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但对于空气这一抽象的概念,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知空气,理解空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一根吸管,一些碎纸片。

教师准备一个大塑料袋,一些实验器材。

2.教学环境:教室里要有足够的空气流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吗?让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塑料袋装空气,观察塑料袋的变化,感受空气的力量。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书通过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和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空气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其性质和组成了解不多。

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渴望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和探究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水等)2.课件、教学素材3.课堂记录表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特性,如气球的膨胀、塑料袋的吸附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如吹气球、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课堂记录表,总结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并进行分享。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问题,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道关于空气的探究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计:60分钟教学情境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的设计,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空气、认识空气。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特性。

2.掌握空气的组成和构成。

3.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空气一袋、放大镜、磁铁、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记录本。

三、教学流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知道什么是空气吗?”、“你有没有想过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等等。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的形式,教师简要讲解以下内容:2.1 空气的定义和特性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存在的气体的混合物,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它具有质量、重量,可以产生压力,将物体向上推。

同时,空气可以被压缩和膨胀。

2.2 空气的组成和构成空气主要由氧气、氮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其中,氧气占空气的约21%,氮气占空气的约78%,其他微量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氩气等。

3.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例如:3.1 使用一袋空气•将一袋空气放入水中,观察袋子的变化,解释原因。

•在一片平静的湖面上放一小袋空气,观察袋子的浮沉变化,解释原因。

3.2 使用放大镜观察空气•将放大镜紧贴眼睛,并关闭一只眼睛,观察通过放大镜和不通过放大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差别,解释原因。

3.3 使用磁铁与空气互动•将磁铁悬挂在水平方向,用一块纸板遮挡住磁铁,使之与周围空气隔离,并在纸板上撒一些铁屑,移开纸板,观察铁屑的运动情况,解释原因。

4. 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归纳知识点,例如:•空气对物体的浮力和推力的作用。

•空气与光的传播的关系。

•空气对铁屑的吸引力。

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应用场景,例如:•空气的压力在汽车和自行车的轮胎中的应用。

•空气的浮力在热气球中的应用。

•空气的振动在音箱和乐器中的应用。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第一篇:《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二、探索(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一、内容概述前面课程已经研究了固体(小木块等)、液体(水等)的特征,学生对研究物体特征的方法和描述词汇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对空气进行观察,研究空气的特征。

二、教学准备1.下载美丽科学资源《认识一袋空气》、《你同意吗》教学素材。

2.教师需参考教材结合实际,自行准备用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实物或图片。

三、教学建议1.课堂引入,展示《认识一袋空气》视频(大约5分钟)这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认识一袋空气》实验视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包裹了充气袋的鸡蛋掉在桌面上完好无损,于是很自然地会好奇充气袋里有什么(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个实物充气袋,用于课堂展示)。

接着引出这节课的研究对象——空气,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知道空气吗?说说你对空气的认识”,以此了解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

2.回顾本单元学习中用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词汇(大约5分钟)如何研究空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研究方法和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接着提出本课的探索任务,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3.课堂活动:收集一袋空气,观察描述它的特征(大约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活动,结合活动手册观察并记录。

1.用透明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观察它是什么样的,你能看见空气吗?2.打开袋子,让袋中的空气吹向自己,你能感受到它吗?它会流动吗?3.比一比袋子里的空气和袋子里的水的异同,把它们都倒入杯中,有什么发现?空气、水、木块有什么不同?4.展示《你同意吗》视频,思考讨论,总结空气的特征(大约10分钟)课堂活动结束后,展示《你同意吗》视频。

学生需要通过仔细聆听视频中不同人物对空气的描述,结合本节课掌握的知识,对视频中传达的信息的正误作出自己的判断。

其中1号信息的核心为空气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2号的核心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3号的信息核心为空气具有各种气味(这显然是不对的,空气本身并没有味道)。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认识空气,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袋空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知,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其性质、作用等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空气。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2.观察、操作等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一袋空气,引导学生发现空气的特性。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空气的认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袋空气,用于展示。

2.准备实验材料,如气球、水等。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袋空气,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空气的存在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对空气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吹气球、用水代替空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作用。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如:空气在哪里?空气有什么作用?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除了我们生活中的空气,还有其他的空气吗?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空气。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观察周围的空气,记录下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在发展中,对于空气这一抽象的概念,他们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珍惜空气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空气的概念,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经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对空气有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生动地呈现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例如,用气球吹空气,让学生感受空气的轻盈;用塑料袋装空气,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用气球吹空气,用塑料袋装空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的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如人类呼吸需要空气,植物生长也需要空气等,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价值。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对用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他们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特别是在本单元的第5课,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空气是很熟悉的,但是对空气的一些特点还有点模糊,如空气的颜色、气味,空气的流动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有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和大胆表达、耐心倾听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透明塑料袋,针筒,气球教师材料:透明塑料袋,橘子,木块,水,抹布,针筒、气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之前我们认识了许多周围的物体,谁能来说一说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认识和观察它们?生1:我们用眼睛看、耳朵听....师:是呀!这就是我们科学课上经常用到的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你记得可真牢固呀!生2:我们用乒乓球、小木块对比物体....师:真好!这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借助简单的工具对比来观察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对探究水、空气等物质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4.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气球里面有什么?”“我们周围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
活动二:探索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不着,要想好好观察、认识它,可以把它装在袋子里。”(出示一袋已经装好的空气,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你准备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聚焦
1.学生回顾已经用过的研究方法,如:利用感官观察;借助一些工具进行对比观察。(出示有关观察方法的图片:看、闻、摸、比较)
2.学生回答:
3.学生回:“气球”、“空气”等。
4.学生回:“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是看不见的。”“空气是摸不着的。”
活动二:探索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
1.全班学生研讨:“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回:
3.师生对班级记录表上进行补充完善。
活动一:聚焦
1.教师提问:“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研究方法?”
2.教师提问:“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来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有哪些?”。(板书词汇)
3.教师出示课本第18-19页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
活动三、探索2:将一袋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回:
2.学生回答:
3.小组活动:比较空气与水、空气与木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小组交流汇报观察到的信息。
活动四:探索3:描述记录空气的特征。
1.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方描述:无色、无味、透明、很轻、流动、气体
活动五:研讨、拓展
3.教师提观察要求: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
4.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说说新的发现。如:水和空气都会流动,水在流动时是从上向下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却无法被观察到。
活动四:探索3:描述记录空气的特征。
1.教师出示第1、5课的班级记录单或引导学生看《活动手册》第1页的记录表,让学生说说木块与水的特征。
活动五:研讨、拓展
板书
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
第1次观察
第2次观察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教学
后记
3.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摸、看、闻等方法感知空气的特征。
4.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活动三、探索2:将一袋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1.教师出示一袋水和一块木块,提问:“我们刚才观察了一袋空气,如果把它和这里的水、木块比一比,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呢?”
2.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后回答,如:“可以从颜色、是否透明、轻重、气味、是否流动等多个角度观察空气与水和木块的异同。”“如果分别把水和空气倒人杯中,可以比较它们的流动性。”“用耳朵听空气流动的声音。”等等,教师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1.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能描述空气的特征,还能说出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特征的,从而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2.教师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如:像木块一类的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像水一类的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像空气一类的物体还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探究
问题
空气有哪些特征?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完成练习册
实践应用
体验我们周围的空气——风
文化
阅读
观看视频《生命》第五集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教学难点: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一单元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认识一袋空气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1.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3.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学习
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两人合作,其中一个同学打开袋子,在空中用力兜一下再收紧,另一个同学用皮筋扎紧袋口。(出示相关图片)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一摸是否粗糙;用手捏一捏软硬;用天平去称一称轻重。
3.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一袋空气的特征。
4.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