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因论文

合集下载

从“风邪”致病谈阵发性房颤的中医临床治疗

从“风邪”致病谈阵发性房颤的中医临床治疗
CHI NE S E J OURNAL OF I NTE GRATI VE MEDI CI NE ON C ARDI O~ / C ERE B ROVAS CULAR DI S E AS E 0c t o b e r 2 01 5 Vo 1 .1 3 No . 1 3
《 圣 济 总录 ・ 卷第八 十三 ・ 脚气 风经 五脏 惊悸 》 云: “ 心 者 生之本 , 神 之舍 , 所 以主治五 脏者 也 , 脚 弱之 疾 , 感 于
无 常 。所 以风邪 致 病 , 具有 发 病 急 、 变化多、 传 变 快 等
的特 点 。
1 中 医学对外 风致 心悸 的认识
恐 等症状 , 如发 生在有 器 质性心 脏病 的患者 , 尤 其是 心 室率 快 而心功能 较差 时 , 心搏量 、 冠脉供 血 和脑 供血 可 显著 减少 , 导致 急性 心力 衰竭 、 休克、 晕厥等 危 重症 , 属 传统 中医 学 “ 心悸 ” “ 眩晕” “ 厥脱” 等 范 畴 。其 发 作 突

理论 探 索 ・
从“ 风邪 ’ ’ 致 病谈 阵发 性 房 颤 的 中 医 临床 治 疗
段 文慧 , 史大 卓
摘要: 阵发 性 房 颤 发 作 突然 , 症 状 明显 , 缓 解 时 可 无任 何 症 状 , 与 中 医“ 风” 邪 致 病 的 特 点 十 分相 似 。 无论 外感 风 邪 , 还 是 肝 阳 化
风、 血 虚 生风 、 阴虚 生风 、 肝 热 生 风 等 内生 风 邪 均 可扰 乱 心 神 , 导 致 阵发 性 房 颤 的 发 生 。 临床 以 风 邪 致 病 阐释 阵 发 性 房 颤 的 病 因 病
机, 在 辨 证 论 治基 础 上 酌加 祛 风 、 熄风之品 , 可提 高 阵发 性 房 颤 的 疗 效 。 关键词 : 阵发 性 心 房 颤 动 ; 病 因病 机 ; 证 治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进展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进展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进展心房颤动即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常见病,致残以及致死率均非常高。

目前,其不管是发病率还是患病率都呈逐年增加趋势,该疾病及其并发症已严重威胁到了人类健康。

掌握该疾病发病机制,对预防和治疗都非常有利。

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电重构、结构重构、炎症及基因等,现一一进行阐述。

标签:心房颤动;发病机制心房颤动即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常见病,致残以及致死率均非常高,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痴呆风险以及心衰风险比非房颤患者分别高大约4~5倍、2倍、3倍,全因死亡率可增加40%~90%[1]。

缺血性卒中是该疾病最严重和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尤其是在高危患者中。

现今,关于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电重构、结构重构、炎症及基因等,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电重构电重构,即使房颤得以发生以及维持的所有心房电生理特性方面发生的改变比如动作电位传导变慢、心房有效不应期减少、不应期离散度上升以及动作电位时程减少等,这些变化会缩短心房电活动波长,促进折返形成,推动房颤的发生以及维持[2]。

张莹等[3]在1995年利用山羊房颤模型提出一个理论即“房颤导致房颤”理论,主要观点是:阵发性房颤时间越久则发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房颤时间长,则转复几率就低。

通过山羊房颤模型还可以知道,心房有效不应期越短,则心房肌细胞关于异常电活动所做出的反应就越强,这样就促成了房颤的发生以及发展[4]。

现今研究显示,影响心房电重构的离子通道有四个即钙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氯离子通道以及钠离子通道[5]。

2 结构重构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包括:心肌间分布的质胶原纤维二次分布亦或是纤维化以及心房肌细胞关于超微结构方面发生的改变等。

现今据有关研究可知,结构重构能造成局部心肌电活动发生传导异常,这通常体现为激动传导变慢、路径变得更加曲折以及复杂,进而促进较多微折返环的形成,并最终导致房颤的出现[6],不过到现在为止上述变化和房颤的联系还不是很明确。

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

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

文_社科研究221石永芳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摘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心律失常疾病。

然而,目前该病的治疗手段和方式还存在不足。

因此,对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文拟从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炎症、自主神经系统及microRNA几方面展开综述。

关键词:房颤;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炎症;自主神经系统及microRNA房颤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疾病,在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另外,房颤还可以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例如临床上常见的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房颤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由于房颤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多,所以现在临床上对于房颤疾病的治疗还没有找到更为合适的方法。

虽然房颤的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是经过长期的研究已证实心房的电生理重构和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房颤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美国学者Ellinor[1]发现了一个与家族性房颤相关的新的房颤位点,该位点存在于6号染色体6q14-16D6S1021-间25cm区域内。

值得关注的是,E llinor所得到的结果与Sy-lvius等[2]报道的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基因重叠在同一染色体相对较小的区域内,而且在E-llinor等发现的家系中有2个家族性房颤患者同时表现有可逆的左室功能失调。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家族性房颤与心脏疾病在致病基因上可能是相关的。

此外,遗传性肌发育不良、家族性淀粉样变、等疾病的房颤发生率也较高。

二、房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心房颤动是一种渐进性的疾病,这种现象在疾病的自然病程中是很明显的,在疾病转换的过程中心房的结构和分子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生理重构。

电生理及离子通道的变化是房颤早期的主要表现,在房颤发生时心房肌细胞可形成多种多种跨膜电子流,例如,钙电流,钾电流,钠电流的形成等,这些都是电生理重构的基础。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心房颤动AF的临床抗血栓治疗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心房颤动AF的临床抗血栓治疗

心房颤动(AF)的临床抗血栓治疗心房颤动(房颤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且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栓塞并发症尤其是栓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老年患者年发病率可高达5%,为无房颤者的6倍。

对伴有高危因素如近期有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史等的患者其脑卒中的发病率更高。

房颤的病因,过去主要由瓣膜性心脏病引起,而近年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引起的房颤远远超过了瓣膜性心脏病,非瓣膜性心脏病AF (NVAF)成为血栓栓塞的重要原因,防治NVAF血栓栓塞成为重要的课题。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高的致死和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损失。

目前已证实抗血栓可明显减少NVAF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临床上主要用于NVAF抗血栓治疗的药物有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而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规范应用,尤其是患者的依从性问题,还是值得商榷。

1病因与发病机制 1.1病因: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最为常见。

亦可见于原发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其他病因的心脏病。

低温麻醉、胸腔和心脏手术后、急性感染及脑血管意外也可引起,少数可发生在洋地黄中毒及转移性肿瘤侵及心脏时。

部份长时间阵发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又称为特发性房颤。

1.2发病机制: 1.2.1症状可有心悸、胸闷与惊慌。

心室率接近正常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但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心室率快而心功能较差时,可使心搏量明显降低、冠状循环及脑部血供减少,导致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昏厥或心绞痛发作。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大多在并发房扑或房颤后,劳动耐量明显降低,并发生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肺水肿。

房扑或房颤发生后还易引起房内血栓形成,部份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临床上以脑栓塞最为常见,常导致死亡或病残。

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及疾病干预研究

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及疾病干预研究

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及疾病干预研究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心律失常疾病,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该病的主要发生机制是心房内电生理异常和心脏解剖结构改变导致的电生理异常作用的某些物质的影响。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进行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及疾病干预研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1. 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特点心房颤动是一种心房收缩无序的心律失常,它是由于心房电生理异常、心脏解剖结构改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的。

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心房肌收缩异步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的收缩是不协调的,导致心房功能异常。

此外,由于心房颤动会使心室填充量减少,心室前负荷降低,可能会导致心室收缩力下降,进而影响心输出量。

(2) 心房内电生理异常心房颤动时,心房内电信号传导减慢,这可能是由于心房肌电生理异常、离子通道失调等因素所致。

此外,心房颤动还会导致心房内电位的变化,可能会使得心房内某些区域产生不应期,进而影响心房重新兴奋的时间和顺序。

(3) 心房颤动的病理改变心房颤动会引起心房壁的病理改变,如心房内血流速度减慢、血栓形成等。

此外,长期的心房颤动可能还会导致心房扩大、心肌纤维化、细胞呼吸链功能下降等,这些变化可能与心房颤动的复杂性和疾病的进展有关。

2.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目前研究表明,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可能与心肌电生理异常、离子流失、心脏神经性调节、氧化应激等方面相关。

(1) 心肌电生理异常心房颤动的发生可能与心肌电生理异常有关。

心肌细胞内的钙、钠离子等对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有重要作用。

一些离子通道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心肌细胞的去极化程度异常,从而导致心肌细胞的过早兴奋或者不应期延长,由此促发心房颤动。

(2) 离子流失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心房纤维和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上。

离子通道调节失常可以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钾、钠、钙等离子流失也可能通过细胞内离子浓度异常等途径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摘要】阵发性心房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率失常,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在非器质性心脏病。

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来研究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多是由于肺静脉局灶驱引起的,但房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它的发生有其维持机制和触发机制。

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房颤患者的主要危害是缺血性脑卒中,亦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将通过对4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彩超以及动态心电图的结果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房早及左心房内径大小与阵发性心房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房颤动自主神经研究阵发性心房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率失常,主神经在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神经节消融术能提高房颤的治疗成功率,并降低复发,但是是否适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或慢性房颤还不清楚。

对此,研究者们也一直对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1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收集一年内在某医院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并同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的患者一共40例,其中女16例,男24例。

年龄39~85岁,平均70.20岁。

诊断为冠心病2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肺心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

另外以非阵发性心房颤患者40例为对照组,女20例,男20例,年龄42~78岁,平均64.50岁,均无心脏病。

2、方法。

采用采用美国buidc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图3通道分析仪进行24h连续记录。

统计单个房性期前收缩总数、房颤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引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房颤发作前最近一次单发的房早的联律间期。

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及24h房早总数。

采用philips心脏彩超测量所有患者左心房内径。

观察指标24h房早、房颤次数,诱发房颤及未诱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左心房内径。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应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计算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向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篇主要从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局灶触发机制、多发子波折返等)和病理生理机制(电重构、收缩重构、结构重构等)出发对房颤的可能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或方向。

[Abstract] Atrial fibrillation (AF)is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 diagno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Now,precise mechanisms that lead to the onset and persistence of AF have not completely been elucidated.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cluding focal triggering mechanism,multiple wavelet hypothesis,etc.)and pathological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electrical remodeling,contraction remodeling,structural remodeling,etc.)explain the possible pathogenesis of atrial fibrill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or direc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Pathogenesis;Electrical remodeling;Structural remodeling;Inflammation;Oxidative stress心房顫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房颤患病率为0.77%[1],随着全球老龄化,预测房颤到2050年将影响美国600万~1200万人口,到2060年将影响欧洲1790万人口[2],房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房颤患病率的增加,加大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21例1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诊疗体会

21例1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诊疗体会
[1] 郑平 , 孔祥启 , 粟连辉 , 等 .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及临床 观察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0(20):63-65. [2] 葛玉梅 , 张瑜萍 , 富春花 , 等 .42 例高龄病例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J]. 世界最 新医学信息文摘 ( 电子版 ),2013,13(5):150-151. [3] 阮仁正 , 王培举 . 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 [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3(5):45-46. [4] R eynolds MR,Gunnarsson CL,Hunter TD,et al.Health outcomes with catheter ablation or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in atrial fibrillation:results of a propensity-matched analysis[J].Circulation.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 Outcomes,2012,5(2):171-81. [5] 郄靖媛 , 马欣 . 阵发性心房颤动导致缺血性卒中诊治的研究进展 [J]. 中国脑 血管病杂志 ,2014,21(10):546-550.
0 引言
心房颤动简称为房颤,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 气 短、 心悸及头晕等。在临床上依据房颤患者的发病情况主要将其 分为阵发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等 [1]。而阵发性房颤 患者, 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地诊治, 极易导致其病情发展成永久性 房颤,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本文对阵发性心房 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
研究分析显示,21 例患者主要是因伴有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发阵发性心房颤动;21 例患者依据其 具体情况给予药物复律、心室率控制及抗凝治疗后,患者病情均好转。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药物复律、心室率控制及抗凝 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因探索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40-01
【摘要】目的:探索阵发性房颤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为积极干预和治疗制定可行性方案奠定基础。

方法:对我科2011年3月-2012年6月间诊治的2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群抽样调查。

结果: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各5例(各占23.81%);冠心病3例(14.29%);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9.52%);糖尿病、原发性心肌病各1例(各占4.76%),。

通过对各个不同疾病的原发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房颤可在短时间内消失。

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最为常见。

治疗时除注重病因和诱因治疗外,应考虑心律失常发作时心室率的控制和心律失常的转复、以及预防复发的措施。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因分析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61%,估计房颤患者有800多万,给人们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

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是我们防治的中心工作。

笔者有意对我科2011年3月-2012年6月间诊治的2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回顾性研究。

旨在于探索阵发性房颤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为积极干
预和治疗制定可行性方案奠定基础。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阵法性心房颤动患者,男性13例,女性性9例。

年龄在3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3岁。

既往明确诊断风湿性心脏病3例;高血压2例;冠心病1例,其余,除偶发上感,平素均身体健康,没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近期使用影响心脏节律的药物及饮酒过量史。

临床表现为:阵法性心悸、胸闷;气急、惊慌、头晕、头痛;个别患者有轻偏瘫或一侧肢体感觉功能障碍。

1.2 诊断标准
心房颤动反复发作,每次持续<7d,而且可自行消失转正常窦性心率。

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同、间隔不均匀、频率为350-600次/min的f波。

且 p-p间期绝对不整齐。

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
(who/ish)的分类标准[2]。

冠心病诊断根据1979who制定的标准[2]。

脑梗死根据ct影像检查结果为依据。

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内径>40mm,室间隔厚度>11mm,左心室内径>50mm,lvef<0.05。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段管腔狭窄,呈弥漫性或偏心性或阻塞。

1.3 判断评价方法
邀请我院内科主任、内科医师、心电图、心超医师组成研究小组,参照上述心房颤动的诊断标准,对每个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对相关的诱因、病因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各5例(各占23.81%);冠心病3例(14.29%);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9.52%);糖尿病、原发性心肌病各1例(各占4.76%)。

通过对各个不同疾病的原发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房颤可在短时间内消失。

3 讨论
我们对本组21例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在本次就医前有明确既往病史的仅仅6例,占28.57%;新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患者11例,占52.38%;无器质性病变4例,占19.05%。

也就是说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存在器质性病变的占80.59%。

这一数据与相关教材及医学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

其中,又以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为主要致病原因。

风湿热致使心脏瓣膜的腱索和乳头肌发生炎性水肿、增厚、变硬、粘连等,形成瓣膜口的有效面积减小,狭窄或关闭不全,狭窄阻碍血液正常流动,关闭不全血液反流。

同时,也由于这个生理结构的改变,会显著影响房室传导系统的生理电位传导的方式和速率产生阵发性房颤。

异常自律性学说认为心房内一个或几个异位起搏点产生的冲动,在心房内传布过程中发生多处微型折返所致。

环行运动或多处微型折返学说认为在心房的任何部位有多源的大折返环分
裂成子环,不规则传向心室所致[4]。

病人感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往往初期不适时间较短、病程也轻,可不引起患者的注意。

本组有2例患者初期发生“心脏乱跳”,以为劳累的原因,后逐渐
加重就医。

治疗主要措施:一是对病因治疗,如有风湿活动,需抗风湿治疗;二是对伴发症状的辅助治疗,如心功能不全时服用强心、利尿药以改善心功能,合并房颤时,服用一些减慢心率的药物和抗凝治疗防止脑栓塞。

三是手术治疗,如患者房颤严重,产生严重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应积极考虑手术。

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动脉广泛的痉挛和因此产生外周循环阻力增加,使动脉血压升高,减重左心室的后负荷,最后导致左心房的压力升高、心房扩大。

使得心房电生理不稳定,引起心房颤动。

对这些患者,我们采取利尿、扩血管、控制心率、抗凝治疗等措施,以有效降低血压、防止并发症发生。

很多患者都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说明高血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因此积极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是治疗和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重要举措[3]。

冠心病也可产生阵发性房颤,但冠心病在基层医疗一些临床医生认识比较模糊,定义的范围也较广,认为心前区不适,心超不能显示器质性病变的均可用冠心病来解释。

甚至,有些医生看到老年患者x线片主动脉结弧形钙化就给患者扣上冠心病的帽子。

给患者错误治疗,而耽搁进一步检查、治疗时期。

本组3例冠心病患者均在上级医院进行心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阵发性房颤并不是一个疾病名称,而是一种多疾病的共性临床表现,除外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原发性心肌病等,均能发生阵发性房颤。

因此,我们发现患者
有阵发性房颤的一定要进一步检查,积极寻找病因,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治疗时除注重病因和诱因治疗外,应考虑心律失常发作时心室率的控制和心律失常的转复、以及预防复发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2]戚文航.原发性高血压.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
[3]袁雁峰。

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154.
[4]高大中,王春彬,赵江龙,等.心房颤动1533例病因及治疗策略变化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9):1517-15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