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形成

合集下载

京剧ABC

京剧ABC

京剧ABC1、京剧的形成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她是在继承我国古老戏曲剧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以唱、念、做、打、舞表演为中心的,并具有北京特色的戏曲剧种。

因为她诞生在北京,所以称之为京剧。

京剧的形成,大约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清道光年二十年至咸丰末年),距今已有近二百年了。

她汇集溶化了徽调及其他地方剧种的艺术精华,从而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并成为了代表北京地区的戏曲剧种。

京剧完全脱离徽调而独立于戏台上是在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8年)间。

京剧的表演技艺,是在吸收发展各地方老剧种如弋阳腔、昆腔、柳子腔优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而不断丰富自己的表演手段的。

如在服装和人物化妆造型上,既融合了昆曲、秦腔、弋阳腔的化妆之长,又对古代绘画、雕塑中的生动形象加以摹拟和发展,使舞台上的人物服饰和造型更为生动鲜明、艳丽多彩。

在表演技巧上,将昆曲的优美舞蹈、柳子的火炽表演及徽剧特有的武技等揉合在一起,并吸收了民间的杂技、武术等表演技巧,从而创立了一整套浑然一体的程式化、舞蹈化、音乐化的表演体系。

2、京剧的行当“行当”也就是戏曲中角色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气质等划分,不同的行当有着不同的表演特点。

京剧形成后,它吸收了昆曲、汉调的分行,分成“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十门角色。

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综合成生、旦、净、丑四门行当。

各行中又包括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生行中有:老生(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又称须生),如《上天台》中的汉光帝、《四进士》中的宋世杰、《清风亭》中的张元秀。

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如《阳平关》中的赵云。

小生(英俊的青少年),如《群英会》中的周瑜、《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打侄上坟》中的陈大官等。

红生,如关羽、赵匡胤。

旦行中有: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又称正旦),如《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起源于北京,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世界
上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1. 起源阶段(17世纪末-19世纪初)
京剧起源于明朝末年的杂剧,当时以杂技和歌唱为主要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
推移,杂剧逐渐演变为京剧。

在清朝初期,京剧开始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吸收了元曲、昆曲、秦腔等多种戏曲元素。

2. 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在19世纪中叶,京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剧种。

当时,京剧的表演
形式和剧本内容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著名的梨园演员梅兰芳、程砚秋等人开始在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精益求精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末)
在20世纪中叶,京剧进入了一个精益求精的阶段。

此时,京剧的表演技巧和
艺术形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著名的京剧演员梅派四大名旦(梅兰芳、梅葆玖、梅艳芳、梅丽燕)成为了当时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

4. 现代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
20世纪末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化,京剧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京剧注重与时俱进,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舞台技术、服装设计等。

同时,京剧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结:
京剧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发展阶段、精益求精阶段和现代化阶段。

从起源阶段到现代化阶段,京剧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国粹京剧

国粹京剧
精 通 武 艺 的 女 性 角
武 旦 ——
色 的 年 轻 女 子 活 泼 、 开 朗
花 旦 ——
、 伶 俐 派 的 女 子 正 、 端 庄 、 严 肃
青 衣 ——

—— —— —— ——
净——俗称花脸
指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犷浑厚、表现气质豪迈的人物。
铜锤花脸——以唱功为主,多演朝廷重臣; 架子花脸——以表演和念白为主; 武花脸——以武功为主; 油花脸——以形象奇特为其特点。
二、京剧的艺术特点
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指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在戏里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 整体。 从表演形式上讲,是唱、念、做、打的融会贯通。 从人物行当上来讲,京剧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个行当 旗下又分若干细小分支,所以又引出了无数形象各异的脸谱。
程式性或 称规范性
程式性即表演的过程及形式都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化和固定化。 演员的表演动作,走、坐、站的姿势,及服装、脸谱、道台等都 有严格的规定。这一特点决定京剧舞台意向创造的主体是演员, 而不是剧本道具等。 虚拟性是指道具、背景和演员的表演动作都是模仿或者充分“借 代”的 。 京剧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以鞭代马”“以浆代船”四个龙套代 表“千军万马”,跑几个圆场等于跑十万八千里。
虚拟性
三、京剧的行当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根据其性别、性格、年龄、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根据其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及社会 性别 地位的不同 划分为生 的不同, 四种类型, 地位的不同,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在京剧专 门名词里称作“行当” 门名词里称作“行当”。 不同行当的演唱及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不同行当的演唱及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余派——余步岩 言派——言菊明 高派——高庆奎 马派——马连良 梅派——梅兰芳 尚派——尚小云 程派——程砚秋 杨派——杨小楼

京剧基础知识

京剧基础知识
蓝色脸 表现性格刚直,如:《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紫色脸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 徐延昭
金色脸 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 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绿色脸 勇猛,莽撞 学习航标:
艺术手段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
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二、京剧基础知识
同光十三绝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 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 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 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在艺术实践中 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 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 “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二、京剧基础知识
(一)京剧角色——行当 (二)京剧的音乐 (三)京剧的艺术手段 (四)京剧的脸谱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1.生行
简称“生”。扮演男性人物。生行分为须生(老生)、小生、武生、 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2.旦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3.净行
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 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 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 大须生”。
1927年北 京《顺天时 报》举办中 国首届旦角 名伶评选, 梅兰芳、程 砚秋、尚小 云、旬慧生 一起被推举 为京剧四大 名旦。梅兰 芳—样 程 砚秋—唱 尚小云—棒 荀慧生—浪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第一讲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一、京剧的形成三次合流:1、京秦合流:京腔与秦腔。

2、秦徽合流:秦腔与二黄。

3、徽汉合流:二黄与西皮。

★通常认为徽秦合流、徽汉合流、京剧形成三次。

京剧形成:京腔、昆腔、秦腔、皮黄腔二、京剧的发展1、老生前三杰:余三胜(汉派)、张二奎(京派)、程长庚(徽派)2、老生后三杰: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三、京剧的成熟和鼎盛1、三大贤:余叔岩(老生)、梅兰芳(花衫)、杨小楼(武生)2、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承上启下)。

3、后“四大须生”: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

4、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5、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6、著名花脸:裘盛戎(“十净九裘”)、金少山7、著名武生:盖叫天8、著名小生:姜妙香、叶盛兰9、著名老旦:李多奎、李金泉10、著名丑角:萧长华四、京剧的改革(上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1、团体改制、剧目整理、创编新剧2、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3、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

第二讲京剧表演的基本规则与审美特征一、表演规则1、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体系2、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功:舞)五法:手、眼、身、法、步3、角色与行当(1)生: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2)旦: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花衫、老旦(3)净: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二花)①脸谱颜色:紫色、红色(红净或红生)、黑色、蓝色、绿色、黄色、白色。

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不同的人物性格。

②脸谱分类: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老脸)、碎花脸、歪脸、僧脸、太监脸、元宝脸、象形脸、神仙脸(金、银粉)、丑角脸、小妖脸。

(4)丑:文丑、武丑4、京剧音乐(1)文武场:“文场”指管弦乐,“武场”指打击乐,合称“场面”。

(2)板式:①西皮板式:慢板(三眼,即4/4拍,中眼起,极个别用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一眼,即2/4拍)摇板(有板,紧打慢唱)、散板、导板(闷帘导板)反西皮:出现较少,以散板出现,诉说郁闷情绪时用。

京剧的起源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起源京剧的形成
元明清时期,地方戏曲蓬 勃兴起,为京剧的诞生提 供了丰富的艺术土壤。
戏曲理论的成熟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戏 曲理论也逐渐成熟,为京 剧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京剧诞生历史条件
政治经济因素
清朝乾隆年间,北京成为全国政 治经济中心,各地戏曲班社纷纷 进京献艺,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文化交流融合
各地戏曲在北京相互交流融合,形 成了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剧种。
针对观众群体老龄化问题,应通过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吸引年 轻观众。
传承人才匮乏
加强京剧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 承京剧艺术。
市场竞争激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京剧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品质,打造精品剧 目,同时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工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京剧的起源与形成
目录
• 京剧起源背景 • 京剧形成过程 • 京剧表演艺术特点 • 京剧经典剧目赏析 • 京剧传承与发展现状 • 京剧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京剧起源背景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01
02
03
原始戏曲形态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 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 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 的戏曲艺术体系。
地方戏曲的兴起
值。
表演程式化
传统京剧剧目在表演上注重程式 化,包括唱、念、做、打等各个 方面,演员需遵循一定的表演规
范和技巧。
音乐独特
京剧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通过锣 鼓等乐器的节奏变化来表现不同 的场景和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
魅力。
新编历史剧创作思路
1 2 3
挖掘历史题材
新编历史剧在创作上注重挖掘历史题材,通过对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挖掘,展现历史的真实面 貌和人文精神。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又称为“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地区,是中国戏曲中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精美的戏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1. 起源阶段(19世纪前半叶)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半叶的北京城。

当时,北京的戏曲演出以鼓曲为主,但演出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戏曲演员开始将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的戏曲元素融入到北京的戏曲演出中,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京剧风格。

2. 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京剧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特色。

在这一时期,京剧以唱腔、表演、化妆和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等人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他们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对后来的京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发展阶段(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上半叶,京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京剧团开始走出北京,到全国各地进行演出,京剧艺术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爱慕和关注。

在这一时期,京剧进一步丰富了剧目,增加了更多的表演元素,如舞蹈、杂技等,使得京剧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

4. 繁荣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20世纪中叶至今,京剧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这一时期,京剧的剧目数量不断增加,演出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京剧团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赴海外进行演出,京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同时,京剧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一批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涌现出来,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艺术风格,还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总结:京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和繁荣四个阶段。

从19世纪的起源阶段到20世纪中叶至今的繁荣阶段,京剧在艺术形式、剧目数量和表演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又称为“四大戏曲”之一,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起源于北京,融合了多种戏曲艺术形式,如京剧、豫剧、评剧等,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阶段(1790年-1840年)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1790年摆布。

当时,北京的戏曲演员们开始以“京腔”为基础,结合其他地方的戏曲元素,创造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即后来的京剧。

这个阶段的京剧还没有固定的剧本和表演规范,演员们主要通过即兴表演来展示自己的才艺。

二、发展阶段(1840年-1911年)在19世纪中叶,京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京剧的剧本开始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表演规范和技巧。

同时,京剧的表演风格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包括唱腔、表演、化妆等方面。

这个阶段的京剧主要以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作品为题材,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声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三、现代化阶段(1912年-1949年)京剧在20世纪初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这个时期,京剧开始与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剧本的题材逐渐扩展到现代题材,表演技巧也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

京剧的舞台布景、音响设备等也得到了改进和提升,使得演出效果更加逼真和震撼人心。

四、改革创新阶段(1949年至今)1949年以后,京剧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这个阶段,京剧逐渐走向了现代化的舞台艺术形式。

剧本的题材和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包括对外国戏剧元素的吸收和融合。

同时,京剧的表演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演员们通过更加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总结: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经历了起源、发展、现代化和改革创新等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无固定剧本和表演规范,到逐渐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再到现代化的舞台艺术形式和改革创新的发展,京剧向来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吸引了泛博观众的爱慕和关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

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

京剧的产生要从徽剧说起。

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时,征集全国各地著名的戏曲班子赴京做庆贺演出。

之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继续留京献艺,他们的精彩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与徽剧出于同源,因而时常合班演出,汉剧是西皮调的唱腔、徽剧以二黄调为主,这两种腔调同台演出取长补短,并且不断吸取当时流进北京宫廷和民间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戏曲的精华部分,同时又根据北京观众的要求和北京的语言特点,创造出南北观众都能接受的戏剧语言——韵白。

这样京剧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最初称为“皮黄”又称“京调”。

1840年前后,京剧便成为了继昆曲之后在全国风行的主要剧种。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京剧便盛行全国。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十三位著名艺人,被称为“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作参照清代中期画家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中的戏曲人物,用工笔重彩绘制而成。

《同光十三绝》是一幅工笔写生戏画像。

该画绘有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画家选择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

该画原图高约三尺,长有丈余,所绘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须眉,真实细腻,通过绘画中演员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饰之特点等,生动地展现出每位演员的人物性格特点,此画的诞生又为研究京剧早期的服饰、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艺术特征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