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作法

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作法

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作法
保护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非遗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智慧,代表着一代代人民的劳动成果和文化精华。

保护非遗文化可以帮助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技艺、艺术形式和文化习俗,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和发展。

在保护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落实。

首先,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全社会对其的重要性的认识。

这需要从政府和学校教育开始,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和尊重。

其次,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培养传统工艺师傅和艺术家,传授相关技艺和知识。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保障。

同时,推广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可以通过展览、文化节、专题论坛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体验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非遗文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可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项目,分享经验、学习先进技术,共同保护全球范围内的非遗文化。

总之,保护非遗文化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和发展。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非遗文化继续传承并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更多的价值。

非遗法实施情况报告

非遗法实施情况报告

非遗法实施情况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中国于2011年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非遗法,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成果,非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非遗法的实施情况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将非遗保护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地先后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承基地等机构,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

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各地政府还注重非遗项目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传统技艺、民俗习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非遗保存与传承三、非遗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非遗产业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地政府也积极推动非遗产业的发展,将非遗项目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了一批集文化、旅游、创意等多元要素于一体的非遗文化园区。

这些非遗文化园区不仅保护了非遗项目,还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成为了地方经济的一大亮点。

四、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些非遗项目仍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需要政府加大对其保护力度。

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群结构老龄化严重,需要政府制定更多的政策来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

非遗产业发展还存在着政策不配套、融合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提升非遗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我们期待非遗项目得到更广泛的传承,非遗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一大支柱,为中华文化传承发扬光大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传承非遗,传承中华文明。

【非遗法实施情况报告】完。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的历程及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的历程及意义

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的历程及意义一立法背景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全球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文化多样性”[1]价值日益为各国所重视。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

但是,随着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正在逐渐失去其原生境,并因为传承人的逐渐减少而遇到困境[3]。

同时,面对国际文化物品流通和交换所存在的失衡现象,务必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团结,使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能够开办一些有活力、在本国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因此,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国际与国内层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

在国际层面,国际法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源于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保护民间文学国际通用规则中技术、法律和行政方面的初步研究》文件。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五届大会通过《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对此予以重申强调。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九次全体全议通过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决议。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4]。

此外,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文件还包括:《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防治荒漠化公约》等。

在国家层面,最早涉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是日本。

1950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并经多次修订,逐渐形成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

此后,韩国在1962年仿效日本立法,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并在日本立法的框架之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完善。

二立法历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始自20世纪90年代,至2011年2月2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多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多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多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不可低估,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方面:
1. 保护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传统知识、技能、价值观和习俗。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够维护和传承各个社区的独特文化身份,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2. 促进社会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它们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庆祝活动和传统技能,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促进社区内外的和睦相处和文化交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

3. 传承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包括传统技艺、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确保这些传统得以传承,使它们继续为人们带来乐趣、启发和教育价值。

这样的保护有助于避免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流失,保留历史传统的连续性。

4. 促进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这些遗产的保护可以帮助社区实现经济增长,并为文化旅游提供机会。

此外,它们经常包含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相关的智慧,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5. 传递人类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载体,是对历史经验和生活智慧的传承。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我们能
够向后代传递宝贵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世界的挑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多样性、社会凝聚力、文化传统传承、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智慧的传递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值得我们共同努力去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从1998 年起, 文化部就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国内外立法调研的基础上, 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

2003 年10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我国于2004 年8 月正式加入该公约。

为借鉴该公约的基本精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也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

2011 年 6 月 1 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开始实施。

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上和文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各种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如百花争艳,似群星灿烂。

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

通过立法设定相关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作法

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作法

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作法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非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保护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非遗文化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传承了千百年的历史。

保护非遗文化,让后代了解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二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我国非遗文化丰富多样,涵盖了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间信仰等多个领域。

保护非遗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三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

非遗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彰显了民族自豪感。

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非遗文化为人类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其次,保护非遗文化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是加强立法保护。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遗文化的保护范围、传承人权益等,为非遗文化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提高传承人待遇。

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扶持,鼓励他们积极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大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投入,用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和研究。

四是提高群众认识水平。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非遗文化,提高全民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五是创新传播方式。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

与世界各国分享非遗文化保护的经验,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保护非遗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非遗保护的意义与实践

非遗保护的意义与实践

非遗保护的意义与实践
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保护非遗不仅是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同时更是思考文明价值的一个方向。

一、非遗保护的意义
1.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形态,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国家和地方文化的重要传承,涉及循环利用、强化并发展文化资源的一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2.实现文化多元化
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地方文化传统、民俗特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实现文化多元化,弘扬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保护和节约全球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二、非遗保护的实践
1.科学保护
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力手段,需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筛选、分析和保护,同时推动非遗的数字化、机械化等技术手段,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利用文化资源。

2.资源整合
非遗保护不能局限于单一规划或单一部门,而应该利用多方面资源对文化遗产进行整合。

各个地方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等都要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共同推进非遗文化传承。

3.创新与发展
在保护传统的同时,还要运用创新思维,使非遗在当代社会中获得广泛应用,传承非遗文化中的精华,拓宽文化享受的多样化途径。

同时,开发传统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保护非遗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向,但不应将保护非遗仅仅视为传承旧有的文化传统,而应通过合理利用创新的手段,更好地在当代社会中发挥作用,提升文明意识。

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堪称是对全人类文化美好未来的贡献,应该倍加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从1998年起, 文化部就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国内外立法调研的基础上, 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

2003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该公约。

为借鉴该公约的基本精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也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

2011年6月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开始实施。

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上和文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各种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如百花争艳,似群星灿烂。

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

通过立法设定相关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从1998年开始,全国人大、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就开始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调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从1998年起, 文化部就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国内外立法调研的基础上, 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

2003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该公约。

为借鉴该公约的基本精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也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

2011年6月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开始实施。

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上和文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各种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如百花争艳,似群星灿烂。

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

通过立法设定相关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从1998年开始,全国人大、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就开始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调研。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文化部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终于在2011年2月25日经全国人大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
并即将生效。

它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即将走上法制轨道,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同时,它表明了我国政府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有关义务的信心和决心,塑造了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国际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很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虽然都明确了保护对象、保护措施、奖惩办法,确定了传承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生态区的标准和要求,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但它们都属于地方性法规,很多内容还不够具体,内容也不相同。

而这些问题,将有赖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出台后再修订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通过,将会使全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进入更加规范、更加统一、更加全面的阶段,为各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立法起到导向作用。

同时,这部法律的出台,将会增加我国法律体系尤其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法律体系的完整性,这是我国立法者十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是在世界全球化、文化产业化、生活现代化、社会法治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财产权、民族文化传承性,实现法律体系完整性,用了10 年的时间制定的一部保护民族文化法律,它的目的是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命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化保护史的里程碑,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将做出巨大的贡献。

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契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得到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必将进一步增强。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将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王万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分析,《人大研究》2009 年第5 期(总第209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