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作业: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共17篇)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共17篇)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共17篇)篇1: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即教材)分析《建立个人博客》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小学版下册第21课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上的新授课,是重新认识、使用网络的新窗口,同时也是在学生学习了电子邮箱的申请与使用后的又一同类型的网络新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了解博客的概念,会在网上浏览博客的相关信息,并且运用博客、电子邮箱、网上论坛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学会注册博客、发表日志,对于学生进行网路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以小学六年级(3)班为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开阔,好奇心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录入技能和网络操作技能,而且较之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次数也较多;在课堂上,他们踊跃积极,团体合作能力较好。

同时根据问卷调查,该班9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号和电子邮箱,并且部分同学还经常上网装扮自己的空间和进行网上偷菜,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提高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了解什么是博客。

(3)建立个人博客,学会在自己的博客上面浏览信息,发表日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搜索查找关于“博客”的信息,查看中国青少年雏鹰网上的一些博客,从而初步了解“博客”的概念。

通过任务驱动的模式,结合分组教学法和演示法,让学生完成该堂课的学习任务,并且掌握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好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建立个人博客(网上个人家园)的欲望。

(2)倡导学生健康文明地上网。

4.行为与创新(1)培养学生文明使用博客进行交流的道德观。

(2)能主动思考如何将博客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意识和个性化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网络获取关于“博客”的信息,初步了解什么是博客。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7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7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7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针对主题收集资料,并能将资料分类保存;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制作相关的幻灯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制作汉字发展过程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汉字的发展”幻灯片的制作。

教学难点:资料分类保存的习惯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收集资料来研究汉字的发展过程。

建立文件夹、下载资料等知识学生都已学过,这一课重点突出分类保存的优越性,要传授一些操作技巧,如强调根据需要建立文件夹;将图片通过“另存为”的方法保存到相应的位置;根据需要下载文字,可以通过将网页中的文字复制粘贴到记事本并保存起来的方法减少一些不需要的代码等。

幻灯片制作中,主要介绍了将图片设置为背景的方法。

在指导学生制作时,应注意背景与文本等内容的协调,避免利用图片作背景而使整个版面变乱。

在交流中,除了交流作品外,应让学生多交流一些制作时的经验、感受,引导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教学建议:1.激趣引入。

课件展示汉字“车”的发展,激发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任务。

2.收集资料。

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准备收集哪几方面的材料,并创建相应的文件夹。

推荐相应的网站“中国科普博览”。

可先提问图片的保存方法,再来说说文字的保存,并强调文件名的命名。

小组合作完成资料的收集。

3.动手制作。

小组讨论准备介绍的内容和形式,确定使用哪些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一定的整理。

先请学生演示幻灯片中背景的设置,再引导学生尝试用图片作背景。

小组合作完成幻灯片的制作,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不拘泥于教师的演示文稿,并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信息教学设计方案(最新3篇)

信息教学设计方案(最新3篇)

信息教学设计方案(最新3篇)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篇一《苏州园林》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一、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三课,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

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对说明文的学习,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应当组织、引导、点拨学生理解掌握本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本单元是说明文的集中学习,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一些说明文的学习技巧,但由于从本单元才开始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还不是很熟练掌握,所以对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方法的理解及对课文的欣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我国园林艺术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PPT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学习生字词,播放PPT,让学生在文中将其标注出来,并记忆。

3.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大作业:撰写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大作业:撰写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大作业:撰写教学设计方案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方案目标与范围这个方案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我们希望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互动性和趣味性并重的学习环境。

范围涵盖小学、初中及高中的不同年级,具体应用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

组织现状与需求分析在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依然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参与感。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参差不齐。

有些教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而另一些则对技术感到陌生,甚至有所畏惧。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无聊,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易于实施且可持续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这一过程中受益。

方案必须考虑到学校的资源配置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确保方案能够被广泛接受并有效实施。

实施步骤与操作指南教学工具选择选择一系列适合不同年级和学科的教育技术工具,如:- 在线学习平台:如Edmodo、Google Classroom,方便教师布置作业和进行在线讨论。

- 互动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进行实时互动,提升课堂参与感。

- 教育游戏:如Kahoot!和Quizlet,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教学内容设计每个学科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结合信息技术进行重新设计。

例如:- 语文:通过在线阅读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在平台上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心得。

- 数学:采用互动白板,教师通过图形动态演示数学概念,学生可以参与到演示中,进行实时反馈。

- 英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设置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提升口语能力。

教师培训计划教师在实施新教学方案前,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培训,确保教师能熟练掌握各种工具。

信息技术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信息技术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包括开机、关机、文件管理、软件安装等;(3)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包括网络连接、浏览器使用、电子邮件收发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沟通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3)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自觉维护网络安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计算机基本操作;(2)网络基本知识;(3)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计算机基本操作中的细节问题;(2)网络故障排除;(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计算机基本操作(1)讲解计算机开机、关机、重启等基本操作;(2)演示文件管理、软件安装等操作;(3)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3. 网络基本知识(1)讲解网络连接、浏览器使用等基本知识;(2)演示电子邮件收发、网页浏览等操作;(3)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4.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1)列举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在线购物、在线教育等;(2)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践操作能力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业1: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1)

作业1: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1)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 Windows 的基本操作的基本操作 姓名姓名 李志刚李志刚工作单位工作单位 代县阳明堡中学代县阳明堡中学 年级学科年级学科七年级信息技术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版本教材版本山西经济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的重要性)Windows XP 是目前流行的系统软件,也是计算机与人沟通的桥梁。

所以本单元也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因此掌握单元也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因此掌握 Windows XP Windows XP 的窗口组成及对窗口的窗口组成及对窗口的操作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课是学习计算机的关键。

的操作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课是学习计算机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解了解 Windows XP Windows XP 窗口的组成;窗口的组成;熟练掌握Windows XP 窗口的基本操作。

窗口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使学生初步了解通过讲述,使学生初步了解 Windows XP Windows XP 窗口的组成;窗口的组成;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Windows XP 窗口的基本操作。

窗口的基本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兴趣,进一步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兴趣,进一步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重点】 WindowsXP 窗口组成及基本操作。

窗口组成及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Windows Xp 窗口的操作。

窗口的操作。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本节课在小学阶段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具体明确地学习WindowsXP WindowsXP,在教学过,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习中的被动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

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作业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作业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作业教学设计一、概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作业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如何有效地教授这些技能。

本文将介绍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作业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点。

二、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概述1. 数据分析能力:学生需要掌握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的能力,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和数据挖掘等技能。

2. 程序设计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编程技能,能够使用编程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

3. 网络安全意识:学生需要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防范网络攻击和保护个人隐私的技能。

4. 创新能力:学生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应对复杂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三、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作业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作业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的教学中,作业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作业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1. 任务型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任务型作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开放性作业:设计开放性的作业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3. 实践性作业:设计涉及到实际操作的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跨学科作业:设计跨学科的作业,让学生在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的学习中,能够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作业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信息技术2.0a7能力点作业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确保作业的设计与目标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ep6 Homework作业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阅读后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的problems展示供学生交流
学生相互给建议
学生运用所学句型,解决与学生实际相关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比如说从课堂参与度方面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方面进行评价。
信息技术作业: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Unit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Section B2a-2e Reading
姓名:
吴吉敏
工作单位:
仙居县安洲中学
学科年级:
英语八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Go for it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课题来自八年级上册Unit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Section B2a-2e Reading
讨论Problems of teenagers,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掌握词汇:要求学生能分享他们作为青少年的一些问题,并能够主动寻求解决。
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特别是词义猜测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学生在此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条件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加强对此复合句的理解和运用。且此篇阅读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Step 1 Greetings and lead in导入主题Step2. Before reading阅读前交流分享Step 3. While reading阅读中2b: Fast reading:快速阅读并找出文章中心大意Careful reading: 2c仔细阅读并回答有关文本细节的问题及完成表格2d: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phrases in the box.词汇学习Step 4.Post reading阅读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并交流他们的问题,相互给建议,运用所学句型Step 5 Exercises适当的联系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