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
房颤专家共识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原则
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房颤类型 、危险因素、合并症等,制定个
体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意愿与依从性
充分考虑患者的治疗意愿和依从 性,选择患者能够接受并坚持的
治疗方案。
长期管理与随访
对房颤患者进行长期管理和随访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
效果和患者安全。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随访管理体系建立
建立完善的随访管理体系,包括随访流程、随访人员培训、随访数据管理等。
执行情况回顾
对随访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包括随访率、随访质量、随访满意度等。
效果评价指标选取和结果分析
效果评价指标选取
选取合适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房颤复发率、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指标等。
结果分析
对选取的效果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评价长期随访管理的效果,包括房颤控制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心功能变 化情况等。
症状管理
针对房颤相关症状如心悸、乏力等,采取药物治 疗和非药物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 患者树立积极心态,增强治疗信心。
3
康复锻炼
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康复锻炼 方案,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自理能力。
06
长期随访管理与效果评价
随访管理体系建立和执行情况回顾
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预防和管理建议
心功能监测
定期评估患者心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心力衰竭等 并发症迹象。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药物如ACEI、ARB、β受 体阻滞剂等,以改善心功能和预防心力衰竭。
生活方式干预
鼓励患者戒烟限酒,保持适量运动,控制饮食, 以降低心力衰竭风险。
《房颤的治疗》课件

患者自我管理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了 解病情变化。
记录病情
记录每日的病情状况、症状变化及用药情况,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 效果。
注意生活细节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PART 06
房颤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展 望
REPORTING
房颤的症状和影响
总结词
房颤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乏力等,长期未治疗的房颤可导致血栓形成、心力衰竭等 严重后果。
详细描述
房颤的症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心悸、气短、乏力等。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 质量,可能导致活动耐量下降和情绪焦虑。长期未治疗的房颤可能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 积,进而形成血栓。这些血栓有可能随血液流动至脑部,引发脑卒中。此外,长期房颤
PART 04
房颤的治疗方法
REPORTING
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
使用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 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抗心律失常药物
使用胺碘酮、心律平等药物,控制房颤的心室率 ,改善症状。
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房颤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高血压、冠 心病等。
非药物治疗
1 2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技术消除房颤的病灶,恢复窦性心律。
左心耳封堵
预防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减少抗凝药物的使用。
3
心脏起搏器
对于房颤伴有心动过缓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 可以提高心率,改善症状。
房颤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脑卒中
01
长期房颤患者容易形成血栓,脱落的血栓可导致脑卒中。处理
方法包括抗凝治疗和左心耳封堵。
心力衰竭
02
房颤可导致心脏泵血功ຫໍສະໝຸດ 下降,引起心力衰竭。处理方法包括脉搏短绌的现象。
心房颤动PPT课件

治疗
(一)抗凝治疗
CHADH2评分确定房颤患者危险分层
危险因素
分数
年龄≥75岁
1
心力衰竭
1
高血压
1
糖尿病
1
血栓栓塞病史
2
治疗
(一)抗凝治疗 ➢CHADS2评分≥2的患者,应接受华法林抗凝
治疗,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化(INR) 维持在2.0-3.0,能安全而有效预防脑卒中。
➢CHADS2评分=1的患者,可考虑华法林或阿 司匹林(每日100-300mg)治疗。
➢CHADS2评分=0的患者,可不需抗凝治疗。
治疗
(二)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 房颤持续≤24小时,复律前无需做抗凝治疗。
➢ 房颤持续>24小时,转复前接受3周华法林治 疗,转复后继续抗凝治疗3-4周。
➢ 行食道超生心电图除外心房血栓后再行复律, 复律后华法林抗凝4周。
➢ 紧急复律治疗可选用静注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 子肝素抗凝。
➢ 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变化不定,心率极不规则 ➢ 颈静脉搏动a波消失。
心电图检查
➢ 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 变化不定,称为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
➢ 心室率极不规则,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房室传导正常 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
➢ 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 导,QRS波增宽复方法包括药物转复、电转复及导管消融。 ➢ 转复药物ⅠA(奎尼丁)、ⅠC(普罗帕酮)、
Ⅲ类(胺碘酮)均有可能转复房颤,成功率 60%左右。 ➢ 药物转复失败后,可改用电复律。 ➢ 导管消融被列为二线治疗,不推荐作为首选治 疗方法。
治疗
(三)控制心室率
房颤的诊治ppt课件

01
02
03
04
胺碘酮
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 有效不应期,减少折返激动形
成,降低房颤发作频率。
普罗帕酮
阻断心肌细胞钠通道,减慢传 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发
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 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
减少房颤发作。
钙通道拮抗剂
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心肌收 缩力,减慢心率,发挥抗心律
房颤的诊治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房颤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 • 心电图在房颤诊断中应用 • 药物治疗策略及注意事项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01 房颤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
CHAPTER
房颤定义及分类
定义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 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 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
一级预防策略
对于高风险患者,采取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使用抗凝药物进行一级预防,降低脑卒中发生 率。
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指导
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低盐、低脂、 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 果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运动锻炼
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制 定个体化运动方案,鼓 励患者进行适量有氧运
动。
规律作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病情评估及调整方案
02
根据随访结果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患者教育及心理支持
03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给予心理支持和生活指导。
04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CHAPTER
射频消融技术原理及操作过程简介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及筛查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工具
目前的筛查工具包括
• 心电图 • 动态心电图 • 可植入电子设备 • 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工具
基于移动医疗模式的房颤监测:
• 记录心电图,如手持设备、穿戴式贴片、生物纺 织材料、智能手机和智能手机相关的装置。
• 基于非心电图的mHealth技术, 如脉冲光学体积 描记技术、示波测量法、机械心动图、非接触式 视频容积描记技术、智能音箱等,均有助于发现 房颤患者。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的成本与效益
房颤筛查的检出率并不取决于年龄界限,但≥ 65岁的患者系统性及机会性筛查比未筛查的 成本- 效益更高,机会性筛查可能比系统性筛 查成本-效益更好。
应选择适当的筛查工具和环境,脉搏触诊、手 持心电图设备及具有识别功能的智能手机在 筛查项目中成本-效益更好。
心房颤动的筛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
应针对房颤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包括:
• 高龄 • 心衰 • 肥胖、 • 高血压 • 糖尿病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心房颤动的筛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
应针对房颤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包括:
• 结构性心脏病 • 心脏手术后、 • 隐源性卒中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遗传性心律失常 • 特殊职业人群(职业运动员)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机制
神经调节机制
• 神经活动对房颤的发生与维持常产生影响。 •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以增加乙酰胆碱敏感性,影响乙
酰胆碱敏感性钾电流,缩短动作电位时限。 交感神经 张力增高可通过增加钙离子流,增加心肌自律性。 • 快速心房起搏可以诱导神经芽生,且该现象左心房较 右心房明显,针对心脏神经丛的消融可增加房颤消 融成功率的结果,也明确提示神经重构参与了房颤的 发生与维持。
心房颤动(引起房颤的原因)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心房颤动的科普与进展(原文)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目前,中国约有1000万患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房颤是中风(脑梗塞)、心力衰竭、猝死、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约四分之一的中风是由房颤引起的。
房颤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心房颤动的处理主要包括急性心房颤动的治疗;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治疗并发症;使用抗凝剂预防中风;控制心房颤动的心率;在选定的房颤患者中,通过导管消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直流电恢复窦性心律。
诊断和筛查心房颤动的诊断心电图(心电图)显示不规则的RR间期,至少30秒内无明显的P波(图1)。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心电图筛查适用于有房颤风险和中风高风险的人群,包括曾患中风的患者和老年人心房颤动可分为以下几类房颤的首次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不超过7天,并自动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以上,通常需要通过药物或直流电转换为窦性心律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一年以上,故计划房颤复律治疗永久性房颤房颤被患者和医生接受,房颤的复律不在计划中图1.正常窦性心律和心房颤动。
左:正常窦性心律;右:心房颤动预防和一般管理充分治疗潜在的心血管异常(如心肌缺血、心脏瓣膜病和心力衰竭)以预防房颤所有房颤患者应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完整的心血管评估,包括准确的病史、仔细的临床体检和对伴随疾病的评估肥胖患者减肥、限制饮酒和定期锻炼(适度)预防中风(脑梗塞)大约四分之一的中风是由心房纤维性颤动引起的对所有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剂,除非根据CHA2DS2-VASc评分中风风险低,或患者有抗凝剂绝对禁忌症。
建议优先使用新的口服抗凝剂,除非房颤患者有中度至重度二尖瓣狭窄、机械心脏瓣膜或严重肾功能不全房颤患者可考虑使用左心耳封堵术来预防中风(图2)不要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中风尽量减少所有房颤患者出血的可变风险因素,但不要根据出血风险限制抗凝剂的使用图,2.,左心耳封堵器封堵在左心耳。
房颤护理ppt

房颤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诱因
• 房颤的诱发因素: 快速发放冲动的心 房病灶 房扑或房速的蜕变
发病机制-心房的大小
• 心房越大,易发生房颤 • 哺类动物中: 体积大者,心房大,房颤发生率高
发病机制
• 发生房颤的条件: 心房(如同篮子)扩 大,能同时容纳3个以 上的折返环。 折返环(如同苹果) 小,正常的心房能容纳 3个以上的小折返环
房颤的趣闻——连缀现象
“龙生龙,凤生凤” 常用于强调家庭因素对个 体的影响,对于房颤也有 异曲同工的说法,即为 “窦性心律(窦律)生窦 律,房颤生房颤”。
房颤临床表现
•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 疲乏或者劳累。 • 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的趣闻
早在1611年,47岁的莎士比亚 写到“我的身体在颤抖, 我的心在疯狂地舞动着, 但这并没有引起我的快乐”, 这段话被医学史认定是对 房颤最早的描述。5年后, 年仅52岁的莎翁溘然谢世。
17年后,英国著名生理学家、 解剖学家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 首次在动物体上直视了房颤的发生, 他写到,“受试动物的右心房发生了一 种极不规律的特殊运动, 此时心房已丧失了规律收缩, 变成一种蠕动”,Harvey这一形象 而逼真的记录距今已381年。
房颤的趣闻
直到1906年,荷兰心电学大 师艾因特霍芬(Einthoven) 首次记录到房颤的心电图。 房颤漫长而悠久的研究史, 使其无愧于“the grandfather of arrhythmias”之称号。
房颤的趣闻——“爷爷的心律失常 ”
心房颤动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增加心肌耗氧量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 严重冠心病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
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
药物选择
首选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类药物,以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若效果不佳,可加用醛固酮受 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等。
等控制心室率。
药物副作用
老年患者对药物副作用更敏感,需 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肝肾功 能损害、胃肠道不适等。
用药依从性
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记忆力减退、认 知能力下降等问题,需加强用药指 导和监督,提高用药依从性。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建议
01 02
药物选择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 的药物,如华法林等。可使用相对安全的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 等控制心室率。
心房颤动药物临床应用 指南
目 录
• 心房颤动概述 • 药物治疗原则与策略 •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介绍 • 心房颤动合并其他疾病的药物治疗 • 特殊人群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
01
心房颤动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 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 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 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剂量调整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药物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长期管理
心房颤动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加重,需加强长期管理,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06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 2008-12-01 23:01 近十年对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三大经典机制的再认识;2、对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离子重构的认识;3、对房颤基因机制的认识。 一、对经典机制的再认识 在近代对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中,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设或学说,较为经典的有: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局灶激动学说(图1)。
图1 三种经典房颤机制假说模式图 左为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中为局灶激动学说,右为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 虽然有不同的研究分别证实三种学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多发子波假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局灶激动学说则长期未受到重视。 1998年,法国的Haissaguerre等[1]发现,心房及肺静脉内的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快速冲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而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以使房颤得到根治。这个研究发现了肺静脉在房颤发生中的重要性,也使局灶激动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2]。近10年来,国内黄从新等通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整地论证了局灶激动学说,即入心大静脉内有肌袖,肌袖内含有起搏细胞,后者可自发产生电活动,这些电活动可以以很快的频率(可高达每分钟几百次)传入心房并驱动心房的电活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便形成房颤[3-11]。但是针对心房异位兴奋灶的点消融术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PVI)只对阵发性房颤有一定效果,对慢性房颤成功率低,故而,局灶激动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房颤的发生机制。 2000年,Pappone等[12]报道了另一种基于肺静脉的术式――环肺静脉消融(CAPV),这种术式不在肺静脉内消融,而是在左心房内环绕肺静脉消融,比肺静脉内消融有更高的成功率,尤其是对慢性房颤的成功率可以达到70%左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加做左心房消融径线如左房顶部径线、左房峡部径线可以提高CAPV的成功率。这些研究提示左房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左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形成了房颤发生、发展的基质。在阵发性房颤阶段,局灶激动可能是房颤发生所必需的,局灶激动的快速电活动可以驱动左房形成房颤;也可以在传到到肺静脉-左房交界部位时,由于该部位心肌心肌排列呈现高度各向异性而产生折返母环,由该母环发出的激动波向心房其他部位传导,由于心房基质的作用,碎裂为多个子波,形成颤动样传导;随着心房重构的进展,基质使房颤不依赖于异位兴奋灶而自我维持。 Nademanee等[13]于2004年报道了一种全新的消融术式――复杂碎裂电位消融。该术式不再偏重左心房,也不以肺静脉为中心,而是寻找颤动波产生的部位,即复杂碎裂电位区域。从标测的结果看,复杂碎裂电位在左、右心房均有大量分布[14],主要集中在房间隔、肺静脉周围、左心房顶部、二尖瓣环左后间隔区、界嵴和冠状窦口等部位。这些部位是易于发生折返的区域,可以说,碎裂电位消融实际上消除了心房折返波产生的基础,是对多发子波学说的一个肯定。 二、对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离子重构的认识 1、心房结构重构 心房结构重构是指心房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和心肌间质纤维化、胶原纤维重分布可能导致局部心肌电活动传导异常,使激动传导减慢、路径曲折,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导致房颤的心房结构重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心肌细胞的变化和心肌间质的变化。 1997年,Ausma等[15,16]报道了孤立性长期持续性房颤山羊的心房肌细胞结构改变,光镜和电镜的主要改变有:(1) 肌细胞的收缩成分逐渐丢失,从核周边区向肌细胞的周边发展,因而常见到肌小节的残余部分,尤其是Z带部分;(2) 在肌小节的收缩成分丢失区糖原积聚;(3) 在肌溶区有排列不规则的膜系统,可能是已经发生改变的内质网;(4) 线粒体变长而小,在切面上可见长轴走向的线粒体脊,尤如炸面饼圈样的结构;(5) 核异染色质均匀分布在核浆中。1997年,Frustaci等发现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退行性变,包括内质网的局部聚集、线粒体堆积、闰盘非特化区增宽以及糖原颗粒替代肌原纤维。这种结构变化也被称为反分化(dedifferentiation),其细胞结构与慢性冬眠心肌的细胞结构改变很相似。此外部分细胞核还呈现出凋亡的征象[17]。 2000年,Goette等发现除了心房肌细胞改变外,房颤患者的心房间质也有明显的变化。心房活检结果显示孤立性房颤患者有明显间质纤维增生,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心房增大,并且间质纤维化[18]。2002年,Kostin、黄从新等报道间质纤维化可导致电传导不均一,有助于局部传导阻滞或折返;还可造成心房肌细胞间联接如缝隙连接蛋白分布的改变,也将影响心肌细胞间信号的传导[19,20]。
2、心房电重构 1995年,Wijfells等[21]发现持续数周的房颤能够引起心房电生理特性的改变,继发性的电生理改变又有利于房颤的维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即房颤导致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begets atrial fibrillation),并提出房颤的电重构(electrical remodling)机制。电重构的主要表现是心房肌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缩短,ERP不均一性和ERP频率适应不良。 1996年,Goette 等[22]建立犬的房颤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快速心房起搏可诱发心房ERP的缩短,并随起搏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缩短。同年,Daoud 等[23]采用快速心房起搏的方法在20 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诱发房颤的试验,诱发房颤后也观察到心房ERP 缩短。 1998年,Farch等[24]发现快速心房起搏导致整个心房ERP缩短,心房不同部位ERP 缩短程度不一,心房ERP的不均一性增加,分析显示ERP的不均一性是房颤易于诱发和维持的独立因素。同年,Pandozi 等[25]测量了人类房颤的心房多个部位ERP,发现右心侧壁的ERP缩短较顶部、间隔部明显,说明心房各部位发生电重构的程度不一,导致ERP不均一性的形成。 3、心房离子通道重构及其分子机制 离子通道重构是心房电重构的基础,包括各种离子通道电流密度的变化及通道动力学变化。近十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研究。房颤时主要离子通道的变化已经基本清楚,主要表现如下:INa(fast sodium inward current)电流密度无显著变化,但失活减慢;ICa,L(L-type calcium current)电流密度持续减小,失活后恢复减慢;Ito(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电流密度减小,激活和失活均减慢,失活后恢复也减慢;IK(delayed rectifying potassium current)电流密度减小;IK1(inward rectifying potassium current)电流密度增大;IK,ATP(ATP sensitive potassium current)电流密度增大[26-30]。导致离子通道重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心房肌肥大或纤维化、通道基因表达、基因突变等都是重要原因。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主要是相应通道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下调或增强。(图2)
图2 心房颤动电重构机制简图 三、房颤基因机制的研究 尽管大多数房颤都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但仍有很少一部分房颤没有心脏异常和其它疾病,被称为孤立性房颤(long AF)[31]。部分孤立性房颤呈家族聚集性,提示房颤可能存在分子遗传学基础。 1997年,Brugada R等[32]报道了对三个西班牙房颤家系的研究结果,这三个家系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他们将家系成员分为发病和未发病两组,用300个多态二核苷酸重复标记物做全基因组扫描,然后做基因组连锁分析,最终将基因位点确定在10q22-q24,但未能找到突变的基因。到2004年,Brugada R[33]研究的房颤家系增加到6个,共132名成员,50名房颤患者。对这些家族性房颤基因的研究仍在进行之中。 2003年,Ellinor PT等[34]报道了对一个264人的房颤大家系的研究结果,提取DNA后用微卫星多态性做基因型分析,最终将基因位点确定在6q14-q16的范围,也未能找到突变的基因。 2003年,我国学者陈义汉等[35]通过对山东省一个四代家系的研究,将房颤基因定位于11p15.5,并首次报道了致家族性房颤的基因突变,KCNQ1基因错义突变,并导致Iks,KCNQ1/KCNE1和KCNQ1/KCNE3钾通道孔道区氨基酸改变S140G,后者使通道功能增强。 2004年,Oberti C等[36]报道了对一个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家族性房颤大家系的研究。该家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房颤在胎儿期即发生,且多与新生儿猝死有关。他们用基因组连锁分析法将该房颤基因定位于5p13,可能为arAF1基因,并发现房颤与P波增宽存在遗传学联系。 近十年来,对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虽然还没有最终定论,但目前基本上认同下列观点;1)从微观上看,房颤归根结底是一种离子通道疾病。可以是某一种通道病变导致(如某些家族性房颤),也可能是多种通道共同变化的结果(如某些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房颤)。2)房颤的机制包括驱动和维持两个方面。不能简单地讨论异位兴奋灶和基质孰轻孰重,在不同的阶段,两者的作用不同。 参考文献 1. Haissaguerre M, Jais P, Shah DC, et al. Spontaneous Init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by Ectopic Beats Originating in the Pulmonary Veins. N Eng J Med, 1998, 339: 659-666. 2. 吴钢,黄从新,江洪. 局灶性房颤的研究进展。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1,5: 157-160. 3. 王晞,黄从新,江洪等.兔肺静脉心肌袖组织学特性研究.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4):241-243. 4. 谢双伦, 黄从新, 江洪,等. 兔上下腔静脉中的心肌细胞组织结构研究.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 7: 234-236. 5. 王晞,黄从新,王腾, 等.兔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钾、钙离流特性的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 232-234. 6. 王晞, 黄从新, 王腾, 等. 肺静脉心肌细胞短暂外向钾电流特性研究.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 16:116-118. 7. 谢双伦,黄从新,江洪,等. 兔上腔静脉肌袖细胞动作电位及L型钙电流,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 19:388-390. 8. 曹丽娅,黄从新,项静, 等. CaV1.2和ERGmRNA在犬左上腔静脉肌袖和左房的表达.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 20: 352-354. 9. Liu J, Huang CX, Bao MW, et al. Ectopic activity induced by atrial pressure in rabbit pulmonary vein in vitro. Chin Med J, 2005, 118: 1210-1213. 10. Liu J, Huang CX, Jiang Ho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inward current in rabbit pulmonary muscle sleeve cells. Chin Med J, 2005, 118(23): 2014-2019. 11. 江洪,黄从新,唐其柱.肺静脉异常电活引起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电生理特点和消融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211-213. 12. Pappone C, Rosanio S, Oreto G, et al. Circumferential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 ostia. A new anatomic approach for c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2000, 102: 2619-2628. 13. Nademanee K, McKenzie J, Kosar E, et al. A new approach for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mapping of the electrophysio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