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科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心血管科 结脉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疗方案

心血管科 结脉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疗方案

结脉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

(1)本病以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甚则黑朦、昏仆为主症,更甚者可发生猝死,脉象上表现为脉来迟缓,脉律不齐,不规则歇止。

(2)多在中年以上人群发病,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饮食不节,劳累等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内科学》(葛均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1)临床特点①房室传导阻滞可有多种原因引起,其中药物中毒、冠心病和退行性病变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原因。

②临床表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通常无症状,II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引起心悸,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出现乏力、眩晕、黑朦、晕厥、胸闷胸痛、气短、水肿等症状及伴随病变的症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出现阿-斯综合征,严重者可至猝死。

③体征:I度房室传导阻滞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减弱,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听诊第一心音强度逐渐减弱并有心搏脱漏,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听诊亦有间歇性心搏脱漏,但第一心音强度恒定,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听诊的第一心音强度经常变动,第二心音可呈正常或反常分裂,间或出现心房音及听到响亮、清晰的第一心音(大炮音)。

(2)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表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

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III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二)证候诊断1.心肾阳虚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腰膝酸软,甚则黑矇、昏仆。

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结。

2.阴阳两虚证:心悸怔仲,畏寒肢冷,或五心烦热,盗汗,胸闷,头晕,甚则黑矇、昏仆。

舌暗红,脉弱结。

3.气虚血瘀证:神疲乏力,头晕健忘,胸闷心悸,自汗或心痛如刺,甚则黑矇、昏仆。

舌淡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结。

4.痰瘀痹阻证:胸闷心悸,体胖多痰,身体困重,心痛如刺,痛引肩背内臂,甚则黑矇、昏仆。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房颤临床可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

中医属于“心悸”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照202*年8月2日AHA/ACA/ECC联合发布的202*年房颤指南。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京出版社出版,沈绍功等主编。

二、中医治疗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即气、血、阴、阳不足之虚与痰湿、瘀阻之实证。

1、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证主症:心悸,气短,口干。

兼症:神倦乏力,自汗,五心烦热,少寐。

脉象:舌质红苔少,脉细而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院内协定制剂麦茯口服液:黄茯300克、党参2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太子参200克、川石斛200克,配制成100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三次。

中成药:步长牌稳心颗粒剂、福人牌滋心阴口服液。

(2)气虚血瘀证主症:心悸,气短,胸闷。

兼症:乏力,健忘,自汗,胸痛,面晦唇青。

脉象:舌质淡红有紫气,脉弱或细涩而结代。

治法:益气通阳行血方药:养心II号方。

黄茯20克,党参20克,丹参20克,太子参20克,苦参20克,甘松20克,炙甘草10克,生山楂15克。

中成药:院内自制制剂养心II号口服液(养心II号方组成);麝香保心丸功效;地奥心血康胶囊;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注射液:三七总忒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等。

(3)阳气虚衰主症:心悸,胸闷,形寒肢冷。

兼症:气喘,咳吐泡沫痰液,体倦懒言,面浮足肿。

脉象:苔白滑,脉细而结代。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方药:养心III号方:黄茯20克,桂枝12克,制附子10克先煎,茯苓10克,白术12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先煎,苦参2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院内自制制剂参附强心合剂(红参、附子、孽茄子、玉竹);宁心宝胶囊;具有益气温阳功效的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4)痰瘀互阻主症:心悸,胸闷作痛,脱胀。

兼症:头重,恶心,爪甲发青,面晦唇青。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妇人腹痛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湿热痰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瘀滞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腹痛□1.体味□2.活动□3.情志护理□4.药物护理□5.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熏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中药熨烫□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隔物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中药离子导入□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5.中药保留灌肠□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情志抑郁或烦躁□1.倾听□2.讲述成功案例□3.帮助解决问题□1.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灸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带下量多□1.生活指导□2.健康教育□3.药物护理□4.活动□5.饮食指导□1.中药熏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中药熨烫□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灸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5.中药保留灌肠□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6.中药离子导入□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7.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月经不调□1.药物护理□2.情志护理□3.健康指导□4.生活护理□1.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灸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其他□(请注明)1.2.3.好□较好□一般□差□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蒸中药熨烫耳穴贴压隔物灸灸法中药离子导入中药保留灌肠健康指导/ / /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促脉证(房颤)中医护理常规

促脉证(房颤)中医护理常规

促脉证(房颤)中医护理常规促脉证,是以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护理评估(1)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2)密切观察患者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3)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既往有无房颤病史。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气阴两虚证。

证候: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气短,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脉细弱。

②心虚胆怯证。

证候:心悸征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③痰热内扰证。

证候: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脱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④气虚血瘀证。

证候: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暗淡或有瘀斑。

脉涩或结或代Q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3)患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4)患者心悸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

尽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声干扰,减少探视。

(5)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6)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

(7)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②密切观察患者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③出现异常情况或患者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④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若出现头晕、气促、汗出、胸闷、胸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以待缓解。

(8)给药护理:内服中药。

气阴两虚证、心虚胆怯证及气虚血瘀证中药汤剂宜热服;痰热内扰证中药汤剂宜温服;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代前服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宜促后服用。

黄永生治疗阵发性房颤验案

黄永生治疗阵发性房颤验案

第16卷第22期·总第294期2018年11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眠,烦躁不安者,本着“急则治标”的原则,尹教授经常重用酸枣仁、柏子仁,配合夜交藤、合欢花、茯神、琥珀粉等据现代药理研究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快速改善睡眠。

琥珀粉每晚3g ,睡前1小时温水冲服。

其它药物常用剂量为30g ,水煎服。

酸枣仁、柏子仁不仅能养心安神以治本,更能镇静催眠以治标,失眠无论病程久暂、虚实寒热,用之皆有效。

酸枣仁属《本经》上品,有“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的记载。

《金匮要略》酸枣仁汤中酸枣仁用量为两升,折合现代度量衡约为400mL ,180g [5]。

量效关系十分明显,临床用至45~60g 时大多数顽固性失眠的患者均可见效,长期应用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肝木心火,五行相生,肝病日久,母病传子,极易出现心肝血虚、心神失养,因此,选用酸枣仁、柏子仁与病机甚合。

睡眠迅速好转,可缓解症状,增强患者服药的信心,待睡眠暂时好转后,还是要“治病求本”,治法和方药应着重突出健脾补肾、养血柔肝,令肝血充沛,疏泄有度,心神得养,才能从根本上纠正失眠。

虚火扰动,多梦纷纭者,可选用地骨皮、青蒿、牡丹皮、白蒺藜等。

综上所述,伴发于慢性肝病过程中的失眠,既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虚血少等本虚的反映,又必然受到气滞、湿热、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影响,治疗用药时不得不时刻顾及肝病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大。

尹教授的辨证用药经验对本病的治疗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参考,裨益良多,临证之时,应本着上述原则,仔细辨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谨慎用药,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参考文献[1]尹常健.学术求真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98.[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0.[3]黄元御.素灵微蕴[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9.[4]张景岳.景岳全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37.[5]柯雪帆,赵章忠,张玉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36.(本文编辑:李海燕本文校对:王伟芹收稿日期:2018⁃06⁃21)据2004年房颤流行病学统计中国人房颤的总患病率为0.77%,且随年龄的增加房颤患病率也随之升高,8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房颤的概率已经升高至7.5%[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9.09.01
•【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710号
•【施行日期】2019.09.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管理
正文
关于印发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9〕7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有关要求,指导各地做好分级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制定了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医政医管栏目、国家中医药局网站通知公告栏目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系人:医政医管局胡瑞荣、王毅
电话:************
传真:************
邮箱:******************.cn
国家中医药局联系人:邴媛媛
电话:************
传真:************
邮箱:******************.cn
附件:1.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2.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
2019年9月1日。

心房颤动(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房颤动(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房颤动一、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人平均患病率为8%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随之上升。

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主要涉及自律性增加和折返两个过程。

西医对房颤的治疗主要有三个策略1、预防性血栓栓塞,2、控制心室率,3、纠正心律失常,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祖国医学将此病归于“心悸”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病史: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一时无原发病可查。

病人多有突发或持续性的心悸、胸闷、气急、头晕乏力,症状随心率快慢不致。

听诊特点,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听诊心脏同时计数脉搏,脉率小于心率,称为拙脉。

二)心电图特征:1、P 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2、QRS波群为室上性,振幅可不等,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未经治疗的病人,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心室率较快可达200—300 次/分,易致室颤而猝死。

(三)房颤的分类:无可逆原因的房颤,临床多采用3P分类法: 1、阵发性(Paroxysmal)房颤:持续时间小于2—7天,一般于24小时内自动恢复窦性心律。

2、持续性(Persisten)房颤:持续时间大于2—7天,多需药物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3、永久性(Permanen)房颤: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

继发性房颤:指发生于急性心梗、心脏手术、心包炎、心肌炎、甲亢、肺栓塞、肺炎或急性肺病等情况下的房颤。

一旦病因或诱因得到控制房颤很少再发。

孤立性房颤:(LoneAF)是指年纪较轻(<60岁)无心肺疾病的临床或超声心动图证据的患者,预后较好,发生血栓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性较小。

三、辨证分型心房颤动属中医学“ 心悸”范畴。

以脏腑虚损为发病基础, 常因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劳欲过度、后天失养致使心气不足、血脉瘀阻, 而为心律失常。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引言:促脉证(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供血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缓解促脉证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种综合的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医诊断与分析1. 辨证: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相关检查,中医师可以辨别出患者属于哪一类促脉证(如阳虚、阴虚等)。

2. 望诊: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和面色等,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3. 问诊:中医师通过与患者详细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症状,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护理方案1.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中医诊断结果,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如益智活血汤、通络活血丸等,以调理患者的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

- 患者需要按时按量服用中药,并遵循中医师的指导,以确保疗效最大化。

2.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促脉证患者不宜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 推荐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 同时,患者需要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等,以保持正常的消化系统功能。

3. 生活习惯调理:- 促脉证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劳累。

-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压力过大,保持良好的心情。

- 禁止吸烟和饮酒,以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用眼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等。

4. 中医按摩疗法:-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体,改善脑供血。

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按摩手法和穴位,如头部按摩、足底拍打等。

- 患者可以在专业的中医按摩师指导下进行按摩,或自行学习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进行日常护理。

结论:促脉证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护理方案可以在缓解症状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中医的诊断和分析,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理和中医按摩疗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

呈阵发性,可伴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1)临床特点:指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 小时,多为自限性。

(2)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②动态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房扩大、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狭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等。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2.心虚胆怯证: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而促。

3.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脉滑而促。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促或结代。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生姜、桂枝、太子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柏子仁、莲子心等。

中成药:生脉饮、稳心颗粒等。

2.心虚胆怯证
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生龙骨、生牡蛎、紫石英、琥珀粉、合欢皮、酸枣仁、远志、茯神、茯苓、白术、石菖蒲、麦冬等。

3.痰热内扰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法夏、陈皮、竹茹、枳实、瓜蒌、茯苓、石菖蒲、苦参、丹参等。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川芎、归尾等。

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复方血栓通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等。

(三)特色疗法
1.体针
(1)选心俞、内关、三阴交、通里、太冲等穴;心血不足加神门、脾俞、膈俞;不寐加历兑;眩晕加百会、风池穴。

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可酌情加灸法,10天为1疗程。

(2)选足三里、三阴交、条口、承山、中都等穴,并配合辨证取穴,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2.腹针
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阴都(左)、商曲(左)。

肾虚加气旁(双)、气海下;火热偏盛加水道(双);痰湿偏盛及心悸易惊、心脾两虚加大横(双)。

常规消毒后,采用薄氏腹针专用套管针进行针刺,取穴严格按腹针穴位定位,进针后不行补泻手法。

每次留针20分钟,隔天治疗1 次。

3.耳穴
(1)取心、神门、皮质下、胸区、交感等穴,每次选2~3穴,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2)取心、神门、皮质下、肾、交感等穴,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每天按4~6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3~5分钟,保留7~10天。

(四)内科基础治疗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参照相关疾病治疗建议或指南。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在气候变化大、季节交替的时候要采取措施,预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

发作期宜静卧休息,缓解期宜适当锻炼,如交谊舞、广播操、散步、太极拳等。

2.饮食调理:忌辛辣刺激饮食,多摄入新鲜蔬果,多食用深海鱼类等,戒烟限酒,勿饮用含咖啡因类的饮料和浓茶,控制油脂和胆固醇的摄入,注意饮食的相对稳定性,不能随意大幅度改变饮食。

3.情志调摄:精神放松,心胸豁达,保持心情平和稳定,避免情绪激动。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等进行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心电图检查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阵发性心房颤动完全不发作或偶尔发作(≤2次/月,≤1小时/次);
(2)有效: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减少50%以上(时间和次数);
(3)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且<95%。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且<70%。

(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初诊、治疗中、出路径时,采用心电图检查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等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