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一、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2、明确目标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做”中学。

3、预期效果相信大家在自己观察和小组的讨论中能完成今天的目标。

二、民主导学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

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谈话:我们拿保鲜袋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开始!停!谁能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2)、刚才我们听了一些声音,也制造了一些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对物体施加外力就能产生声音呢?下面我们共同探究,请看实验记录表,第一部分是我的预测,把你们刚才预测的内容填上去。

第二部分是我的试验,请按照要求做试验并填写表格。

第三部分是我的结论,做完实验后,把你们组的结论写在上面。

五-六年级科学必做试验

五-六年级科学必做试验

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必做实验)课题名称:7.声音的产生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必做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器材:去掉盒盖的空纸盒、橡皮筋、小鼓、塑料小球、音叉、水槽、烧杯、水、气球等。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把橡皮筋紧绷在去掉盒盖的空纸盒上,用手随意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3.在小鼓鼓面上放一部分塑料小球,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4.安装好音叉,用槌敲击音叉,观察现象;敲击音叉后用手去握住音叉,感受一下;再次敲击音叉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5.将气球吹满气,突然松手,观察现象;再把气球吹满气,松手时,用手捏住气球口的一半,感受一下。

6.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1.拨动空盒上的皮筋,发出声音,皮筋在抖动。

2.鼓槌敲鼓,发出声音,鼓面振动,塑料小球上下跳动。

3.敲击音叉后发出声音,音叉在振动用手握住音叉,有发麻的感觉;音叉接触水面,有水珠溅起。

4.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气球口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说明:1.橡皮筋要绷紧。

2.严禁将音叉碰击在水槽上,防止打碎水槽。

实验答疑:怎样全面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我们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

一般可用三种形态来分析。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在振动;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小球,松手是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也能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探究金属的特点课题名称:17.金属实验名称:探究金属的特点(必做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特点。

实验器材:铜铁铝等金属、锤子、放大镜、小刀、镊子、火柴、酒精灯、电池盒、电池、导线、灯座、小灯泡、小开关、杯子、热水、木条、粗铁丝、粗铜丝、陶瓷。

实验步骤:1. 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小学科学《声音的高与低》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声音的高与低》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声音的高与低》实验记录单实验记录单: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频率下产生的声音,并能认识到声音的高与低。

实验材料:1.铃铛2.铁片3.打击乐器(鼓、小锣等)4.钢琴实验步骤:1.首先,我们拿起铃铛,轻轻摇晃,观察铃铛发出的声音,并用手指捏住铃铛上的部分,再次摇晃,注意观察声音的变化。

2.接下来,我们拿起铁片,用手指敲打铁片,观察声音的变化,然后再用拳头敲打铁片,继续观察声音的变化。

3.然后,我们用手掌拍打一下鼓或小锣,记录下声音的特点,然后用指尖轻轻敲打鼓或小锣,观察声音的变化。

4.最后,我们用手指轻轻按下钢琴的键盘,记录下声音的特点,然后用整个手掌按下钢琴的键盘,继续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结果:1.铃铛:当我们轻轻摇动铃铛时,听到的声音比较高,而当我们用手指捏住铃铛上的部分时,声音变得更低。

2.铁片:用手指敲打铁片时,声音相对较高,而用拳头敲打铁片时,声音更低。

3.打击乐器:用手掌拍打鼓或小锣时,声音较响亮,高低音都有;而用指尖轻轻敲打时,声音相对较低。

4.钢琴:用手指轻轻按下钢琴的键盘时,声音较高,而用整个手掌按下钢琴的键盘时,声音变得更低。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铃铛的声音高低可以通过手指捏住铃铛的部分来调节,而拖低声音后,铃铛发出的声音变得更低。

2.铁片的声音高低可以通过敲打的力度来调节,力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低。

3.打击乐器的声音高低可以通过敲打的方式来调节,用手掌打击发出的声音较高,而用指尖轻敲发出的声音较低。

4.钢琴的声音高低可以通过按下键盘的方式来调节,用手指轻轻按下发出的声音较高,而用整个手掌按下发出的声音较低。

总结: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了解到不同物体在不同频率下产生的声音的高低差异。

声音的高低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属性,如铃铛和铁片的大小、形状等,或者改变敲打或按压的力度来调节。

这说明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频率高则发出的声音较高,低则发出的声音较低。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弹拨钢尺后,很容易观察到钢尺在上下颤动,同时听到声音;颤动停止,钢尺也停止发声
(2)敲击鼓面看到豆子上下跳动,鼓不发生,豆子不跳动
(3)吹瓶子发生时,瓶中的细盐会四处跳动,撞击瓶壁;声音停止,细盐不再撞击瓶壁。
实验分析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发生
实验内容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使用细盐、音钹等物体
实验步骤
(1)将钢尺一端用一只手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弹拨钢尺的另一端
(2)在鼓面上放些豆子,然后用鼓槌敲击鼓面
(3)在空塑料瓶中放入一些细盐,然后用嘴向瓶口吹气。
实验记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导入语
时间
信息技术支持
课件演示:各种各样的声音。
老师: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同学:小鸟叫声,同学们的歌声,公共汽车的喇叭声,瀑布的流水声,大鹅的叫声。
老师:很好!同学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吗?
同学:想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允许有各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到声音的产生上来)
老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东西有很多,说明同学们善于思考、对学习新知识有极大的热情。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声音的产生(出示课件)
3.观察发声物体并做好记录。使用课件出示各小组的实验,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分组做不同的实验,扩大了课堂容量。
分组实验: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或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3分钟
2分钟
链接图片中各种声音
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1.分组活动:出示音叉、鼓、钢尺、水,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下面请同学们想办法制造声音,制造声音的时候需要注意:(课件出示注意事项)利用课件的展示,让各小组对照实验器材,有明确而直观的实验操作方法。
2.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水花花纹,水花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将豆子放到鼓面上,观察敲打鼓面时鼓面上的豆子发生了什么情况,鼓面怎样?
观察:发声的小鼓和不发声的小鼓的鼓面的不同?
交流反馈:小鼓发出声音时,豆子跳起来,说明鼓面在振动。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3)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3)

(一)、激情导课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要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

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2.谈话:下面我们再增加点难度,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

3.提问: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以及大家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①看谁的发现最多;②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③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等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进行猜测(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三)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1.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声音的产生记录单

声音的产生记录单

弹拨尺、敲打鼓、敲音钹实验现象记录单通过实验发现:1、一手在桌子边缘用力按住钢尺一端,另一只手用力弹拨钢尺,钢尺产生(),发出声音;再次用力弹拨钢尺,立刻用手握住钢尺,钢尺停止(),声音()。

2、鼓面上放些绿豆,敲击鼓面,发现绿豆在跳动,说明鼓面产生(),发出声音;再次敲击鼓面,立刻用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声音()。

3、敲击铜锣前,将乒乓球紧贴在铜锣面上,看到乒乓球没有(),也没有听到铜锣的();敲击铜锣时,立刻将乒乓球紧贴在铜锣面上,看到乒乓球在晃动,说明铜锣产生(),发出();将敲响的铜锣立刻紧贴在身上,铜锣停止(),声音()。

从以上活动中我们找出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

弹拨尺、敲打鼓、敲音钹实验现象记录单通过实验发现:1、一手在桌子边缘用力按住钢尺一端,另一只手用力弹拨钢尺,钢尺产生(),发出声音;再次用力弹拨钢尺,立刻用手握住钢尺,钢尺停止(),声音()。

2、鼓面上放些绿豆,敲击鼓面,发现绿豆在跳动,说明鼓面产生(),发出声音;再次敲击鼓面,立刻用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声音()。

3、敲击铜锣前,将乒乓球紧贴在铜锣面上,看到乒乓球没有(),也没有听到铜锣的();敲击铜锣时,立刻将乒乓球紧贴在铜锣面上,看到乒乓球在晃动,说明铜锣产生(),发出();将敲响的铜锣立刻紧贴在身上,铜锣停止(),声音()。

从以上活动中我们找出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

《声音的产生》学习卡一、填空我能行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

2、声音可以传递(),不同的()传递不同的信息。

3、要使声音消失,必须使物体停止()。

二、我会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自然界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2、人的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3、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认为的。

()《声音的产生》学习卡一、填空我能行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

声音的产生教研活动记录

声音的产生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声音的产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音乐、声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校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声音的产生”主题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由物理教研组组织,全体物理教师参与。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 提高教师对声音产生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三、活动内容1. 理论讲解:首先,由物理教研组长对声音的产生原理进行讲解,包括声波的形成、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接着,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电话、收音机、乐器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应用。

2.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主要实验内容如下:(1)探究声波的形成:使用不同频率的音叉,观察其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声波。

(2)探究声波的传播:将音叉放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声音在容器中的传播情况。

(3)探究声波的反射:在实验室内设置一个回声装置,观察声音的反射现象。

(4)探究声波的折射:使用两个不同介质(如空气和水)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介质界面处的折射现象。

3. 交流讨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声音产生的规律。

4. 总结反思: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过程1. 理论讲解阶段,教师详细讲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声音产生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实验探究阶段,各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3. 交流讨论阶段,各小组积极发言,分享实验成果,教师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产生的规律。

4. 总结反思阶段,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活动效果1. 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声音产生的基本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