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伴长间歇
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歇的临床诊断分析

I n i n和 ( 6 8 3  ̄1 . 2 5 ) ; J < - / mi n ; 睡 眠 无 关组 3 5 例 患者分别为: ( 2 0 3 _ 2 ( ) ± 4 ( ) 8 4 ) ; ]  ̄ / mi n 、 ( 3 5 . 1 4  ̄ 7 5 9 ) ; k/ mi n 、 ( 2 7 8 0  ̄ 6 . 1 9 ) ; , # . - / n a i n 、睡 眠 无 关组 明显 高 于
医学信息 2 0 1 3 年1 月第 2 6卷第 1 期( 下半月 ) Me d i c a l I n l b r m a t i o n . J a n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1
动态 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长 R— R 间歇 的临床诊 断分析
王 永 虹 f 黑龙 江省 大庆 市第 四 医院 功 能科 心 电 室, 黑龙江 大庆 1 6 3 7 1 2 )
摘要 : 目的 探 讨 动 态 | 心电 图 对 分析 心 房 颤 动 合 并 长 R— R 间歇 ( ≥1 . 5 s ) 、 逸 搏 及 逸 搏 心 律 出现 的 时 间是 否与 睡 眠 有 关 。方 法 将 入 选 病 例 分 为 睡 眠 相 关 组 和 睡 眠 无 关 组进 行 观 察 。采 用动 态心 电 图 连 续 监 测 2 4 h心 电 图 , 据 患 者记 录 的 生 活 日志 , 分 析 长 R— R 间歇 、 逸 搏 及 逸 搏 心 律 出现 的 时f . - I 。结 果 睡 眠 相 关组 8 5例 患 者 中发 生长 R— R 间歇 1 . 5 - 2 0 s , > 2( I s 逸 搏 及 逸 搏 心 律人 平 均数 分 别 为 : ( 2 5 . 7 2  ̄ 7 9 ( / ) )  ̄ / mi n 、 ( 7 . 3 O ± ( ) . 9 9 ) 次/
108 房颤合并长R- R间期特点及临床护理体会论文

108 房颤合并长R- R间期的特点及临床护理体会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常见于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
由于房颤时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齐,因此,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常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
而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次数,r—r 间期的时间长短病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2011年9月在本院动态心电图室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为心房纤颤伴长r—r间期的患者108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为72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3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9例,高血压患者28例,甲亢患者4例,特发性房颤6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病毒性心肌炎5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1.2 方法使用美国smc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纪录仪纪录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数据,将记录的心电信息通过电脑回放分析,在经过人工编辑,分析,剔除伪差和干扰,结合患者生活日志进行分析,把长r—r间期(r—r间期>2.0秒)只出现在夜间(晚间20时—次日8时)称为夜间组,长r-r间期在全日各时间段均有出现者称为全日组。
再对两组患者长r-r间期持续时间,出现频次进行对比,同时对两组患者出现长r-r 间期时发生头晕,黑蒙的症状频次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记量资料采用t检验,p2.0秒的人数,出现头晕,黑蒙人数以及每组出现的人均出现长r-r间期次数见下表指标全日组夜间组 p值3.3 用药指导向患者反复介绍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坚持正确用药,包括每日用药的时间,剂量,次数,途径等,不可擅自调整。
停服或漏服,详细介绍所服药物的主要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包括使用洋地黄制剂时注意患者的电解质及心电图变化,讯问患者有无恶心,呕吐,黄视,绿视或视物模糊等情况。
3.4 心理护理心房纤颤合并长r-r间歇患者,往往病程较长,病人心理负担较重,担心疾病的预后,应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自我护理能力,对阻止疾病的复发,恶化,及减轻经济负担具有积极的意义。
房颤

房颤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8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达7.5%。
此外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1]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约占房颤患者的6%~15%。
疾病症状房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疾病危害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年龄超过65岁等。
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正常人的2倍)。
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患者心电图指标分析

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患者心电图指标分析【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阿尔兹海默症晚期患者接受早期心电图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房颤157例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接受12导联心电图监测,结合房颤发作停止后RR间隙时间划分为两组。
分析总结窦性心律的心电图指标。
结果:实验组静息心律、PR 间期、QT间期、QTc间期和常规组存在较大数据差异,数据对比均满足统计学标准,P<0.05。
结论:窦性心律心电异常表现属于阵发性房颤终止后的长间隙高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长间隙;心电图房颤属于相对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表现,其主要是基于有序的心房电活动失调,并以快速无需的颤波动,导致心房收缩功能失调、激动频率增加以及心跳频率不规则提升,从而导致气短、眩晕、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相关病症,属于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类型,按照发作的时间可以划分为初发、阵法、持续性三种类型[1]。
疾病的发生和器质性心脏病有直接关联,RR间隙主要是指连续两个QRS波当中的P波时长,普遍在0.6到1秒之间,阵发性房颤停止之后在窦性心律恢复之前的RR间隙会延长,从而为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隙,也被称为快慢综合征,可能会导致气短、胸闷以及黑朦等症状,停搏时间过长时可能会导致晕厥的发生[2]-[3]。
目前关于房颤合并长间隙的发病机制不明确,近些年心律失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自主神经张力异常与房颤的基因变异有直接关联,其可能会引发心电图特异性的变化。
对此,本文基于论著分析方式探讨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患者心电图指标。
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房颤157例患者进行研究。
结合房颤发作停止后RR间隙时间的差异划分为两组,其中RR间隙达到2秒纳入为实验组,例数55例,男女分别32例、23例,年龄(64.51±4.55)岁,房颤病程最短2月,最长4年。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60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应房室 传导情 况 , 而是 f 隐 匿性 传导 的结 果 。房室传 波
导受 自主神经 的 影 响 , 交感 神 经 兴奋 时传 导加 快 , 迷走
神经兴奋 时传 导减慢 , 组 R R长 间歇主要 出现在睡 眠 本 —
状 态下 , 明长 R R间歇 与睡眠密切 相关 。睡眠时迷走08 9 0
Cicl i i ns &Mse p,c br 08 o2,oQ li s a oi ihryOt e20, 1 N. naM d_ s g t a o V.
[ ] 左 六 二 , 苏 , 福 , . 脉 吸 毒 者 感 染 性 右 心 内 膜 炎 3 郭 荣 等 静 2 0例误 诊 分 析 [ ] 中 国 实 用 内科 杂 志 ,0 2 2 ( ) 35 J. 2 0 ,2 6 :7 —
3 6. 7
出率达 8 % ~10 0 0 % 。故 对 可 疑 V I D E患 者 , 尽 早 应
行超 声心动 图检查 , 首次 检查 阴性者亦 有 必要进 行 动态
观察 , 条件 时需行经食 管超声 检查助诊 。 有
参考文献 :
[ ] 左 六 二 , 苏 , 福 , . 静 脉 应 用 毒 品 致 右 心 感 染 性 心 1 郭 荣 等 经 内膜 炎 肺 损 害 [ ] 中 华 结 核 和 呼 吸 杂 志 ,0 12 6 : J. 20 ,4( )
3 8— 0. 4 35
[ ] 杨 旋 彪 , 春 升 . 脉 吸 毒 患 者 胸 部 病 变 的 影 像 学 表 现 4 薛 静
[] 广 东 医 学 ,07 2 ( )4 1 5 . J. 20 ,8 3 :5 - 2 4 [ ] 杨莉 , 小 鸣 , 小 玲 . 性 右 心 感 染 性 心 内膜 炎 诊 治 分 析 5 谷 张 急
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50例分析

期前 收缩 ( s 是 除窦 性心 律 以外 舒 张 晚 期 ) P) 。
的最 常 见 的 心 律 失 常 , 引 起 室 性 心 动 2 发 生 机 制 是 过 速 和 室性 颤 动 的扳 机 。 1 分 类
性不应状态 ( 传导减慢或 单向阻滞 ) 冲 , 动在 此受 阻 , 仅沿正 常邻区心肌下传 而 由于舒 发 生 一 次 激 动 。 当 受 阻 的 冲 动 又 “ 回
2 1 异位节 律点 自律性增 高 .
张期 ( 位相 4 除极化 的坡度增 大( ) 变陡 ) 旋” 至原来呈不应状态的局部时 , 该处 已
①按节律 点部位 分 为: 性期前 收 或舒 张期 除极 速度增快 ; 窦 阈值 电位降低 脱离 不应 期或能 通过逆行 传导 , 再次下 费、 房性期前收缩 、 交接性期前 收缩及室 ( 负值增大 )静 息 电位 负值减小 等致使 传 激 动心 肌 局部 而 产 生 P , 成 折返 ; s形 性期前收缩。② 按节 律点 数量 分为 : 单 异位 节律点 自律性增高 发放频率增 快 , 激 动 。 源性 ; 双源性 ; 多源性 。③按 发生 频率分 在窦房结 发出激动之前 , 抢先发出激 动。 2 3 并行心律 . 为: 发; 偶 频发。④按 发生 的时 相分 为 : 2 2 折 返 激 动 折 返 激 动 的 基 础 是 心 3 鉴 别诊 断 .
【 中图分类号】 R 4 . 5 17 【 文献标识码 】 A
周 国宝
【 文章编号】 10 - 4 (0 7 1 - - 3 - 0 8 7 0 2 0 )60 0 4 2 0 64 0
阵发性 心 房 颤 动 ( M ) 心 室 长 间 11 入选标准 P 伴 .
窦性心律、M 伴 I20 男:女为 3 P > .s :2, 性 略高。男性 平均年 男
4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4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作者:肖波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是否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分析诊断。
方法选择Af伴长R-R间期≥2.0s的住院患者42例,连续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统计2.0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
结果 42例心房颤动患者中长间期出现446次,最快心率96-189(平均140±2.5)次/分,最慢心率41-66(平均53±0.5)次/分,平均心率57-94(平均68.1±17.4))次/分,24小时最长R-R间期2.0-3.0s。
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
【关键词】心房颤动;R-R间期;动态心电图在心电图常规检查中,心房颤动伴长R-R 间期的现象非常普遍,是否有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争议。
通过4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0s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心房颤动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问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选择我院患者42例,动态心电图检查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0s。
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46-79岁,平均(60.0±2.5)岁,显示为持续性Af20例,阵发性Af22例。
所有患者作DCG前均未服用洋地黄类药物。
所有患者作动态心电图前均未服用洋地黄类药物。
1.2 方法使用美国生产的12 导联同步DCG分析仪。
记录时间均从早晨7:00-8:00开始。
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患者记录下不舒服的时间。
然后对检测数据回放、分析。
统计≥2.0s的长R-R间期发生时限,发生时间,次数及平均心室率等。
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
心房颤动的患者转复窦律后,再行常规心电图检查。
新版中医单病种—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定义】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地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变差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心室律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围。
【诊断标准】心房颤动的诊断必须依据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房颤波可粗可细,有时细至必须用右房或食管内电极方能记录到。
心室律大多绝对不规则。
当心电图显示室上性型QRS,律不规则,又无P波时,应怀疑房颤可能。
房室传导正常且未经治疗的患者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患者并发房颤时,心室率有时可超过300次/分,可致室颤。
房颤时,众多心房颤动在房室结内隐匿传导或阻滞,心室律因而完全不规则。
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发布的2014年AHA/ACC/HRS房颤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1.首发性房颤首次证实,伴或不伴症状。
2.阵发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可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可反复发作。
3.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但≤1年。
4.长程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持续性房颤。
5.永久性房颤指房颤用药物或电转复后不能恢复为窦性心律,或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个能用药物维持,在转复后易复发者,或医生和患者放弃复律治疗的持续性房颤,以改善患者症状为主要目的。
【辨证分型】房颤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湿瘀阻为标。
房颤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同样,其他脏腑病变亦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心,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他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需要警惕和治疗的高度和三度AVB
诊断:尚无一致标准,下列几点供参考
平均心室率<60bpm,伴多次长RR间期或逸搏 平均心室率<50bpm 缓慢的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数>心搏总数50% 心室全部为缓慢的逸搏心律(三度AVB)
1-3 需要警惕和治疗的高度和三度AVB
出现上述之一,应结合临床决定对策
2-2 阵发房颤伴快——慢综合征
(3)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Af快速房率 乙酰胆碱释放 、蓄积 窦房结细胞K+外流 舒张期电位(负值)增 加、4相坡度 自律性
Af快速房率对窦房结的直接抑制
快速室率
窦房结供血
自律性
近年动物实验证实:快速心房起搏在引起心房 电重构的同时可影响窦房结功能,即同时引起窦房 结电重构,可能是快—慢综合征的电生理机制。
匀齐长RR间期(原因、鉴别)
1-4 房室阻滞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1)长RR间期分析 在房颤中出现——与房室传导有关 房颤终止出现——与窦房结有关
房颤中长RR间期: 原因:生理二度(隐匿传导、迷走影响) 病理二度 高度AVB 注意:前二者鉴别困难 (作用相同、无需鉴别) 警惕高度AVB (结合平均室率、临床症状)
心房颤动伴长间歇
主 要 内 容
1.房颤合并房室阻滞(二度、高度、三度AVB)
2.房颤与病窦综合征(快一慢与慢一快综合征)
1、 房颤合并房室阻滞
生理性二度AVB与长RR间期 控制心室率需要的二度AVB
高度和三度房室阻滞的诊断
鉴别诊断和治疗中应注意问题
1-1 生理性二度房室阻滞与长RR间期
房率过快—均有生理二度(350-600bpm) 隐匿传导—室率不整、长RR间期 迷走影响—延长ERP、抑制传导、促进隐匿传导
伴黑蒙、晕厥——依情给以药物或起搏 洋地黄等药物——停药并相应处理
睡眠时记录到——结合临床症状、活动时心率和平
均心室率综合分析
对有器质性心脏病及需要应用抑制传导药物者, ——不宜苛求。 置入起搏器是治疗伴高度和三度AVB的有效方法。
1-4 房室阻滞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长RR间期分析(原因、注意)
高钾致心房肌阻滞 消失 非特异性增宽(R波 降低、S波加深) T波对称尖耸 明显增高 高钾转复窦律 消失,出现窦P 同房颤时 同房颤时 中度增高
伴三度房室阻滞 f波 QRS波 ST-T 血钾 存在 多正常(交界区逸搏) 可伴ST降低、T波低平 双相、U波增高 多低
临床情况
常见于洋地黄中毒伴低 肾功能不全、补钾 钾 或应用保钾药物等
平均室率>60,RR≥2s(报告中加以注明)
1-4 房室阻滞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2)治疗中出现缓慢匀齐RR间期分析
在慢性房颤并心衰治疗中出现常见:
洋地黄过量致三度或高度AVB(见图8)
高钾致弥漫性完全性心房肌传导阻滞 (见图9)
一过性转为窦性心律 (见图10)
三者鉴别见表1
表1
慢性房颤治疗中心率变为缓慢匀齐分析
窦停和症状仅一过性出现在 “严重”和“持续性”过 Af终止时 缓(窦缓、停、阻滞)伴 临床症状
治
疗
首选消融治疗房颤。如房颤 根治过缓,同时考虑过速 不再发,进步评价SAN功能, 治疗,建议起搏治疗同时 多不需起搏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消融) 治疗
快——慢
慢——快
有利作用:控制室率
不利影响:产生长RR间期、易认二度AVB
1-2 控制室率需要的二度AVB
控制心室率:静息(60-80)、日常活动(90-115) 产生药物性二度AVB
与生理二度:鉴别困难
从治疗角度:作用相同,无需鉴别
A.示夜间2.54s长RR间期 (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合征
(1)临床特点:
阵发Af反复发作,终止时出现≥3s窦性停搏
患者出现头晕、或晕厥前症状 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敏感(低剂量——窦缓或停搏加重) 消融治疗房颤不再发(80%)、窦停和症状多不再出现。
2-2 阵发房颤伴快——慢综合征
(2)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表现
Af为阵发或短阵反复发作 窦律时常有频发房早、短阵房速、房扑等 窦性停搏均发生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终止时 平时无窦停或窦房阻滞,窦房结变时功能正常 (运动后窦率达100bpm以上)
阿托普利等药物
2、 房颤与病窦综合征
房颤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 阵发性房颤伴快—慢综合征 快—慢综合征与慢—快综合征
2-1 房颤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
房颤引起心房电重构和解剖重构易影响右房的窦房结 慢性房颤: 持续1年20%出现窦房结功能低下,持续2年可高达 55% 阵发房颤: 2003年法国学者Hocini等报道20例阵发房颤——终止 后出现3—10s窦停,17例消融根治房颤后,窦房结功 能恢复,无需起搏治疗。 大连医科大学杨延宗等报道18例类似病人,消融后15 例无房颤复发,窦房结功能恢复。 在SSS分类中,将阵发房颤终止引起伴症状的窦性停搏 称为快—慢综合征
2-3“快—慢综合征”与“慢—快综合征”
是病窦综合征的两种不同类型,不仅 临床心电图表现不同,治疗亦有原则不同, 应注意分辨,见表2
表2“快—慢综合征”与“慢—快综合征” 的识别
快—慢综合征
SSS原因 阵发Af对SAN功能的影响 “急性”或“继发性” SAN功能不全 表 现
慢—快综合征
原发性SAN功能不全,过速 是病变累及心房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