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的名言和事例

尊师重道的名言和事例1、务学不如务求师。
---杨雄2、圣人无常师。
---韩愈3、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5、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7、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9、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10、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11、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1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周恩来不忘师恩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岑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岑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岑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岑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座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
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着军服才好。
”彭总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应该穿便服。
”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中国传统美德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美德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念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其中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念一直被广泛传承和推崇。
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它是中国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念,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尊师重道的历史渊源中国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师徒制度的形成。
在古代,师徒制度是传统教育方式的核心,弟子们尊敬师长、师德高尚、师生关系亲密,这种传统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教育的基石。
此外,儒家思想也对尊师重道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强调君臣、父子、师生等关系的和谐与尊重,其中师生关系被看作是智慧传承与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
二、尊师重道与学生发展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尊重师长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师长的经验和智慧经常能够指引学生走出困惑,树立正确的标准和追求。
其次,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学生在尊重师长的同时,也更容易获得师长的关心和指导,这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
最后,传统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念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尊重和践行尊师重道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道德观念。
三、尊师重道与教育体制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
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师德的规范和培养,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培养。
其次,家庭和社会也应积极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和关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最后,学生和家长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师长的劳动和付出,共同营造爱和尊重的教育氛围。
四、尊师重道的现实意义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尊师重道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大全

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大全导读:尊师重道,汉语成语,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
出自范晔《后汉书·孔僖传》。
下面是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大全,请参考!尊师重道的名言 1.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葛洪2.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3.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4.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5.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李觏6.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7.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9.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海明威10.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1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12.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13.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14. 没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黑格尔15.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16.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荀子17.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18.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捷尔任斯基19、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20、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终不解。
——韩愈21、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荀子·劝学》22、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葛洪23、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终不解矣。
——韩愈24、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25、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北周书》26、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荀子27、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8、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2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葛洪《勤求》30、疾学在于尊师。
尊师【尊师重道的意义是什么】百度作业帮

尊师-【尊师重道的意义是什么?】百度作业帮尊师尊师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尊师重道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的保障作用.为了继承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尊师重道教育的具体内容是:1.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让学生明白,师,是特殊的“长”;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尊师也是敬长的表现.2.教育青少年学生要尊重知识.教育是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传递文明、培养人才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事业,这是国家文明的重要的标志.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教,其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尊师更好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一名尊师重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人之所以称为人,在于人类可以创造文明,而文明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积累与传递.每一代长者都把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下一代,才有了人类的今天.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应该养成谦虚礼貌之类的好品德、好习惯,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者手里学到知识与本领,使其继承、发扬.回答如满意,请点击选为满意答案。
尊师重道的名言13篇

尊师重道的名言13篇尊师重道的名言1(约432字)1、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2、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3、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北周书》4、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5、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6、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7、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8、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9、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10、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
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
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洁。
尊师重道的名言2(约1468字)1、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2、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6、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7、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8、疾学在于尊师。
9、古之学者必有师。
10、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11、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12、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13、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14、师以质疑,友以折疑。
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15、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16、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17、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18、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9、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20、若要好,问三老。
2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2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23、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24、君子隆师而亲友。
尊师重道的古诗词

尊师重道的古诗词
一、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葛洪
二、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北周书》
三、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四、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
五、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
六、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
七、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
八、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
九、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十、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十一、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十二、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苏霍姆林斯基
十三、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
十四、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十五、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尊师重道成语典故

尊师重道成语典故以下是 7 条尊师重道成语典故:1. “程门立雪”。
你知道吗,杨时和游酢去拜见宋代理学家程颐,正遇上程颐坐着打盹儿,他们俩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程颐醒来,这一等呀,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都已经一尺厚了。
这得是多么尊重老师呀!你想想,如果是你,你能做到这样吗?那在学习中,咱们是不是也该对老师保持这样的敬重呢。
2. “子贡结庐”。
子贡这家伙啊,可真是尊师重道的典范呢!孔子去世后,子贡竟然在孔子墓旁搭建草庐,住了六年啊,这得多深的感情呀!哎呀,就好像你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一样珍视呢,咱们对待老师也应该像子贡对待孔子一样啊。
3. “张良拜师”。
张良为了拜师黄石公,那可是恭恭敬敬呀!黄石公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张良乖乖地就去捡回来并且给他穿上,丝毫没有不耐烦。
你看人家这态度,咱不得学学吗?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呢?是不是也该多一些耐心和尊重呀。
4. “魏昭煮粥”。
古时候的魏昭,为了侍奉老师郭林宗,亲自给他煮粥。
哎呀呀,煮粥可不是个简单活儿呢,但人家一点怨言都没有。
我们对待老师能做到这样体贴吗?真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呀!5. “岳飞学艺”。
岳飞知道不?他小时候跟周侗学艺呀,那是特别恭敬又刻苦呀。
老师教给他的,他都认真去学,从不懈怠。
就像我们对老师教的知识,不也应该这样努力去掌握吗?这不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嘛!6. “汉明帝尊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对老师桓荣那叫一个敬重啊,登基后还亲自去拜访老师呢!听听,都当皇帝了,还这么尊敬老师呢!那咱们这些普通人,岂不是更应该尊师啦?7. “陆佃千里求师”。
陆佃为了向王安石求学,那可是不远千里呀!这份求学的热忱和对老师的尊重真是让人佩服啊。
我们要是能有这种精神,还有什么知识学不会呢?我觉得呀,尊师重道就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对待老师说的每一句话,这才是真正的尊师呢!。
尊师【尊师重道的意义是什么】百度作业帮

尊师-【尊师重道的意义是什么?】百度作业帮尊师尊师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尊师重道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的保障作用.为了继承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尊师重道教育的具体内容是:1.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让学生明白,师,是特殊的“长”;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尊师也是敬长的表现.2.教育青少年学生要尊重知识.教育是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传递文明、培养人才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事业,这是国家文明的重要的标志.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教,其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尊师更好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一名尊师重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人之所以称为人,在于人类可以创造文明,而文明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积累与传递.每一代长者都把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下一代,才有了人类的今天.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应该养成谦虚礼貌之类的好品德、好习惯,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者手里学到知识与本领,使其继承、发扬.回答如满意,请点击选为满意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古人尊师重道的故事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授人以“德”、“才”,教人做人之道、以及学业、技能和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使其一生受益,因此古训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古人非常注重品行修养,学师德,谢师恩,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以下为其中的几个。
第一个故事是文王、武王师从姜子牙商朝末年时,西部诸侯国中最长的周文王以德化民,推行仁政,深明要治理好国家就要任用贤德之人。
他思贤若渴,听说姜子牙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是当世大贤,就选定吉期,斋戒熏香沐浴,极其诚挚的亲自率众到磻溪去请姜子牙。
谈话中,文王看姜子牙胸怀博大,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安民之志,便高兴的说:“我祖父在世时曾对我说:‘ 将来一定会有位圣人来到周,帮你把周兴盛起来。
’您就是我祖父说的圣人啊。
”说罢就请姜子牙与他同车而归。
文王拜姜子牙为丞相,请他当自己的老师,向他请教治国安民的方略,从此西周更加强盛起来。
文王临终前把儿子武王托付给姜子牙,文王嘱咐武王说:“以父事丞相,早晚听训指教。
可请丞相坐而拜之。
”武王于是尊姜子牙为相父,又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不负众望,励精图治,辅佐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为后世开辟了治国兴邦之正道。
第二个故事是子贡维护师道尊严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克己自律,对老师毕恭毕敬。
不仅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坚定的捍卫者。
他视师志为己志,弘扬道德仁政思想,时时处处维护着老师的尊严和声誉。
陈子禽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儿得来的?他周游列国,了解了各国的政事,是请求人家告诉的,还是人家主动说的呢?”子贡说:“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流传在世间,贤能的人知道它的内涵,缺少贤能的人只知它的皮毛,道义公理无处不在,夫子在哪里不能学习呢!夫子打听消息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是凭着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美德得来的。
”齐景公向子贡询问孔子的贤能时,子贡马上回答说:“夫子圣人也,岂直贤哉。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义正词严的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夫子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夫子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子贡这样做是源于他对孔子的敬佩和对其学说主张的深刻理解,源于他认定追求真理和维护道德是正义的事情。
第三个故事是岳飞念念不忘师恩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
但他非常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就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
私塾老师周侗很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就免费收岳飞为学生,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每逢单日习文,双日习武。
还教会他射箭绝技,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岳飞不负师教,勤学苦练,文武双全。
后来他率军收复失地,屡建奇功,成为令金兵闻风丧胆的一代英豪。
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安葬他。
且在朔望(初一、十五)之日,无论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每次痛哭之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
岳飞说:“老师教我立身处世精忠报国的道理,还把他一生摸索的箭法和武艺都传授给我,师恩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人不敬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自古之先哲圣贤以身作则,虚怀若谷,其尊师重道的风范堪为后世楷模,令后人学习和景仰。
张良拜师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孔夫子的误会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子贡以太阳月亮喻孔子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聪颖好学,有次鲁国一位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
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墓六年。
卖衣求师南北朝时贾思伯、贾思同求学于老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只好把身上穿的衣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
人们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带去送给老师。
阴凤知道实情后,坚决不肯收礼。
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同游,去洛阳拜见老师程颐。
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他们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睡觉,便不打扰,静静地站在门前的雪地里。
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将他们让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
“践行弟子规,争当尊师小标兵”------二年级段践行弟子规活动方案为进一步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我段学生文明、尊师、孝敬、守纪等的良好习惯,经研究决定开展如下活动:1、诵读《弟子规》活动按学校安排,分阶段利用晨读时间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
2、宣讲《弟子规》故事各学科根据不同特点,适时适量的开展宣讲《弟子规》故事,重点是品生学科。
3、争当尊师小标兵达标活动:⑴达以下八点即可评为尊师小标兵A. 校园内外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鞠躬90度B. 校内右行礼让,男生礼让女生,学生礼让老师C. 课堂上坐姿端正,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各项工作D. 注意倾听,尊重老师讲话,不随意发言E. 爱护公物,不损害集体一草一木F. 服从老师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G. 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作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的关爱⑵班级考核阶段:班委会注意平时收集学生表现,为评选做准备。
⑶年级段表彰阶段:根据各班上报名单,年级段开展抽查和检查相结合,考核各班开展活动情况,并对各班小标兵进行表彰。
尊师重道方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警语名言500句〉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
出自《孝经。
天子章》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