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并能识别不同的声音来源。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实验和记录声音的产生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不同声音的来源。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验中体会到声音的产生过程,并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1. 一支弹性较大的橡皮筋2. 一根被悬挂起来的弹性绳子3. 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如铁板、塑料板、玻璃瓶等)4. 实验台5. 手提录音机或手机等录音设备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教师简单介绍声音的产生,并提问学生:你们听到过什么声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何种运动或变化造成的。

Step 2:实验观察1. 将弹性橡皮筋拉紧,然后松开,并让学生观察和听取此过程中产生的声音。

2. 教师解释声音是由橡皮筋的快速振动引起的,并将此现象与吹奏乐器的原理进行联系。

Step 3:实验探究1. 给学生提供一根被悬挂起来的弹性绳子,并让他们振动其中一段观察声音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绳子振动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大小和绳子振动的快慢有关吗?Step 4:实验记录1. 学生使用录音设备记录两个实验中产生的声音。

2.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比较和讨论录音的结果。

3. 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包括声音的来源、产生方式和声音特点等。

Step 5:声音的来源1. 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声音来源的图片,如人说话、拍手、风吹树叶等。

2. 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这些声音的来源。

3. 学生两两合作,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并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六、巩固与拓展1. 教师采用游戏形式,让学生进行声音辨认,从一系列声音中选择正确的声音来源。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能够通过什么媒介传播?为什么在太空中听不到声音?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五种不同的声音及其来源,并制作声音来源的图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精品教案教学目标:(一)、探究目标: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认知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水槽、水、气球、不锈钢杯子、音叉、筷子、空瓶子、锯条、鼓、鼓棍、锣、小黄豆、纸盒、皮筋等。

教课重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电话的响声引入。

师: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生说。

师: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自然界中的几种声音,请同学们来听一听。

播放声音的影像资料。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想探究一下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课题,师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动手制作声音,体验声音产生的过程。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

师:你用的是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回答。

2.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生回答,师副板:摩擦碰撞振动3.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生汇报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记录实验过程。

学生活动,据设计情况选取材料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交流并小结。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其实这个实验一名同学已经首先体验了,帮老师解除了疑问。

(师提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验方法,针对情况加以表扬。

)学生演示实验。

(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总结: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

如果物体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小学科学_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 20 页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一课时内容,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创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创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量,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味探索声音现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听,这都是些什么声音?(播放多媒体课件:狗、羊、汽车鸣笛声、打碎玻璃的声音、鸟的叫声及风声、雨声、雷声等) 。

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形形色色的声音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诸多问题,选择“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 教师板书:揭示课题。

二、创造声音、提出假设1、活动一、创造声音(1)橡皮筋发声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根橡皮筋发出声音。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指导)反馈:同学们静下来,哪组愿意把自己的做法讲给大家听听,其他小组认真倾听。

请一、二个小组边演示边说一说。

(2)钢尺发声小组合作想办法用钢尺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不少,丰富学生对于创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并让学生明确要想发出声音不是看物体究竟动没动,关键看怎么“动”。

)2、活动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物体振动的关系轻轻的敲击、拨动,鼓、尺、橡皮筋,让鼓鼓的气球漏气,把方向塑料杯中的水从高处倒下,就可以发出声音了,这是为什么呢?声音的产生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呢?请同学根据提示,进行实验与探索,小组交流、讨论,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子细、发现的最多。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一:声学教案声现象知识要点必备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 l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2 )有很多同学误认为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嘴,蚊子的嗡嗡声也是靠嘴,实质上它们是翅膀振动产生的.( 3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2.声音传播的条件( l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同学认为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为自来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实际上还有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 3 )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应该作为常数记住,平常我们讲的音速,指的就是此值。

3 .对发声的理解( l )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正在振动,但是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一定能听到.只有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即20 一200000次/秒)才能被人耳感受,引起听觉.(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是声音会在介质中传播一段时间,稍后消失.4 .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波类似于投石激起的水波.但声波是以发声体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声音逐渐分散,声波逐渐减弱.总结:1、声音的产生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依靠介质传播。

小学科学21《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21《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21《声音的产生》(教案)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3. 能够观察和描述声音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实验器材:玻璃瓶、鸟笼、水杯、弹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用打开和关闭电灯开关后听到的声音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声音产生,从而激发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20分钟):(1)呼吸产生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靠近同学的耳朵,大声地吹气,可以观察到同学耳边有声音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声音产生,引出声音是通过空气的震动传播产生的。

(2)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示范拿起一把钥匙,在空中轻轻敲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一起进行实验,使用不同大小、材质的物体敲击,观察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

(3)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介绍声带是人产生声音的器官之一,通过呼吸将空气送到喉咙,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可以让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结区域,然后发出声音,观察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形成的过程。

3. 声音的传播(15分钟):(1)通过实验演示:准备一个玻璃瓶,加水后用手指蘸水,然后轻轻滑过瓶口,可以观察到发出了声音。

解释由于空气的振动传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通过声音传播链路图:使用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展示声音传播链路图,包括声源、声波、传播介质、接收者等,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

4. 实验探究(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探究以下问题:(1)不同材料的振动是否会影响声音的传播?(2)声音是否能够在水中传播?5.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共同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方式,并通过板书的方式呈现。

6.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向学生介绍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点,提醒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声音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2. 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

3. 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声音传导装置(如绳子、硬纸板等)、音乐播放器等。

2. 实验材料:玻璃杯、水、纸片、弹簧等。

3. 教学素材:有关声音的图片、音频素材等。

4. 教学环境:安静的实验室或教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图片或文字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需要介质传播等基本概念。

3. 实验探究(35分钟)(1)利用音叉实验:让学生体验一下音叉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并观察不同高低音的音叉振动频率和声音的变化。

(2)使用声音传导装置:用绳子或硬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声音传导装置,让学生体验声音通过不同介质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3)用玻璃杯、水、纸片、弹簧等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对水和不同材料的影响,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

4. 讨论总结(3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与概念讲解部分进行对比,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5. 拓展活动(20分钟)(1)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些小实验,进一步研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规律。

(2)请学生用手机或其他录音设备,录制不同音源的声音,然后通过音频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个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四、教学评价1. 实际操作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2. 讨论与问答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总结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4. 拓展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设计和进行拓展活动时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声音的产生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案及反思

1.2《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

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旨音,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3.科学态度、STSE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大小的不同。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音调与音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锣、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试一试并观察现象:用手敲桌子、敲锣、用笔敲木板等。

(3)交流汇报:以上操作,你有什么发现?(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声音,不敲就没声音;敲锣时,停止敲锣后声音还能持续一会儿……)(4)初步假设:声音的产生与拍打、敲击有关。

(二)新课学习1.观察发声的物体(1)实验(一):观察比较吉他的弦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实验小结:发声的琴弦会发生振动,不发声的琴弦不动。

(3)实验(二):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实验小结: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会振动。

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静止不动。

(5)实验(三):借助泡沫粒来观察鼓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6)实验小结:敲击鼓发声时,泡沫粒会上下振动。

(7)实验(四):用手放在喉咙处,发出声音时感受喉咙的变化。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8)实验小结:发出声音时喉咙会有振动。

(9)交流: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10)小结:固体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教材一一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中的第1课。

编写者认识到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天天都有声音和他们相伴。

部分学生会主动对充满好奇的声音世界或想或问,声音是从哪儿传来的?怎样发出声音?这声音为什么这么难听?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作为引路者,带着他们探究关于声音的疑惑。

因此,编写者根据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心理发展的水平把本单元作为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中安排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有关声音问题的答案。

编写者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安排了《声音的产生》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有三个部分:1、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多种声源,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一一传递信息,体会声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2、学生制造声音。

发声物体之保鲜袋,它是生活中的常见品,学生用它发声时,具有易操作,可视性强等特点;发声物体之二一一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此项活动,人人容易参与, 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3、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首先通过直接和间接观察物体发声的状态, 再参与探究活动,从中感受物体发声和振动的联系,最后探究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担心教学时间会被占多影响后续教学的开展。

这时我打消一些学生的积极性,自作主张的小结了这一活动。

这案例课后让我反思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任重道远,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等待。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对这一教学环节做了重新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小明禁不住向爸爸提了一个问题: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将番茄酱放入土豆泥中,然后在下面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卞桥镇春有侨心完小王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今天从你走进校园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的确!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内容,都想研究研究,但是,这些问题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也建议同学们先来研究研究,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以吗?那好,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

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谈话:我们拿保鲜袋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开始!停!谁能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2)、刚才我们听了一些声音,也制造了一些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对物体施加外力就能产生声音呢?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请看实验记录表,第一部分是我的预测,把你们刚才预测的内容填上去。

第二部分是我的试验,请按照要求做试验并填写表格。

第三部分是我的结论,做完实验后,把你们组的结论写在上面。

2、自主学习
1)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
(1)看谁的发现最多;
(2)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3)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
3、展示交流
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

(小组互相帮助)
课件填实验记录表(小组订正表)
师生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

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

尺子发声时会
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什么情况尺子和皮筋不会发出声音?弯曲挤压尺子发声了吗?弯曲拉长皮筋发声了吗?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

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和学生一起小结)
2)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演示鼓面上的豆子振动。

说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演示按压鼓面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

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
3)刚才我们验证固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液体和气体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在水中和饮料瓶中加入黄豆大的泡沫塑料小球来验证)
[这里演示的两个实验,一个证明了液体的振动,一个证明了气体的振动。

]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看题直接写出答案)
1)判断:
A、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B、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2)看图说出什么地方在振动?
吹长号、摇铃铛、敲架子鼓、弹钢琴、弹吉他、唱歌。

3)学生做喉咙发声实验。

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声带在哪里,有哪位知道?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

(生跟着师做、说:“你好”、“我们爱科学”)手有什么感觉?(生尝试后写感觉)
讲述:
2、结果反馈
看答案同桌互相判,互相解决问题。

3、反思总结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损坏了,人的声音就会变得嘶哑、难听,甚至发不出声音。

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需要今后改进的?
4)拓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如声音的高低、怎样传播等)
5)课件出示作业:
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

只是还未完成的,请同学们补写完。

声音的世界
北风呼呼,是空气在振动;
小溪哗哗,是在振动;
蜜蜂嗡嗡,是在振动;
咚咚的鼓声,是在振动;
滴答的闹钟,是在振动;
砰砰的心跳,是在振动;
啊,声音!
正是有了你,
我们的世界才如此美妙。

附:板书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振动产生声音
物体
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