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升华和凝华 (2)
《第二章四、升华和凝华》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升华和凝华》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升华和凝华》的作业练习,期望达到以下目标:1. 加深学生对升华和凝华基本概念的理解;2.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梳理1. 回顾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其物理过程;2. 总结升华和凝华的区别与联系;3. 举例说明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实验操作1. 设计一个简单的升华实验,如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实验;2.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包括物质状态的变化;3.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升华的特点。
三、问题解答1. 回答关于升华和凝华的常见问题,如“什么条件下物质会发生升华?”等;2. 分析物理课本中关于升华和凝华的案例,加深理解;3. 预测并解释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作业要求一、作业量适度本次作业需完成的知识梳理、实验操作和问题解答部分应合理分配时间,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难度梯度设计知识梳理部分要求学生对基础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实验操作部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问题解答部分设计从基础到拔高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验操作部分应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规范与创意并重作业答案应规范准确,但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新,给出独特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四、作业评价一、评价标准评价将依据学生的知识梳理准确性、实验操作规范性、问题回答的完整性和创新性进行。
二、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反馈与指导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反馈一、收集学生作业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二、作业分析对收集到的作业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和问题解答方面的薄弱环节。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课时练《2.4 升华和凝华》(2) 练习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4 升华和凝华》课时练一、单选题1.2021年9月30日上映的国庆档战争电影《长津湖》,仅一周票房破30亿,力压所有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影片中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东线战场上,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重挫美军精锐的陆战第一师,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执行埋伏任务的志愿军睫毛上都出现了白霜这些白霜形成的原因是()A.凝固B.液化C.凝华D.升华2.如图是一冰雕作品效果图,家住哈尔滨市里的小明同学发现,当地气温持续在0℃以下,但冰雕作品仍会一天天变小,这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3.图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属于升华的是()A.冰棒化成水B.草上结了霜C.樟脑丸变小D.滴水结成冰4.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熔化过程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D.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凝华过程5.真空镀膜是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从而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
能够完成真空镀膜的原因是()A.金属直接粘到玻璃镜头上B.金属熔化后再凝固到玻璃镜头上C.金属升华后再液化到玻璃镜头上D.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6.小明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加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这时他观察易拉罐下部和底部有白霜,关于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罐底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先液化后凝固形成的B.用筷子搅拌可以降低冰的温度C.食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D.小明认为家用体温计可以代替温度计完成该实验7.诗词大会让我们领略了诗词的优美,下列哪句诗词的描述中包含凝华现象()A.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B.云开雾散旭风暖,园中种下牡丹花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D.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8.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第二章 四、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条件,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碘单质、烧杯、酒精灯等。
2.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概念和现象的图片。
3. 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4.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回答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图片,如冰雕、霜、雪、冰挂、灯泡变黑等,让学生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提出疑问: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新课教学1.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升华和凝华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4. 讨论:影响升华和凝华的因素有哪些?(三)探究活动1. 分组实验:探究影响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条件。
2. 讨论并总结出影响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3. 思考:如何防止某些物质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发生升华现象?如何利用升华和凝华现象为人类服务?(四)小结1. 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条件和应用。
2. 强调升华和凝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1. 复习巩固升华和凝华的知识点。
2. 完成相关练习题。
3.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原理以及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理解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2. 详细内容:(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3) 升华和凝华的条件:温度变化、压强变化。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冰雪融化、雾凇、霜、灯丝发光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2. 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 教师展示冰雪融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冰雪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学生回答:冰雪融化过程中,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
2. 知识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复习凝固现象。
(2) 教师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3. 例题讲解:(1) 教师出示例题:一块冰在常温下逐渐融化,求冰融化的过程吸热还是放热?(2) 学生解答:冰融化过程中,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需要吸收热量。
4. 随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一袋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在室温下,过一段时间后,干冰消失了,发生了什么现象?(2) 学生解答:干冰在室温下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升华和凝华板书内容: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条件:温度变化、压强变化。
应用:冰雪融化、雾凇、霜、灯丝发光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一块冰在常温下逐渐融化,这个过程是什么现象?(2) 夏天,空调房间内的墙壁上会出现霜,这是什么现象?2. 答案:(1) 冰融化是升华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4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其过程。
2. 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应用。
3. 升华和凝华的热效应及其在工业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过程及其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升华和凝华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工业和科技领域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及其热效应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在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室内外的冰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冰冻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2. 知识讲解:(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其过程。
(2) 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应用。
(3) 升华和凝华的热效应及其在工业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雪融化、衣物晾晒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升华和凝华的关键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其过程。
2. 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应用。
3. 升华和凝华的热效应及其在工业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2. 举例说明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分析升华和凝华在工业和科技领域的重要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升华和凝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农业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4《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4《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2. 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3.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能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冰雪融化、衣服晾干等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雪融化、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4. 巩固知识:出示一些有关升华和凝华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干燥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二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 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2. 凝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3. 实例:冰雪融化、衣服晾干等4. 应用:制冷、干燥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升华还是凝华?(1)冰雪融化(2)衣服晾干(3)室内的霜2. 答案:(1)升华(2)升华(3)凝华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题目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后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气象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让学生深入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2.4升华和凝华说课稿-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4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教材分析《苏科版物理八上》是适用于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教材,其中2.4节讲解了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原理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差异和共性;•了解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能够分析和解释升华和凝华的原理;•能够应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转化过程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实践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基本原理;•升华和凝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原理解释;•升华和凝华的应用案例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物理实验装置;•实验材料:冰块、干冰、紫菜片等;•PowerPoint幻灯片。
2. 学生准备•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墨水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幻灯片或者实物展示冰块融化的现象,并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冰块为什么会融化。
然后提问:“冰块融化是属于升华还是凝华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2. 学习新知2.1 升华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幻灯片展示升华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并与融化相比较。
2.2 凝华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幻灯片展示凝华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并与凝固相比较。
2.3 升华和凝华的差异和共性•通过对比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归纳总结升华和凝华的差异和共性。
2.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升华和凝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干冰的升华和凝华过程、洗衣粉在洗衣过程中的升华等。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2[1].4升华和凝华》PPT课件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2[1].4升华和凝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5cec0bcc175527072208b4.png)
课后思考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 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夜晚 遇强冷空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 成的,霜前的温度必须足够低(0℃以下), 故感到冷. 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强冷凝华成小冰 晶后下降到地面,下雪后的熔化过程要吸收 热量,使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 雪后寒的感觉.
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 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
三是小水滴增大、小冰晶 增多,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常常会结出冰花?
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而成的
冬天冰冻的湿衣服也能晾干?
衣服上的冰升华成水蒸气.
箱子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樟脑丸升华成气体,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冬天,地面的霜是怎样形成的?
四.升华和凝华
温故知新
气态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熔化 吸热
固态
凝固 放热
液态
结论: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升华吸热;
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凝华放热。
灯丝的材料是钨,
钨的熔点是 3410℃.灯丝工作 时的温度是
2000℃—2700℃. 用久的灯泡变 灯泡发光时钨 丝发生升华,熄 黑了,这是为什 灭时发生凝华 么
干冰简介 ▲干冰是在标准大气压下以-78.5℃存 在的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 吸热可直接升华为气体
干冰及其应用—烘托舞台气氛
舞台上喷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空气中 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悬浮在空中 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所谓白雾。
干冰及干冰升华吸热致冷 ;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
课堂小结
气态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熔化 吸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化汽化升华凝华
一、填空题
1、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汽”____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____·
2、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________,使水温下降。
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气遇冷________,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3、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
如何获得饮用水。
如图,用一个大塑料袋套在树叶浓密的嫩枝上,将袋口扎紧后,在下方开一个小孔,在小孔下方放上接水的容器,利用植物中水的不断___ __和___ __,经过一段时间,你就能获取可饮用的水了。
4、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树叶上常常有晶莹的小露珠,这是现象;寒冷的冬天,清晨起床时常常看到窗户上有一层白色的冰花,这是现象.
5、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6、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这个事实说
明。
7、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晾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液体的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8、据传有一年夏天,洋人宴请林则徐,其中有一道甜点是冰淇淋,因其上“白气”不断,林则徐以为必烫故用嘴吹之,谁知入口却冷,洋人笑以为柄,林则徐声色不动,过得几日,回宴洋人,其中一道热汤刚刚煮沸,浮有厚油,无一丝白气冒出,林则徐热情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顿时呲牙咧嘴,哈哈有声,不停乱弹,出尽洋相。
试分析那冷冷的冰淇淋上方的“白气”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9、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不适应,体温上升而头痛、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在中暑患者身上擦______对中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10、外科医生做小手术或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时,常用蒸发快的液态氯乙烷做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皮肤上,使皮肤快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A.汽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
11、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
12、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B.冬天的早晨,霜打枝头
C. 春天,河里的冰雪消融
D. 夏天早晨,花草上附着露水
13、春天到来,学校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流行病传染,对以下两种防护措施的物理解释正确的是()
A. 用消毒液擦拭教室门窗后,可以闻到气味,是升华现象
B. 用消毒液擦拭教室门窗后,可以闻到气味,是升华现象
C. 用醋熏教室时,加热使醋温度升高,蒸发变快
D. 用醋熏教室时,加热使醋温度升高,蒸发变慢
三、简答题
14、在炎热的夏天,为使自己的身体凉爽一些,请你用不同的物理知识(或概念、原理),写出两种能够使身体凉爽的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15、寒冬的清晨,我们在室内经常看到窗玻璃上有美丽的“冰花”。
请你判断“冰花”是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并用物理知识解释它形成的原因。
B卷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炎热的夏季经常见到小狗伸出长长舌头,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个现象是;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只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
2、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
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
我的猜想:呈在______________侧(选填“室内”或“室外”)。
猜想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瓶子会全身“冒汗”,这是因
为___
4、如图,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
经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_________房间壶嘴的上方_____较多,判断出______房间的气温交高。
5、右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要吸热.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_______成小水滴或
______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是水蒸气液化或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小冰晶的熔化过程需热。
6、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小水珠。
二、选择题
7、“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对此应用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只能暂时止沸 B.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D.“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8、一锅沸腾的油,魔术师把手伸进去,一分钟、两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
B、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C、这是可能的,一定是这种油的沸点很低
D、这是可能的,一定是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
9、室内温度为200C,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三、简答题
10、小明和小红都想帮妈妈煮粥。
小明认为粥锅里的水烧开后,可继续火烧得很旺,煮得満锅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粥煮好;小红则认为,沸腾后应改用小火,盖上锅盖,让锅内微微沸腾,将粥煮好。
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请说出理由。
四、实验题
11、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的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的温度、锅旁声音的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
水温
t/℃
2l0607080859095
声强
级/dB
37.58.040.543.446.852.954.455.252.8
现象无气泡气泡有小气
泡产生
少量气
泡上升
上升气
泡增多
大量气泡
上升
水面有气泡
形成
更多小气泡形成,
水变浑浊
沸腾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7所示,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___时,响度最大.现在你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