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合集下载

中西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篇一: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摘要】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亦越发频繁。

而“吃”作为一种可以拉近彼此距离的交流手段,理应加以重视。

“吃的文化”即饮食文化,也是文化交流中不也或缺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就中西饮食文化从饮食观念、宴会礼仪及饮食内容三大方面加以比较,展示中西餐饮文化差异,以便更加顺利的进行中西间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及国家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又是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不同民族及国家饮食文化间的差异有利于促进他们间的文化交流,利于跨文化的交际。

而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在对于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及饮食内容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比较和了解这些差异,将会为中西方将来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依据。

1饮食观念上的差异1.1“泛食主义”对“食用主义”在中国,“吃”不仅仅是“吃”,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一事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而“民以食为天”的这种思想,也被很多学者称为“泛食主义”。

饮食,在国人心中不止是一种对“胃”与“味”的满足,它亦溶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精神世界挂钩。

例如,以前人们一见面的寒暄语就是“吃了吗?”,可见古来人们都把“吃”或为“吃而准备当作很重要的事。

”小孩出生的时候要办满月酒,成人结婚时要办婚宴,高寿安康时要办寿宴,长辞人世时要办丧礼,诸如此类,中国人的一生都与饮食紧密关。

“吃”可以被看做一种传递心理沟通交流和表达礼节的方式。

“泛食主义”在汉语i也有充分的体现。

易中天先生曾在《闲话中国人》中写道:“如前述把人称为‘口’,吧职业称为‘饭碗’等。

又比如思索叫做‘拒绝’,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1 可见“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心中及生活中,饮食的重要性。

而在西方人眼中,“吃”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

《2024年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教学研究》范文

《2024年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教学研究》范文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教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的饮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饮食文化差异显著,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教学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就其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

二、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1. 食材选择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多样性和时令性,善于利用各种食材进行烹饪。

而美国饮食文化则更注重食材的营养和口感,倾向于使用简单、易得的食材。

2. 烹饪方式中国烹饪方式多样,善于运用炒、炖、煮、蒸等烹饪技巧,注重色、香、味、形的统一。

而美国烹饪方式则相对简单,以烤、炸、炒等为主,注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3. 调味品使用中国菜讲究调味,善于使用各种调味品,如酱油、醋、花椒、大料等,使菜肴味道丰富多样。

而美国菜则相对简单,多以盐、胡椒、牛油等为主,追求食物的原味。

4. 饮食观念中国饮食文化强调饮食的滋补和养身,追求食物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而美国饮食文化则更注重饮食的快捷和方便,追求食物的口感和营养平衡。

三、教学研究的意义1. 促进跨文化交流了解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跨文化交流。

同时,对于学习英语等外语的学生来说,了解当地饮食文化也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2. 丰富教学内容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引入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的特点。

3. 培养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四、教学策略与建议1. 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方面,应注重中美饮食文化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两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饮食魅力。

2. 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座、讨论、实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引言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塑造人类健康、塑造社会规范和传达文化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由于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饮食文化的特色。

饮食观念不同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口感和养生,强调通过食物的口感和味道来激发食欲,同时注重食物的养生和药用价值。

例如,中国人会将食物分为热性、凉性、平性等不同性质,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来选择适合的食物。

相比之下,西方饮食文化更注重营养和健康,强调通过均衡的膳食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西方人注重控制热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的摄入量,以及食物的消化吸收率等。

饮食习俗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饮食习俗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餐具的使用上,中国以筷子为主,而西方国家则普遍使用刀叉。

其次,餐桌礼仪也有所不同。

中国注重尊老爱幼、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而在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

例如,在中国,宴席中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先动筷,而在西方国家,则通常是主人或女士先开始用餐。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强调团圆和共同分享,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需求和自由。

中国人喜欢在家庭聚餐或朋友聚餐时共同分享美食,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各自点餐或自助餐的形式。

饮食制作方式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饮食制作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烹饪注重烹饪工艺和口感,强调色香味俱佳,不同的菜肴需要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

例如,川菜的麻辣、鲁菜的酱香、苏菜的鲜香等,每种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工艺和调味方法。

相比之下,西方烹饪则更加强调食材的原汁原味,以及营养搭配的均衡性。

西方料理常用烤、煮、烩、炖等方法,通过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来保留食物的营养和风味。

此外,西方料理也注重食材的多样性,通过搭配不同种类的食材来提供全面的营养。

饮食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饮食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由于历史、地理、气候、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以下是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些浅谈。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对食物的选择有很大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传统食物和饮品。

中国的传统食物以米饭、面食、豆类为主,而西方的传统食物以面包、肉类、奶制品和马铃薯为主。

中西方的选择和喜好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西方地区适宜养殖牲畜和种植麦类,而中国地大物博,适宜种植水稻和豆类。

此外,中西方的差异还体现在调味品的使用上,中餐喜欢使用各种香辣调料,而西餐更偏好使用盐、胡椒和其他草本香料。

其次,中西方饮食文化对用餐习惯和方式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家庭聚餐和团体用餐,强调家庭关系和群体意识,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快餐和独立进食,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西方人通常采用刀叉等工具进食,而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

第三,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所传承的饮食传统和文化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传统,例如烹饪技艺、糕点制作和茶道文化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婚庆活动中,饮食习俗也非常重要。

西方的饮食文化强调个人的品味和享受,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快餐文化。

西方的节日和庆典通常以烤肉、冷饮和甜品为主。

第四,中西方饮食文化对健康观念和饮食习惯有所不同。

中国人传统上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营养的合理搭配,如中餐注重荤素搭配,养生食材如蜂蜜、枸杞,而西餐注重食材的品质和简约的烹饪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中西方饮食文化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过度加工食品的大量消费和不健康饮食习惯。

最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就餐场所、饮食礼仪和餐饮产业的发展上。

中国有着众多独具特色的餐馆和茶楼,而西方则以餐厅和咖啡厅为主。

两者的餐饮产业从规模到形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饮食礼仪方面,中国有着复杂而规范的餐桌礼仪,而西方则较为简单和自由。

总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体现了各自的历史、地理、气候、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第二学期研究性学习论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第二学期研究性学习论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民族传统习俗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中西饮食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主流饮食文化的代表,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整理和探讨。

首先,中西饮食文化在饮食结构上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国家,主食往往是由面包、意面、土豆等谷类或淀粉类食物构成。

而在中国,米饭则是主食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种差异源于人们的不同的主食消费习惯。

在西方国家,主食一般以面包为主,而在中国,米饭作为传统主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其次,中西饮食文化在菜肴风味上存在差异。

在中餐中,讲究的是“五味调和”,追求的是口感的丰富和菜肴的层次感。

中餐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炒、炸、煮、炖等多种烹调方式。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原汁原味的呈现,追求食材的新鲜和简洁的烹调方法。

西餐菜肴的味道更加单一,强调食材的原汁原味。

再次,中西饮食文化在用餐礼仪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吃饭时注重团结与亲情,通常采取共餐的方式,将各种菜肴摆放在中央,大家一起分享。

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和私人空间,在用餐时每个人独自享受自己的餐点。

此外,西方国家注重刀叉的使用,而中国则多使用筷子。

此外,餐后的饮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主要饮品为咖啡、红茶、果汁等。

而中国则注重茶文化,茶被视为国饮,喝茶的过程被视为一种仪式和文化的体现。

最后,中西饮食文化在餐桌礼仪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别。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用双手拿碗,将饭或面放入口中。

而在西方国家,用餐时人们习惯将餐具放在特定的地方,采用刀叉将食物切分,并用刀叉送入口中。

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整理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源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体现了各自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是味觉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体现。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推动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视野。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法上,还呈现在吃饭礼仪、饮食习惯等方面。

下面将从食材、烹饪方法、就餐礼仪和饮食习惯四个方面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其次是烹饪方法的差异。

中餐烹饪方法繁多,包括烤、炸、炖、蒸、炒等。

中餐注重烹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追求色、香、味、形俱佳。

而西餐的烹饪方法相对简单,更注重原汁原味的呈现,使用的烹饪方法主要有烤、炸、煮、炒等。

西餐注重食材的原生味道,强调食物的质感和口感。

再次是就餐礼仪的差异。

中餐就餐时,人们常常使用筷子,饭碗、酒杯等在桌上摆放方向也有讲究。

同时,中餐也注重团圆和家庭观念,喜欢在一起吃饭聊天,并且强调孝道和尊老爱幼。

西餐就餐时,人们使用刀叉、勺子等餐具,使用规则也相对固定。

西餐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注重个体的需求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尊重。

最后是饮食习惯的差异。

中餐有丰富的小吃文化,人们喜欢吃一些小吃或零食补充能量。

中餐也注重三餐定时定量,午餐和晚餐通常是多道菜的全餐。

而西餐注重早晚两餐,午餐通常比较简单,晚餐则较为丰盛。

西餐习惯将主食和菜品分开供应,主食通常是面包或米饭,菜品是配菜。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就餐礼仪和饮食习惯上。

中餐注重谷物和蔬菜的食用,烹饪方法繁多,就餐时使用筷子,强调团圆和家庭观念。

而西餐注重肉类和奶制品的食用,烹饪方法相对简单,就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强调个体需求和个体间的尊重。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研究餐饮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表现。

尤其是中西方的餐饮文化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饮食习惯和菜肴制作上,还体现在用餐礼仪、餐桌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就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并加以分析。

一、饮食习惯与菜肴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食为天”的说法。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是讲究饱而不饥、富而不贵、味道鲜美、色香味美、以及荤素搭配。

中餐的主食包括米饭、面食、粥等;常见的菜肴有宫廷菜、川菜、粤菜、湘菜、鲁菜、苏菜等。

中国饮食文化强调荤素搭配,注重食材的搭配和烹饪技艺,制作出的菜肴不仅口感绝佳,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为体内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素。

西方饮食文化与中餐有所差异,以西餐为代表的西方饮食文化讲究食用方便、香味浓郁、口感细腻、造型新颖等。

西方饮食文化中最常见的主食是面包、米饭、意大利面、土豆等;常见的菜肴有法式菜、意式菜、西班牙菜、德式菜等。

西餐通常以荤菜为主,蔬菜的种类较为单一,而且也不注重荤素搭配的问题。

西餐的特点是口味浓郁,防腐保鲜,容易消化,在西方的餐桌上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二、用餐礼仪在用餐礼仪方面,中西方餐饮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餐饮文化中常见的用餐礼仪有吃饭时不出声、不抢先、不推让、不挑剔等。

在中国餐桌上,大家不猛吃不猛喝,不大声喧哗,更不会边吃饭边说闲话,而是以静恬淡定的心态一起开饭吃饭。

在就座方面,大家会依照身份高下的顺序进行就座,先是主宾,然后是长辈和年纪大的人。

吃菜时,大家共享一盆菜,不会任意挑选或局限自己的菜,而是以一种“大雅于食”的态度品尝食物。

西方餐饮文化则更强调餐桌的规矩和礼节。

西方餐厅门口一般都会有工作人员迎接就餐者,领着就餐者到指定的座位上。

用餐时,先将餐巾放在大腿上,用餐时不能把手臂肘放在桌子上、切食物时不可碰到其他食物一类的动作等都需要特别注意。

还有餐巾的摆放位置、刀叉的用法、酒杯的倾斜角度和手写字体等方面的讲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Introduction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

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吃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 ”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

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基本语言学含义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

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

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更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

饮食本身是本能的,而吃什么,如何吃,在哪里吃,则体现出不同族群的不同特点,体现出文化性。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

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主要有:其一,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

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

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

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词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词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词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

其二,烹饪用料的选择。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

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调时,在用料上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极好的原料。

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

其三,用餐方式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

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

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从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其四,用餐礼仪。

这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

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

《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

”意思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

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

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

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

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

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传统文化。

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

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

中外饮食文化论文黄河流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利于农业生产。

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

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一是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

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二是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西方文化。

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生产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

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

在论及西方文化之成因、起源时,本文取狭义之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希腊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

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

从起源意义上说,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的地中海,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财富,进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

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

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

理性就是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行事力求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

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

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西方文化还是一种“罪感文化”,它沿袭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与以人为中心的世俗的世界观看起来相矛盾,事实上又并行不悖,相互补充。

前者鼓励人的创造性,大胆地向自然索取;后者起着规范行为的作用,以上帝的惩罚来制约人的恣意妄为。

2.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

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

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

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

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

而它们决定了各自饮食观念的不同。

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

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

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

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

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

在西方人看来,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崇尚个性突出,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烹饪上以独为美。

三、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对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刀叉与筷子、圆桌与条桌等各不相同,在菜式和道数上双方虽然都有程式,但一分一合,互相对立,由此产生的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大不相同。

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体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

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体现在饮食上。

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

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

小孩刚出生,要吃;到了满月,要吃;过一周岁,要吃;等到了结婚,也要吃;人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更要觥筹交错庆祝一番;最后去地了,仍要吃,叫做“自喜事”。

客人来了要吃,称之“接风洗尘”;客人出门要吃,谓之“饯行”;乔迁要吃;晋职要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风波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

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对此进行了最为生动的描述:“如前述把人称为‘口’,把职业称为‘饭碗’等。

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子,语言反映文化。

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似乎都可以吃,甚至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如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等。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