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地形、水体、气候、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等方面。
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术要求来设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学科定义和范围
-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地球的结构与动力
-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 地壳变形和地形演化
3. 气候与气象
- 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
- 大气循环和天气系统
-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
4. 水体系统
- 海洋和海洋动力
- 淡水系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5. 生物地理学
- 植被类型和分布
- 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与生物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土壤和地貌
- 土壤形成和特征
- 地貌类型和地貌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7.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 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
- 灾害管理和社区应对
8.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地球系统响应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9. 综合案例分析
- 融合各个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能包括实验室活动、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评估要求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教授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
它包含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认识地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2. 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大地构造;2) 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气象现象;3) 了解海洋的基本特性和海洋生态系统;4) 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自然保育意义。
2.2能力目标1) 掌握相关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3) 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和他人进行讨论交流。
3. 课程大纲本课程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3.1 大地构造学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科学研究进展;板块构造理论和板块活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3.2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地震波及其在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引力场、地球磁场和地球电场。
3.3 气象学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气象现象的形成和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3.4 海洋学海洋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和海洋保护。
3.5 生态学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4.1 授课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解地球科学原理,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4.2 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环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在全体课堂上分享总结。
4.3 案例分析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环保、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师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等方面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
使他们能够独立对一个地区进行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系统观、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
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地理学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课对象:地理系地理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先修课程所有部门自然地理学科。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考核方法:考试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51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主要内容】:0.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0.2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0.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0.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0.5自然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0.6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难点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学生掌握要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学时)【主要内容】:1.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1.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1.3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1.4 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物质交换1.5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重点难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学生掌握要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8学时)【主要内容】:2.1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2.2 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2.3 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2.4 垂直带性分异2.5 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2.6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2.7 地域分异实例研究【重点难点】:地域分异因素,20世纪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陆地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谱特征,高原地带性分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2004年。
参考书:[1]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2004。
[2] 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90;[3] 传康,伍光各,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33。
[4] 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88。
[5] 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2000。
[6] 黄秉维,度,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大学,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自然地理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总学时:102 学时分配:讲课68 实验34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部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规划课程奠定基础;并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观察所需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绪论(2学时,讲授)地理学史简介(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支,研究对象、分科及研究任务(掌握)(二)地壳(12学时,讲授)1.地壳概述地壳的物质组成(了解)。
地壳的结构(掌握)。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掌握)。
2.矿物矿物的内部构造和外表形态(理解)。
矿物的化学性质(理解)。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和物理性质(掌握)。
3.岩石岩浆和岩浆作用(掌握)。
岩浆岩的产状(理解)。
岩浆岩的成分(掌握)。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理解)。
岩浆岩的分类和肉眼鉴定方法(掌握)。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掌握)。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颜色(理解)。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理解)。
沉积岩的分类和肉眼鉴定方法(掌握)。
变质作用的要素(了解)。
变质岩的特征(理解)。
变质作用类型力和主要变质岩(掌握)。
变质岩的肉眼鉴定(掌握)。
4.矿床矿床的概念和分类(了解)。
内生矿床(理解)。
外生矿床(理解)。
变质矿床(了解)。
5.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构造运动概述(理解)。
岩石的变形和岩层产状(理解)。
褶皱构造(掌握)。
6.山和地震火山(理解)。
地震(理解)。
7.地构造学说简介板块构造学说(理解)。
槽台说(理解)。
地洼学说(理解)。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代码:学时:40(讲课学时:40实验学时:0课内实践学时: 0)学分:2.5适用专业:湿地科学、地理科学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固体地球表层的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以及包括岩石圈和大气圈在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大圈层和六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规律,空间分异规律和不同等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划分与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等课程,以及研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防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等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大纲说明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自然科学。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各专业的基础性主干课程。
采取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例分析讨论和野外实习等直观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科学或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合性问题的研究工作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各章教学结构及具体要求(一)绪论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地理学的概念、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教学内容和要点内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难点: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壳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地壳物质组成特征,认识矿物的光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及其应用,了解常见矿物的性质和常见矿物的一般鉴别方法;掌握地壳的岩石组成类型及其特征,了解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了解沉积岩、变质岩的性质特征,掌握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及区分方法;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式,掌握常见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了解火山与地震的类型、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掌握火山与地震的关系及其地理意义;掌握地质年代、地壳演化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设计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理解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4.能够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自然地理问题。
5.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6.能够撰写科学论文和报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现象及其相互作用。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地球表面的主要自然地理现象,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如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自然地理现象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应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具体的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的地理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自然地理现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讲课讲稿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能量基础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第四节地理环境个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重点、难点) 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
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
第六节低于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七节地域分异实例研究
第三章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难点)
第一节自然区域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综合自然区划的单位等级系统
第四节景观
第五节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第六节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第七节自然区划的调查及报告编写方法
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
第一节土地的科学概念与土地科学
第二节土地单位的界定
第三节基本土地单位之一:地块
第四节基本土地单位之二:地段
第五节基本土地单位之三:地方
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
第一节土地分类
第二节土地类型调查制图
第三节土地结构
第六章土地评价
第一节土地评价方法论
第二节土地潜力评价
第三节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四节:土地质量评价
第五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第六节城市土地评价
第七章土地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第二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
第三节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第四节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到土地变化科学
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
第二节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与协调论
第三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第二节城市禾工程建设中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第四节为旅游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第五节自然保护区综合研究
第六节区域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