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超早期CT表现(体现水平的时候到了!!)

合集下载

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脑电图改变的研究

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脑电图改变的研究
t u e-a l tg he s p r e r y s a e
LIGu n li I r n a g e 。A Yu o g,W ANG u a ,e 1 Xi y n ta
De f u oo pt Ne r lgy , h eo d Ho p tlo Qih a d oCi o T eS cn s ia f n u n a t y,Hee n u n d o( 6 6 0 ,Chn bi h a g a 0 6 0 ) Qi ia
[ bt c] O jci . osu yte l t e cp a ga E G)ca g si tep t nsw t ee A sr t a bet e T td h e r n e hl rm( E v- e co o hn e ai t i cr— nh e h
b ali a c i t fe e tt e r nf r ton wih dif r n yp s, p s to nd s v rt n t e s e - a l t ge M e h d: EEG x m i o iin a e e iy i h up r e ry s a . to ea —
阴性 , 天 后 经 C MRI 实 为 脑 梗 死 的患 者 , 在 发 病 6h内 作 E G检 查 。结 果 :E G 检 查 的 异 常 数 T、 证 均 E E
率 幕 上 梗 死 组 (1 ) 显 高 于 幕 下 梗 死 组 ( 7 ) 大 脑 皮 层 梗 死 组 ( 0 ) 显 高 于 大 脑 深 部 梗 死 组 9 明 3 , 10 明
维7 1 月 , 1 鲞箜 麴 : 旦 ! 20 年 0 第 6 !型

! ! !竺
! g
! ! ! ! ! ! ! : ! :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30例回顾性分析)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30例回顾性分析)
1 . 2方法
组 1 患儿 因腹 痛 、呕 吐进行彩 色多普勒 超声检查 ,发现肠 套叠声像 例 的同时 ,在其 套叠的病变 区内发现椭圆形 的低 回声结节 ,脐周亦 发现 多个大小不等 的低回声结节 ,超 声诊断为肠套叠 并肠系膜淋 巴结炎 ,
经空气 灌肠治疗肠 套叠 消失 ,继 续消炎治疗 1d 2 后复查彩超 ,肠系膜 淋 巴结消失。
1资料 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男性患) 3 例 ,女性患 儿2 例 ,年龄3 1 岁 ,平均6 ;本病 常 L9 1 -2 岁 继 发在 急性上呼吸道感 染或肠道炎症所 致的细菌和病 毒感染之后 ,临 床症状 为发热 、腹痛 ,部分 患儿 出现呕 吐 ,腹痛性质 不固定 ,多为 隐 痛 或痉挛性疼痛 ,疼痛部位 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 。
【 键 词】 小 儿;肠 系膜淋 巴结 炎 ;超 声 诊 断 关 中图分 类号 :R 7 . 5 23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7— 14 (0 )0— 11 0 6 1 89 2 1 1 7 02 — 1
小儿肠系膜 淋 巴结炎是/ J, lI , 腹痛的常见病 之一 。本 文研究分析 总
3讨 论
巴结肿大程度 较重 ,声像 图表现 为形态不规则 ,边缘 欠光滑 ,较多淋 巴结呈 串珠状表 现或融合成 巨大 的分叶状包块 ,淋 巴结门消失 ,内部
回声不均匀。
彩色 多普 勒超声诊 断由于它为无创性 检查方法 ,可以反复多次地 检 查,对 淋 巴结能定量评估 ,因此超声检查可作为理想 的诊疗手段 。
4 J 肠系膜淋 巴结沿肠系膜 的动脉及其动 脉 弓分布 ,十分丰 富 , ,b
超急性期脑梗 死的早期c 表现 ( O 回顾性分析 ) T 附3例
吴大勇 陈 芎豆

大面积脑梗死首次CT征象31例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首次CT征象31例分析

发病 ≤ 6hC T等 密度 影 者 9例 , 密 度 影 者 1例 , 低 二者 比较 差 异 显 著 ( P<0 0 ) ≥ .5 ; 大面积脑梗死过早 检查 ,T C
7h 为低 密度 影 ; 密度 影 者 侧脑 室 受 压 l 均 低 l例 , 中线 移 位 5例 , 死 后 出血 3例 。 结 论 梗 不 易全 部 表 达 , 根据 病 人 症状 和体 征适 时 复查 C 才 能 确诊 。 应 T, 关 键词 : 梗 死 ; 脑 计算 机体 层 摄 影
14 C . T表 现
3 1例 病 人 均 采 用 GE高 速 智 能螺 旋 C T,
层 厚 5Fl 连 续 扫描 全 脑 。发 病 ≤ 6h C 首 次 提示 等 密 ' IB, l ' T 度影 者 9例 ( 0.0 , 密 度 影 者 1例 ( 0 o % ) 二 者 9 0 %) 低 1 .0 ,
中图 分 类号 : 72 R 4 文 献 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6 13 2 ( 0 2 0 —0 40 1 7 —8 6 2 0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3 —2
大面 积 脑梗 死 首 次 C 征 象不 足 以说 明病 人 病 情 . T 均
2 讨 论
应进 行 2次 以 上 C T扫描 而 确 诊 … 。我 科 2 0 0 0年 1月一

表 现 为大 面 积 脑 梗 死 的 症 状 和 体 征 , 是 因 为 病 人 发 病 这
6h 内 , 有 血管 闭 塞 , 有 引 起 梗 塞 ,T则 直 接 显 示 梗 以 只 没 C
1 2h9例 , ~ 2 8 4 h5例 ,5 4 2 ~ 8h4例 , 8 h3例 。 >4
11 一般资料 .

超急性期脑梗死CT征象及诊断价值

超急性期脑梗死CT征象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质低密度征 , 表现病变 区脑实 质密度低 于对侧或周 围 脑实质 ;8 (6 3 % ) 4 例 3 . 6 出现 岛带 征 , 表现 为脑 岛、 外 囊 和屏状核灰 白质界限模糊 。
3 讨 论
1 1 一般 资料 收集 2 0 . 0 9年 6月 ~2 1 0 1年 6月我 院收治 的 12例 超急性 期脑梗 死患 者 , 3 均为 发病 6h 内行 C T检查 , 8 男 2例 , 5 女 0例 , 年龄 3 8 6~ 3岁 , 平均 (0 6 7 5 ) 。临床表现主要为 突发一侧肢 体麻 6 .5± .6 岁 木、 无论 , 言语不清 , 头晕 , 意识 不清 , 单侧 鼻唇 沟变浅 等; 除外脑 出血 、 脑干梗死 、 旧性脑梗死者 。 陈 12 方法 使 用德 国西 门子 S MA O e stn1 . O T M Sna o 6 i 层螺旋 C T扫描 仪 , z d后 处 理工 作 站 , Wi r a 软件 版 本 V 7 。患者取 仰 卧位 , 描基线 平行 于 O A一 0 扫 M线 , 行 轴位螺旋扫描 ; 电压 10k 管 电流 2 0m s 准值 管 2 V, 0 A , 15m 图像重建层厚 9nn层距 9m 对可疑区域行 . m; l , l m, 45m . m薄层重建 。发病 6h内做第 1 次扫描 , ~1 2 h 0 4 d 进行复查 。由两位 高年资的影像 医师在不知道诊 断 结果的情况下对病例 C T征象独立进行判定 。
段脑 动脉密度高于替他部 分 ;4例 ( 0 9 % ) 5 4 . 1 出现组 织 肿胀征 , 表现 为相邻脑 回增厚变平 , 脑池及 脑沟 变
作者单位 :10 0广东珠海 , 590 中山大学附属第9例 4 .0 为发病 6 h内初诊 时 明确 C T阳性征象 , 7 另 3例 ( 5 3 % ) 5 . 0 是在 回顾 分析 时于 首次 C T片上发现 阳性征象 , 说明在早期 由于 C T扫描 征象不明显 , 易发 生误 诊 、 诊 。随着病 情 的发展 较 漏 进入血管性水肿期 , 脑组织开始 明显肿胀 , 时 C 此 T征 象可明显见到组 织肿 胀征 、 大脑 中动 脉高 密度 征 、 脑 实质低 密度征 、 岛带 征等 。当病变 限 于灰质 区时 , 由 于细胞代谢旺盛 , 血敏感 , 对缺 组织 肿胀征象 明显 , 脑 回由于水肿而饱满 , 脑沟及裂 隙变窄甚 至消失 。当 致 病变位于 白质 区时 , C 则 T阳性征 象不 明显 。当同时 累及灰质 和 白质 区 时 , 由于灰 质 密 度 降低 较 白质 明 显, 两区的正常密度差减 少 , 从而呈 现灰 、 白质分 界模 糊 的岛带征 。在血管性脑水 肿期 , 持续 出现特征性 脑 实质低 密度征 ,T值 相应显 著 降低 。本组 中有 5 C 4例 ( 09 % ) 4 . 1 出现组 织 肿胀 征 ,8例 ( 6 3 % ) 4 3 . 6 出现 岛 带征 ,1 ( 10 % ) 4 例 3 .6 出现脑实质低密度征 , 与文献报 道相似 。 梗 死部位供 血血 管也 会 由于管 腔 的梗 塞 或血栓 形成 出现病变 特征 , 由于血流 阻断 , 部红 细胞 聚集 局 而呈现 高密 度征 象 , 大脑 中动 脉可 出现 高密 度征 , 几 乎与脑梗死 出现 的时 间同步 , 一征 象可 作为 C 这 T诊

超早期脑梗死CT表现特点的总结分析

超早期脑梗死CT表现特点的总结分析

【 摘
要】 目的 总结超早期脑梗死的 c 表现特点 , T 提高诊 断准确性 。方法 收集 4 例经 临床证实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 3
超早期脑梗死的 c T表现有特点 , 练掌握能够提高 熟
c 资料 , T 具体观察大脑中动脉、 局部脑组织及 侧脑室前角的变化情况 。 结果 c 显示大脑中动脉 高密度增粗征 3 例 , T 7 局部脑组织 肿胀征 3 例 , 室前角压迫征 4 例 , 9 侧脑 l 局部脑实质 密度减低征 2 。结论 例 诊断准确率 。
超 早期脑 梗死 , 是指 发生在 6h以内 的脑 梗死 。 此期 由于神 经细胞 处于 肿胀期 尚未完 全坏 死 , C 故 T 及 常规 MR检查 并无 明显异 常改 变 ,T灌 注检查 及 C
11 一般 资料 .
全部患者均排除了脑 出血并经临床治疗后证 实为脑梗死 ,发病时间少于 6 。患者存在头晕头 h 痛 , 心呕吐 , 恶 突发性 半身麻 木无力 , 偏身感 觉障 碍, 言语不清 , 伸舌偏向一侧 , 肢体肌力下降及意识
【 关键词 】 脑梗 死, 超早期; 大脑 中动脉增粗; 体层摄影术 , x线计算机 【 中图分类号 】 84 2R 4. 【 R 1. ;73 文献标识码】 【 4 3 A 文章编号 】 096 1(080—380 10—8720 ) 04~3 6
A ayio au e o y ea uecrba frt nX nq a , an u, a n n prm n o ailg,i nn n lss nCTf trs f p rc t ee rlna ci uX u n Hn gY e H rHo ̄u . at e tfR dooyLa ig e h i o e t De o Poica T f o Mii ru eea Hopt io i sa 2 0 0C ia rvni &aC a nn op G n r l l gG l si 以Da bn hn1 7 0 ,hn g

脑梗死的CT、MRI诊断(1)

脑梗死的CT、MRI诊断(1)

31
二.脑栓塞
栓子进入血循环骤然阻塞脑动 脉系统所致的脑梗死,又称栓塞性 脑梗死,故常突然发作,开始即为 完全性中风。
脑栓塞约占脑梗死病因的 30~50%(Lee 1998)。
整理课件
32
1.CT表现
▪ 具有一般脑梗死的CT表现,常见 梗死区出血,有高密度影。
▪ 具有多部位梗死灶,但出血往往 只有1-2个病灶。
整理课件
14
出血性脑梗死
整理课件
15
1天后
出血性 脑梗死
整理课件
7天后
16
慢性期或陈旧期(15天以上)
▪ 病变区软化、囊变,1-2cm直径的 囊腔约60天形成,可有局部脑萎 缩。
整理课件
17
陈旧性脑梗死
整理课件
18
2.MRI表现
超急性期(0-6小时) ▪ 6小时以内可出现T1T2值的改变(Osbrn 1997), ▪ 4小时以内有肯定异常(Lee 1998), 甚 至 在 3 0 分 钟 内 即 可 出 现 长 T2 改 变 (Katashiyo 1999.6), ▪在T2Flair序列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DWI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PWI上可见半暗带。
▪ 临床病史及体征吻合很重要; ▪ 在基底节、丘脑、皮层区散在分布低密度
影; ▪ 病灶分布可大体区分出大脑前、中、后动
脉供养区; ▪ 基底节、丘脑区有时可见点状低密度区,
偶可呈蜂窝状; ▪ 可有脑室扩大; ▪ 可有皮层萎缩; ▪ CTA可见大血管闭塞、狭窄。可见侧枝血
管及异常血管丛
整理课件
74
▪ 3、MRI表现
▪ 加强影像监控诊断的重要性(大片 出血常导致死亡)
整理课件
26

快速识别大面积脑梗死

快速识别大面积脑梗死

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5 大征象
2)岛带消失征
岛带区(脑岛、最外囊和屏状 核)由大脑中动脉岛段供应, 对缺血最为敏感,大脑中动脉 闭塞早期可出现岛带区灰白质 界限消失。 岛带征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 性梗死的早期征象。 CT 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斑片状 低密度灶或可疑低密度灶。
右侧岛带区灰白质界限消失,左侧正常。
病例 患者CT 如图: CT 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右侧岛带消失、豆状核模糊,考虑超急性期脑梗死。
次日头颅 MRI 如下: T2WI
DWI T2WI、T1WI、FLAIR
MRI 提示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MRA
病例 患者 63 岁男性,突发不能言语伴右侧肢体无力入院。急诊 CT 如图:
与左侧比较,右侧脑实质密度减低
5)局部脑肿胀、脑沟裂变浅、 消失
多数学者认为这与细胞毒性水肿 有关,由于局部脑肿胀,可以分 别或同时出现以下征象: ➢ 基底池两侧不对称; ➢ 局部脑沟消失; ➢ 脑室受压变形(当病变位置靠
近脑室时,相邻的脑室受压)。
表现为脑室某个角或体部受压变 小、侧裂池变窄、脑沟变浅或消 失,大面积梗死时可见中线结构 稍偏移。
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5 大征象
1)动脉致密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主干动脉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密度增高,以大脑中动脉 多见。而相应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密度变化不明显(梗死 24 h 内),相应大脑中动 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密度减低、脑沟变浅(梗死 24 h 后)。
大脑中动脉区域早期脑梗死(梗死 24 h 内)的敏感征象,也是提示预后不良的征象 (梗死 24 h 后存在)。
如何早期识别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LHI)

65例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分析

65例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分析

65例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对早期脑梗死CT影像的诊断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某医院在2015.1-2016.1期间所收治的6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以内的CT影像进行分析,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总结。

结果:在65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出现异常特征,占所有病例数的77%左右。

有58例患者明确诊断为早期脑横死,诊断敏感性为89.23%。

在所有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动脉干闭塞死亡,其余63例患者均在发病后1-2天内复查后确诊为早期脑梗死。

结论:CT影像特征改变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62-01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医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症,若及早诊断并加以治疗,能哦股有效的减少缺血导致的坏死脑细胞数目,改善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常情况下,脑梗死发病后6小时以内会在CT影像上表现出异常特征。

在此种情况下,为改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应当对CT影像技术进行科学化应用。

本文主要针对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切实提高早期脑梗死诊断的可靠性,促进医学发展。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选取某医院在2015.1-2016.1期间所收治的6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范围在52-85岁之间。

患者中普遍存在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长期吸烟饮酒等。

就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部分患者属于急性起病,在短时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双目同向凝视等症状,也由部分患者出现感觉障碍和失语情况,少数患者出现不同长度的肌力下降。

1.2扫描方法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采用标准规格的单层螺旋CT机以连续扫描9层左右的方式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的间隔和厚度控制在10mm左右,以保证CT扫描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性,71岁,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既往健康状况良好。

发病后立即查CT:
从这两张片子看,都没有很明显的病灶,但仔细看可见右侧颞顶叶片状低密度影,脑沟回模糊、皮髓分界不清,1天后复查CT:
所谓的超急性脑梗死(临床根据发病时间,目前认为为6H以内)在病理学上是脑细胞毒性水肿时期。

此时,血脑屏障完整。

在影像学上要注意有无脑局部肿胀的表现。

CT:注意双侧脑沟是否对称,双侧内囊和外囊是否清晰可见,岛叶与外囊是否可以区分。

MR:T1WI上要注意双侧脑沟是否对称,脑回是否有增粗表现。

此外还要注意血管是否异常。

图1-2为超急性期CT表现。

病变在那一边?图3-4为MR的T1WI和T2WI,你能看到局部脑肿胀么?
图1 图2
图3 图4
图1:左侧外囊与岛叶分界不清。

图2:左侧脑沟明显变浅。

图3:左侧岛叶盖部的脑回可见增粗;图4:左侧外侧裂内的血管流空影消失。

上述表现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表现。

病理基础为细胞毒性水肿。

脑梗塞早期的CT征象:
1、动脉高密度征(致密动脉征):表现为一段动脉密度增高,CT值高于正常动脉,而低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其形成机制商不清,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其次是椎-基底动脉。

2、岛带征:脑岛灰质、白质界限模糊,呈均一的淡的密度影。

3、豆状核征:豆状核轮廓模糊,密度与脑白质一致或稍低。

4、皮质征:皮质局限性密度减低,与脑白质密度一致。

5、早期低密度改变。

6、占位效应。

以上表现多与脑动脉闭塞后引发的细胞内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有关,属非特异性表现,其中豆状核征、岛带征、皮质征及早期低密度改变是诊断早期脑梗塞的可*指征,动脉高密度征、占位效应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另外:诊断时需密切结合病史、病征。

梗塞灶的CT表现时间的早晚,除与CT分辨率和诊断水平有关外,还取决于梗塞灶的大小、部位和缺血程度等。

豆状核征:
左偏瘫1.5小时,CT平扫示右侧豆状核密度降低与白质一致
2天后复查,右侧豆状核区明显低密度影
岛带征:
左偏瘫5小时,CT平扫右侧脑岛带区灰质密度降低与白质一致
33小时后复查,脑岛带区程明显低密度影
皮质征:
偏瘫5小时,CT示右额颞皮质呈楔形密度减低与白质一致
A 71岁男性左大脑中动脉梗塞后1.5小时CT所见。

示左岛带消失。

(有尾箭头)与正常的右侧岛带对比(三角箭头)。

左豆状核似乎正常。

B CT后马上进行左颈动脉造影,示左大脑中动脉M2段栓子闭塞(有尾箭头)。

外侧豆纹动脉(三角箭头)从其起源很好的显示出来。

A 57岁女性左大脑中动脉梗塞后3小时CT所见。

示左豆状核后外侧显示欠清(箭头)。

B 左颈动脉造影示左大脑中动脉闭塞伴随豆纹动脉局部显示(箭头)。

A 60岁女性左大脑中动脉梗塞后2小时CT所见。

示左豆状核整体显示不清(箭头)。

B CT后马上进行左颈动脉造影,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起始处闭塞(箭头)。

没有豆纹动脉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