Ra1.6μm,不允许存在多肉、缺肉及加工刀痕的存在,不允许存在影响起模和使用性能的缺陷。

模具分型面表面粗糙度应达到Ra
6.3μm,不允许存在影响合模和造型合箱的缺陷存在。

5.3芯盒的合模间隙应≤0.3mm。

合模后错边、错箱量应小于0.2 mm。

芯盒上的抽块应定位准确、抽动平稳、安装牢固。

顶杆及排气塞装配后凸出或凹下应≤0.5mm。

5.4工装模具配合定位销直径磨损极限偏差不大于制造公差下偏差的二倍,定位套孔的直径的磨损极限偏差不大于制造公差上偏差的二倍。

出气孔铣刀直径的磨损极限偏差为直径不大于2mm。

5.5工装模具上产品标识及铸造日期标识应完整、清晰、无缺陷,安装字块凸出或凹陷产品所在面≤0.5mm。

5.6工装模具铭牌标识应清晰、完整、易于识别并固定牢固。

5.7由相关工装模具生产出的产品按相关检验标准检验,尺寸合格率应达到100%。

5.8主要工装尺寸公差应符合图纸要求,不允许存在影响工装使用功能和定位精度的缺陷存在。

6、检验办法
6.1工装、夹具按图纸所示尺寸和技术要求为准。

6.2模具的检验以该模具生产的铸件所示尺寸和技术要求为准,检验相关产品相应部位是否符合图纸规定,来验证模具的正确性。

7、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