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液体、固体电介质的电气性能 (Continue)
合集下载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杂质中εr大
油中电场强度 增高 油分解出气体 气泡扩大
气泡因电 离或发热而 不断扩大, 排列成气体 小桥贯穿两 极,液体最 终在气体通 道中击穿
引起油电离
6/90
高电压技术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第二节 液体电介质的击穿 二.影响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因素
1. 液体介质本身品质的影响
① 含水量 液态水在油中的两种状态: 以分子状态溶解于油中, 对击穿电压影响不大 以乳化状态悬浮在油中, 易形成“小桥”使击穿电 压明显下降 含0.1%的水分,油的击穿电 压降到干燥时的15%~30%
米
10/90
高电压技术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第二节 液体电介质的击穿
2. 温度
干燥的油(曲线1):随油温升 高,电子碰撞电离过程加剧,击 穿电压下降 潮湿的油(曲线2) 温度由0℃开始 上升:一部分水 分从悬浮状态转为害处较小的溶 解状态,使击穿电压上升; 超过80 ℃后:水开始汽化,产生 气泡,引起击穿电压下降,在60 ℃~80℃间出现最大值
5/90
高电压技术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3. 工程液体电解质的击穿(变压器油)
工程液体的特点:含有杂质、纤维等, εr很大(变压器油εr=2.2)
由于水和纤维的εr很大,易沿电场方向发生极化,并排列成杂质小桥。
杂质中电导大 小桥 击穿 理论 水分汽化
泄漏电流增加 ,导致发热
气泡扩大
3/90
高电压技术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2. 纯净液体电介质的气泡击穿理论
击穿过程 液体中出现气泡 交流电压下串联介质中电场强度 的分布与介质的εr成反比 气泡εr 最小,将承担高场强,且 电气强度比液体介质低很多 气泡电离后温度 上升、体积膨胀 、密度减小 气泡先发 生电离
液体、固体电介质特性

不同电介常数的电介质组合在一起构成组合绝缘,当各 层绝缘所承受的电场强度与电气强度成正比时,整个组 合绝缘的电气强度最高。
直流电压下,绝缘等效为绝缘电阻,各层绝缘承受的电 压与其绝缘电阻成正比;【电气强度高、电导率小的材 料用在电场最强处】
交流和冲击电压下,绝缘等效为电容,各层绝缘承受的 电压与其电容成反比;【电气强度高、介电常数小的材 料用在电场最强处】
U
r1 r2
r0
12
E2
r
2
[
1
1
ln
U r1 r0
1
2
ln
r2 r1
]
优点:绝缘材料的利用率高
实现:电缆绝缘中用不同的绝缘纸。电缆纸的介电常数与密 度有关 ,密度大的纸(高)与低密度纸搭配使用多层分阶27。
2.5 电介质的老化
绝缘老化的成因
➢ 电老化——局部放电 ➢ 热老化——热作用下的氧化 ➢ 环境老化——污染性化学老化
U
(R1
R2
... Rn )I
(1
1
d1 S
1
2
d2 S
...
1
n
dn )I S
1 S
( d1
1
d2
2
...
dn )I
n
RI
I U R
U1
R1I
1
1
d1 S
I
d1
1S
U R
1
(
d1
1
Ud1 d2 ...
2
dn
n
)
E1
U1 d1
1
(
d1
1
U d2 ...
2
dn )
n
1
直流电压下,绝缘等效为绝缘电阻,各层绝缘承受的电 压与其绝缘电阻成正比;【电气强度高、电导率小的材 料用在电场最强处】
交流和冲击电压下,绝缘等效为电容,各层绝缘承受的 电压与其电容成反比;【电气强度高、介电常数小的材 料用在电场最强处】
U
r1 r2
r0
12
E2
r
2
[
1
1
ln
U r1 r0
1
2
ln
r2 r1
]
优点:绝缘材料的利用率高
实现:电缆绝缘中用不同的绝缘纸。电缆纸的介电常数与密 度有关 ,密度大的纸(高)与低密度纸搭配使用多层分阶27。
2.5 电介质的老化
绝缘老化的成因
➢ 电老化——局部放电 ➢ 热老化——热作用下的氧化 ➢ 环境老化——污染性化学老化
U
(R1
R2
... Rn )I
(1
1
d1 S
1
2
d2 S
...
1
n
dn )I S
1 S
( d1
1
d2
2
...
dn )I
n
RI
I U R
U1
R1I
1
1
d1 S
I
d1
1S
U R
1
(
d1
1
Ud1 d2 ...
2
dn
n
)
E1
U1 d1
1
(
d1
1
U d2 ...
2
dn )
n
1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击穿特性

2、采用固体介质降低杂质的影响 2)绝缘层——在曲率半径很小的电极包缠很厚的固体绝缘,改善 油中的电场分布。适用于极不均匀电场。
1)覆盖——在曲率半径较小的电极覆盖固体绝缘,以切断杂质小 桥、限制泄漏电流。适用于电场比较均匀的场合。
紧紧包在小曲率半径上 薄固体绝缘层(诸如电缆纸、黄蜡布、 漆膜等)称为覆盖,其厚度一般只有零点几微米,所以不会引起油 中电场的变化。它能阻止杂质小桥直接接触电极,因而能有效的控 制泄漏电流,从而阻碍杂质击穿过程的发展。电场约均匀,杂质小 桥对油隙击穿电压的影响越大,采用覆盖的效果越显著。由于采用 覆盖花费不多,而收效明显,所以在各种充油的电气设备中都很少 采用裸导体。
当覆盖的厚度增大到能分担一定电压时,即成为绝缘层,一般 厚度为数毫米到数十毫米。绝缘层不但能象覆盖那样减小油中杂质 的有害影响,而且能降低电极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大大提高整个 油隙的工频击穿电压和冲击击穿电压。变压器中某些线饼或静电屏 上包以较厚的绝缘层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3)屏障——”油-纸”或“油-布”绝缘,切断杂质小桥,改善电场 分布,提高油间隙的工频击穿电压。屏障的形式要因电极形状而定, 并且,屏障要足够大,已能包住电极。 如果在油隙中放置尺寸、形状与电极相适应、厚度为1~5mm 的层压纸板(筒)或层压布板(筒)屏障,那么它既能阻止杂质小 桥的形成又象气体屏障那样拦住一部分带电粒子,使电场变得比较 均匀。电场越不均匀,放置屏障的效果越好。 如果用多重屏障将油隙分隔成多个较短油隙,则击穿场强能 提高更多。但相临屏障间距不宜太小,因为这不利于油隙冷却循 环。另一方面,屏障的总厚度也不能太大,因为固体介质的介电 常数比变压器油大。所以固体介质总厚度的增加会引起油中电场 强度的增大。通常设计时控制屏障的总厚度不大于整个油隙长度 的1/3。
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击穿特性解读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过程最复杂,且击穿后是唯一不可恢复 的绝缘
普遍规律:任何介质的击穿总是从电气性能最薄弱的缺陷 处发展起来的,这里的缺陷可指电场的集中,也可指介质 的不均匀性
一、 击穿机理——(1)电击穿理论
电击穿理论建立在固体电介质中发生碰撞电离基础上,固体电 介质中存在少量传导电子,在电场加速下与晶格结点上的原子
碰撞,从而导致击穿
电击穿的特点:电压作用时间短,击穿电压高,击穿电压与环
境温度无关,与电场均匀程度有密切关系,与电压作用时间关 系很小。
当固体电介质的介质损耗很小、有良好的散热条件,且内部不
存在局部放电,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击穿通常是电击穿。其击穿
场强一般可达105~106kV/m 。
击穿理论——(2)热击穿理论
3.1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特性
液体电介质的击穿机理
影响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因素
提高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方法
液体电介质不仅具有较高的电气强度,而且它的流 动性使其还具有散热和灭弧作用,同时可以与固体 介质结合,填充固体电介质的空隙,从而大大提高 绝缘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和绝缘的电气强度 液体介质主要有天然的矿物油(变压器油、电容器 油和电缆油)和人工合成油(硅油)
发生两种情况:
(1)杂质小桥尚未接通电极时,则纤维等杂质 与油串联,由于纤维的εr大以及含水分纤维的电 导大,使其端部油中电场强度显著增高并引起电离,
于是油分解出气体,气泡扩大,电离增强,这样下
去必然会出现由气体小桥引起的击穿。
(2)如果杂质小桥尚未接通电极,因小桥的电 导大而导致泄漏电流增大,发热会促使汽化,气 泡扩大,发展下去会出现气体小桥,使油隙发生 击穿。
3 电场均匀度 在冲击电压下,由于杂质来不及形成小桥,故改善电 场总是能显著提高油隙的冲击击穿电压,而与油的品 质好坏几乎无关。 优质油:保持油不变,而改善电场均匀度,能使工频 击穿电压显著增大,也能大大提高其冲击击穿电压。 品质差的油:改善电场对于提高其工频击穿电压的效 果较差。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二、电介质的电导
2、液体介质的电导
极性介质 电导率:10
10
S /m
本征 分子
离解 杂质
+
荷电 粒子
-
3.1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二、电介质的电导
2、液体介质的电导
强极性介质
6 电导率: 10 S / m
本征 分子
+
-
3.1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二、电介质的电导
2、液体介质的电导 T升高,离解度增大,离子运动 阻力减小,电导增大
气体种类 氦 氢 氧 氮 甲烷 二氧化碳 乙烯 空气
3.1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一、电介质的极化 3、极化程度表征
液体介质的介电常数
非极性和弱极性电介质:如石油、苯、硅油等;r 1.82.5 极性电介质:如蓖麻油、氯化联苯等;r26 强极性电介质:如酒精、水等;r>10,用作电容器浸渍剂。
一、电介质的极化
讨论极化的意义
多层介质的合理配合
E1 2 E2 1
按照介电常 数分配电场
以电缆为例
3.1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二、电介质的电导
1、电导概念 电导:允许电流通过的容易程度的度量,单位为西门 子,简称西,记作S。 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S/m。
气体离子的浓度约为500~1000对/cm3
含 水 量
3.2 液体介质的击穿
三、影响变压器油击穿的主要因素 1.油的品质
含纤维量 吸湿 小桥 击穿
增强局部电场 含碳量 吸附水分、气体
气泡析出
含气量
小桥
击穿
气体与油反应
氧化、老化
2、液体介质的电导
极性介质 电导率:10
10
S /m
本征 分子
离解 杂质
+
荷电 粒子
-
3.1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二、电介质的电导
2、液体介质的电导
强极性介质
6 电导率: 10 S / m
本征 分子
+
-
3.1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二、电介质的电导
2、液体介质的电导 T升高,离解度增大,离子运动 阻力减小,电导增大
气体种类 氦 氢 氧 氮 甲烷 二氧化碳 乙烯 空气
3.1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一、电介质的极化 3、极化程度表征
液体介质的介电常数
非极性和弱极性电介质:如石油、苯、硅油等;r 1.82.5 极性电介质:如蓖麻油、氯化联苯等;r26 强极性电介质:如酒精、水等;r>10,用作电容器浸渍剂。
一、电介质的极化
讨论极化的意义
多层介质的合理配合
E1 2 E2 1
按照介电常 数分配电场
以电缆为例
3.1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二、电介质的电导
1、电导概念 电导:允许电流通过的容易程度的度量,单位为西门 子,简称西,记作S。 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S/m。
气体离子的浓度约为500~1000对/cm3
含 水 量
3.2 液体介质的击穿
三、影响变压器油击穿的主要因素 1.油的品质
含纤维量 吸湿 小桥 击穿
增强局部电场 含碳量 吸附水分、气体
气泡析出
含气量
小桥
击穿
气体与油反应
氧化、老化
第三章-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击穿特性2018.4备课讲稿

一、液体介质的击穿机理
➢ 击穿理论研究现状:远不及气体介质击穿机理 研究,目前尚缺乏完善的击穿理论。
➢ 按击穿机理分类:纯净的和工程用(非纯净)。 液体电介质击穿形式: (1)电击穿(纯净液体电介质) (2)气泡击穿
工程用的液体电介质的击穿:可能发生电击穿, 也可能气泡击穿
(一)电击穿过程
液体中因强场发射等原因产生的电子在电场中被加 速,与液体分子发生碰撞电离。使电子数倍增, 形成电子崩。导致液体介质击穿。
标准油杯中变压器油工频击穿电压与温度的关系
(三)电场均匀程度的影响
电场越均匀,杂质越易形成小桥,杂质对油的击 穿电压的影响越大。
当电场极不均匀时,杂质对油的击穿电压的影响 很小。
在冲击电压下,由于杂质来不及形成小桥,故改 善电场总是能显著提高油隙的冲击击穿电压,而与油 的品质好坏几乎无关。
(四)电压作用时间
在标准油杯中测得的油的耐电强度只能作为对油 的品质的衡量标准,不能用此数值直接计算在不同条 件下油间隙的耐受电压。
(一)杂质的影响
水分:水在变压器油中有三种状态:
(1)溶解状态:高度分散、且分布非常均匀;
(2)悬浮状态:呈水珠状一滴一滴悬浮在油中。
(3)沉渣态:沉淀于容器底部
溶解状的水对油的耐压影响不大;悬浮状的水分易形 成小桥,对击穿电压的影响较大。 沉淀于容器底部的 水分不在电场空间内,对油击穿无影响。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特性
➢ 耐电强度:比气体高,且具有绝缘、散热冷却 和灭弧作用。
➢ 和固体电介质一道使用,可填充固体电介质 的空隙,提高绝缘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和电气 强度。
➢ 分类:一类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矿物油,如变 压器油、电容器油、电缆油;一类是人工合成 的液体介质,如硅油,十二烷基苯和聚丁烯。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矿物油。
液体与固体电介质

§4.2 液体电介质的击穿
一. 常用的液体介质 天原矿物油和人工合成油
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变压器油、电容器油、
电缆油等矿物油 二. 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理论 电击穿:认为在电场作用下,阴极上由于强场发射 或热发射出来的电子产生碰撞电离形成电子崩,最 后导致液体击穿
气泡击穿:认为液体分子由电子碰撞而产生气 泡,或在电场作用下因其它原因产生气泡,由气泡 内的气体放 电而引起液体击穿。
4. 固体电介质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 体积电阻-电介质内部绝缘状态的真实反映 表面电阻-受介质表面吸附的水分和污秽影响 水分起着特别重要作用。 亲水性介质(玻璃、陶瓷)表面电导大 憎水性介质(石蜡、四氟乙烯、聚苯乙烯)表面电导小
讨论电介质电导的意义
(1)电导是绝缘预防性试验的依据
(2)直流电压作用于分层绝缘时,各层电压分 布与电阻
温度很敏感;金属中主要由外加电压决定,杂质、温度不是
电导电流影响因素:电介质中由离子数目决定,对所含杂质、
主要因素
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γ与温度的关系:
Ae
B /T
温度↑ a.热运动加剧→离子迁移率↑→γ↑ b.介质分子或杂质热离解↑→γ↑ 电介质的电阻率具有负的温度系数;金属的电阻率具有正的温 度系数。
稍不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之间的划分及其典型电场形式50冲击放电电压u50加强气体间隙去游离的措施chapter4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电介质电导的概念特征电导率固体电介质的体积绝缘电阻和表面绝缘电阻介质损耗的形式介质的三支路等值电路直流电压作用下的吸收现象交流电压作用下电介质的并联串联等值电路介质损耗角tg的意义影响tg的各种因素液体电介质的击穿击穿理论击穿电压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措施固体电介质的击穿三种击穿形式击穿电压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措施绝缘的老化
高电压技术_第3章_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5/90
高电压技术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第一节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二.电介质的极化
1. 极化的概念和相对介电常数
① 电介质的极化——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其束缚电荷相应于 电场方向产生弹性位移现象和偶极子的取向现象。
实验显示,加同样大小直流电压U
极板中为真空时:极板上电荷量 为Q0;
介电常数越大,表明介质越容易极化
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密度很小,气体的极化率很小, 一切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都接近1,液体和固体多在2~6 之间(表3-1)。
9/90
高电压技术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第一节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2. 电介质极化的种类
⑴ 电子式极化
极化机理
极化机理 无外电场时:晶体的正、负 离子对称排列,各个离子对 的偶极矩互相抵消,故平衡 极矩为零。 在出现外电场后:正、负离 子将发生方向相反的偏移, 使平均偶极矩不再为零,介
质呈现极化。
12/90
高电压技术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第一节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离子式极化的特点 ① 离子式极化存在于一些固体无机化合物中,如云母, 陶瓷等; ② 极化需要的时间极短10-15s,εr与电源频率无关; ③ 极化具有弹性,不产生能量损耗。
极化机理 无外电场时:极性分子的 偶极子因热运动而杂乱无 序的排列着,宏观电矩为 零,整个介质对外不表现 出极性; 在出现外电场后:杂乱的 偶极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 有规则的排列,显示出极 性。介质内部电场与外加 电场相反。
14/90
高电压技术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b
a
tm ta tk tb 不同外施电压下介质发热散热与介质温度的 关系
0 t0
14
¾ 热击穿与绝缘厚度的关系 9 一旦发生热击穿,采取加厚 绝缘的办法往往不能起到提 高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作用, 因而是不经济的
15
¾ 电化学击穿 (电老化) 9 概念:在电场的长时间作用下逐渐使介质的 物理、化学性能发生不可逆的劣化,最终导 致击穿,这过程称电老化击穿 9 电老化的类型(可归纳成四类) z 电离性老化:高分子在交流电压作用下产 生,气泡放电,电树枝老化 z 电导性老化:高分子在交流电压作用下产 生,液体沿电场定向深入,水树枝老化
27
¾异极性效应空间电荷的概念
9 电介质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在金属电极与电介质 之间的界面上积聚了与施加在该电极上的电压极性 相反的电荷,其结果导致该界面场强的增大,称为 异极性效应空间电荷
E EC1 异极性效应 + 空间电荷 EC2
+ + + + + +
E Cathode
EC1 Cathode
+ + + + + +
2
4.6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4.6.1 4.6.2 4.6.3 4.6.4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过程 有机绝缘材料的树老化 影响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 电介质击穿过程中的空间电荷效应
3
¾ 三态电介质的耐电特性 9 普遍规律:任何介质的击穿总是从电气 性能最薄弱的缺陷处发展起来的,这里 的缺陷可指电场的集中,也可指介质的 不均匀性 9 击穿特性: z 一般情况下,在气、固、液三种电介质 中,固体密度最大,耐电强度也最高 z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过程最复杂,且击穿 后是唯一不可恢复的绝缘
-6 1. E-06 10
225 ℃ 120 ℃ 30 ℃
J
1. E-08 -8
10
0
2000 4000 E 1/2 ( V /m )1/2
6000
30
4.7.3 空间电荷对击穿特性的影响
¾ Dc electric strength before and after dc prestressing in BaTiO3-based Ceramic. (Prestressing time 20 min)
10
¾ 热击穿(击穿电压与温度有关) z 在A范围内:电击穿,击穿电压和介质温度无关 z 在B范围内:热击穿,击穿电压随温度增加而下降
U b(kV)(有效值)
50 40 30 20 10 0 0 20 40 60 A B
80 100 120 140 160
θcr
交变电压下电瓷的击穿电压与温 度的关系
16
z 电解性老化:离子性无机绝缘材料 在直流电压作用下产生, 电解老化 z 表面漏电起痕与电蚀损:有机介质 表面产生
17
¾表面漏电起痕与电蚀损
18
4.6.2 有机绝缘材料的树老化(电老化)
¾ 树老化类型:电树老化,水树老化 ¾ 树老化的原因 9 电离性老化:在介质夹层或介质内部气隙或气泡 的电离,会造成邻近绝缘物的分解、破坏(表现为 变酥、炭化等形式),并沿电场方向逐渐向绝缘层 深处发展,在有机绝缘材料中会呈树枝状发展, 称作“电树枝” 9 电导性老化:如果在两电极之间的绝缘层中存在 液态导电物质(例如水),当该处场强超过某定值 时,该液体会沿电场方向逐渐深入到绝缘层中, 形成近似树枝状的痕迹,称作“水树枝”
区域C
μs
10 1
s
min
278h
10 -1 1
10 2 10 3 10 4 10 5 10 6 10 7 10 8 10 9 10 10 10 11 10 12
时间(μs)
9 区域A: < 10µs,电击穿 9 区域B: 10 µs~0.2s, 电击穿 9 区域C: >0.2s,热击穿 9 区域D: 数十小时,电化 学(老化)击穿
19
¾树枝老化的一般形状
Tree-like 树枝状
Bush-like 灌木丛状
chestnut-like 栗子状
20
电介质中的树枝老化
21
HDPE薄膜中的树枝形成
50 μm
22
HDPE树枝的发展
50 μm
自然冷却 施加电压5 kV
(a) 1 min (b) 10 min
(c) 40 min
(d) 70 min
θ(℃)
11
9 热击穿的概念:由于介质损耗的存在, 固体电介质在电场中会逐渐发热升温, 温度的升高又会导致固体电介质电阻的 下降,使电流进一步增大,损耗发热也 随之增大。在电介质不断发热升温的同 时,也存在一个通过电极及其它介质向 外不断散热的过程。如果同一时间内发 热超过散热,则介质温度会不断上升, 以致引起电介质分解炭化,最终击穿, 这一过程称电介质的热击穿过程
25
绝缘体系的破坏总是从体 ¾ 空间电荷引起电场分布的畸变机理 系中的最弱缺陷开始发展 起来的,金属电极-电介 E E 质界面往往因结构的不均 EC1 EC1 匀性而成为绝缘体系的薄 + + 弱环节 + +
Anode
+ + + +
Cathode
+
EC2
+ + + + +
EC2
Cathode
Anode
50 Dc electric strength (kV/mm)
40
30
30 ℃ 120 ℃
20 0 10 20 Prestressing field (kV/mm) 30
31
4.7.4 空间电荷的测量
¾ 测量空间电荷的意义 9 固体介质内部空间电荷分布的 定量测量和分析是研究电介质 特性的先进手段
29
4.7.2 空间电荷对电导特性的影响
¾ Curves on lg(J ) vs. E 1/2 plo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in BaTiO3-based Ceramic
0 1. E+00 10
-2 1. E-02 10 2 ( A/m )
-4 1. E-04 10
E EC1 +
Anode
+ + + + + +
Cathode
EC2
Space Charge
同极性效应 EC1 - 空间电荷 +
+ + + + + +
Space Charge
EInterface=E-EC1 EBulk=E+EC2
EInterface=E+EC1 EBulk=E-EC2
4
9 耐电强度 z 空气:一般在3 ~ 4 kV/mm z 液体:一般在10 ~ 20 kV/mm z 固体:一般在十几 ~几百kV/mm
5
4.6.1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过程
¾ 固体电介质击穿特性的划分(四个区域)
击穿电压为一分钟耐压的百分比数 (%)
500 450 400 350 300 区域B 区域A 250 Φ50 200 150 100 50 0 Φ100
12
9 热击穿的理论分析
z 电介质发热曲线1,2,3对应于电压U 1>U 2>U z 直线4散出的热量Q 与介质中温度tm的关系 θ
1 2 3 4 b
3
a
tm ta tk tb 不同外施电压下介质发热散热与介质温度的 关系
0 t0
13
9 称t a 为稳定热平衡点 9 称t b 为不稳定热平衡点
θ
+
Anode
EC2
Space Charge
Anode
Space Charge
EInterface=E-EC1 EBulk=E+EC2
EInterface=E+EC1 EBulk=E-EC2
28
¾ 空间电荷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 9 电介质材料与绝缘技术中的材料特性评估 9 电气电子设备中极性转换对器件的危害 9 直流输电中极性转换对电缆的危害 9 电容性设备及其残余电荷造成的电压 9 驻极体材料的形成 9 记忆元件
33
PEA法空间电荷测量系统
34
¾PEA法空间电荷测量原理
Low electric noise High voltage pulse
R C VDC Vp(t) Amplifier Vs Vs(t) σ(d) σ(0) Time [ns]
σ(0)
Electric field
σ(d)
ρ(x)
Electrode
高电压工程—
第三讲 液体、固体电介质的电气性能
(Continue)
清华大学电机系 周远翔 2004年秋(电2)
1
第4章 电介质的电气性能
4.1 电介质电气性能的划分* 4.2 电介质的极化及介电常数 4.3 电介质的电导特性 4.4 电介质中的能量损耗及介质损失角正切 4.5 液体电介质的击穿 4.6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4.7 电介质中空间电荷效应* 4.8 电介质的其它性能 (*or*表示本节为补充内容,教科书上没有,下同)
9
9 电击穿的影响因素 z 时间影响:电压作用时间短,击穿电压高 z 介质特性:如果介质内含气孔或其它缺陷,对电 场造成畸变,导致介质击穿电压降低 z 电场均匀度:电场的均匀程度影响极大 z 累积效应:在极不均匀电场及冲击电压作用下, 介质有明显的不完全击穿现象,不完全击穿导致 绝缘性能逐渐下降的效应称累积效应。介质击穿 电压会随冲击电压施加次数的增多而下降 z 无关因素:电击穿电压和介质温度、散热条件、 介质厚度、频率等因素都无关
z A(E,α,T0):电场作用下单位时间内电子获得的能量 z B(α,T0):单位时间电子碰撞损失的能量 z E :电场 z α:标志电子的状态因子 z T0:晶格温度
8
A(E,α,T0)=B(α,T0)
9 固有击穿理论:在某一场强值内,上述 关系式成立,获得和失去的能量平衡, 超过则不成立,引起破坏,称之为固有 击穿理论 9 电子崩击穿理论:当上述平衡破坏后, 电子整体上得到加速,与晶格产生碰撞 电离,反复碰撞形成电子崩,电场作用 下给电子注入能量激增,导致介质结构 破坏,称之为电子崩击穿理论
a
tm ta tk tb 不同外施电压下介质发热散热与介质温度的 关系
0 t0
14
¾ 热击穿与绝缘厚度的关系 9 一旦发生热击穿,采取加厚 绝缘的办法往往不能起到提 高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作用, 因而是不经济的
15
¾ 电化学击穿 (电老化) 9 概念:在电场的长时间作用下逐渐使介质的 物理、化学性能发生不可逆的劣化,最终导 致击穿,这过程称电老化击穿 9 电老化的类型(可归纳成四类) z 电离性老化:高分子在交流电压作用下产 生,气泡放电,电树枝老化 z 电导性老化:高分子在交流电压作用下产 生,液体沿电场定向深入,水树枝老化
27
¾异极性效应空间电荷的概念
9 电介质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在金属电极与电介质 之间的界面上积聚了与施加在该电极上的电压极性 相反的电荷,其结果导致该界面场强的增大,称为 异极性效应空间电荷
E EC1 异极性效应 + 空间电荷 EC2
+ + + + + +
E Cathode
EC1 Cathode
+ + + + + +
2
4.6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4.6.1 4.6.2 4.6.3 4.6.4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过程 有机绝缘材料的树老化 影响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 电介质击穿过程中的空间电荷效应
3
¾ 三态电介质的耐电特性 9 普遍规律:任何介质的击穿总是从电气 性能最薄弱的缺陷处发展起来的,这里 的缺陷可指电场的集中,也可指介质的 不均匀性 9 击穿特性: z 一般情况下,在气、固、液三种电介质 中,固体密度最大,耐电强度也最高 z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过程最复杂,且击穿 后是唯一不可恢复的绝缘
-6 1. E-06 10
225 ℃ 120 ℃ 30 ℃
J
1. E-08 -8
10
0
2000 4000 E 1/2 ( V /m )1/2
6000
30
4.7.3 空间电荷对击穿特性的影响
¾ Dc electric strength before and after dc prestressing in BaTiO3-based Ceramic. (Prestressing time 20 min)
10
¾ 热击穿(击穿电压与温度有关) z 在A范围内:电击穿,击穿电压和介质温度无关 z 在B范围内:热击穿,击穿电压随温度增加而下降
U b(kV)(有效值)
50 40 30 20 10 0 0 20 40 60 A B
80 100 120 140 160
θcr
交变电压下电瓷的击穿电压与温 度的关系
16
z 电解性老化:离子性无机绝缘材料 在直流电压作用下产生, 电解老化 z 表面漏电起痕与电蚀损:有机介质 表面产生
17
¾表面漏电起痕与电蚀损
18
4.6.2 有机绝缘材料的树老化(电老化)
¾ 树老化类型:电树老化,水树老化 ¾ 树老化的原因 9 电离性老化:在介质夹层或介质内部气隙或气泡 的电离,会造成邻近绝缘物的分解、破坏(表现为 变酥、炭化等形式),并沿电场方向逐渐向绝缘层 深处发展,在有机绝缘材料中会呈树枝状发展, 称作“电树枝” 9 电导性老化:如果在两电极之间的绝缘层中存在 液态导电物质(例如水),当该处场强超过某定值 时,该液体会沿电场方向逐渐深入到绝缘层中, 形成近似树枝状的痕迹,称作“水树枝”
区域C
μs
10 1
s
min
278h
10 -1 1
10 2 10 3 10 4 10 5 10 6 10 7 10 8 10 9 10 10 10 11 10 12
时间(μs)
9 区域A: < 10µs,电击穿 9 区域B: 10 µs~0.2s, 电击穿 9 区域C: >0.2s,热击穿 9 区域D: 数十小时,电化 学(老化)击穿
19
¾树枝老化的一般形状
Tree-like 树枝状
Bush-like 灌木丛状
chestnut-like 栗子状
20
电介质中的树枝老化
21
HDPE薄膜中的树枝形成
50 μm
22
HDPE树枝的发展
50 μm
自然冷却 施加电压5 kV
(a) 1 min (b) 10 min
(c) 40 min
(d) 70 min
θ(℃)
11
9 热击穿的概念:由于介质损耗的存在, 固体电介质在电场中会逐渐发热升温, 温度的升高又会导致固体电介质电阻的 下降,使电流进一步增大,损耗发热也 随之增大。在电介质不断发热升温的同 时,也存在一个通过电极及其它介质向 外不断散热的过程。如果同一时间内发 热超过散热,则介质温度会不断上升, 以致引起电介质分解炭化,最终击穿, 这一过程称电介质的热击穿过程
25
绝缘体系的破坏总是从体 ¾ 空间电荷引起电场分布的畸变机理 系中的最弱缺陷开始发展 起来的,金属电极-电介 E E 质界面往往因结构的不均 EC1 EC1 匀性而成为绝缘体系的薄 + + 弱环节 + +
Anode
+ + + +
Cathode
+
EC2
+ + + + +
EC2
Cathode
Anode
50 Dc electric strength (kV/mm)
40
30
30 ℃ 120 ℃
20 0 10 20 Prestressing field (kV/mm) 30
31
4.7.4 空间电荷的测量
¾ 测量空间电荷的意义 9 固体介质内部空间电荷分布的 定量测量和分析是研究电介质 特性的先进手段
29
4.7.2 空间电荷对电导特性的影响
¾ Curves on lg(J ) vs. E 1/2 plo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in BaTiO3-based Ceramic
0 1. E+00 10
-2 1. E-02 10 2 ( A/m )
-4 1. E-04 10
E EC1 +
Anode
+ + + + + +
Cathode
EC2
Space Charge
同极性效应 EC1 - 空间电荷 +
+ + + + + +
Space Charge
EInterface=E-EC1 EBulk=E+EC2
EInterface=E+EC1 EBulk=E-EC2
4
9 耐电强度 z 空气:一般在3 ~ 4 kV/mm z 液体:一般在10 ~ 20 kV/mm z 固体:一般在十几 ~几百kV/mm
5
4.6.1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过程
¾ 固体电介质击穿特性的划分(四个区域)
击穿电压为一分钟耐压的百分比数 (%)
500 450 400 350 300 区域B 区域A 250 Φ50 200 150 100 50 0 Φ100
12
9 热击穿的理论分析
z 电介质发热曲线1,2,3对应于电压U 1>U 2>U z 直线4散出的热量Q 与介质中温度tm的关系 θ
1 2 3 4 b
3
a
tm ta tk tb 不同外施电压下介质发热散热与介质温度的 关系
0 t0
13
9 称t a 为稳定热平衡点 9 称t b 为不稳定热平衡点
θ
+
Anode
EC2
Space Charge
Anode
Space Charge
EInterface=E-EC1 EBulk=E+EC2
EInterface=E+EC1 EBulk=E-EC2
28
¾ 空间电荷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 9 电介质材料与绝缘技术中的材料特性评估 9 电气电子设备中极性转换对器件的危害 9 直流输电中极性转换对电缆的危害 9 电容性设备及其残余电荷造成的电压 9 驻极体材料的形成 9 记忆元件
33
PEA法空间电荷测量系统
34
¾PEA法空间电荷测量原理
Low electric noise High voltage pulse
R C VDC Vp(t) Amplifier Vs Vs(t) σ(d) σ(0) Time [ns]
σ(0)
Electric field
σ(d)
ρ(x)
Electrode
高电压工程—
第三讲 液体、固体电介质的电气性能
(Continue)
清华大学电机系 周远翔 2004年秋(电2)
1
第4章 电介质的电气性能
4.1 电介质电气性能的划分* 4.2 电介质的极化及介电常数 4.3 电介质的电导特性 4.4 电介质中的能量损耗及介质损失角正切 4.5 液体电介质的击穿 4.6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4.7 电介质中空间电荷效应* 4.8 电介质的其它性能 (*or*表示本节为补充内容,教科书上没有,下同)
9
9 电击穿的影响因素 z 时间影响:电压作用时间短,击穿电压高 z 介质特性:如果介质内含气孔或其它缺陷,对电 场造成畸变,导致介质击穿电压降低 z 电场均匀度:电场的均匀程度影响极大 z 累积效应:在极不均匀电场及冲击电压作用下, 介质有明显的不完全击穿现象,不完全击穿导致 绝缘性能逐渐下降的效应称累积效应。介质击穿 电压会随冲击电压施加次数的增多而下降 z 无关因素:电击穿电压和介质温度、散热条件、 介质厚度、频率等因素都无关
z A(E,α,T0):电场作用下单位时间内电子获得的能量 z B(α,T0):单位时间电子碰撞损失的能量 z E :电场 z α:标志电子的状态因子 z T0:晶格温度
8
A(E,α,T0)=B(α,T0)
9 固有击穿理论:在某一场强值内,上述 关系式成立,获得和失去的能量平衡, 超过则不成立,引起破坏,称之为固有 击穿理论 9 电子崩击穿理论:当上述平衡破坏后, 电子整体上得到加速,与晶格产生碰撞 电离,反复碰撞形成电子崩,电场作用 下给电子注入能量激增,导致介质结构 破坏,称之为电子崩击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