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形成

合集下载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明代,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剧种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形成(明代)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当时,明朝皇帝下令在京城(即北京)建立戏台,以供皇室和官员观赏。

这些戏台上演的戏曲被称为“京剧”,其表演形式主要受到元杂剧和明代传统戏曲的影响。

二、发展与演变(清代)清代是京剧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年),京剧开始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吸收了其他戏曲剧种的元素,并加入了更多的音乐、舞蹈和武术元素。

同时,京剧的剧本和表演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康熙年间,京剧开始在宫廷中广泛演出,成为清朝皇帝和贵族们喜爱的艺术形式。

同时,京剧也开始走出宫廷,进入民间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三、变革与创新(民国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京剧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京剧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

首先,京剧的剧本内容开始丰富多样,不再局限于历史和传统故事,还涉及到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同时,京剧的表演形式也更加注重个体表演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创新。

此外,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他们通过对京剧艺术的改革和创新,使京剧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京剧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京剧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

在现代发展中,京剧的剧本和表演形式继续创新和改进。

一些现代题材的剧目开始出现,如《雷雨》、《茶馆》等,这些剧目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元素。

此外,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京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舞台效果的改进、灯光和音响设备的升级等,使得京剧的表演更加精彩和生动。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第一讲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一、京剧的形成三次合流:1、京秦合流:京腔与秦腔。

2、秦徽合流:秦腔与二黄。

3、徽汉合流:二黄与西皮。

★通常认为徽秦合流、徽汉合流、京剧形成三次。

京剧形成:京腔、昆腔、秦腔、皮黄腔二、京剧的发展1、老生前三杰:余三胜(汉派)、张二奎(京派)、程长庚(徽派)2、老生后三杰: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三、京剧的成熟和鼎盛1、三大贤:余叔岩(老生)、梅兰芳(花衫)、杨小楼(武生)2、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承上启下)。

3、后“四大须生”: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

4、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5、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6、著名花脸:裘盛戎(“十净九裘”)、金少山7、著名武生:盖叫天8、著名小生:姜妙香、叶盛兰9、著名老旦:李多奎、李金泉10、著名丑角:萧长华四、京剧的改革(上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1、团体改制、剧目整理、创编新剧2、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3、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

第二讲京剧表演的基本规则与审美特征一、表演规则1、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体系2、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功:舞)五法:手、眼、身、法、步3、角色与行当(1)生: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2)旦: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花衫、老旦(3)净: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二花)①脸谱颜色:紫色、红色(红净或红生)、黑色、蓝色、绿色、黄色、白色。

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不同的人物性格。

②脸谱分类: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老脸)、碎花脸、歪脸、僧脸、太监脸、元宝脸、象形脸、神仙脸(金、银粉)、丑角脸、小妖脸。

(4)丑:文丑、武丑4、京剧音乐(1)文武场:“文场”指管弦乐,“武场”指打击乐,合称“场面”。

(2)板式:①西皮板式:慢板(三眼,即4/4拍,中眼起,极个别用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一眼,即2/4拍)摇板(有板,紧打慢唱)、散板、导板(闷帘导板)反西皮:出现较少,以散板出现,诉说郁闷情绪时用。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北京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阶段(18世纪中叶)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北京城。

当时,四大戏曲剧种(湖北黄梅戏、山东梆子、河南豫剧和浙江昆剧)相互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为了京剧的雏形。

京剧最早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由杂剧、弹词和鼓书等元素组成,演员们通过面具和服饰来区分不同角色。

二、发展阶段(19世纪)19世纪,京剧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京剧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剧本创作方面,京剧开始注重情节的联贯性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增加了对历史故事和名著的改编。

演员们也开始注重角色的表演技巧和形象的塑造,例如脸谱的设计和舞台动作的规范化。

三、改革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初,京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京剧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剧本和表演形式上。

在剧本方面,京剧开始引入现代话剧的元素,加入了更多的对白和情感表达,使剧情更加紧凑生动。

在表演形式上,京剧开始注重真实感和自然表演,弱化了一些传统的程式化表演形式。

四、现代化阶段(20世纪后半叶至今)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京剧逐渐走向现代化。

这一时期,京剧开始注重舞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舞台布景、服装设计和灯光效果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京剧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合作,例如与舞蹈、音乐和戏剧等的结合,使得京剧在艺术表现力和欣赏性方面更加丰富多样。

五、国际传播阶段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20世纪中叶开始走出国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爱慕。

京剧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演出、交流和教学等方式进行。

许多京剧团体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向外国观众展示了京剧的魅力。

同时,京剧的教学也逐渐在国外开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现状和未来发展目前,京剧在中国仍然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京剧院团在各地定期演出,京剧学校也在培养新一代的京剧演员。

京剧的起源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起源京剧的形成
元明清时期,地方戏曲蓬 勃兴起,为京剧的诞生提 供了丰富的艺术土壤。
戏曲理论的成熟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戏 曲理论也逐渐成熟,为京 剧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京剧诞生历史条件
政治经济因素
清朝乾隆年间,北京成为全国政 治经济中心,各地戏曲班社纷纷 进京献艺,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文化交流融合
各地戏曲在北京相互交流融合,形 成了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剧种。
针对观众群体老龄化问题,应通过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吸引年 轻观众。
传承人才匮乏
加强京剧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 承京剧艺术。
市场竞争激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京剧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品质,打造精品剧 目,同时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工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京剧的起源与形成
目录
• 京剧起源背景 • 京剧形成过程 • 京剧表演艺术特点 • 京剧经典剧目赏析 • 京剧传承与发展现状 • 京剧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京剧起源背景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01
02
03
原始戏曲形态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 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 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 的戏曲艺术体系。
地方戏曲的兴起
值。
表演程式化
传统京剧剧目在表演上注重程式 化,包括唱、念、做、打等各个 方面,演员需遵循一定的表演规
范和技巧。
音乐独特
京剧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通过锣 鼓等乐器的节奏变化来表现不同 的场景和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
魅力。
新编历史剧创作思路
1 2 3
挖掘历史题材
新编历史剧在创作上注重挖掘历史题材,通过对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挖掘,展现历史的真实面 貌和人文精神。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又称为“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地区,是中国戏曲中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精美的戏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1. 起源阶段(19世纪前半叶)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半叶的北京城。

当时,北京的戏曲演出以鼓曲为主,但演出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戏曲演员开始将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的戏曲元素融入到北京的戏曲演出中,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京剧风格。

2. 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京剧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特色。

在这一时期,京剧以唱腔、表演、化妆和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等人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他们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对后来的京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发展阶段(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上半叶,京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京剧团开始走出北京,到全国各地进行演出,京剧艺术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爱慕和关注。

在这一时期,京剧进一步丰富了剧目,增加了更多的表演元素,如舞蹈、杂技等,使得京剧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

4. 繁荣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20世纪中叶至今,京剧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这一时期,京剧的剧目数量不断增加,演出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京剧团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赴海外进行演出,京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同时,京剧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一批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涌现出来,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艺术风格,还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总结:京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和繁荣四个阶段。

从19世纪的起源阶段到20世纪中叶至今的繁荣阶段,京剧在艺术形式、剧目数量和表演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北京地区,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戏曲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1. 起源阶段(18世纪前)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当时的京剧还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些地方戏曲团体开始在北京演出,这些戏曲团体的表演形式逐渐融合,形成为了早期的京剧。

2. 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京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和发展阶段。

当时的京剧演员开始注重表演技巧和形体训练,剧本内容也得到了改进和创新。

这一时期的京剧开始形成为了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风格,同时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元素。

3. 刘派和程派(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京剧分为了刘派和程派两大流派。

刘派以刘派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为代表,注重唱腔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程派以程派四大名旦(程长庚、程砚秋、程砚秋、程砚秋)为代表,注重舞台表演和动作的精准度。

4. 高峰阶段(20世纪20年代-3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京剧的黄金时期,也是京剧艺术的高峰阶段。

当时的京剧演员们在表演技巧、唱腔和舞台设计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著名的京剧演员如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成为了当时京剧界的代表人物。

5. 政治运动对京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京剧也受到了影响。

京剧演员们被要求演唱一些政治宣传歌曲,剧目内容也受到了政治的限制。

这一时期,京剧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妨碍。

6. 文化复兴和现代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复兴运动,京剧也得到了重新重视和发展。

许多新的剧目和角色被创作出来,同时也浮现了一批新的优秀演员。

京剧的表演形式和舞台设计也得到了现代化的改进,使得京剧得以与时俱进。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京剧的起源、发展、演艺形式、流派演唱和国际传播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起源1.1 传统戏曲的渊源:京剧起源于明代的传统戏曲,融合了元曲、明曲和南戏等多种艺术形式。

1.2 传统戏曲的变革:京剧在清代乾隆年间逐渐形成,吸收了汉剧、秦腔等多种戏曲元素,形成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3 历史背景的影响:京剧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如清朝的封建制度和文人雅士的推崇。

二、发展2.1 京剧的兴旺时期:京剧在清末民初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会上流行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

2.2 改革与创新:20世纪初,京剧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如引入西洋音乐元素、改进剧本结构等,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3 保护与传承: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京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设立了专门的京剧学院和表演团体,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

三、演艺形式3.1 唱腔和音乐:京剧的唱腔独特,包括“咬字”、“念白”等技巧,配以传统乐器如二胡、洋琴等,使得京剧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

3.2 表演技巧:京剧注重身段、脸谱和动作的表演,演员通过精湛的技巧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3.3 化妆和服饰:京剧的化妆和服饰也是其独特之处,演员通过不同的脸谱和服装来表现不同的角色特征。

四、流派演唱4.1 京剧四大流派:京剧有四大流派,分别是梅派、花派、青衣派和老生派,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代表性演员。

4.2 梅派的特点:梅派以梅兰芳为代表,注重唱腔的婉转和动作的优美,给人以温婉、细腻的艺术感受。

4.3 花派的特点:花派以尚小云为代表,注重唱腔的高亢和动作的矫健,给人以激情、豪放的艺术感受。

五、国际传播5.1 京剧在国际舞台的影响:京剧在20世纪中叶开始走出国门,先后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演出,受到了国际观众的爱慕和欣赏。

5.2 京剧的国际传播途径:京剧通过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多种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发展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宫廷文化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北京的戏曲界逐渐形成为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新兴剧种。

京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现代化阶段。

1. 形成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这个阶段,京剧吸收了多个戏曲剧种的元素,如京剧的唱腔取自昆曲、演唱技巧借鉴了秦腔、表演形式则受到了汉剧和盖鼓戏的影响。

同时,京剧还加入了京剧脸谱和道具,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2. 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这个阶段,京剧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京剧演员开始注重角色刻划和表演技巧的提升,唱腔和音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京剧的剧本和剧情也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传说、戏曲等各个方面的题材。

3. 现代化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在这个阶段,京剧逐渐走向现代化,开始引入新的表演元素和技术手段。

舞台布景、服装设计等方面得到了改进和提升,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精致和华丽。

同时,京剧也开始融入现代题材和现代意识,使得剧目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

二、表演特点京剧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1. 唱京剧的唱腔以“四功”为基础,即平、仄、入、出。

演员通过喉音、气声、咽音等技巧,使唱腔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京剧的唱腔还注重音调和音量的变化,以及音乐与动作的配合。

2. 念京剧的念白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对白部份。

念白要求清晰、准确,并且要与唱腔相配合。

演员通过吐字清晰、声音宏亮的念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

3. 做京剧的做指的是演员的动作和表情。

演员通过身体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京剧的动作要求大气磅礴、刚劲有力,而面部表情则要求细腻、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

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

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

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

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

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

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

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简介
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

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

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

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

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
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

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

“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

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
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唐韵笙、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

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丰富剧目,不仅有属于二簧系统的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剧目,而且还包括昆腔、高腔、秦腔、罗罗腔、柳枝腔等声腔剧目。

这类传统剧目,据粗略统计,不下200余种,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其题材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折子戏、群戏、本戏等。

如《宇宙锋》、《玉堂春》、《群英会》、《挑滑车》、《拾玉镯》、《四进士》、《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数百年来,盛演不绝。

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新编、改编、移植了一大批剧目,如《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作了一批现代戏,如《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杜鹃山》、《黛诺》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艺术特色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
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传统剧目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

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
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

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

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江苏人,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

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北京人,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

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河北人,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

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

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

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河北人,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

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

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