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字母的来历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表
拼音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但你知道拼音的由来吗?

拼音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但你知道拼音的由来吗?a[阿]、o[喔]、e[鹅]、i[衣]、u[乌]、ü[迂]……恍惚间,那些音准还在脑海里环绕,就如昨日一般,我们都还是稚童,坐在那砖瓦盖成的教室,慵懒地趴在长条木桌上,“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不在焉地望着那个知了声声鸣叫的夏天,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那一个个拼音……于大多数人而言,会念拼音,却未必知道创造拼音的人是谁吧?今天,我们便来认识拼音之父——黎氏八骏老大黎锦熙。
“没想到拼音之父,居然是我们湘潭人。
”到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公园游玩的湘潭人,往往会意外发现一处花岗石雕塑,石碑上写着:“拼音之父”及黎锦熙的头像、相关介绍。
湘潭黎氏,“族大人众”。
黎氏八骏的父亲黎松庵为晚清秀才,是远近闻名的文人学士,后来辞官不做后,设立了家庭学校——长塘杉溪学校,开设中西合璧课程,聘请王仲言等著名文人任教,既讲授《四书》《五经》,也传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用“新学”来教育子女。
正是这良好的家教,带来了自由创新精神,让黎氏兄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黎锦熙早慧,十岁时便参加父亲黎松庵和齐白石组织的“罗山诗社”,16岁时与父亲一同中了秀才。
正是因为早慧,他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十分关注。
少年时,到湘乡外婆家串亲,发觉“翻过一个山坳,语音口语就不一样”,这种语音不同带来的沟通不便,让他萌发改变这种状况的念头。
1912年,黎锦熙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即被谭延闿延聘为湖南督军府秘书,他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黎锦熙主编《长沙日报》。
1912年,黎锦熙与张平子等创办《湖南公报》,任总编辑。
次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历史教员,与杨怀中、徐特立创办了“宏文图书编译社”,他还发起组织哲学研究小组,由留学英国海归的伦理教员杨怀中做指导,经常讨论一些哲学问题。
学生中的毛泽东、蔡和森亦经常来参加。
黎锦熙后来走向语言研究之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的转换

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的转换汉语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
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
目前在现代标准汉语使用的注音符号有37个(声母21个,介母3个,韵母13个)。
1986年,教育部公布以罗马字拼写的汉语译音系统为“注音符号第二式”,因而把注音符号称为“注音符号第一式”。
目前,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必须先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以作为其后汉字发音的拼读工具。
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
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要求熟练使用。
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主管部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方言),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
所以,小学生在掌握注音符号的基础上,如何做好注音向拼音的转换和衔接工作,是衔接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的转换: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都能表示汉字的读音,因此它们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一般来说,从注音符号转换为汉语拼音,可以直接将每个注音符号转换为对应的汉语拼音符号即可,具体的对应可参见下文呈现的“汉语拼音与注音符号对照表”。
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ㄜ”和“ㄝ”同时对应于汉语拼音中的e,尽管它们的发音并不相同。
在汉语拼音的写法中,“ㄝ”永远是复韵母的最后一个,这点可以用汉语拼音来辨别两者。
另一个特殊情况是“ㄦ”汉语拼音写作“er”,但作韵尾时仅写“r”;当既作声母又作韵母的“丨”、“ㄨ”不作声母时,“ㄨㄥ”在汉语拼音中写作“ong”,“丨ㄡ”写作“iu”,“ㄨㄟ”写作“ui”,“ㄩㄥ”写作“iong”,“丨ㄥ”写作“ing”,“ㄨㄣ”写作“un”。
注音字母的来历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表

注音字母的来历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表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
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9年又公布“注音字母音类次序”,重新排列字母顺序。
字母共有39个。
1920年审音委员会增加“ㄜ”字母,成为40个。
即: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ㄌ、ㄍㄎ兀ㄏ、ㄐㄑ广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直行作一)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注音最初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兀、广三个字母。
后来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3个字母用来标注方音。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改订标调法,废除四角点声法,改用标调符号。
注音字母的特点是:字母选自古汉字,音节拼字法采用三拼制,主要用来标注汉字读音。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
后台湾当局改称为国音符号。
注音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注音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ㄅㄆㄇㄈ万bpmfvㄉㄊㄋㄌdtnlㄍㄎ兀ㄏɡkŋhㄐㄑ广ㄒjqnjxㄓㄔㄕㄖzh ch shrㄗㄘㄙzcsㄧㄨㄩiuüㄚㄛㄜㄝaoeieㄞㄟㄠㄡai ei ao ouㄢㄣㄤㄥ an en ang engㄦer有24个声母: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ㄘㄍㄎ兀ㄏㄐㄑ广ㄒㄓㄔㄕㄖㄗㄘㄙ (其中"万兀广"是拼写方言用的)。
16个韵母: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
注音符号的来源简介如下:ㄅ,b:“包”之古字,说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
”读“ㄅㄠ”,取其“ㄅ”声。
ㄆ,p:说文解字:“攵,小击也。
”即手执竿轻敲。
读“ㄆㄨ”(扑),取其“ㄆ”声。
ㄇ,m:“幂”的本字。
遮蔽覆盖之意。
古音“ㄇㄧˋ”,取其“ㄇ”声。
ㄈ,f:说文解字:“匚,受物之器。
”古代一种盛物的器具。
读“ㄈㄤ”(方),取其“ㄈ”声。
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

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历史背景与发展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汉语拼音则是用于汉字书写的重要辅助工具。
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是指按照字母排序的26个拉丁字母在拼音中的排列顺序。
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个顺序的形成却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最早的汉语拼音系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这个时候,随着中国与外国交往的增加,许多西方传教士和学者开始尝试将汉字转写为拉丁字母。
而为了实现统一的转写标准,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便显得极为重要。
最早影响拼音字母表顺序的来源之一是英语的拉丁字母表。
在19世纪初期,西方学者们迅速形成了一套用于转写汉字的拉丁字母系统,这也影响了拼音顺序的选择。
因此,在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中,A、B、C等字母的排列方式就与英语中的字母顺序基本一致。
另一个影响拼音字母表顺序的因素是中国传统音韵学的研究。
中国古代音韵学研究是汉字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汉字的读音和音节划分整理成为一套复杂的体系。
这个体系以字母为基础,但并不是按照字母表的顺序排列的。
因此,在拼音字母表顺序中,有一些字母的排列会不同于常见的字母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规范。
其中,最早的拼音字母表来自1928年制定的“国音字母图”,之后又有1947年的北京普通话音标、1956年的汉语拼音方案以及1982年的现行汉语拼音方案等。
这些拼音方案在松散性、规范性和普适性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但对于拼音字母表顺序却保持了相对一致。
在目前的汉语拼音中,A、B、C等英语拉丁字母的顺序几乎与英语中的一致。
然而,在其他字母上的排序却与常见的英语字母表有所不同。
拼音字母表中,例如“U”在“T”之后,而“V”在“U”之后。
这种顺序与中古汉语中的韵母系统有关,体现了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语言学和国际交往的历史进程。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研究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注音字母的来历

注音字母的来历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会先学习注音符号作为中文字的替代写法。
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也用在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输入法。
注音符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它的公布和使用是汉字注音走向拼音化的开端。
但是,注音符号在当时的人文背景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民族形式的字母(楷书的篆文古体字),这从文字发展的角度看是不明智的。
因为它不符合世界大多数文字发展的拉丁化趋势。
符号本身也没有彻底音素化,其中有好几个韵母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语音单位。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比注音符号要进步得多。
注音符号的来源简介如下:ㄅ:包之古字,说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
读ㄅㄠ,取其ㄅ声。
ㄆ:说文解字:攵,小击也。
即手执竿轻敲。
读ㄆㄨ(扑),取其ㄆ声。
ㄇ:幂的本字。
遮蔽覆盖之意。
古音ㄇㄧˋ,取其ㄇ声。
ㄈ:说文解字:匚,受物之器。
古代一种盛物的器具。
读ㄈㄤ(方),取其ㄈ声。
ㄉ:古之刀字。
读ㄉㄠ,取其ㄉ声。
ㄊ:古之突或凸。
读ㄊㄨ,取其ㄊ声。
ㄋ:古之乃字。
读ㄋㄞˇ,取其ㄋ声。
ㄌ:古之力字。
读ㄌㄧˋ,取其ㄌ声。
ㄍ:说文解字:巜,水流浍浍也。
川之小者,田间的水道。
读ㄍㄨㄥ(工),取其ㄍ声。
ㄎ:说文解字:丂,气欲舒出,勹上碍于一也。
气受阻碍而无法舒出或行而不利。
读ㄎㄠˇ(考),取其ㄎ声。
ㄏ:古之ㄏ字,山侧避风雨之居处。
读ㄏㄢˇ(罕),取其ㄏ声。
ㄐ:古之纠字。
说文解字:丩,相纠缭也。
读ㄐㄧㄡ,取其ㄐ声。
ㄑ:水小流。
同'畎'、田间沟渠。
读ㄑㄩㄢˇ(犬),取其ㄑ声。
ㄒ:古之下字。
读ㄒㄧㄚˋ,取其ㄒ声。
ㄓ:古之之字。
读ㄓ,取其ㄓ声。
ㄔ:明张自烈《正字通》: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彳亍为行。
汉语拼音字母表-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字母表-汉语拼⾳⽅案 汉语拼⾳(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华⼈民共和国的汉字注⾳拉丁化⽅案,于1955年—1957年⽂字改⾰时被原中国⽂字改⾰委员会(现国家语⾔⽂字⼯作委员会)汉语拼⾳⽅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案主要⽤于汉语普通话读⾳的标注,作为汉字的⼀种普通话⾳标。
下⾯是⼩编为⼤家带来的汉语拼⾳字母表,欢迎阅读。
⼀、字母表字母名称字母名称AɑㄚNnㄋㄝBbㄅㄝOoㄛCcㄘㄝPpㄆㄝDdㄉㄝQqㄑㄧㄡEeㄜRrㄚㄦFfㄝㄈSsㄝㄙGɡㄍㄝTtㄊㄝHhㄏㄚUuㄨIiㄧVvㄞㄝJjㄐㄧㄝWwㄨㄚKkㄎㄝXxㄒㄧLlㄝㄌYyㄧㄚMmㄝㄇZzㄗㄝ ⼆、声母表b p m f d t n lㄅ玻ㄆ坡ㄇ摸ㄈ佛ㄉ得ㄊ特ㄋ讷ㄌ勒ɡk h j q xㄍ哥ㄎ科ㄏ喝ㄐ基ㄑ欺ㄒ希zh ch sh r z c sㄓ知ㄔ蚩ㄕ诗ㄖ⽇ㄗ资ㄘ雌ㄙ思 三、韵母表iㄧ⾐uㄨ乌üㄩ迂ɑㄚ啊iɑㄧㄚ呀uɑㄨㄚ蛙oㄛ喔uoㄨㄛ窝eㄜ鹅ieㄧㄝ耶üeㄩㄝ约ɑiㄞ哀uɑiㄨㄞ歪eiㄟ诶ueiㄨㄟ威ɑoㄠ熬iɑoㄧㄠ腰ouㄡ欧iouㄡ忧ɑnㄢ安iɑnㄧㄢ烟uɑnㄨㄢ弯üɑnㄩㄢ冤en in uenün 汉语拼⾳字母表-汉语拼⾳⽅案ㄣ 恩 ㄧㄣ 因 ㄨㄣ 温 ㄩㄣ 晕ɑn ɡ ㄤ 昂i ɑn ɡ ㄧㄤ 央u ɑn ɡ ㄨㄤ 汪en ɡ ㄥ 亨的韵母in ɡ ㄧㄥ 英uen ɡㄨㄥ 翁on ɡ ㄨㄙ轰的韵母ion ɡㄩㄥ 雍 (1)"知、蚩、诗、⽇、资、雌、思”等字的韵母⽤i 。
(2)韵母ㄦ写成er ,⽤做韵尾的时候写成r 。
(3)韵母ㄝ单⽤的时候写成ê。
(4)i ⾏的韵母,前⾯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 y ɑ(呀), ye(耶),y ɑo(腰),you(忧),y ɑn(烟),yin(因),y ɑn ɡ(央),yin ɡ(英),yon ɡ(雍)。
汉语拼音字母

汉语拼音字母概述汉语拼音字母是一种用来表示汉字发音的字母系统。
它由26个拉丁字母以及4个带标调的音节发音符号构成。
汉语拼音字母在近现代汉语教学和文字输入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了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工具。
历史汉语拼音字母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西方文明的冲击,为了推动汉字的简化和发音规范化,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用拉丁字母表示汉字发音的方案。
最早的拼音方案有吕祖谦的“双拼音符号”和郑振铎的“注音字母”。
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和整合,最终形成了现在广泛使用的汉语拼音字母系统。
字母与音节汉语拼音字母系统共有26个字母,分别是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同时还有4个带标调的音节发音符号,分别是ā、á、ǎ、à。
每个字母和音节发音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拼音。
以下是汉语拼音字母系统中的字母与音节的对应关系:•A表示阿的声母,如阿姨(ā yí)。
•B表示北的声母,如北京(Běi jīng)。
•C表示策的声母,如策划(Cè huà)。
•D表示的的声母,如的确(dí què)。
•E表示额的声母,如额头(é tóu)。
•F表示福的声母,如福利(fú lì)。
•G表示国的声母,如国家(guó jiā)。
•H表示哈的声母,如哈哈(hā hā)。
•I表示一的声母,如一个(yí ge)。
•J表示江的声母,如江苏(Jiāng sū)。
•K表示科的声母,如科技(kē jì)。
•L表示吕的声母,如吕祖谦(Lǚ Zǔqiān)。
•M表示马的声母,如马克(Mǎ kè)。
•N表示呢的声母,如呢啊(ne ā)。
•O表示哦的声母,如哦呵(ó hē)。
•P表示平的声母,如平静(píng jìng)。
汉语拼音字母表

汉语拼⾳字母表汉语拼⾳汉语拼⾳是中华⼈民共和国官⽅颁布的汉字注⾳拉丁化⽅案,于1955年-1957年⽂字改⾰时被原中国⽂字改⾰委员会(现国家语⾔⽂字⼯作委员会)汉语拼⾳⽅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案主要⽤于汉语普通话读⾳的标注,作为汉字的⼀种普通话⾳标。
1958年2⽉11⽇的全国⼈民代表⼤会批准公布该⽅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罗马字母拼写法)。
部分海外华⼈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汉语拼⾳。
2008年9⽉,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译⾳政策由“通⽤拼⾳”改为采⽤“汉语拼⾳”,涉及中⽂⾳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汉语拼⾳,⾃2009年开始执⾏汉语拼⾳是⼀种辅助汉字读⾳的⼯具。
《中华⼈民共和国国家通⽤语⾔⽂字法》第⼗⼋条规定:“《汉语拼⾳⽅案》是中国⼈名、地名和中⽂⽂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规范,并⽤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的领域。
”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汉语拼⾳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
国际标准ISO 7098(中⽂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民共和国全国⼈民代表⼤会(1958年2⽉11⽇)正式通过的汉语拼⾳⽅案,被⽤来拼写中⽂。
撰写者按中⽂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
汉语拼⾳(Hànyǔ Pīnyīn),简称拼⾳,是⼀种以拉丁字母作普通话(现代标准汉语)标⾳的⽅案,为中⽂罗马拼⾳的国际标准规范。
汉语拼⾳在⼩学《语⽂》作为基础教育内容全⾯使⽤,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
汉语拼⾳字母表汉语拼⾳字母表(26个)拼⾳字母共26个。
分别是: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汉拼拼⾳字母表声母表汉拼拼⾳字母表,声母(shēng mǔ),是使⽤在韵母前⾯的辅⾳,跟韵母⼀起构成的⼀个完整的⾳节。
辅⾳的主要特点是发⾳时⽓流在⼝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因此可以说,声母发⾳的过程也就是⽓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音字母的来历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表
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
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9
年又公布“注音字母音类次序”,重新排列字母顺序。
字母共有39个。
1920年审音委员会增加“ㄜ”字母,成为40个。
即: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ㄌ、ㄍㄎ兀ㄏ、ㄐㄑ广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直行作一)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注音最初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兀、广三个字母。
后来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3个字母用来标注方音。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改订标调法,废除四角点声法,改用标调符号。
注音字母的特点是:字母选自古汉字,音节拼字法采用三拼制,主要用来标注汉字读音。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
后台湾当局改称为国音符号。
注音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
注音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ㄅㄆㄇㄈ万
bpmfv
ㄉㄊㄋㄌ
dtnl
ㄍㄎ兀ㄏ
ɡkŋh
ㄐㄑ广ㄒ
jqnjx
ㄓㄔㄕㄖ
zh ch shr
ㄗㄘㄙ
zcs
ㄧㄨㄩ
iuü
ㄚㄛㄜㄝ
aoeie
ㄞㄟㄠㄡai ei ao ou
ㄢㄣㄤㄥan en ang eng
ㄦ
er
有24个声母: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ㄘㄍㄎ兀ㄏㄐㄑ广ㄒㄓㄔㄕㄖㄗㄘㄙ(其中"万兀广"是拼写方言用的)。
16个韵母: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
注音符号的来源简介如下:
ㄅ,b:“包”之古字,说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
”读“ㄅㄠ”,取其“ㄅ”声。
ㄆ,p:说文解字:“攵,小击也。
”即手执竿轻敲。
读“ㄆㄨ”(扑),取其“ㄆ”声。
ㄇ,m:“幂”的本字。
遮蔽覆盖之意。
古音“ㄇㄧˋ”,取其“ㄇ”声。
ㄈ,f:说文解字:“匚,受物之器。
”古代一种盛物的器具。
读“ㄈㄤ”(方),取其“ㄈ”声。
ㄉ,d:古之“刀”字。
读“ㄉㄠ”,取其“ㄉ”声。
ㄊ,t:古之“突”或“凸”。
读“ㄊㄨ”,取其“ㄊ”声。
ㄋ,n:古之“乃”字。
读“ㄋㄞˇ”,取其“ㄋ”声。
ㄌ,l:古之“力”字。
读“ㄌㄧˋ”,取其“ㄌ”声。
ㄍ,g:说文解字:“巜,水流浍浍也。
”川之小者,田间的水道。
读“ㄍㄨㄥ”(工),取其“ㄍ”声。
ㄎ,k:说文解字:“丂,气欲舒出,勹上碍于一也。
”气受阻碍而无法舒出或行而不利。
读“ㄎㄠˇ”(考),取其“ㄎ”声。
ㄏ,h:古之“ㄏ”字,山侧避风雨之居处。
读“ㄏㄢˇ”(罕),取其“ㄏ”声。
ㄐ,j:古之“纠”字。
说文解字:“丩,相纠缭也。
”读“ㄐㄧㄡ”,取其“ㄐ”声。
ㄑ,q:水小流。
同\'畎\'、田间沟渠。
读“ㄑㄩㄢˇ”(犬),取其“ㄑ”声。
ㄒ,x:古之“下”字。
读“ㄒㄧㄚˋ”,取其“ㄒ”声。
ㄓ,zh:古之“之”字。
读“ㄓ”,取其“ㄓ”声。
ㄔ,ch:明张自烈《正字通》:“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彳亍为行。
”彳为左脚的步伐。
读“ㄔ”(吃),取其“ㄔ”声。
ㄕ,sh:古之“尸”字。
读“ㄕ”,取其“ㄕ”声。
ㄖ,r:古之“日”字(象形)。
读“ㄖ”,取其“ㄖ”声。
ㄗ,z:古之“节”字,误读或借作“ㄗ”音。
读如(早)之声,取其“ㄗ”声。
ㄘ,c:古之“七”字,误读或借作“ㄘ”音。
读如(草)
之声,取其“ㄘ”声。
ㄙ,s:古之“私”字。
读“ㄙ”,取其“ㄙ”声。
ㄚ,a:古之“ㄚ”字。
广韵:“丫,象物开之形。
”物之歧头曰“ㄚ”。
读“ㄧㄚ”(押),取其“ㄚ”韵。
ㄛ,o:古之“呵”字。
说文解字:“ㄛ,反丂也。
”读如(或)之韵,取其“ㄛ”韵。
ㄜ,e:“ㄛ”之转化,由\'ㄛ\'添笔而成。
读如(峨)之韵。
ㄝ,ie:古之“也”字。
读“ㄧㄝˇ”,取其“ㄝ”韵。
ㄞ,ai:古之“亥”字。
读“ㄏㄞˋ”,取其“ㄞ”韵。
ㄟ,ei:“流”也。
读“ㄨㄟ”(威),取其“ㄟ”韵。
ㄠ,ao:说文解字:“麽,小也。
”“麽”的本字。
小也,细也。
读“ㄧㄠ”,取其“ㄠ”韵。
ㄡ,ou:握于手之象形字。
读“ㄧㄡˋ”(又),取其“ㄡ”韵。
ㄢ,an:说文解字:“ㄢ。
艹木之华未发然”。
花苞之象形,其意“含”也。
读“ㄏㄢˊ”,取其“ㄢ”韵。
ㄣ,en:古之“隐”字,又作“乚”,匿也。
读“ㄧㄣˇ”,取其“ㄣ”韵。
ㄤ,ang:《玉篇•尢部》:“尢,跛、曲胫也。
”脚跛也,读“ㄤ”(肮)。
ㄥ,eng:说文解字段玉裁注:“ㄥ,古文厷,象形,象曲
肱。
”厷读“ㄍㄨㄥ”(供),取其“ㄥ”韵。
ㄦ,er:“儿”的简化字。
读“ㄦˊ”。
ㄧ,i:“一”是数字之始;读“ㄧ”。
ㄨ,u:古之“五”字。
读“ㄨˇ”。
ㄩ,v:说文解字:“凵,饭器,以柳作之。
”古盛饭之器。
读“ㄩ”(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