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

合集下载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

2.阴阳对立制约 (1 )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 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 互斗争、相互制约。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 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 发生发展和变化。 (2 )举例: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有 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 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 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 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1、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 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 (2 )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即阴阳之中复有 阴阳):即属阴或阳的事物还可以再分阴阳, 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夜分阴阳。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 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 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4、阴阳的规定性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 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故有“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之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称为本 体阴阳将人体中具有外向、弥散、推动、温煦、 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 将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 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②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 如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机体 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 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 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 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即 《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1)概念:是指五行中 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 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为 “反克”。 (2)次序:反相克,即 侮 木→金→火→水→土→ 木。
木 水
克 侮



所不胜一方太弱 (3)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4)举例:

10


10

10
侮 侮 侮

20

5

10

5

20
五行乘侮关系图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
• •
• •
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 《吕氏春秋》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 阳”。 朝向日光:阳-光明,温暖 背向日光:阴-黑暗,寒冷 《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类经》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二)认识深化阶段
1、相互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 2、原始元素概念 《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 成百物。”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 可胜竭。”
医学领域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阳属性归类表
方 位
时 季 温 亮 湿 间 节 度 度 度
运 动
机 能
阳 上 外 天 昼 春 温 明 干 升动 兴 夏 暖 亮 燥 奋
阴 下 内 地 夜 秋 寒 晦 湿1、阴阳偏胜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阴阳学说——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

阴阳学说——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

阴阳学说——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的特性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山北水南都属于“阴”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既相关的基础上的。

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

如:以天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

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

中药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 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 、芍药。
妊娠禁忌
禁用药物如三棱、莪术、水蛭等;慎用药物如桃仁、红花 、牛膝等。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 脂,人参畏五灵脂。
案例一
患者因脾胃虚弱导致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经中医辨证后给予六 君子汤治疗,一周后症状明显改
善。
案例二
患者因肝肾阴虚导致头晕目眩、腰 膝酸软,经中医辨证后给予六味地 黄丸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
案例三
患者因气滞血瘀导致胸痹心痛、心 悸失眠,经中医辨证后给予血府逐 瘀汤治疗,两周后症状显著减轻。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排 斥、相互制约,维持着动态平衡 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 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 以转化为阴。
阴阳平衡与失调
阴阳平衡
是指人体内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相对均势的状态,从而维持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阴阳失调
是指人体内阴阳双方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状态,从而导致疾病的 发生。常见的阴阳失调有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虚阳亢、阳虚阴盛等。
季节变化时饮食起居调整建议
春季养肝
夏季养心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升发,应养肝疏肝。 建议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悦,饮食以辛 甘发散之品为主,如韭菜、香菜等。
夏季炎热多汗,易耗伤心气。应晚睡早起 ,适当午睡,保持心情平静,饮食以清淡 易消化之品为主,如西瓜、冬瓜等。
秋季养肺
冬季养肾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6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交感
阴阳 对立
阴阳 互根
阴阳 消长
阴阳 转化
阴阳 自和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阴阳交感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阴阳的最初涵义: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引申为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说文解字》: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
第二节 阴阳学说
5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作为哲学思想逐渐形成
《国语·周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传·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阴阳学说
18
(二)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 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
现象固有的属性。
对待相反—阴阳的基本属性。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寒与热。
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抑制
如,水能灭火,动静相制等。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人体发生疾病:阴阳失调 ➢“制约太过”阴↑→阳↓ 阴胜则阳病

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基础理论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4.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衰:阳虚则寒
概念:机体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亢而 出现寒证。
特点:阳虚则寒——虚寒证
形成原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饮食失节 过劳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偏衰:阴虚则热 概念: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阳相对偏亢 而出现热证。 特点:阴虚则热——虚热证 形成原因:热病后期伤阴 五志化火伤阴 久病 临床表现: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2)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出现的虚热证。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用补阳的方法治疗阳虚出现的虚寒证。(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左归丸,滋肾补阴。用于真阴不足,腰酸膝软,盗汗, 神疲口燥。 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 萸、枸杞子。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 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 溏薄,尿频而清。 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 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 化之中,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例如:四季气温变化




夏:阴消阳长
冬:阳消阴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生血

生血
统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阴阳交感
1.概念: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亦即
相互发生作用。其实质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最佳状态—平衡协调“和
”。 天之阳气下降
地之阴气上升
化生
阴阳二气交感
万物
人体
男(阳)
诞生
媾精
新的生命
女(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 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

上升的 运动的
晦暗的 寒冷的

下降的 静止的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一) 概念
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性 向光 亮度 温度 时间 空间 季节 运动 性别 脏腑 气血 情绪 性
阴 背日 晦暗 寒冷 夜 地 秋冬 静 女 脏 血 抑制
阳 向日 明亮 温暖 昼 天 春夏 动 男 腑 气 兴奋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 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数量、比例始终处于不断消减与增 长变化之中,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
所谓消:意为减少,消耗; 所谓长:意为增加,增多,增长; 它们指的是数量或比例的变化。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 消长平衡
导致阴阳消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 根互用的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导致阴阳的互为消长,阴阳的 互根互用关系导致阴阳的皆消皆长。
(二) 基本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阴阳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阐释宇宙间各种事
物或现象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 正如《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 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二) 基本特性
2.阴阳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用阴阳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同一
3.了解
阴阳五行学说、经络 学说、气血津液学说 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一) 概念
原始定义 阴阳指日光的向背
阳——向日为阳;


阴——背日为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一) 概念
引申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 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光明的 温热的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二) 基本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可分性是指阴或阳又可再分阴阳。如昼为 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午和下午相对而言 ,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 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平旦
子 阴中之阳 阳中之阳 日


阴中之阴 阳中之阴
黄昏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 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 其要一也。”
级别、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和同一交点的,即这些事物 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如天与地、男与女、上与下等 等,而天与女、上与冷即无法用阴阳划分。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二) 基本特性
3.阴阳的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 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条件性: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 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参照性:参照物不同,阴阳划分也不同。如一年四季 中的春天,与冬天比较,其气候温暖而属阳;若与夏天比较,则 其气候寒凉而属阴。
转化的条件:极、重、甚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相互斗争、相互抑制。
如:
兴奋(阳)—— 动
人体
对立制约
抑制(阴)—— 静
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 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因此中 医学中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说法。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 互根互用
举例:
上(阳)—无上则无所谓下
下(阴)—无下则无所谓上
热(阳)—无热则无所谓寒 阴阳互根
寒(阴)—无寒则无所谓热
气(阳)—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阴)—血能载气
阴阳学说

章节目标
2.熟悉
脏腑之间的关系;气 、血、津液之间的关 系;熟悉常用腧穴的 定位和主治;熟悉具 体病因的致病特点。
1.掌握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 本内容;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 功能;气、血、津液的来源与 功能;病因、病机的概念和病 因的分类;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分布循行规律。
阴阳互用
功能活动(阳)—旺盛 营养物质(阴)—充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 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因此中 医学中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说法。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阴阳双方这种互根互用的关系遭到破坏,就 会出现阴阳互损(包括“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就会 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 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
阴阳互为消长
形 式
阴阳皆消皆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阴长阳消 阳长阴消 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此长彼亦长 此消彼亦消
阴长阳亦长 阳长阴亦长 阴消阳亦消 阳消阴亦消
与制约有关 与互根互用有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 消长平衡
事物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普遍存在的。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 从冬经春至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 由夏经秋至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这种阴阳消长的过程,维持了一年四季气候的正常交替。也使气 候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 各自对立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从而使事物的 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 相互转化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