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思维及其培养

合集下载

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论文

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论文

浅谈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摘要】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而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法律思维方式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本文从法律思维方式是什么、大学生为何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及怎样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这三个方面浅谈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国家的未来是掌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的。

大学生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也是我国法治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的群体素质(包括法律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近年来,由于一些大学生法律素养方面的缺失,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是屡有发生。

例如2010年发生在河北大学的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和令人发指的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驾车撞人后捅死伤者的案件,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在法律思维方式方面的缺陷。

因此,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内涵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对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作为未来的法律事务从业者。

他们需要培养的是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方式。

这包含掌握运用法律术语,对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判断;保持溯及既往的习惯,中正稳重;逻辑严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对事物的探求过程多做事实判断,尽量少做价值判断;追求程序正义,在程序正义前提下追寻事物本质;判断结论总有单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确界限并要求作出判断。

而对于广大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培养一般性的法律思维方式即可。

这种一般性的法律思维方式包含: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根据;以程序为中心;以理由为支撑。

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或道德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与处理。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这个话题听上去有点严肃,但其实非常重要。

法治思维不仅关乎法律知识,更关乎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懂得法律,理解法律背后的原则,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有底气。

首先,了解法律基础是第一步。

法律就像一把尺子,能让我们清晰地衡量对错。

作为学生,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要懂。

比如,宪法、刑法、民法这些,听上去复杂,其实只要细细品味,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大家可以看看法律书籍,或者关注一些法律相关的公众号,甚至参加一些法律讲座。

多了解这些法律条款,就像给自己的思维上了一层保护膜,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被误导。

其次,法治思维还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实践。

比如,参与志愿活动时,想一想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帮别人解决问题的时候,学会用法律的视角去分析,看看这些行为是否合法。

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小矛盾。

比如,室友之间的分歧,怎样处理才不违法?再比如,去商场购物时,商家的退换货是否合理?这些都是运用法治思维的好机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重要的概念——权利与义务。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但同时也有义务。

举个例子,我们在校园内享受学习资源的时候,要知道保护公共财物也是我们的义务。

懂得这个关系,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每当有人侵犯我们的权利,我们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同时,记住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这才是成熟的法治思维。

然后,培养法治思维还需要与他人交流。

参与讨论、辩论赛,都是锻炼思维的好方法。

通过辩论,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在讨论中,听取不同的观点,学会辩证思考。

有时候,法律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的是角度和立场的不同。

这样一来,我们的思维会更加开放,法治意识自然也会提升。

此外,法律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

很多社会现象都与法律密切相关。

比如,最近的网络安全问题、个人信息保护等等。

我们要关注时事新闻,了解社会热点,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

法律并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存在。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就像让我们在一堆乱麻中找到头绪一样。

但是别担心,我会尽力帮你梳理一下思路,让你轻松掌握这个重要技能。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法治思维。

简单来说,法治思维就是遵守法律、尊重法律、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那么,大学生如何培养这种思维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就能逐步养成法治思维。

1. 学习法律知识要想具备法治思维,首先要了解法律。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法律知识繁杂且不断更新。

但是,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够攻克这个难关。

我们可以阅读一些关于法律的基本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看法治类节目、参加法律讲座等方式,拓宽自己的法律视野。

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国法律网、中国法院网等,获取最新的法律信息。

2. 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知道了法律知识,接下来就要付诸实践。

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关键。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等。

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们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触犯法律红线,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 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具备法治思维,不仅要了解法律知识,还要会运用法律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们可以参加一些模拟法庭活动,锻炼自己的辩论技巧和法律思维。

我们还可以加入学术性的法律社团,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探讨法律问题,共同提高。

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法治思维。

培养法治思维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毕竟,正如那句话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想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培养法治思维的过程:“日积月累”。

这句话告诉我们,培养法治思维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具备法治思维的人。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在当今社会,法治已经成为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法治思维不仅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履行公民责任的必然要求。

那么,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呢?首先,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基础。

大学生应当系统地学习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部门的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规范和制度。

可以通过选修法律课程、阅读法律书籍、参加法律讲座等方式来获取法律知识。

同时,要注重对法律条文背后的法理的理解,明白法律为何如此规定,以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目的。

只有深入理解了法律知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地运用法律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要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

实践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法律辩论、法律咨询等活动,亲身体验法律的运用和实践过程。

在模拟法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法官、律师、当事人等,了解诉讼程序和法律适用的具体情况;在法律辩论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法律问题;参加法律咨询活动,为他人提供法律帮助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还可以关注社会热点法律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

再者,要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相统一。

大学生应当明确自己享有的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同时也要清楚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如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利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才能在行为上做到依法行事,形成良好的法治习惯。

另外,要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要求人们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

大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和矛盾时,要避免情绪化和主观臆断,而是要依据法律和事实进行思考和判断。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在当今社会,法治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法治思维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要求。

那么,大学生应当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呢?首先,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这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基础。

大学生应当系统地学习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规则和制度。

可以通过课堂学习、阅读法律书籍、参加法律讲座等多种途径来获取法律知识。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中的法律热点问题,分析其背后的法律原理和适用。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法治思维的核心。

大学生要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要坚信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同时,要摒弃特权思想、人治观念和关系思维,树立依法办事、依规行事的意识。

再者,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

实践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法律辩论、法律援助等活动,亲身体验法律的运用和实践。

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程序、法律证据的重要性,提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利用假期参加法律实习,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实习,了解法律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积累实践经验。

另外,养成依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和纠纷时,要首先想到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而不是依靠暴力、关系或者其他非法途径。

比如,在消费过程中遇到侵权行为,要学会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与他人发生合同纠纷时,要依据《合同法》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培养批判性思维也是关键。

对于法律条文和法律事件,要有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不盲目跟从,不人云亦云。

能够分辨是非,理性看待法律问题,发现法律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同时,要注重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需要依靠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维护法律的权威

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维护法律的权威

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维护法律的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是大学生学习、实践和维护法律权威的主要方式,既是学习社会主义法制又是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本方法论。

法治思维是大学生当誓就职以来学习思想、掌握规律、开展实践的重要依据,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理论素养,还要培养法治精神和责任感。

为了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应注重落实非正规教育、实施规范教育和进行综合教育的培养措施。

首先,要加强非正规教育,拓展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法治观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基础,因此要发挥国家法律教育和大学法律教育权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观,关注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大学生接受法治的观念,引导他们保持仁慈的心态,在违法行为的时候有信心拒绝和抵御,严格遵守和维护法律。

其次,要坚持规范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认识和理解法律、遵守法律,坚决反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法规,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深对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法律法规的理解,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正确应用法律,在公共场合充分了解法律知识,建立守法观念,坚决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要坚持综合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素养。

大学生要认真听取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其他部门的关于法治的宣讲,多参加法治的相关研讨会,参加当地政府和专家组织的社会主义法治讲座和学术讨论会,多看法律书籍,学习思考社会主义法治中意义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

此外,应当强调心理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法律道德观,解决他们心理问题,将大学生对法治原则和道德要求的认识融入到心灵品格中,开发他们的想象,激励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获得和使用。

浅议高校思政课程中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浅议高校思政课程中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浅议高校思政课程中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法治思维,而高校思政课程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本文围绕着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首先从思政课程角度分析高校法律知识教育变化,再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现状,包括忽视个人法治思维培养、培养主体缺乏专业素养、法治思维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供给与新时代社会需求不匹配,培养内容不能满足社会所需。

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突出思政课程核心位置,完善思政课程动态体系建设。

标签:思政课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法治思维区别于人治思维、特权思维,是指在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时将法治的诸多要素运用其中,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逻辑化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发挥着主体作用,从法制到法治,再从法治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到全民法治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中,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高校思政课程中的法律知识教育随着国家全民性普法教育的展开,高校在课程体系中也增加了独立的法律知识教育。

在1985年的课程改革方案中,将《法律基础》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到了1998年,经过12年的课程实践,在新一次的课程改革中,对两课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并列成为必修课,这一时段的法律基础课程侧重对宪法及常用实体法的讲解,强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律理念的培养。

2005年高校思政课程再次做出调整,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行,“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路径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选择,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开设专门的法治课程开设专门的法治课程是法治思维培养的基础和保障。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基本法律知识、法治精神、公民责任感培养等内容,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提升法治思维水平。

二、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但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同样必不可少。

大学生需要通过参与法律实践活动、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更好地掌握法治思维的具体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法治思维水平。

三、树立身边的法治典型在法治思维培养的过程中,身边的法治典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分享他们在法治领域的经验和见解,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治的力量。

学校也可以树立那些遵纪守法、诚信守信的优秀典型,为大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

四、开展法治主题活动和竞赛通过开展法治主题活动和竞赛,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责任感。

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包括法治演讲比赛、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故事分享会等多种形式,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法治学习和交流平台,让他们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水平。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一环。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法治理念和法治文明的宣传教育,促进大学生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思维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法律思维及其培养在今天,有很多人习惯于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社会问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法律问题。

正是因为习惯于传统的道德思维方式,有些人难以理解接受体现时代精神的国家立法和依法做出的法律决定,甚至走上公然违法或者暴力抗法的邪路。

在社会生活越来越法律化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要从容面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培养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能够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李双江15岁儿子李天一无照驾驶宝马打人事件,再一次反映出目前子女教育问题和法律亟待完善的社会问题。

继“权二代”、“富二代”之后,又产生了“艺二代”,后面还会产生“X二代”……这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说明体制的畸形和法律的不完善。

首先,不管李双江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他的头衔和军衔是什么,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第一:反映出自身素质;第二:反映出社会责任,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由于社会在“初级阶段”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病,加之法律滞后,“权二代”、“富二代”、“艺二代”从生下来开始,就比其他孩子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造成社会不公平,这是和谐社会所不应该的。

大学生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大学生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式、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那么大学生应当培养怎样的法律思维,又怎样培养这种思维呢?法律思维首先要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法律思维要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法律案件;法律思维要讲程序,以程序为中心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法律思维要讲道理,以正当而充分的理由来支撑法律的结论。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性条件,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是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的。

要培养法律思维,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方法。

普通公民不可能像法律工作者那样深入而系统地掌握各种法律方法,但也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例如,大学生要掌握法律解释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法律。

脱离开活生生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通过反复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