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悲剧的诞生》有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

度米文库汇编之《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一】此时,记忆中,脑海里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背着旅行包的旅者独自穿行在不知是什么地方的地方,前往不知是何处的何处,走过的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镜头中的他突然转变了方向,走向一条无人会在意的小道,这条小道满是蚊蝇与垃圾,腐烂刺鼻的味道就要刺穿人的心肺一般,然而他依旧沉醉在自己的梦中,幻想着自己是与世隔绝的世外人,他甚至以45度角对着阳光微笑,享受着美好的他开始了奔跑,而此时魔鬼在一边等待着一个结局一一他坠入前方无底的深渊。
魔鬼在癫狂中庆祝着这个悲剧诞生的时刻,他也在高速坠落中呐喊出死亡的悲壮诗歌,他却在最后一刻说了一句:永恒的美来了。
这是在我苦苦冥思我应该怎样表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时,在脑海中忽然出现的一个场景,就是这个场景让我内心不再纠结,就是这个场景表达了我对这本书浅显的理解,或许下面我的阐释很笨拙,很混乱,但我只想用一种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对文本的细节理解:—、尼米的悲剧意识在文中第三节的开始部分,尼采向我们提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弥达斯曾在森林里长久地追捕狄奥尼索斯的同伴一一聪明的西勒尼,却没有捉到。
后来西勒尼终于落到他手上了,国王就问他:对于人来说,什么是绝佳最妙的东西呢?这个魔鬼僵在那儿,默不知声;到最后,在国王的强迫下,他终于尖声大笑起来,道出了下面这番话:可怜的短命鬼,无常忧苦之子呵,你为何强迫我说些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绝佳的东西是你压根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生下来,不要存在,要成为虚无。
而对你来说次等美妙的事体便是——快快死掉。
在文中,其实尼采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真正想要提出的是:最悲惨的事情便是活着。
尼采的触角深深嵌入到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而且有很多观点也是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到根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奠定了尼采的悲剧根基。
因为这是他的处女作,而早期受到的叔本华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悲剧的氛围,甚至有些让人窒息,不过尼采的一些观点跟叔本华又不完全统一,比如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最后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否定,这是他所不能客忍的,在他看来,纵然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也要赋予它一种意义,叔本华的悲剧是一种完全的悲观主义,而尼采在继承叔本华悲剧人生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我们应该在悲剧中寻找出路,应该从悲剧中寻到有意义的事情,他渴望找到可以让他得以超脱的东西作为后盾。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是一本探讨悲剧产生和发展的经典著作,作者
是尼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悲剧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书中,尼采提出了他对悲剧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悲剧是人类
精神的一种高度表达,是对生命中最深刻的痛苦和矛盾的审视和超越。
尼采认为,悲剧的产生是人类对于生命中种种痛苦和不幸的一
种宣泄和超越,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他还提出了“悲剧的
诞生”与希腊文明的发展和崩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观点让我对
悲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尼采对悲剧的热爱和对人
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
他的观点虽然有些激进,但却给人以启发
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悲剧这一艺术形式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总的来说,阅读《悲剧的诞生》让我对悲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类精神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对悲剧
的独特解读,更是一部对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它对于
当代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今后的人生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是法国文学家弗朗索瓦·马奇亚克的著作,书
中探讨了悲剧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悲剧对人类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
本书,我对悲剧这一文学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人类情感
和命运的思考也更加深刻。
在书中,马奇亚克提到了古希腊的悲剧是如何从宗教仪式演变
而来的,以及悲剧是如何通过对人类命运的探讨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他还分析了悲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中的发展,以及悲剧对
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
通过阅读《悲剧的诞生》,我对悲剧这一文学形式有了更加全
面的认识。
悲剧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和命运
的深刻思考,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悲剧作品所呈现的
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命运、爱情、死亡等问题
的深刻思考,从而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悲剧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悲剧作品所呈现的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命运、
爱情、死亡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从而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
情感共鸣。
通过对悲剧的探讨,我对人类情感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和感激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总的来说,阅读《悲剧的诞生》让我对悲剧这一文学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类情感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让我受益匪浅。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步正式出版的著作,发表于1872年。
尼采是德国人,在1866到1872年间,德国还处于皇帝的统治下,并且连年征战,社会比较动荡,学术界也比较偏向于传统保守。
尼采当时是巴塞尔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年轻有为且前途无量,正在研究古希腊罗马精神,学界都在期待他写的文章。
然而,《悲剧的诞生》一经出版,这一通惊世骇俗的新理论就激怒了学术界,还因此引来了不少批评,连他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支持他。
直到现在,这本《悲剧的诞生》虽然已经非常出名了,却依然没有得到承认。
但是尼采是很有点执着又浪漫的文人精神的,面对这么多的反对声音,依然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哲学理想,坚持把自己的思考进行到底,后来又陆续发表了代表其思想的其他文章和书籍,比如《自我批判的尝试》、《偶像的黄昏》等等。
我买的译本是周国平先生翻译的版本。
作为国内第一个翻译尼采书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周国平先生很用心地为现代青年们作了序言和导语,在书籍的最前面简要介绍了《悲剧的诞生》的主要思想。
二十世纪时,周国平先生把尼采美学带到国内之后立马引起了一股美学热潮,当时的人们都以谈论哲学为荣,有文化有情怀的人才是高贵、高尚人士。
尼采说过这样一句话:“苏格拉底杀死了悲剧。
”我虽然还没有读过苏格拉底的著作,但前不久刚刚读完苏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图写的《理想国》一书。
《理想国》里把正义定义为,城邦里的每个公民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可见柏拉图的思想倡导的是用理性约束自身的行为,光靠感性是不能建设美好国家的。
柏拉图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承袭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研究人性中的理性、倡导“独立自主”思想而闻名,后世不少西方政治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起源都来自于苏格拉底。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相关推荐读悲剧的诞生有感(通用1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悲剧的诞生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篇1我们常听说诗人自杀,却很少听说戏剧家自杀。
这篇文章打算就戏剧家自杀的问题谈一谈。
或许有过不少戏剧家自杀,但我不得而知,而映入我们眼帘的总是屈原、马雅可夫斯基、海子这些人,这些人也总被冠以诗人的名号。
有人可以用“戏剧也属于诗歌”来反驳我。
我不准备搬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对诗的区分方法来反驳他,只用简单的归纳就能证明我的观点:在那些可以产生影响的自杀诗人中,是写诗的人多还是写戏的人多?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即使不牵扯到诗人的自杀,戏剧也还不准备在数量上与诗歌竞争。
诗歌与戏剧的关系的确难以界定清楚,否则我亦不会以“国家不幸诗家幸”作为一篇谈论戏剧家的文章的主题,事实上并没有人说过“国家不幸曲家幸”的话。
所以,在写下标题时,我要面临的矛盾就已出现:为何戏剧诗人远不如抒情诗人那样自杀(发疯)频繁?这个问题有些矫揉造作,吹毛求疵,甚至不知好歹的味道,可事实上却令我困惑:抒情诗人和戏剧诗人面对的难道是不同的人生和世界吗?何以他们在对待生死的方式上如此不同?当然不是,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同一个世界上。
他们二者唯一的不同(除了个体感情因素之外——而在两类群体的比较中,个体差异可忽略不计)只能是表达方式(抑或进一步而言,思维方式)的不同。
尼采与戏剧家和诗人都沾边,他发表的第一部著作就是《悲剧的诞生》,而他的所有著作无不是箴言警句,与诗人在形式上无异。
这篇文章之所以以尼采为中心,就在于尼采所处的时代可以切实算得上不幸的时代。
仅仅提到尼采的发疯还不足以说明这个时代的不幸,我们还要从其他方面入手。
“上帝死了”可以算最突出的一个不幸,这句话听起来简单,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如果将我所了解的西方思想史简而化之,我们会始终看到上帝与人的亲近和对峙——即使在“上帝死了”以后仍是如此。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一、赫拉克利特:人间智者人居世间如扁舟行于沧海,时刻面临着孤独与虚无的恐惧,然而恰恰是为了克服这样的恐惧,“伟大者必须永恒”却成了人类发自肺腑的执着呼唤。
似乎,惟有借自己的成就与名声方可超越时间与死亡,永远被后代铭记,惟有伟大者的永恒能够使生存显得可以理解,惟有“不朽”可以给予人生一个合理的明证。
对永生的渴望,铭刻在沧远的人类文明史之画册。
在追寻永恒的队伍之中,哲学家是最勇敢的骑士。
禀赋卓异的哲学家骄傲地轻视当下,略过一切瞬间即逝之物,将所有厚望寄托于永恒的真理,修建起固若金汤的自足的城墙,独自朝拜通向不朽之途。
赫拉克里特,真理追求者中最后一位最光彩夺目的人间智者。
这位孤独的隐士深刻地洞察了世界变化与毁灭的无常,因而不仅对别人的真理和真理探询不感兴趣,更截然不同于别的哲学家对名声的热衷,他像一个失去大气的星体,面对众人时只会厌恶地转身而去。
然而赫拉克里特鄙视名望,却并不否定他自己的永恒真理。
“认识自我”乃是一种必须,自我所认识到的真理以及那个认识真理的自己依然是人类智慧的顶峰所依然推崇的固守。
二、奥林匹斯诸神:纵乐的众相希腊神话里首先浮现的神邸是奥林匹斯神巍峨壮美的形象,是诸神与泰坦巨神的战争。
奥林匹斯神完全不具备宗教神的高尚、圣德、悲悯或爱怜,而浑然是人自身的升华。
快乐、自信、意气昂扬的诸神翻泰坦帝国、杀死巨怪。
如同从荆棘丛中长出玫瑰花那样,由于阿波罗的美的冲动,原始泰坦诸神的恐怖体系经过几个渐进的过渡阶段,演化成奥林匹斯诸神的狂欢体系。
尼采称阿波罗为“众神之父”,荷马的阿波罗、奥林匹斯神的孔武有力与阿波罗理性的法则是希腊神话提供的第一种面对苦难人生的智慧生存,同时提供了一种“神正论”式的证明生存的方式:阿波罗以其崇高庄严的姿态向我们表明,人们多么需要这整个痛苦世界,它促使个体人产生得到解救的幻觉。
强烈的幻觉和乐观的幻想,朴素而壮美,为荷马式的人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赎。
众神自己过了人的生活,从而为人生作了辩护。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历史上著名的
悲剧作家和作品的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悲剧的起源和发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首先,作者对悲剧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悲
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悲剧并不仅仅是指悲伤和悲惨的故事,更重
要的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引发读者内心
深处的共鸣。
悲剧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力量,使其在文学
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书中对于悲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这些文学巨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
艺术表现,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他们通过自
己的创作,向世人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命运的无常,让人们在
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最后,书中还对悲剧的影响和传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我对
悲剧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悲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
不仅仅是在古希腊时期有过辉煌的历史,而且在当今文学中仍然有
着重要的地位。
悲剧作品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情感力量,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悲剧的诞生》,我对悲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哲学著作,让我受益匪浅。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悲剧这一文学形式,为人类的精神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

【导语】读书不但可以滋润读者的⼼灵,充实读者的精神世界,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对⽣活的状态,多读⼀些好的书籍吧,它会让你受益终⾝。
相信不久的以后你也会爱上读书!⽆忧考为您提供相关精彩!欢迎您的关注及阅读! 《悲剧的诞⽣》读后感范⽂⼀ 此时,记忆中,脑海⾥出现这样⼀个场景: ⼀个背着旅⾏包的旅者独⾃穿⾏在不知是什么地⽅的地⽅,前往不知是何处的何处,⾛过的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镜头中的他突然转变了⽅向,⾛向⼀条⽆⼈会在意的⼩道,这条⼩道满是蚊蝇与垃圾,腐烂刺⿐的味道就要刺穿⼈的⼼肺⼀般,然⽽他依旧沉醉在⾃⼰的梦中,幻想着⾃⼰是与世隔绝的世外⼈,他甚⾄以45度⾓对着阳光微笑,享受着美好的他开始了奔跑,⽽此时魔⿁在⼀边等待着⼀个结局——他坠⼊前⽅⽆底的深渊。
魔⿁在癫狂中庆祝着这个悲剧诞⽣的时刻,他也在⾼速坠落中呐喊出死亡的悲壮诗歌,他却在最后⼀刻说了⼀句:永恒的美来了。
这是在我苦苦冥思我应该怎样表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时,在脑海中忽然出现的⼀个场景,就是这个场景让我内⼼不再纠结,就是这个场景表达了我对这本书浅显的理解,或许下⾯我的阐释很笨拙,很混乱,但我只想⽤⼀种最通俗的语⾔表达对⾃⼰内⼼最真实的想法。
对⽂本的细节理解: ⼀、尼采的悲剧意识 在⽂中第三节的开始部分,尼采向我们提起了这样⼀个故事: 有⼀个古⽼的传说:国王弥达斯曾在森林⾥长久地追捕狄奥尼索斯的同伴——聪明的西勒尼,却没有捉到。
后来西勒尼终于落到他⼿上了,国王就问他:对于⼈来说,什么是最妙的东西呢?这个魔⿁僵在那⼉,默不知声;到最后,在国王的强迫下,他终于尖声⼤笑起来,道出了下⾯这番话:“可怜的*⿁,⽆常忧苦之⼦呵,你为何强迫我说些你不要听到的话呢?那的东西是你压根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下来,不要存在,要成为虚⽆。
⽽对你来说次等美妙的事体便是——快快死掉。
在⽂中,其实尼采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真正想要提出的是:最悲惨的事情便是活着。
尼采的触⾓深深嵌⼊到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且有很多观点也是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到根源,对这⼀问题的认识,也奠定了尼采的悲剧根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读《悲剧的诞生》有感2000字在《悲剧的诞生》里面尼采说明了悲剧的本质:渴望消弭个体的界限,融入作为存在之母的太一所充溢着的原始痛苦与喜悦的激荡中的趋势,通过在个体的形象与言辞中以对外观的梦境式观看获得拯救。
从酒神精神中产生的泯灭个体存在界限的冲动在庄严静穆的外观中得到调和,这就诞生了悲剧艺术。
尼采把苏格拉底视作这种悲剧艺术的侩子手,认为苏格拉底所代表的对绝对真理的不懈寻求使人不再能够理解悲剧蕴含的内在酒神因素,并且要求从逻辑的,世俗化的立场看待悲剧,从而把悲剧同占卜活动一起视作非理性的迷狂加以摒弃。
苏格拉底代表了一种致力于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然而康德和歌德这些近代思想家却也已证明了这种绝对化的认识本身存在着一条不可客服的界限,即科学精神所能达到的真理永远无法触及现象世界的对立面,它至多能揭示抽象的概念,即后于事物的普遍性,但对于音乐精神所潜藏的存在的真正内核,即先于事物的普遍性,科学认识无能为力。
因此苏格拉底式的乐观主义,即相信真理的普遍启蒙和利用真理改善存在的乐观信念一旦遭遇它的这一界限,就立即转变为一种颓废的悲观主义,只徒然在种种现代的非审美艺术中聊以慰藉。
尼采顺着这条线索展开了对现代艺术和审美理论中的道德取向与形象化风格的批判。
他认为批评家所持有的道德论调建立在对酒神音乐的彻底丧失理解中,而近代歌剧及牧歌的流行则反映了把音乐当做是形象的摹本的艺术理解,这种理解使音乐完全脱离了要求融入存在之整体狂欢的酒神根基,从而只能导致一种孱弱退化的艺术形式。
尼采认为音乐同神话有着同一的根基,即酒神精神,它为悲剧素材提供了内在而原始的冲动,这种冲动包含着否定人的个体化存在的条件,从而否定奥林匹斯诸神所代表的那种与自然的谐秩序,力图恢复原始的提坦神对无限力量的渴望,并且在这种对力量的追求中因为与自然发生冲突而招致毁灭。
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对酒神精神的说明与柏拉图的《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阿里斯托芬讲述了一个人类起源的神话,在他的故事中人类有着一个同奥林匹斯诸神不同的宇宙诸神的始祖,原初的人类十分强大,渴望向奥林匹斯诸神发起挑战,但被宙斯劈成两半而遭到削弱,但他们对原初完整性的渴望却通过爱欲保存了下来,在这种对完整性的渴望中同时包含着对强大力量与反抗诸神的渴望。
在《悲剧的诞生》里尼采从没提到这一相似性,而他对阿里斯托芬的提及也仅限于引用后者对苏格拉底的批评。
阿里斯托芬在《云》里面把青年时期的苏格拉底描述成热衷于自然奥秘和修辞术的智术师形象,喜剧对苏格拉底提出了如下两项指控:渎神罪(苏格拉底否认宙斯的存在)和败坏青年(苏格拉底教导青年殴打自己的父亲)。
在剧中苏格拉底对其青年弟子的培训是通过代表两种相反生活方式的正理与歪理的争辩而完成的。
正理代表了马拉松老战士时代的生活:主张严格的健身运动,克制情欲与享乐获得,远离政治和市场。
而歪理代表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颓败阶段的状况:沉浸于荒淫无度的享乐生活中不能自拔,并且热衷于修辞术和政治。
正理与歪理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之间的对立:正理主张的生活类似于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悲剧角色简单的性格与言辞描写同跌宕起伏的情节与充斥苦难的命运之间的对照;而歪理所推崇的修辞术显然代表了欧里庇得斯及阿伽通这些新悲剧诗人的那种细腻化的描写风格。
然而问题在于正理与歪理都不足以代表《云》剧中苏格拉底的生存方式:主张修辞术的同时过着完全禁欲的生活,而同时正理与歪理任何一方也都不代表阿里斯托芬本人的立场。
在尼采把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为希腊艺术的顶峰所进行的分析中,融合了《云》中正理的观点(它几乎就是尼采所分析的充当日神式外观的悲剧角色在现实中的代表)与《会饮》里面阿里斯托芬讲述的原初人类的神话。
对于这两个关键性文本,尼采在书中几乎是彻底沉默的。
假如我们把《云》中出现的那个专注于自然奥秘并且热衷修辞术的青年苏格拉底形象,视作阿里斯托芬站在城邦诸神的角度对苏格拉底忽略城邦正义的批评,那我们仍旧可以提出两个疑难:首先,阿里斯托芬对青年苏格拉底的指控被尼采引用作为对哲人苏格拉底乃至柏拉图作品的指控,这种对象偷换是否合理;其次,阿里斯托芬本人对城邦诸神与哲学的关系持何种看法,在《云》中无法窥见端倪。
另一方面,在《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与尼采的酒神精神之间存在着极大相似性,那么《会饮》中苏格拉底的讲辞与阿里斯托芬的讲辞之间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同样适用于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换句话说,假如柏拉图在《会饮》中说明了谐剧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那它能否用来探究尼采的酒神精神的实质?《会饮》中苏格拉底引述了他与弟俄提玛关于探索爱欲的对话,按照施特劳斯的划分,在对话的中间部分,爱欲被解释为对永远拥有善的渴望,而这一渴望体现在欲求在美的身体中生育的欲望。
爱欲是对善的爱而不是对属己之物的爱,是因为如果自己身体的某部分是坏的,那我们宁愿砍掉它。
而《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正好提出了一种对原初的整全存在的渴望,因而在这里苏格拉底强调善本身高于渴望整全存在的属己之爱。
而在渴望通过生育而获得不朽之中,美的身体只作为生育行为的诱饵存在,于是苏格拉底又用对不朽性的渴望超越了对美的外观的渴望。
我们对比尼采在书中对悲剧论述,可发现悲剧中的英雄体现了一种透过其毁灭命运融入混沌一体的内在趋势与其清晰明朗的行动与言辞所构成的存在形象之间的张力构成对立面的二者似乎在弟俄提玛对话的第二部分全部遭到了降低,那么在苏格拉底讲辞的最后一部分他又说了什么呢?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一种乐观主义的科学精神的源头,把他视作是世界历史的漩涡和希腊艺术的转折点,这构成了尼采提出的苏格拉底问题的基本阐述,那这种阐述是否符合柏拉图作品中的苏格拉底的真实思想?在《斐多》里面苏格拉底提到了阿那克萨戈拉的宇宙论,他明确批评说阿那克萨戈拉把事物的自然构成当做是一切存在的原因的说法非常荒诞:可是既然说我的行为凭我的智慧做主,又说我做某一件事不是因为我认为这样做最好,而是因为我身体里面有筋骨等等东西,这种说法是非常没道理的。
在《会饮》里面苏格拉底也说他认为好的颂词应该是说出关于事物的大实话,但是要挑最好一面讲。
可见苏格拉底关注的是存在事物最好,最高的面相,从而就这种考察本身而言就足以诞生一种对绝对性的要求,而不是尼采所谓的穷极事物之真理的科学精神,苏格拉底关注的不是说明诸存在者的最终法则,或曰现象世界的本质规律,而是存在者在何种意义上能够给出自身存在的存在性问题,为此必须不仅考察现象层面与超越层面,还必须能够同时理解两个层面的关系,即整全的真理。
只有回到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的作品,才能对尼采提出的苏格拉底问题重新开庭审问。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2000字当我在哭泣以此文献给送这本书给我的丁盈盈女士知识扼杀行动,行动离不开幻想的蒙蔽题记(尼采《悲剧的诞生》)我已经无法压制自己的情绪,此时我的心中存在的担忧。
我怕我在《悲剧的诞生》中所看到的、所预测的尼采将会走的道路被证实,那么尼采诠释着酒神的精神,让生命哭泣着。
人生与世界本是无意义的,那么我们将以何种理由支持我们活下去呢?虽然问理由与目的、价值一样荒谬。
但是这就是人,这就是活在苏格拉底式阴影下的人。
一个日神,一个酒神。
我从一开始阅读这本书,就已经深深地确定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美学或者艺术。
他讲的就是人生。
日神,光辉的形象,即那些我们一直在追寻的目标与典範。
酒神,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即人最具生命力的部份,我想酒神会成为尼采让人们活着的工具,但是在这裡我担忧的是酒神是否也会成为幻象。
在我看来,尼采一针见血的指出的就是在过往之中,人们就是在追寻日神,追寻那般的永恆。
但是我会告诉你的是,日神不过是爲了让人活着自身所製造出来的幻象。
但这样的幻象的例子,直指两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基督教。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被他看做是真实的永恆的世界,而现实的世界被他看作是虚假的世界。
苏格拉底就是这种思维极端的人,《申辩篇》中的求死,说是爲了真理,实际上为的便是永恆。
死亡是永恆的,真理对于他而言也是永恆的,所以对他而言死得其所。
但是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吗?不、这是对生命的否定。
他仅仅肯定了死亡,而没有肯定生命。
生命虽然是不断变化中的,但是并非是虚假的。
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回到现实的世界之中。
在尼采的书中我看到了类似Bataille的思想,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
而尼采值得是悲剧对于生命的肯定,在我看来也就是酒神与日神的统一对于生命的肯定。
苏格拉底如此的人,或许真的是所谓真知灼见吧。
但是我认为苏格拉底仅仅是爲了追求永恆而非看到生命的短暂而无意义。
知识扼杀行动,行动离不开幻想的蒙蔽是尼采对于哈姆雷特的理解,这裡的知识当然指的是希腊的知识,对于真理追求的知识,对于永恆的眷恋。
而基督教从一开始便与尼采相悖,认为人生而罪恶。
这无疑是一种欺骗不是吗?一种纯日神式的欺骗。
生命无所谓性善、性恶,生命本身不能涉及伦理的範围。
基督教于此同时又给予我们一个彼岸世界,就像Bataille所说的那样,人生而是不连贯的孤独的个体,人们渴望着连贯。
正像我想说苏格拉底一样,我认为基督教同样也是如此,他让人们追求的是永恆的生命,而非让人们否定生命的价值,以这样的幻象让人们活着。
也就是如此,他们才会说真正的基督徒只有一个,就是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
他才是那个真正意义上实践了对于永恆生命的追寻的人,否定了短暂的生命。
我的担忧是当尼采戳穿了日神幻象的真相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可以依赖的便只剩下酒神。
酒神所带来的中东会使得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復回世界的本体,让人们迸发出活着的衝动。
但尼采这么做正是我所担忧的,我以为酒神是动力,而日神是目的。
当日神消失之后,酒神的动力会使得人们在大雾中狂奔,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没有栖居的地方。
摆在尼采面前的道路并不多,或者他会告诉你其实日神只是酒神的另一面,从而保存日神的意义。
,或者告诉你连酒神都是虚假的。
但是我更倾向于前者,尼采会告诉你我们需要趋向酒神的人,一个在野兽与人之间行走的人,以此让人们活着,让人们专注于着短暂的变化的人生。
昨天在严老师的讲座上听到尼采说的这么一句话你可追求虚无,也不要无所追求。
我想这或许是对我答案的认可吧。
日神或许就是这裡讲的虚无,哪怕知道他是幻象,但是也要去追寻。
因为这便是让人们活着的唯一方式。
人生亦是悲剧本身,是在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的联盟。
世界不断的创造又毁掉个体生命,,这裡的个体的生命就像Bataille所讲的不连贯孤独的生命一般,需要被打破。
需用集体的力量去实现。
我们打破了幻象的面纱,睁开眼睛看着真相的人们会如何的选择?这便是尼采要为人类所做的。
当然我仅仅是从这一本书进行猜测,生命意志的提出(可能类似酒神精神)的存在,就是爲了拯救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