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家乡风俗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扬”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描述家乡的风俗。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家乡风俗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家乡的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3.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运用记叙文写作技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素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家乡的风俗,通过收集、整理有关家乡风俗的资料,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指导学生运用记叙文的形式,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学会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质量。具体内容包括: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描写方法,生动地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查阅资料,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如何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知识:介绍家乡风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2. 写作方法指导:如何选材、立意、构思和起草。

3. 文章结构布局:开头、中间、结尾的写法,以及过渡的使用。

4. 语言表达技巧: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将风俗活动写具体、写生动,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和独特感受。

- 难点: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和构思,以及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风俗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 学具:写作素材收集记录表、草稿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风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3. 写作方法指导:教授如何选材、立意、构思和起草,以及如何布局文章结构。

4. 互动讨论: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素材和构思,互相交流启发。

5. 写作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家乡的风俗- 正文:包括风俗背景、写作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要点。

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人交流,了解更多家乡风俗,准备下次课堂分享。

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写作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新】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新】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7. 引导: 除了把重点部分描写具体,我们还可以融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例如:
8. 直到扛起龙灯的灯板,我才反应过来,我已成了迎龙灯队伍中的一员。前方
9. 的龙头在人群的簇拥下出发了,龙身也跟着动了起来。一开始,我走得像乌龟一样慢,觉得吃力 ,但走着走着,人们的热情感染了我,我扛得也越发卖力了。
例如: 直到扛起龙灯的灯板,我才反应过来,我已成了迎龙灯队伍中的一员。前 方的龙头在人群的簇拥下出发了,龙身也跟着动了起来。一开始,我走得 像乌龟一样慢,觉得吃力,但走着走着,人们的热情感染了我,我扛得也 越发卖力了。 (四)、牛刀小试,学生习作 1. 出示习作要求与提示。 (1)要根据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内容主次,要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 (2)介绍一种风俗时,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3)写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时,要重点描写现场情况和自身感受。 (4)写风俗习惯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2.学生独立习作 ,教师巡视。
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 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在介绍家乡风俗的时候, 如果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一定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合“交流平台”,学习“抓住重点” 自读“交流平台”,学习写法。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 》,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这 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写? 全班交流,学习“详略安排”。 预设1:能表现北京独特风俗的,莫过于这几天了。 预设2:这几天可以说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小高潮,所以要详写。预设3: 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 习得写法: 每一种风俗,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要根据自己想要重 点表达的意思,确定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三、说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家乡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内容要求如下:1. 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描述风俗的特点、起源、发展及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意义。

3. 结合亲身经历或感受,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调查、收集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风俗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照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调查了解: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字或图片。

3.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汇报调查成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4. 写作指导:教师讲解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

5.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文。

6. 修改润色: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点评、指导。

7. 优秀作文展示: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主要内容:风俗特点、起源、发展、意义3. 写作要求:选材、构思、表达七、作业设计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2. 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3. 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或手工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调查、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部编版小学6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小学6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学会介绍家乡风俗故事使文章内容丰富。

2.学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刻画事物特点或描写场景。

3.学会适当写写个人实际体验。

【教学重点】1.学会介绍家乡风俗故事使文章内容丰富。

2.学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刻画事物特点或描写场景。

3.学会适当写写个人实际体验。

【教学安排】1.导入。

用学生熟悉的春节风俗画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选材。

通过风俗习惯图片,引发学生选材,挖掘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家乡风俗习惯的特点以及仪式,或经历的风俗活动的认识与理解。

3.写特点。

学会抓住“家乡的风俗”的特点或仪式等进行描写的写法,可以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刻画风俗习惯或活动情景,也可以通过写风俗活动写出个人实际体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格伦大语文作文课堂。

这节课我们的习作题目是“家乡的风俗”。

同学们一定听过不少有关家乡风俗的神话传说或生活故事,也一定经历过或看见过许多有关风俗生活的活动或仪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写有关家乡的风俗。

写“家乡风俗”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下我们家乡有哪些风俗。

1.同学们先来看四张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都与哪些风俗习惯有关吗?想,在心里描述一下。

与同学交流。

好了,我们先来挖掘我们家乡的风俗特点或仪式。

二、抓特点(不同的风俗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抓住这一点突出介绍)刚才,大家都看了有关春节拜年、包饺子、放爆竹、贴对联的风俗图片,那么,想一想,试一试,能不能用两三句话来介绍一下其中一个风俗呢?好了。

大家对春节风俗都了解的很清楚,而且介绍的也很详细恰当。

那么,大家有哪些春节风俗活动的经历呢?不妨说一说:三、抓场景活动场景是凸显家乡风俗习惯的重要方法,你是否参观或参加过一些风俗活动呢?将你所见所闻写下来,注重活动的场景描写。

这段文字,小作者就写一个“贴福字”的场景,将“福”字倒贴,并且设置了一个与妈妈对话的场景,内容充实而有趣味。

好,大家对春节的习俗都了解的很清楚,也都说了自己的经历,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形象的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怎样才能将家乡的风俗生动的展现出来呢?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地描述家乡的风俗。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材情况分析: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故乡的榕树.。

(读一遍需近20分钟)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

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

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3分钟)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

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

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

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

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

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观察、思考、模仿、表述等方式,深入挖掘家乡的风俗文化,了解常见的节日、传统习俗及风情民俗;2. 通过写作,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俗文化的魅力,对家乡的感情有更深的体会;3. 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和描述家乡的风俗文化。

教学难点: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演讲、互动问答、小组合作、整体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家乡的风俗”,你们最喜欢什么节日?为什么?(提高学生兴趣)2. 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一些风俗,询问学生理解程度。

3. 提出探究家乡的风俗文化并讲解目标和重点难点。

二、学习内容(30分钟)1. 通过讲解、图片展示等形式介绍各种家乡的风俗文化,如乡村民间婚丧嫁娶习俗、年节习俗、民间独具特色的游戏等;2. 鼓励学生阅读家乡的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

3. 指导学生如何写作,以及注意事项。

三、写作练习(30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思考家乡流传的有趣习俗和故事。

2. 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合作,通过讨论交流,整理出各自所感所想,梳理每组的中心思想和共同点。

3.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员代表整理组内所有成员对于风俗的观点,并表达出来。

四、分享演讲(15分钟)1. 每个代表依次分享他们小组的“家乡风俗”的观点和感想。

2. 学生们相互交流,提出问题和建议,互相鼓励和支持。

3. 得出结论,让学生认识到家乡文化的重要性,领会到乡土情怀的真谛。

五、总结(2分钟)1. 回溯教学内容,重点总结体会,确认是否实现了预定目标。

2. 点评前面演讲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建议和指导。

3. 希望学生发扬家乡风俗文化,传承发扬乡土文化使我们的家乡更加美好。

六、作业布置(3分钟)1. 认真阅读教材P36页,再将自己写的文章进行修改、补充和展开,尽可能充实文章内容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引导学生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
内容
家乡的风俗
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
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5.傣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是( )
A.糯米饭B.菜团C.竹筒饭
6.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
A.农事生产B.宗教信仰C.神话传说D.名人故事
7.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 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
【出示课件5】习作提纲的要求:
(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教师:列提纲的作用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整个框架,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充细节。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了。(板书:编写提纲)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描述,学习描述的艺术,并让学生自己实践。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
A.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B.春节 清明 七夕 中秋
C.春节 端午 重阳 腊八D.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2.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
课题
家乡的风俗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A.放爆竹B.守岁C.贴春联、挂年画D.吃饺子
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是()
A.耍龙灯B.放风筝C.舞狮子D.踩高跷
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 )
A.丰收年景的6—9月B.每年秋天C.清明后10天D.端午前
三、教师点评并且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介绍,详略以及介绍方式进行简要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学习如何明白哪里需要具体介绍,哪里需要简单说说。同时在学生的介绍中了解更多的民俗特色。(板书:详略得当→)
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民俗的名字、由来、寓意、民俗内容。
重点介绍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细节情况。
请同学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民俗活动。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关于过大年前的除夕你们应该最了解,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主要准备过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家庭还会有守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教师可以请各组说说编写提纲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三、尝试完成民俗的写作草稿,并且进行互评、修改。(10分钟)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作文草稿。
2.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找问题、评价。
3.品评写得好的文章,并且教师集中讲解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修改、完善。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请同学们说一说从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板书:家乡的风俗)
4.写作注意事项:①不少于400字;②最好集中一种民俗活动介绍;③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④详略得当,不能像是记流水账。
四、完善草稿,正式誊写。(5分钟)
初步学习编写提纲。
通过对于民俗作文活动的交流和修改,感受详略得当的好处,意会写作的技巧,完善自己的作文。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7)分钟
五、鼓励学生完成民俗集的编写部分。
教学
重点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
难点
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
准备
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出示课件3】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教学
目标
1.学习写作环节,体会介绍一种民俗活动时候的技巧。
2通过写作的方法,加深对于民俗活动的体验和了解。
3.能够合作设计一本民俗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3)分钟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通过回忆上节课的所学,体会介绍民俗活动需要做到的详略得当,为写作环节做铺垫。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新课
教学
(33)分钟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板书:多样性→)
【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A.春风春雨 新年新岁B.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C.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D.悠悠乾坤 昭昭日月
10.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
A.压邪驱鬼B.望子成龙C.祝福健康D.招财进宝
【答案】
1-5 DDBAC6-10 BBABA
第二课时
A.元宵B.麦芽糖C.腊八粥D.饺子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B.窗花C.年画D.门槛
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后来他在除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这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截分别写的是()
新课
教学
(28)分钟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4、表达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到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
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望和兴趣。
通过交流,探索表述民俗的注意事项,为接下来介绍民俗活动、民俗写作活动提供经验。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教师总结: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子,重阳插茱萸,还有最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不对,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还有红包收!老师都很羡慕你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