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步正式出版的著作,发表于1872年。
尼采是德国人,在1866到1872年间,德国还处于皇帝的统治下,并且连年征战,社会比较动荡,学术界也比较偏向于传统保守。
尼采当时是巴塞尔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年轻有为且前途无量,正在研究古希腊罗马精神,学界都在期待他写的文章。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经出版,这一通惊世骇俗的新理论就激怒了学术界,还因此引来了不少批评,连他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支持他。
直到现在,这本《悲剧的诞生》虽然已经非常出名了,却依然没有得到承认。
但是尼采是很有点执着又浪漫的文人精神的,面对这么多的反对声音,依然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哲学理想,坚持把自己的思考进行到底,后来又陆续发表了代表其思想的其他文章和书籍,比如《自我批判的尝试》、《偶像的黄昏》等等。
我买的译本是周国平先生翻译的版本。
作为国内第一个翻译尼采书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周国平先生很用心地为现代青年们作了序言和导语,在书籍的最前面简要介绍了《悲剧的诞生》的主要思想。
二十世纪时,周国平先生把尼采美学带到国内之后立马引起了一股美学热潮,当时的人们都以谈论哲学为荣,有文化有情怀的人才是高贵、高尚人士。
尼采说过这样一句话:“苏格拉底杀死了悲剧。
”我虽然还没有读过苏格拉底的著作,但前不久刚刚读完苏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图写的《理想国》一书。
《理想国》里把正义定义为,城邦里的每个公民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可见柏拉图的思想倡导的是用理性约束自身的行为,光靠感性是不能建设美好国家的。
柏拉图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承袭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研究人性中的理性、倡导“独立自主”思想而闻名,后世不少西方政治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起源都来自于苏格拉底。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相关推荐读悲剧的诞生有感(通用1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悲剧的诞生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篇1我们常听说诗人自杀,却很少听说戏剧家自杀。
这篇文章打算就戏剧家自杀的问题谈一谈。
或许有过不少戏剧家自杀,但我不得而知,而映入我们眼帘的总是屈原、马雅可夫斯基、海子这些人,这些人也总被冠以诗人的名号。
有人可以用“戏剧也属于诗歌”来反驳我。
我不准备搬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对诗的区分方法来反驳他,只用简单的归纳就能证明我的观点:在那些可以产生影响的自杀诗人中,是写诗的人多还是写戏的人多?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即使不牵扯到诗人的自杀,戏剧也还不准备在数量上与诗歌竞争。
诗歌与戏剧的关系的确难以界定清楚,否则我亦不会以“国家不幸诗家幸”作为一篇谈论戏剧家的文章的主题,事实上并没有人说过“国家不幸曲家幸”的话。
所以,在写下标题时,我要面临的矛盾就已出现:为何戏剧诗人远不如抒情诗人那样自杀(发疯)频繁?这个问题有些矫揉造作,吹毛求疵,甚至不知好歹的味道,可事实上却令我困惑:抒情诗人和戏剧诗人面对的难道是不同的人生和世界吗?何以他们在对待生死的方式上如此不同?当然不是,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同一个世界上。
他们二者唯一的不同(除了个体感情因素之外——而在两类群体的比较中,个体差异可忽略不计)只能是表达方式(抑或进一步而言,思维方式)的不同。
尼采与戏剧家和诗人都沾边,他发表的第一部著作就是《悲剧的诞生》,而他的所有著作无不是箴言警句,与诗人在形式上无异。
这篇文章之所以以尼采为中心,就在于尼采所处的时代可以切实算得上不幸的时代。
仅仅提到尼采的发疯还不足以说明这个时代的不幸,我们还要从其他方面入手。
“上帝死了”可以算最突出的一个不幸,这句话听起来简单,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如果将我所了解的西方思想史简而化之,我们会始终看到上帝与人的亲近和对峙——即使在“上帝死了”以后仍是如此。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一、赫拉克利特:人间智者人居世间如扁舟行于沧海,时刻面临着孤独与虚无的恐惧,然而恰恰是为了克服这样的恐惧,“伟大者必须永恒”却成了人类发自肺腑的执着呼唤。
似乎,惟有借自己的成就与名声方可超越时间与死亡,永远被后代铭记,惟有伟大者的永恒能够使生存显得可以理解,惟有“不朽”可以给予人生一个合理的明证。
对永生的渴望,铭刻在沧远的人类文明史之画册。
在追寻永恒的队伍之中,哲学家是最勇敢的骑士。
禀赋卓异的哲学家骄傲地轻视当下,略过一切瞬间即逝之物,将所有厚望寄托于永恒的真理,修建起固若金汤的自足的城墙,独自朝拜通向不朽之途。
赫拉克里特,真理追求者中最后一位最光彩夺目的人间智者。
这位孤独的隐士深刻地洞察了世界变化与毁灭的无常,因而不仅对别人的真理和真理探询不感兴趣,更截然不同于别的哲学家对名声的热衷,他像一个失去大气的星体,面对众人时只会厌恶地转身而去。
然而赫拉克里特鄙视名望,却并不否定他自己的永恒真理。
“认识自我”乃是一种必须,自我所认识到的真理以及那个认识真理的自己依然是人类智慧的顶峰所依然推崇的固守。
二、奥林匹斯诸神:纵乐的众相希腊神话里首先浮现的神邸是奥林匹斯神巍峨壮美的形象,是诸神与泰坦巨神的战争。
奥林匹斯神完全不具备宗教神的高尚、圣德、悲悯或爱怜,而浑然是人自身的升华。
快乐、自信、意气昂扬的诸神翻泰坦帝国、杀死巨怪。
如同从荆棘丛中长出玫瑰花那样,由于阿波罗的美的冲动,原始泰坦诸神的恐怖体系经过几个渐进的过渡阶段,演化成奥林匹斯诸神的狂欢体系。
尼采称阿波罗为“众神之父”,荷马的阿波罗、奥林匹斯神的孔武有力与阿波罗理性的法则是希腊神话提供的第一种面对苦难人生的智慧生存,同时提供了一种“神正论”式的证明生存的方式:阿波罗以其崇高庄严的姿态向我们表明,人们多么需要这整个痛苦世界,它促使个体人产生得到解救的幻觉。
强烈的幻觉和乐观的幻想,朴素而壮美,为荷马式的人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赎。
众神自己过了人的生活,从而为人生作了辩护。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精选10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悲剧的诞生》是一本由黑格尔所著的哲学文献。
它的诞生标志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古典哲学时代的开启。
黑格尔在其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作为一种哲学形式信息融入了他的哲学体系中。
悲剧在他的哲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类本性和历史意义的思考。
阅读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深度和广度。
黑格尔既对古希腊悲剧的起源进行了考证和探究,并对其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剖析和评价,同时还对当时的哲学、艺术和社会风貌进行了精准的描述和分析。
在他看来,悲剧不仅是宗教的替代品,它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诠释和思考。
黑格尔在书中运用其独特的辩证思维,将古希腊悲剧与他的哲学理论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人类群像和社会矛盾的壮丽画卷。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它的重要性。
对于哲学和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作。
黑格尔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尤其是在对对立面的处理上,在现代思想和语言学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启示性和指导价值。
同时,通过对悲剧的分析和诠释,黑格尔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复杂的人性世界,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的历史和未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认为,我们可以将悲剧的观念运用到人工智能领域中。
尤其是在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我们可以使用黑格尔确立的对立面分析方法,来对数据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评估。
在开发智能系统的时候,运用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更能体现人性化和哲学性。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也许会被实践所否决,但至少它给了我们一个创新的方向和思考的契机。
总之,我认为,阅读《悲剧的诞生》是一次重要的思维之旅,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本性、社会历史和哲学思维等视野的大门。
通过这本书的启示,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本质、社会的矛盾和未来的方向,更好地驾驭自己走向成功的道路。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文学价值的书籍,作者尼采以对古希腊悲剧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了古希腊悲剧的本质和人类文化精神的内涵。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一】此时,记忆中,脑海里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背着旅行包的旅者独自穿行在不知是什么地方的地方,前往不知是何处的何处,走过的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镜头中的他突然转变了方向,走向一条无人会在意的小道,这条小道满是蚊蝇与垃圾,腐烂刺鼻的味道就要刺穿人的心肺一般,然而他依旧沉醉在自己的梦中,幻想着自己是与世隔绝的世外人,他甚至以45 度角对着阳光微笑,享受着美好的他开始了奔跑,而此时魔鬼在一边等待着一个结局——他坠入前方无底的深渊。
魔鬼在癫狂中庆祝着这个悲剧诞生的时刻,他也在高速坠落中呐喊出死亡的悲壮诗歌,他却在最后一刻说了一句:永恒的美来了。
这是在我苦苦冥思我应该怎样表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时,在脑海中忽然出现的一个场景,就是这个场景让我内心不再纠结,就是这个场景表达了我对这本书浅显的理解,或许下面我的阐释很笨拙,很混乱,但我只想用一种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对文本的细节理解:一、尼采的悲剧意识在文中第三节的开始部分,尼采向我们提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弥达斯曾在森林里长久地追捕狄奥尼索斯的同伴——聪明的西勒尼,却没有捉到。
后来西勒尼终于落到他手上了,国王就问他:对于人来说,什么是绝佳最妙的东西呢?这个魔鬼僵在那儿,默不知声;到最后,在国王的强迫下,他终于尖声大笑起来,道出了下面这番话:“可怜的短命鬼,无常忧苦之子呵,你为何强迫我说些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绝佳的东西是你压根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生下来,不要存在,要成为虚无。
而对你来说次等美妙的事体便是——快快死掉。
在文中,其实尼采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真正想要提出的是:最悲惨的事情便是活着。
尼采的触角深深嵌入到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而且有很多观点也是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到根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奠定了尼采的悲剧根基。
因为这是他的处女作,而早期受到的叔本华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悲剧的氛围,甚至有些让人窒息,不过尼采的一些观点跟叔本华又不完全统一,比如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最后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否定,这是他所不能客忍的,在他看来,纵然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也要赋予它一种意义,叔本华的悲剧是一种完全的悲观主义,而尼采在继承叔本华悲剧人生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我们应该在悲剧中寻找出路,应该从悲剧中寻到有意义的事情,他渴望找到可以让他得以超脱的东西作为后盾。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读《悲剧的诞生》有感等5篇文集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5篇篇一:读《悲剧的诞生》有感在《悲剧的诞生》里面尼采说明了悲剧的本质:渴望消弭个体的界限,融入作为存在之母的太一所充溢着的原始痛苦与喜悦的激荡中的趋势,通过在个体的形象与言辞中以对外观的梦境式观看获得拯救。
从酒神精神中产生的泯灭个体存在界限的冲动在庄严静穆的外观中得到调和,这就诞生了悲剧艺术。
尼采把苏格拉底视作这种悲剧艺术的侩子手,认为苏格拉底所代表的对绝对真理的不懈寻求使人不再能够理解悲剧蕴含的内在酒神因素,并且要求从逻辑的,世俗化的立场看待悲剧,从而把悲剧同占卜活动一起视作非理性的迷狂加以摒弃。
苏格拉底代表了一种致力于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然而康德和歌德这些近代思想家却也已证明了这种绝对化的认识本身存在着一条不可客服的界限,即科学精神所能达到的真理永远无法触及现象世界的对立面,它至多能揭示抽象的概念,即后于事物的普遍性,但对于音乐精神所潜藏的存在的真正内核,即先于事物的普遍性,科学认识无能为力。
因此苏格拉底式的乐观主义,即相信真理的普遍启蒙和利用真理改善存在的乐观信念一旦遭遇它的这一界限,就立即转变为一种颓废的悲观主义,只徒然在种种现代的“非审美艺术”中聊以慰藉。
尼采顺着这条线索展开了对现代艺术和审美理论中的道德取向与形象化风格的批判。
他认为批评家所持有的道德论调建立在对酒神音乐的彻底丧失理解中,而近代歌剧及牧歌的流行则反映了把音乐当做是形象的摹本的艺术理解,这种理解使音乐完全脱离了要求融入存在之整体狂欢的酒神根基,从而只能导致一种孱弱退化的艺术形式。
尼采认为音乐同神话有着同一的根基,即酒神精神,它为悲剧素材提供了内在而原始的冲动,这种冲动包含着否定人的个体化存在的条件,从而否定奥林匹斯诸神所代表的那种与自然的谐秩序,力图恢复原始的提坦神对无限力量的渴望,并且在这种对力量的追求中因为与自然发生冲突而招致毁灭。
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对酒神精神的说明与柏拉图的《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阿里斯托芬讲述了一个人类起源的神话,在他的故事中人类有着一个同奥林匹斯诸神不同的宇宙诸神的始祖,原初的人类十分强大,渴望向奥林匹斯诸神发起挑战,但被宙斯劈成两半而遭到削弱,但他们对原初完整性的渴望却通过爱欲保存了下来,在这种对完整性的渴望中同时包含着对强大力量与反抗诸神的渴望。
2024年《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

2024年《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悲剧的诞生》是一本由纳巴可福著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由困境逐渐走向悲剧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度的思考和犀利的洞察力,让读者对人性、社会现象和命运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首先,这本小说在描绘人物性格和命运时的细腻和精确令我印象深刻。
小说通过多位主要人物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在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选择和命运。
作者巧妙地刻画了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机,使他们显得立体而真实。
例如,主人公的决定是基于对家庭责任和个人理想的衡量,而反派角色的行为则是出于对权力和自我利益的追求。
这些细节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使得读者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小说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思考。
小说中揭示了社会阶层分化、道德沦丧和政治腐败等现象,使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同时,小说也对个人的道德选择和人类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主人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的选择,让我想到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价值观。
通过这本小说,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思考和反思,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小说给予了我对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困境和挫折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最终走向了悲剧。
这让我思考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无论是在困境中还是在成功之后,我们都需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意义。
悲剧的诞生不仅仅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压力和困境,更是因为个体对于内心世界的迷失和不断的妥协。
通过这本小说,我深刻认识到自己需要思考和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总的来说,《悲剧的诞生》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它引发了我对人性、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细腻描写,对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思考,以及对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本小说不仅令我感到震撼,更激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阅读这本小说给予了我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我相信它会继续影响着我的人生和价值观。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一)《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着作,该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
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着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
仅以我们中国为例,鲁迅、周国平、郭沫若以及现在的“新裤子”、“超载”等摇滚乐队都曾对这一着作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撰写《悲剧的诞生》时,尼采还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
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尼采在书中把西方艺术的源头归结为日神情结和酒神情结,而尼采尤为推崇后者。
酒神情结即迪奥尼索斯情结,此后一直为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关注,比如王小波就曾以迪奥尼索斯情结为题写过多篇杂文。
在中国文化中,酒神情结也在诗人、隐者和失意者中十分流行。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年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一个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是一个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度尖锐的年代,那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年代。
在那个时代,产生过一批令后来人神往无比的隐士。
他们或不问世事、一心耕读,或放浪江湖、蔑视权贵,或庙堂为官、勤心修身。
不管是“隐于野”的小隐,还是“隐于市”的中隐,抑或是“隐于朝”的大隐,他们都有着强烈的迪奥尼索斯情结。
例如着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先隐于朝而后隐于野)就是一个喜诗好酒、寄情山水的隐士,迪奥尼索斯情结在他身上展现无余;更不用说让无数文人向往的大隐组合“竹林七贤”了。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魏晋士人,自然可以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与药和酒是分不开的。
竹林七贤中着名的刘伶(天地为屋,房屋为衣,赤裸终日)、阮籍(猖狂一生,难效长途之哭)以及他们的精神领袖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都是终日与酒相伴的狂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米文库汇编之《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一】此时,记忆中,脑海里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背着旅行包的旅者独自穿行在不知是什么地方的地方,前往不知是何处的何处,走过的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镜头中的他突然转变了方向,走向一条无人会在意的小道,这条小道满是蚊蝇与垃圾,腐烂刺鼻的味道就要刺穿人的心肺一般,然而他依旧沉醉在自己的梦中,幻想着自己是与世隔绝的世外人,他甚至以45度角对着阳光微笑,享受着美好的他开始了奔跑,而此时魔鬼在一边等待着一个结局一一他坠入前方无底的深渊。
魔鬼在癫狂中庆祝着这个悲剧诞生的时刻,他也在高速坠落中呐喊出死亡的悲壮诗歌,他却在最后一刻说了一句:永恒的美来了。
这是在我苦苦冥思我应该怎样表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时,在脑海中忽然出现的一个场景,就是这个场景让我内心不再纠结,就是这个场景表达了我对这本书浅显的理解,或许下面我的阐释很笨拙,很混乱,但我只想用一种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对文本的细节理解:—、尼米的悲剧意识在文中第三节的开始部分,尼采向我们提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弥达斯曾在森林里长久地追捕狄奥尼索斯的同伴一一聪明的西勒尼,却没有捉到。
后来西勒尼终于落到他手上了,国王就问他:对于人来说,什么是绝佳最妙的东西呢?这个魔鬼僵在那儿,默不知声;到最后,在国王的强迫下,他终于尖声大笑起来,道出了下面这番话:可怜的短命鬼,无常忧苦之子呵,你为何强迫我说些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绝佳的东西是你压根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生下来,不要存在,要成为虚无。
而对你来说次等美妙的事体便是——快快死掉。
在文中,其实尼采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真正想要提出的是:最悲惨的事情便是活着。
尼采的触角深深嵌入到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而且有很多观点也是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到根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奠定了尼采的悲剧根基。
因为这是他的处女作,而早期受到的叔本华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悲剧的氛围,甚至有些让人窒息,不过尼采的一些观点跟叔本华又不完全统一,比如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最后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否定,这是他所不能客忍的,在他看来,纵然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也要赋予它一种意义,叔本华的悲剧是一种完全的悲观主义,而尼采在继承叔本华悲剧人生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我们应该在悲剧中寻找出路,应该从悲剧中寻到有意义的事情,他渴望找到可以让他得以超脱的东西作为后盾。
二、尼采的探寻尼采个人的悲惨与孤独生活经历也使得他去寻求一种方式来解脱,在不断的寻找中,他想到了古希腊人的生活。
在第七节中他提到深沉的希腊人,唯一能够承受至柔至重至痛之痛苦的希腊人,就以这种合唱歌队来安慰自己,希腊人能果敢地直视所谓世界历史的恐怖浩劫,同样敢于直观自然的残暴,并且陷入一种渴望以佛教方式否定意志的危险之中。
是艺术挽救了希腊人,而且通过艺术,生命为了自身挽救了希腊人”,尼采相信古希腊人必然有一种不同与常人的方式,才可以获得这样的快乐,因此尼采开始了他的追寻,并最终形成了他的悲剧哲学。
三、尼采的悲剧哲学阿波罗:作为古希腊神话中的闪耀着,发光者,光明之神,在悲剧的诞生中构成一种美的假象。
狄奥尼索斯:作为酒神,表示着和解,消隐,归闭,代表着一种迷醉的状态,其二者成为尼采悲剧诞生的主角。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尼采艺术化哲学的内涵。
日神精神带给人日光的温暖,让人们在光明中为生存找到了意义,由此推演出外观与表面是艺术的真正本质,相对于本质,实在来说,外观反而是对人更有意义的,而所有的艺术,其最高使命就是使人们无瑕关注黑暗中的魔鬼,于是,即使悲剧是必然的,无意义是世界的真理,人们仍然要生活下去,而艺术的谎言赋予了生命悲剧一层屏障,借此,人们在表象的满足中继续旅行。
所谓酒神精神,归根到底使人们站在宇宙的高度俯视这个世界, 俯视个体生命。
在酒神的沉醉中,人们忘记了一切,人生是悲剧的,超脱出来就有了一种悲剧性的陶醉。
依据自己的生命哲学,尼采把包括悲剧在内的艺术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来理解。
在他看来,美学不只是艺术哲学,也是一门艺术生理学。
肯定生命并肯定生命的追求强力的本能,是贯穿《悲剧的诞生》全书的基本思想。
他给希腊神话中两位神——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倪索斯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建造他自己悲剧理论的基石。
在尼采那里,日神和酒神被视为生命力表现的两种形式。
他们所代表的日神的“梦幻”和酒神的“醉狂”,既是两种彼此对立的生理现象,也是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
这便是日神的恬静、节制、理性、道德、和谐、幻想与酒神的变动、放纵、直觉、本能、疯狂、残酷。
由此便产生了两种内在本质和最高目的都不同的独立的艺术境界:阿波罗的梦幻世界和狄俄尼索斯的醉狂世界。
由前者产生了雕刻、绘画等造型艺术和诗史,由后者产生了舞蹈和音乐。
这显然不是悲剧或各个门类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起源。
尼采其实在试图从人的自然性来确认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并希望解决人生价值取向问题。
在他(其实是叔本华的观点),意志是生命的本源,宇宙是借助于时间和空间不断创造出生命个体的永恒。
基于此,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认为,希腊悲剧的永久魅力在于其间的人类童年时代原始生命意志冲动及灵与肉的和谐发展,这本身就是生命本能的创造物。
这其实也就同他之后“上帝死了”的呐喊不期而遇了。
因为他认为正是宗教导致了人性的分裂。
他对神,对上帝的批判的目的其实说到底还是基于他的哲学初衷,即为了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
在古希腊时代,戏剧是文化的中心,也是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的中心。
他们以戏剧艺术为媒介来表达人类童年时期对人类命运阵地的领悟。
悲剧同其他艺术一样,不可能有任何先于存在的本质。
经过尼采“日神与酒神”的论述,艺术不再是外在于人生命的东西,而是对人的灵魂和生命状态的观察与反思,是人类生命存在自觉自为状态的体现。
在第八节中尼采提到“我们就必须把希腊悲剧理解为总是一再地在一个阿波罗形象世界里爆发出来的狄奥尼索斯合唱歌队。
这段话也阐释了尼采的观点,悲剧中的两个元素:阿波罗元素,狄奥尼索斯元素。
这两种元素的完美交合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存在方式,他借用一种形而上的生命意志来解救我们,是我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美好。
总的说来,日神精神是审美人生观, 酒神精神是悲剧人生观,二者共同构成尼采的悲剧哲学。
四、尼采对艺术的执着悲的活生生的世界,它是永恒的残酷的生成变化,所以人生是无意义的,悲观主义是真理;但是真理并非比艺术更有价值,正是我们有了艺术的形而上的慰藉,我们才不至于毁灭于真理。
“真理是丑的。
我们有了艺术,依靠它我们就不致毁于真理。
”《悲剧的诞生》大部分说的是艺术形而上学观点,也就是尼采独特的美学理论。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生是这意志的现象,二者均无意义。
尼采针对这个进行了他对叔本华的批判,他承认世界和人生本无意义,但他不甘心悲观厌世,为了肯定世界和人生,人类便会诉诸艺术。
他的艺术形而上学理论建立就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个概念之上,日神和酒神就是人类的救世主。
在艺术上,尼采又对柏拉图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并不存在,存在的是我们生活于其中,悲剧为什么能再展示个体的痛苦之同时,又给观众以一种难于言说的快感呢?叔本华认为是观众被悲剧感染了,感到生命的虚幻而得到了一种听天由命感。
尼采不这么认为,他说:“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
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从二元冲动出发,主要论述了造型艺术、音乐、诗歌和悲剧。
他认为,造型艺术是纯粹的日神艺术,音乐是纯粹的酒神艺术。
在诗歌中,史诗属于日神艺术,抒情诗和民歌接近于酒神艺术。
悲剧求诸日神的形式,在本质上则完全是酒神艺术。
在尼米看来,日神式的审美状态归根到底是由酒神式的意志发动的,其目的和效果皆是通过肯定现象而肯定意志自身。
因此,他不像叔本华那样认为无意志静观”的心境同时是对个体化世界的摆脱,反而说:这种心境可谓在无意志静观中达到的对个体化世界的辩护,此种辩护乃是日神艺术的顶点和缩影。
”与作为纯粹日神艺术的造型艺术相对立,处在另一极端的是作为纯粹酒神艺术的音乐。
尼采完全接受叔本华关于音乐的形而上学性质的观点,认为音乐与现象无涉,是世界意志的直接体现。
他强调,真正的音乐完全没有形象”,是原始痛苦本身及其原始回响是原始痛苦的无形象无概念的再现”。
但是,音乐具有唤起形象的能力,悲剧即由此而诞生。
诗歌也是尼采关注的艺术种类。
不过,他认为,把诗歌列为一个独立的类别是勉强的,史诗和抒情诗其实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区别在于,在史诗中,形象纯粹是外观,是对世界本体的阻挡和掩盖,而在抒情诗中,形象却是意志的化身,是世界本体的显现。
当意志处于极端状态时,人不再能够单靠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情不自禁地要脱口喊叫,这种情形表明了声音具有超越形象的表达力量,也表明了音乐与意志之间的直接联系。
所以,音乐在本质上是先于形象、超越形象、没有形象的。
真正的音乐,如希腊的酒神颂,是全然不沾染形象的,它整个就是情绪,是与世界本体脉脉相同的情绪,是从世界心灵中直泻出来的原始旋律。
叔本华指出音乐具有唤起形象的能力,并指出了由音乐所唤起的形象与凭借概念对现象的模仿之间的根本区别。
由此出发,尼采进而推测悲剧神话是音乐的最深邃的酒神本质寻求象征表现的产物。
音乐精神对于形象化的追求,始于最早的希腊抒情诗,到阿提卡悲剧便达到了高潮,音乐创造形象的能力获得了最辉煌的表现。
在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希腊神话与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为代表的希腊悲剧之间,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是酒神音乐的兴起。
日神性质的史诗神话之边化为酒神性质的悲剧神话,起关键作用的就是酒神音乐。
根据尼采的阐述,在悲剧诞生之前,希腊人已经开始把神话历史学化,导致希腊神话濒临死亡。
靠了酒神音乐的强大力量,荷马传说重新投胎为悲剧神话,神话在悲剧中再度繁荣。
那种使得神话在悲剧中获得新生的酒神音乐,就是酒神颂。
五、悲剧的再生周国平在评论尼采时说:只有强者才有认识的自由,弱者却需要生活在欺骗之中。
精神的强者出于内在的丰满和强盛,与一切相嬉戏,玩弄至今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藐视至高无上者。
只有这样的强者才能真切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从人生的痛苦中发现人生的欢乐。
他的精神足够充实,在沙漠中不会沮丧,反而感觉到孤独的乐趣。
他的精神足够热烈,在冰窟中不会冻僵,反而感觉到凛冽的快意。
这也就是尼采所提倡的酒神精神。
尼采要我们看到,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了整条毯子,整个生命,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
痛苦磨练了意志,激发了生机,解放了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