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章丘朱家峪古村落的调查报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山东章丘朱家峪古村落的

调查报告

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

建本143 赵伯伦

201403183

古村落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悠久的历史与广阔的地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古村落。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章丘朱家峪古村落,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山区古村落,历史悠久。到目前为止依然保持了比较完整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而且积淀了丰富的地方乡土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建筑专业的学生,以专业的眼光分析民居建筑的特点,分析如何对古村落建筑的保护,并且提出自己对朱家峪古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议,在保护古村整体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同时,为古村落的居民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调查目的

朱家裕作为山东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村路,有着明显的齐鲁地区建筑风格和乡土文化。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朱家裕也发生着变化。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的古村落多多少少的都受到了破坏和改变,传统民间风俗也因时代发展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在这种发展进程下,很多村民更多的是希望过着现代化的生活,对古村落这一特殊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很重视。忽略了科学的保护,一味地拆旧建新,为了迎合旅游的开发,盲目地进行仿古修葺,对传统古村落的风貌造成了破坏。

本着对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憧憬,我踏上了前往朱家峪的路,去一探这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的神秘,希望通过这次的调研,学习了山东农村民居的建筑风格,体验当地的风俗特色,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为古村落的保护尽一份力。

(二)朱家峪概况

1、地理环境

朱家峪古村坐落在山东省中部章丘东南方向的官庄乡,村中最高峰是西南方向的胡山,三面环山,九峰环拱,是方山区古村落的特征。古村位于山脉的断层带,地势南高北低,地下水形成了一系列泉涌,周边山岭拥有丰富的植被,也盛产草药,滋养了一方百姓。

2、历史变迁

距今4000年的龙山文化,秦汉时期的齐鲁文化,明清文化,建国后革命与社会主义文化在此沿革。明初朱氏家族迁居至此,与明太祖朱元璋同姓,故改名朱家峪,陆续兴建了民宅、祠堂、庙宇、学校,修筑了桥、道、井、泉,尤其是最早的立交桥诞生于此,是这的一大特色。其明清传统古韵犹在,这一直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3、村落格局

制约朱家峪聚落空间布局的首要因素是高低起伏的地形,无法形成平原聚落的面状聚落

空间,只有通过线性布局来解决居民生活的各种需求。古村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变化丰富有层次,处于低处的建筑除了重视立面的处理和院落布局外,还重视屋顶的造型与构造,兼顾全方位的景观效果;高处的建筑具有宽阔的视野,透过窗户就能越过低处的屋顶眺望远方的景色。

4、交通系统

传统山地聚落的街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以步行交通为主、方便村民生活的聚落尺度和空间结构关系。朱家峪的古道不拘一格,长短不一,防御要求内部要求道路排布要通而不畅,标识性步枪,外来人难以定位。单轨古道中心以青石相连,明朝为了行驶马车,又修建了双向石道。值得一提的是有两座康熙年间修建的立交拱桥,上下皆可行人走马,大雨时,桥下拱洞还能泄洪,被称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

(三)古村落建筑类型

1、文教建筑

2、宗族建筑

许多古村落的布局都是以宗祠为中心层层扩展开,成为传统村落中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

这种布局手法,主题鲜明,将整个村落以一种宗族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

朱氏家祠分为两个院落,门楼朝西,祠门正上方,镶嵌“七星图”。进入祠门外,外院照壁中央镶嵌一个“进宝吉祥图”,绕过照壁便进去内院,内院只有西墙,东面由山体为何,北面是三间通房,就是朱家先人祠堂,是青石基座,青砖,木椽,小瓦,翘檐,出厦之结构,略仿岱庙而建。

3、教育建筑

据说清末民初教育繁盛时期,朱家峪古村落里有近20处私塾。

村中保留最为完整的学堂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山阴学堂,学堂依地势而建,高高的青石根基,灰瓦白墙,透着江南民居的素雅,四进院落格局对称,南北展开,逐级递进,每个院落布置有精细的植物、小品,错落有致,章法严谨而又和谐统一。

还有一座已经败落的硬山顶二层小楼,是朱家峪的女子学堂,小楼的墙体是由石材砌筑而成,与周边的砖土居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座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庄重,色彩淡雅,比例协调,横向线脚的变化减少了建筑体量的厚重感。

3、居民建筑

朱家峪古村落现存的大小民居建筑将近200座。

“进士故居”作为全村规模最大的居民建筑组群,也是朱家峪古村落至今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私塾。建造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住宅内原有门屋、房院、私塾院和藏书楼等,但现存建筑除西向的门屋保留了原有风貌外,余屋皆经历了后世的改建。

现存最早的居民建筑师村中偏北的“朱氏北楼”,距今200多年,是典型的两进四合院。建筑坐西朝东,由于古村落所处的地形条件,居民建筑大多依据地势沿道路两侧布置,大小变化不一,一般由正方、厢房、倒座围合成南北朝向的院落。多进院落之间使用夹道连接,围绕中心院落有序德向外发散,形成复杂的多进院落组团。这样的平面组织方式,主次分明,辈分有序,各支系脉络清晰,形成了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

二、调查资料

(一)民居结构形式

朱家峪作为典型北方山区古村落,在公共建筑上多采用北方较为传统的抬梁式结构形式,例如文昌阁,采用石柱与木屋架榫卯结合的结构形式,而且石柱石墙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建筑承重结构的防水防潮。而民居,并非采用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梁、柱、枋等构件称重的抬梁式结构形式,这也是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坍塌比较原因之一。

现存的古村落民居建筑,一般是砖木结构,主要做法是土坯砖、煤灰砖、石墙加盖茅草或者青瓦屋顶。大多由前后檐墙承重,在其上架木屋架,在木屋架与山墙之间架设檩条,上面承载屋面。木屋架基本上是传统民居建筑的“大叉手”人字形屋架,既由衡量即下弦木、叉手即上弦木以及拉杆组成。这种结构非常简洁,几乎没有多余的构件,但是由于建造技术不是非常发达,为了安全使用了钢筋和铁钉进行了加固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