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合集下载

顾炎武

顾炎武

到顺治七年(1650年),叶方恒又企 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 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诗集》, 《流转》),离开昆山出走,更名为商人 蒋山佣。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 奔波往来。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 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 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四、率众结社
顾 炎 武
顾 炎 武 石 刻 像
顾炎武(1613.7.15-1682.2.15), 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 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 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 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 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 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 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 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 “三大儒”。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开博 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 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 以死坚拒推荐。康熙十八(1679年)清廷 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 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十九年 (1680年),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 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云“地下相 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康熙二十 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在山西友人家, 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卒,享 年七十。
顾炎武进行了一些活动。顺治三年 (1646年),顾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 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 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 后四五年中,顾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 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 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 量之间,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然而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 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 一再受挫,但是,顾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 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诗集·精卫》

精卫清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精卫清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昔者,炎武先生,博学多才,忧国忧民,其志如精卫填海,不屈不挠。

余闻其事,感其志,遂为之赋诗,以纪其行。

炎武先生,字宁人,号亭林,吴郡昆山人也。

生于明崇祯十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

先生少孤,家贫力学,博览群书,尤好经史,遂以经世致用为己任。

时值明末,国事日非,先生忧心如焚,遂弃科举,专事讲学,以图振兴中华。

先生尝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此言也,足以见其忧国之心。

先生自谓:“吾辈生于末世,不能为圣贤,当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

”是以,先生不辞劳苦,四处奔波,讲学传道,以启迪后学。

一日,先生游历江南,至精卫山,见山势险峻,林泉幽美,心生感慨。

遂赋诗一首,以寄其志:精卫山前水自流,千年怨气未曾休。

空山寂寂无人语,唯有精卫泣不休。

诗中之意,盖言精卫填海,虽千载如一日,然其怨气不散,志向不渝。

先生以此自况,虽身处乱世,然其忧国忧民之心,亦如精卫填海,无怨无悔。

先生平生,历尽艰辛,尝言:“吾辈读书,非为科第,乃为经世。

”是以,先生虽不热衷于功名利禄,然其学问深广,著作等身。

其中,《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皆为后世传颂。

先生之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主张“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其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生尝言:“天下之事,无不可为,惟在人为。

”此言也,足见先生之胸襟与气度。

然先生之志,未竟其全。

清兵入关,明室覆灭,先生悲愤欲绝,遂隐居于深山,以避世乱。

先生虽隐,然其忧国忧民之心,未曾稍减。

每当夜深人静,先生常独坐山巅,仰观星空,感慨万千。

先生尝曰:“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然吾辈当以天下为己任,尽一份力,方不负此生。

”此言也,足以见先生之豪情壮志。

今先生已矣,然其精神永存。

吾辈后人,当继承先生之遗志,奋发向前,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如精卫填海,虽千难万险,终不改其志,方为中华民族之脊梁。

翻译:昔日,顾炎武先生,博学多才,忧国忧民,其志向如同精卫填海,坚定不移。

我听闻他的事迹,感叹他的志向,于是为他作诗,以记载他的行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故事顾炎武生于1613年,卒于1682年。

原名绛,字忠清。

明朝灭亡后,他立志坚持抗清。

因为他平生十分敬仰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而文天祥有个弟子叫王炎午,于是,就把自己的名改为炎武,字宁人。

他的家乡江苏昆山有个亭林湖,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他的祖上三代都曾中过进士,是个官僚地主家庭。

顾炎武小时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和影响。

从10岁起,他就在祖父顾绍芾的指导下,读孙子、吴子等兵书,《左传》、《史记》、《国语》、《国策》和《通鉴》等史书,并作札记。

当清兵不断扩张势力,侵犯明朝边境时,他的嗣母王氏就选择许多历史上爱国者的故事讲给他听。

到15岁的时候,开始接触社会。

当时正是天启朝和崇贞朝更替的时候,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阉党的恶势力受到抑制,士大夫继东林党之后又组织了复社,顾炎武参加了复社。

他在广泛接触了一些士大夫之后,对于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病,社会的黑暗,政治的危机,认识得更清楚了。

他读实用的书,读五经,读二十一史,读大明一统志,读各州县的志书。

他认为,只有从这些书里,才能找到当时许多重要问题的具体答案如有关土地、国家税收、养兵、开矿、贸易,以及改革当时空疏的学风等。

在那样的时代,一个少年在开始接触社会时就注意这些重要的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南下攻破南京、进兵苏州时,顾炎武积极参加苏州人民自动组织的抗清义军,不幸这次起义很快失败,几乎半城的居民被清兵屠杀。

接着,顾炎武等人又在家乡昆山举事、杀死清朝派来的知县,焚烧了县衙门,并推举出守城的指挥官,封闭城门,准备抗拒清兵。

保卫昆山的战斗,坚持21天,终因势孤力单,被清军攻破了城池。

顾炎武由于掩护得好,没有遇难;但他的四弟和五弟,都被清兵杀死,他的生母何氏,也给清兵砍断了右臂。

清兵接着攻破常熟。

顾炎武的嗣母王氏得到消息,绝食15天后死去。

面临苏州和昆山百姓的灾难,国亡家破的遭遇,顾炎武痛心疾首,他的抗清思想更加坚定了。

顾炎武

顾炎武

但从总体来说, 顾炎武还是一位杰 出的大思想家,虽 有一定的阶级局限 性,他的进步思想 至尽还是闪耀着光 芒,他的名字也永 远被后人所铭记, 他也永垂青史!
顾炎武无疑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进步思想 家,一个杰出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崇高民 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以他充实致用的学风,契 而不舍的学术实践以及自强不息的人生品质,开 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顾炎武一生勤奋好 学,,即使长期过着流亡的生活,也那样因此而 终止过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所以他的著作颇丰, 内容则“综贯百家,上下千载,原原本本,无不 洞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研究成果。他 同时也是一位反清斗士和爱国志士,积极投身于 抗清斗争而流亡一生,至死不仕清。他怒斥明代 达官贵人随波逐流的庸俗人生观,响亮地提出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这句话后来成 为激励后世爱国主义的千古格言。
汇报人: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 1682),初名继绅,后 更名绛,字宁人。1645 年清兵攻破南京,更名 炎武,也曾因避仇更名 为蒋山佣。因为他是江 苏昆山亭林镇人,故又 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 生。他是有名的政治江东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政府中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 但他的父亲并未取得什么科举功名,从此他的家 业便开始渐趋衰落,在政治上也受到豪强的欺凌。 他早年曾参加当时的政治性的学术团体——复 社,议论朝政,反对宦官权贵。青年时代留心于 经世致用之学,注意民生利弊得失及国家大事。 明亡后,清兵南下,他在苏州、昆山等地参加抗 清斗争,失败后避祸于江南,晚年定居陕南,致 力于学,至死不仕清。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 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顾炎武虽认识到了专制的弊端,并试图 通过分权限制君主的权力来矫正过度集权 之弊。但可悲的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他每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 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恢复古制上,带有浓厚 的复古色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一 思想局限性也是长期封建统治的结果。

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一书传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范缜(约450—515),字子真,祖籍顺阳(今河南淅川境内)人,六世祖汪,移居江南。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顾炎武不释卷文言文解释

顾炎武不释卷文言文解释

顾炎武不释卷文言文解释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顾炎武不释卷这个事儿。

顾炎武,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啊!他对读书那叫一个痴迷。

不管走到哪儿,都书不离手。

你想想,别人出去玩,可能就是看看风景,吃吃喝喝。

可顾炎武不一样,他手里总是拿着书,一有空闲就赶紧看上几眼。

哪怕是在赶路的时候,坐在马背上,他也不忘读书。

有人就问他啦:“你这么辛苦读书,不累吗?” 顾炎武就会笑着说:“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怎么会累呢?” 他呀,把读书当成了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他读书可不是随便翻翻,而是认认真真地思考,做笔记。

碰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明白,绝不放过。

正是因为他这种不释卷的精神,让他成为了一个大学问家。

咱们也得学学他,多读书,爱读书,说不定哪天咱们也能变得很厉害呢!小伙伴们,你们觉得顾炎武厉害不厉害?是不是也想向他学习呀?稿子二亲人们,咱们今天来讲讲顾炎武不释卷的故事哟!顾炎武这个人啊,简直就是读书的“狂人”。

无论啥时候,他身边都有书的影子。

比如说,大夏天热得要命,别人都在阴凉地儿乘凉,他倒好,拿着本书在那读得津津有味。

汗水滴答滴答地往下流,他都不在意。

冬天呢,冷得手脚都快僵了,他还抱着书,裹着被子在那看。

有人就好奇了,说:“顾炎武,你咋这么爱读书啊?” 他回答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让我明白好多道理,不读不行啊!”而且他读书特别认真,边读边思考,还在书上写满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一本书读完,那书都快被他翻烂啦。

正是因为他一直不释卷,不断地学习,才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让后人都佩服得不行。

咱们也得有他这种劲头,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说不定咱们也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呢!你们说是不是呀?。

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

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

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代表作品:《精卫》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廉耻》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原文: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古北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顾炎武资料

顾炎武资料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他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

社会的危机,家境的窘迫,逐渐孕发为学以救世的思想。

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愤世疾俗,有“归奇顾怪”之称。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明亡,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获授兵部司务之职。

次年清军南下,他在苏州从军抗清,兵败,避居常熟。

继弘光政权之后建立的隆武政权,复授以兵部职方司主事。

此后十余年间,他频繁往来于太湖沿岸一带,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

后为豪绅所迫,于顺治十四年(1657)弃家北游。

康熙七年(1668),在山东济南为文网罗织,身陷囹圄。

出狱以后,更决意不与清廷合作。

十七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拒不就荐。

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

此后,即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都。

康熙二十年在山西曲沃病逝。

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并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亦读了万卷书。

他的《日知录》、《音学五书》等近五十种著作均写成于这一时期。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

明末,宋明理学已入末路。

入清,顾炎武承继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他断然摈弃“性与天道”的空谈,力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之道,一生为学,实事求是,不立门户,不分畛域,一归于经世致用。

终其一生,皆以“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为怀,大声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顾炎武」超凡脱俗的风骨,秉着「体国 经野之心,济世安民之识」,高见卓识流 徜于文字之间,熠熠有人文光彩
• 「顾炎武」一生的信条,永远都不会屈服清 朝的统治,作为一个江南文人,顾炎武的民 族气节一直激励着很多志士仁人
「顾炎武」在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等都有研究,提倡 「引古筹今、经世致用」,主张富国利民,强调理论为现实服务
•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 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 有很深的造诣
• 面对清人的诱降,「顾炎武」毫不退缩的 选择不合作,这就是他一生标榜「行以有 耻,博学于文」的真实写照
• 「顾炎武」的 印章
• 「顾炎武」一生的著作极多,尤其《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巨著,在中国思 想史、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影响
• 在苏州昆山市亭林园,有顾炎武纪念馆,塑像 挺拔、轩昂,还有他的那句名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顧炎武」絕對是大雅之士,作為一個江南文人, 其民族氣節一直以來激勵很多志士仁人
• 「顾炎武」是古代七十二伟人之一,为了纪念这 位有才华、有胆识之人,昆山市政府专门建造了 这座占地三千平方米的纪念馆
整个纪念馆古树参天蔽日,环境静谧优美,回廊墙中嵌 有刻碑十二块,记述顾炎武先生一生事略
• 「顾炎武」所思 所论,以Fra bibliotek下苍 生为念,给后人 以亲切的感觉, 不能不肃然而起 敬
• 「顾炎武」开了清朝朴学的先河,强调实 用主义,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在中国 思想史、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 「顾炎武」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 「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对有清一代三百 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本名 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 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 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 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 直隶苏州府昆山人 。明末清 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 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 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文学家及爱国学者, 后世称为「亭林」先生,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警句为世世代代所传颂。顾炎武出生于中国江苏省 昆山县东南方一个叫「千灯」的江南小镇,家庭是一 个官僚地主,祖先世代明朝为官,顾炎武从十岁起, 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严格的儒家教育,特别是他的嗣 母王氏和他讲过很多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深深熏 陶了他幼小的心灵,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当时 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 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因此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他常叹谓:「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对当 时文人以浮名茍得为务之风,做了无情的批判。
1645年,清兵在入关后的第二 年南渡长江,大肆屠杀江南百 姓,在「史可法」扬州殉难以 后,江南半壁战局更每况愈下, 顾炎武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 民的抗清战争,两个同胞兄弟 在捍卫昆山城的战斗中英勇就 义,他的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 后绝食十天以身殉国,临终留 下遗言给顾炎武:「无为异国 臣子,无负世世国恩」,这也 成为顾炎武一生的信条,,顾 炎武的民族气节一直激励着很 多志士仁人,他的学问更是开 了清朝朴学的先河,强调实用 主义,对于后世朴学,是一位 继往开来的人物,他还撰写了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 书》等巨著,在中国思想史、 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康熙二十一年与世长辞,享年 七十岁。
顾炎武出生于江苏昆山东南的一个叫「千灯」 的江南小镇
「顾炎武」家庭是一个官僚地主,祖先世代明朝
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
• 「顾炎武」故居是千灯古镇最重要的旅游 资源,也是千灯镇民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此厅堂系「顾炎武」祖父太学生「顾绍芳」 旧居原址
「顾炎武」小时候家道已逐渐中落,但祖辈乃江 南望族,故居仍为深宅大院
• 文革期间顾宅曾遭严重破坏,后来千灯政府 花了人民币一百五十万修护
故居后书房展出了「顾炎武」一生著作 及其生平事迹
新修建的的「顾炎武」墓位于顾园内, 缺少了一份古意
• 位于「顾炎武」故居后的的「顾园」,为 了配合观光旅游,千灯政府还在陆续整建
全新的「顾园」是仿古的建筑
• 虽然对这种新建的仿古花园,已提不起兴趣,但 也不得不佩服工人在这种仿古建筑的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