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和标准体系建设

合集下载

茶叶标准体系表

茶叶标准体系表

茶叶标准体系表茶叶标准体系表是指对茶叶的品质、质量、生产、加工、包装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标准化的体系表。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饮品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农产品之一。

茶叶标准体系表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茶叶质量、促进茶叶产业发展、提高茶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标准体系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茶叶品质标准。

茶叶品质是指茶叶的外观、色泽、香气、滋味等方面的特征。

茶叶品质标准是根据茶叶的品种、产地、季节等因素制定的,旨在规范茶叶品质,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二、茶叶质量标准。

茶叶质量是指茶叶的营养成分、安全指标等方面的特征。

茶叶质量标准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的,旨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三、茶叶生产标准。

茶叶生产标准是指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等方面的规范。

茶叶生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质量,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茶叶加工标准。

茶叶加工标准是指茶叶的加工工艺、设备、环境等方面的规范。

茶叶加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质量,提高茶叶的附加值。

五、茶叶包装标准。

茶叶包装标准是指茶叶的包装材料、包装形式、标识等方面的规范。

茶叶包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质量,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茶叶标准体系表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茶叶的品质和质量,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茶叶标准体系表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消费者等。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茶叶标准体系表真正发挥作用,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食安管理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韩明红(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经管审计中心,山东青岛 266211)摘 要:茶作为我国一种常见的饮料,具有多种保健和养生功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

随着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茶叶的质量。

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是造成我国茶叶质量和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除了提高种植技术外,加强市场监测、提高监督管理也非常重要,本文就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加工;质量;问题;对策饮茶已经成为部分人的生活习惯,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化学成分。

茶叶市场逐年扩大,其中绿茶产销量占整个茶叶市场的50%,茶叶的质量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提高茶叶质量安全,不仅要关注茶叶的加工制作过程,也要对茶叶种植采摘环节予以重视,从根本出发,提高茶叶质量,提高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对茶叶的抽检,为人们饮用健康合格茶叶提供有力保障[1]。

1 茶叶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1.1 茶叶品质抽检不合格经过抽查,部分产品卫生指标不合格,有异味、杂质等,这些是因为在茶叶的收获环节、包装环节等管理不到位而导致。

包装对茶叶质量影响巨大,有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劣质包装,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导致茶叶受潮、氧化、滋生细菌,影响了茶叶的质量[2]。

1.2 农药残留茶叶的品质和安全问题,大部分是由于农药残留超标所致。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高产、快速消除病虫害的目的,使用化学药物过多,致使农药残留超过标准,对人体特别是儿童造成慢性毒害。

茶叶中农药污染严重,但一些国家和组织采取技术壁垒措施,大幅度扩大农药检验种类,降低农药残留标准,导致茶叶中农药残留率居高不下[3]。

1.3 人工添加剂一些成品茶叶为了改善产品的感官品质会使用较多的添加剂(香精、糖精、色素等),如添加香精增加茶叶香气,添加糖精降低茶叶苦涩感,添加色素使茶叶外观更鲜亮,但过多使用添加剂会增加人体代谢负担。

茶叶现状总结报告范文(3篇)

茶叶现状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茶叶现状总结报告一、引言茶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茶叶便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叶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报告将对我国茶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茶叶产业发展现状1. 茶叶产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茶叶产量逐年攀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

据统计,2020年我国茶叶总产量约为320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近40%。

其中,绿茶产量最高,约占茶叶总产量的60%。

2. 茶叶品种丰富多样我国茶叶品种繁多,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类。

不同品种的茶叶具有不同的风味和保健功能,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3. 茶叶消费市场不断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据统计,2020年我国茶叶消费量约为300万吨,同比增长5%。

其中,中高端茶叶消费市场增长迅速,成为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4. 茶叶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积极转型升级,注重品牌建设、品质提升、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一批知名茶叶品牌脱颖而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大红袍等,提高了我国茶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 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虽然我国茶叶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部分茶叶产区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2. 品牌影响力不足我国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与我国茶叶产业的地位不相匹配。

一些知名茶叶品牌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缺乏国际竞争力。

3. 产业链条薄弱茶叶产业链条薄弱,从种植、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各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如茶叶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过度;茶叶加工过程中,传统工艺传承不足;茶叶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存在污染和浪费现象。

4. 绿色发展面临挑战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绿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如茶叶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过度;茶叶加工过程中,污染排放问题突出;茶叶消费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

茶叶完善标准建立体系的措施

茶叶完善标准建立体系的措施

茶叶完善标准建立体系的措施茶叶是我国传统的饮品,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茶叶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障茶叶的质量和安全,完善茶叶标准建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完善茶叶标准的必要性、建立标准体系的措施以及标准体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完善茶叶标准的必要性。

茶叶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其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然而,由于茶叶的生长环境、加工工艺、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茶叶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时常受到关注。

因此,完善茶叶标准建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完善茶叶标准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可以规范茶叶的生产、加工、保存等环节,保证茶叶的质量稳定和可控。

其次,完善茶叶标准可以保障茶叶的安全。

茶叶作为饮品,其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完善的标准体系可以规范茶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真菌毒素等安全指标,保证茶叶的安全性。

最后,完善茶叶标准可以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叶产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完善的标准体系可以提升茶叶产业的整体水平,增强茶叶产业的竞争力,推动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茶叶标准体系的措施。

为了完善茶叶标准建立体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加强标准研究和制定。

建立完善的茶叶标准体系需要进行大量的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

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相关人员,开展茶叶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健全标准体系。

茶叶标准应该包括茶叶的基本要求、质量指标、安全指标、检测方法等内容,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

同时,还应该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茶叶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3. 加强标准宣传和推广。

完善茶叶标准建立体系后,需要加强对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茶叶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对标准的认知和遵守程度,确保茶叶标准的有效实施。

4. 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茶叶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茶叶生产过程符合标准要求。

茶叶质量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刍议

茶叶质量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刍议

已影 响我 国茶 叶产 业 的 发 展 和 国 际 市 场 竞 争 力 的
正 由 于 茶 原 料 来 自千 家 万 户 , 品质 、 量 差 异 质
同的标 准 有 不 同 的 分 类 方 法 。其 中安 徽 农 业 大 学 增 强 。
陈椽 教 授提 出 的按 制 法 和 品 质 为基 础 , 以茶 多 酚 氧
加 以控制 。这样 的质 量 标 准 有 一 定 的实 用 意 义 , 但
对茶 叶来 讲 , 没 有 从 整 体 把 握 茶 叶 , 并 而茶 叶 必 须 作 为一个 整 体加 以评 价 。
1 .茶 叶质 量 标 准不 全 面 。质 量 控 制 的最 终 目 标是 为 了评 价效 果 , 阶段 的茶 叶 质 量标 准 并 未 能 现
问题 。由于种 种 原 因 , 叶 质 量 标 准 还 很 不 完 善 , 茶
市场屡 见茶 叶 的混 淆 品甚 至 伪 品 , 害人 们 的用 茶 危
安 全 , 了保 证 茶 叶 的 安 全 性 和 有 效 性 , 结 前 人 为 总
颁布 了新 一 批 3 0种农 药 清单 , 中 , 2 其 与我 国 出 口茶

格 。1 9 9 9年 以来 , 盟 已先 后 颁 布 了 4次 茶 叶农 残 欧
22
个或 几个有效 成 分 的含量来 控 制茶 叶 的质量 。
而质 量 控 制 对 于 茶 叶 又 有 特 别 重要 的意 义 , 化 程度 为序 把 初 制 茶 叶 分 为 绿 茶 、 茶 、 茶 、 黄 黑 青 较 大 , 茶、 白茶 、 红茶 等 六 大 茶 类 。这 种 方 法 已被 业 界 广 泛 应用 。此 外 , 合 茶 叶 的商 品 形 态 可 把 茶 叶 分 成 结 才 使 得茶 叶质 量 标 准 在 中药 研 究 中具 有 重 要 的 地 位 , 当今 茶 叶现代 化研究 的热 点之 一 。 是 二 、现 行茶 叶质 量标 准 的局 限性 由于茶 叶 的复杂 性 , 使得 目前 的 茶 叶通 过 测 定 某 一 个或 某 几 个 有 效 成 分 的 含 量 来 对 茶 叶 的质 量

关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
上 海蔬菜

S HA NGH AI V E G E T A B L E S
2 0 1 3 ( 1 ) : 9 - 1 0
市场聚 焦 ・
关于我 国农产品 质量安 全标 准体 系建 设 的思考
邱 天
( 江苏 省 兴 化 市 缸 顾 乡 政 府 2 2 5 3 0 0 )
1 我 国农产 品质 量安 全标 准体 系的基 本现 状
( 1 ) 市 民获得 信 息 的渠 道 较单 一 , 不 能及 时 了解
阳台农 业行业发展 动态 , 对新产 品较 陌生。( 2 ) 我国 尚 缺少专门从事 阳台农 业 的园艺 公 司。 一般 园艺公 司都 只做 阳台或庭 院的绿化造 景 , 导致 市 民虽 对 阳台种植
高、 生 产周 期 短 的蔬 果 花 卉 品种 , 并 形成 稳定 、 安全
满 足 生产 、 检测 、 认 证 和 管 理需 要 , 农业 部 已制 定 出
随着 社会 经济 的发展 ,人们对 农 产 品消费 质量
台 了蔬菜 、 茶叶 、 水果 、 蛋、 肉、 乳 制 品 等几 百项 农 畜

要求 越来 越高 。 为 了确保 农 产 品质 量 安全 , 保 障人们
身 体健康 ,增 强我 国农 产品 在 国 内和 国际市场 的竞
垂 直绿化 墙 面 , 或使 用较 为 先进 的无 土栽 培 、 管道 栽 培 的 阳台农业 模式 ,阳台农 业 也越 来越 受 到关 注 和
资 源做好 阳台农业 产 品介 绍 、信 息发 布及相关 的宣 传 工作 。 安 排相关 技 术人 员 为市 民提供 蔬果种 植 、 阳
追捧。 然而 , 我 国大部分 居 民利 用 阳台种 植依 然局 限

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

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

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一、背景茶叶是中国传统饮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茶叶市场的日益壮大,茶叶产业链已逐渐成熟,茶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茶叶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和安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我国茶叶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方面,茶叶行业的标准体系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标准,导致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劣质茶叶和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面临着较大的品质和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茶叶行业标准的不完善也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建立健全茶叶标准化体系,促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茶叶品质和安全水平,对于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 建立健全的茶叶生产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包括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储存和运输等环节,确保茶叶生产过程规范、品质可控。

2. 建立完善的茶叶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制度,加强对茶叶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测和评估。

3. 提升茶叶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推动我国茶叶行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提升我国茶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4. 完善茶叶行业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强消费者对茶叶标准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市场对标准茶叶的认可度和信赖度。

三、建设内容1. 制定茶叶生产标准和质量管理规范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发展需求,制定茶叶生产标准和质量管理规范,包括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工艺、储存环境和运输要求等内容,建立健全茶叶生产全过程管理标准,确保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生产安全性、产品品质和安全性。

2. 建立茶叶产品质量标准制定茶叶产品的质量标准,包括形态特征、色泽、香气、口感和化学成分等指标,确保茶叶产品的品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满足消费者需求。

3. 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检测方法和技术规范整合现有茶叶质量检测方法和技术,制定适合茶叶产品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规范,建立完善的茶叶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和安全。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茶叶是我国传统农产品之一,是世界上广泛流传的饮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

为了推动我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茶叶产业的现状出发,分析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茶叶产业现状1.生产规模扩大,市场前景广阔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外贸的支柱产业,2019年茶叶种植面积为2777.9万亩,茶叶产量为284.3万吨,茶叶加工及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000多家。

2.品质不断提高,品牌建设加速我国茶叶制造工艺独特,品种繁多,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茶叶品牌建设也成为当前茶叶产业发展重点,一些顶级品牌逐渐崭露头角,带动整个产业的品牌意识的提高。

3.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环保化转变茶叶种植和制造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依赖大量的化学物质。

现在,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茶叶生产方式向着精细化、环保化转变。

一些企业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采用环保的制造方式,推动茶叶产业向绿色发展。

4.行业规模和结构逐渐优化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动了茶叶产业结构的逐渐调整。

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下游生产逐渐向中高端附加值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上游产业链延伸,产业规模和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1.品质不稳定由于种植区域、天气、风土等因素的不同,茶叶品质也存在差异。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茶叶生产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品质。

这也导致了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市场信誉度下降。

2.生产效率不高茶叶的种植和制造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由于人工成本增加,生产成本逐步上涨,而生产效率却没有明显提高。

这也影响了茶叶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

3.行业标准缺失茶叶行业在产品标准、生产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使得茶叶产品行业标准不一,生产规范也无法达标。

这也影响到茶叶企业的品牌建设及市场信誉度。

1.优化茶叶品质茶叶是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为发展优质茶叶产业,需要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供知识培训,确保茶叶的品质稳定和成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存在过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现象
植物生长调节剂
叶面肥
二、质量安全隐患
四是茶叶中风险元素危害加大
稀土问题
对全国15个省的1000多批 次茶叶样品进行稀土监测 分析,含量大于2 mg/kg (国家限量标准) 占?。
二、质量安全隐患
氟问题
2009-2010 各类茶叶中氟含量
砖茶氟限量值为≤300mg/kg,其它茶为≤200mg/kg。
出口茶检验统计 目前我国出口茶的总体残留水平,按照
欧盟标准己由2001年的20%超标,2004年 下降至18%,目前不到5%。2010-2013 年浙江省(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出 口茶因农残超标受阻占0.3~0.5%。
一、质量安全形状
农药残留总体水平下降,高毒高残留农药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33种) 在茶叶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13种)
二是农药残留问题
混配用药、重复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普遍, 受多种农药污染严重
多残留农药检出情况
三、质量安全隐患
茶园禁限用农药禁而不止 • 滴滴涕、克百威、硫丹、灭多威、三氯杀螨醇 和氰戊菊酯。
二、质量安全隐患
存在违规使用未登记农药现象
检出率%
2205 1105 5 0
1.5 1 0.5 0
多菌 三唑 水胺 毒死 灭幼
2002年 2006年
限制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在茶树上使用
农业部第747号公告要求: 2008年1月1日起,不得销售含有农药增2011年
农业部等部委第1586号公告 撤消了 灭多威、硫丹在茶树上的登记
一、质量安全形状
农药残留总体水平下降,高毒高残留农药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风险元素
➢ 产地环境 ➢ 污染 ➢ 生物学特性 ➢ 投入品
1
质量安全现状
2
质量安全隐患
3
原 因分析
4
标准体系建设
5


一、质量安全形状
监管的格局基本形成,公众质量安全 意识全面提高
质量安全稳中有升,抽检合格率保持 在较高水平
突出问题有效遏制,风险隐患依然严 峻
一、质量安全形状 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茶叶产业链监管
一、质量安全形状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一、质量安全形状
茶叶清洁化水平提高,微生物污染程度降低
微生物:细菌、霉菌、大肠菌群、致病 菌
• 从2005年1月1日,茶叶生产企业全面实施食 品质量安全QS认证,茶叶清洁化水平提高, 有害微生物污染程度降低;
• 在致病菌方面绝大部分样品中均未检测到致病 菌。
一、质量安全形状
茶叶质量安全体系日趋完善
制。 • 2007 年我国全面禁用甲胺磷等剧毒农药以来,在各类抽检中,
茶叶中甲胺磷农残几乎没有检出。
一、质量安全形状
农药残留总体水平下降,高毒高残留农药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 主要残留农药:啶虫脒、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 氯氰菊酯等及“第四代农药”噻嗪酮等昆虫调节剂
一、质量安全形状
重金属污染总体控制较好,铅含量超标率明显降低
有机茶 AA级绿色食品茶
A级绿色食品茶 无公害茶
茶叶安全性层次图
一、质量安全形状
茶叶质量安全体系日趋完善
2006-2013年全国茶园面积及无公害面积变化
一、质量安全形状
茶叶质量安全体系日趋完善
2006-2013年全国绿色食品茶叶产品数量及产量变化
一、质量安全形状
茶叶质量安全体系日趋完善
2006-2013年全国有机茶园面积变化
灵 磷 硫磷 蜱 脲
检出率% 22.29 20.48 17.17 12.95 2.11 最大值mg/kg 1.09 0.675 0.322 0.2 0.128
二、质量安全隐患
三是过度施化肥,导致土壤硝化与酸化
不合理施用氮肥
亚硝酸盐为强致癌物,化肥 用量过高使土壤中硝酸盐和
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加
二、质量安全隐患
1+4管理体系:
1个行政监管体系 4个业务支撑体系
三品一标 检验检测 风险评估 标准
三套措施:
茶叶质量安全普查 例行监测 监督抽查
监督 体系
专家支撑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专 家组 茶叶组有4名专家
茶叶质量安全 风险评估实验室 风险监测站(筹划)
一、质量安全形状
农药残留总体水平下降,高毒高残留农药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质量安全隐患
禁用和限 用农药
未登记农 药
元素标准 稀土 氟
质量安全 事件
质量安全隐患问题
1
质量安全现状
2
质量安全隐患
3
原 因分析
4
标准体系建设
5


三、原因分析
农药残留
➢ 使用农药不科学合理 ➢ 误用隐性农药 ➢ 生产方式不当、发病率高、滥用 ➢ 有效替代农药缺失、农药登记缺失
三、原因分析
六六六、DDT • 1972年仍有0.3-0.5 mg/kg 残留水平; • 1983 年我国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 • 90年代初,六六六平均约0.07-0.12mg/kg,DDT平均约0.04
mg/k • 近五年监测结果,六六六没有检出,DDT平均约0.007mg/kg。 甲胺磷 • 1982年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甲胺磷,其残留问题己逐步得到控
1
质量安全现状
2
质量安全隐患
3
原 因分析
4
标准体系建设
5


二、质量安全隐患
一是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2011年,乌龙茶多个产品稀 土超标
绿色和平组织2012茶叶农药 残留报告
2013年菊花茶杀菌剂超标 6月22日每周质量报告-龙
井迷局
2012年茶叶农残报告
2011年稀土事件
二、质量安全隐患
重金属:铅、铜、汞、镉、铬、砷
•2005年前我国茶叶中有害重金属残留主要是铅超标。 中心2001年对全国13个省的437个茶叶样品进行了铅 含量检测,根据当时的《茶叶卫生标准》(GB9679- 1988),铅的限量是 2mg/kg,超标率为24.7%。 •2005年执行新的国家标准GB2762,铅(Pb计)限量标 准调整为5mg/kg •2008年对全国14个省的633个茶叶样品进行了铅含量 检测,超标率仅为3.6%。 •2013年对935个样本检测,超标率仅为0.7%。
抽检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2009年开始农业部对全国茶叶质量安全开 展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茶叶总体水平 比较稳定,合格率保持在93%-98%。
一、质量安全形状
农药残留总体水平下降,高毒高残留农药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 例行监测结果
一、质量安全形状
农药残留总体水平下降,高毒高残留农药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